語文教育中情感培養分析論文
時間:2022-11-22 06:08:00
導語:語文教育中情感培養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研究語文教育與思想教育的關系可以更科學地促進人的和諧發展。語文教育的過程J必定是思想教育的過程,思想教育是語文教育的固有之義;語文教育必須伴之以思想教育,離開思想教育,語文教育就難以實施;語文教育是思想教育的良好途徑,在語文教育中進行思想教育是水乳交融、渾然天成的教育妙境。語文教育中思想感情教育與表現形式教育之間應該是互相依存、相得益彰的并列關系。
關鍵詞:課程建設;語文教育;思想教育;關系
一、思想教育是語文教育的固有之義長期以來,人們總習慣于將語言文字看作形式,將思想感情視為內容。
比如,劉國正先生在‘努力提高中學生的讀寫能力》中寫道:文章是思想內容和語言形式的統一體”;“如果離開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的剖析,思想政治教育就會變成空泛的說教:反之,如果離開文章的思想內容。文章的遣詞造句布局謀篇好在哪里就說不清楚”。長期入選中學語文教材的施東向先生的<義理、考據和辭章》,則把“語言、章法和風格等方面”歸結為與“文章的內容”相對舉的“文章的形式”,認為“一個作者力求掌握豐富的詞匯和多樣的句法和章法,目的是為了運用自如,能夠把內容傳達得準確而生動,把內容準確地表達出”。這種認識習慣的形成基礎是語言在認識論層面的實用價值——為思維提供“手段”,是用來認識世界、交流思想的工具。然而,人們在語言教學和運用中發現,光有“文從字順”的能力并不一定就能寫得精彩、說得出色。要寫得精彩、說得出色,還得具有“真知灼見”。許多人之所以寫不出、說不出,主要并不是因為缺乏“文從字順”的能力,而是由于缺乏“真知灼見”,無內容可寫、可說。更何況閱讀、聆聽的也主要是其“真知灼見”而非其是否“文從字順”;更何況表現形式終究是為表達思想內容服務的。現代存在主義哲學從應心的角度把語言及其活動視為人的本能、人的生命的需要,為人們的發現提供了理論基礎。
于是,語文教育必須重視思想教育,必須重視人文性的呼聲日趨高漲。作為對。工具論”的批判與反撥,“人文論”應運而生。由此,也就有了。人文性”、“工具性”之爭。筆者以為,從現代哲學的維度來考量,語文在本質上是一種介質,是思想內容與其表現形式水乳交融的結晶。無論哪種語文,都是語音與語義,或者字形與字音、字義的結合體,都是既有形式,又有內容的。形式因內容而有意義;內容因形式而得以存在。離開了形式,語文就無從表現;離開了內容,語文就淪為行尸走肉。既如此,對語文這個“硬幣”而言,表現形式與思想內容就是同等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兩個“面”;語文就不僅是表現形式,而且是思想內容。既如此,將語言文字視作與“思想內容”相對的“形式”,以。語言形式”(“語文形式”)與“思想內容”對舉,也就有失偏頗。語文教育也就必然包括思想內容的熏陶和表現形式的學習這兩個相并列的要素,思想教育也就不再是“外加給語文教育的包袱”。既如此,。工具性”、“人文性”之爭,也就成了無謂之爭。
漢語文是世界上最具思想文化內涵的語文。漢語繁多的同音現象,產生出“連年有魚(余)”、。外甥給舅舅打燈籠——照舅(舊)”、以謎底“賈島(假倒)”扣謎面。佳人半醉索人扶”而構成“梨花格”謎目等等豐富的“諧音取義”的獨特文化。漢字獨特的造字方法,使字義與字形聯系密切,成為世界上最具思想內涵的文字。漢語文作品更以其豐富、深刻、鮮活的思想性而獨具魅力。《急就篇》《千字文》《三字經》這樣最簡單、最基礎的啟蒙讀物,都包含了豐富的思想內容,將開蒙識字與認識自然、社會、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諸子百家、歷代詩文,更是思想道德的載體。讀《老子》,可以理解貴“柔”守“雌”、“無為而治”,懂得謙退不爭、以退為進。讀‘論語》可以認識“仁”與“禮”,理解。以仁釋理”、。和而不同”,把握。中庸”原則。學過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誰不被“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境界所感染念過文天祥的‘正氣歌》,誰不為詩人崇高的民族氣節和赤誠的愛國精神所激動。
二、語文教育必須伴之以思想教育從語文功能的實現上看,交際是語文的一大社會功能。
交際的過程是接收或輸出思想的過程。說寫輸出的時候,總要先下一番煉“意”的功夫,總是意在筆(口)先,確定了主旨之后再尋找表現形式;聽讀接收的時候,總是“披文以入情”,透過表現形式來探求其思想內容。而無論接收與輸出,都強調“文質相稱”——思想內容與表現形式在一定語境中的完美統一。所以,實施語文交際,不能沒有思想。脫離思想,就無法實現語文交際功能,語文交際教育也就名不副實。只有注重思想的打磨,使之日趨科學、深刻、新穎,才是真正的語文交際教育,才能學好語文交際,才能在人才濟濟的交際場中嶄露頭角,脫穎而出。所以,語文教育必須伴之以思想教育。從語文教育實踐來看,思想道德因素對語文學習有很強的制約作用,學生的語文水平與其思想水平成正比。只有具備健康的思想情感,足夠的道德辨識能力,才能正確理解作品的含義,才能深刻認識陶潛的高潔、杜甫的赤誠、蘇軾的曠達、方孝孺的骨氣。只憑“文從字順”的技能,缺乏深刻思想、豐富情感的熏陶,沒有生活和社會經驗的積累,不作自然、社會和人生的思考,是難以下筆成文、出口成章的。作文能力弱,常常是因為其缺少錘煉、豐富、深化思想的機會;作文能力強,往往得益于閱讀課外“雜書”,思想豐富、思維開闊。正反兩方面的教育實踐表明,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決不能只憑知識講透,訓練扎實,而必須伴之以卓有成效的思想教育。
從母語素養的提升來看,現代語文教育著眼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素養不僅包括知識、技能,而且涉及習慣、情感、價值觀等態度因素。母語素養的提升必然包含思想意識范疇的教育。舌戰群儒的諸葛亮所以能大獲全勝,是因為他見解高明,道理正大;張昭等東吳文臣謀士所以張口結舌敗下陣來,并不是他們的語文功夫比不上諸葛亮,而是由于他們見解平庸,道失理虧。古今中外的無數事實證明,知識、技能固然重要,思想情感等態度因素也很關鍵。光有豐富的語文知識、熟練的語文技能而缺乏深刻的思想、健康的情感,就難以很好地開展包括交際在內的語文活動,就不能稱之為具有良好的語文素養。所以,立足于素養培育高度的語文教育,必須伴之以思想教育。脫離思想教育的語文教育,充其量只能是知識的傳授與技能的訓練。
三、在語文教育中進行思想教育是水乳交融,渾然天成的教育妙境進行思想教育忌諱強行灌輸,枯燥說教,而必須高度重視環境的影響與實踐的作用,努力營造有利于思想變化的環境,積極開展有利于思想變化的實踐。
就學生而言,學校課堂就是影響他們的重要環境因素,學習生活就是他們從事的主要實踐活動。因此,結合課堂教學實際實施熏陶、濡染,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徑。
在我國,語文獨立設科始于1904年的“癸卯學制”。此前的語文教育都是與哲學、歷史、政治、社會、自然、科技教育融合在一起的。這種包含了語文在內的綜合形態的教育,其目的乃在于立人,使學習者能夠“易天下”。因此,高度重視“人倫”,十分強調道德精神,充滿了思想教化的色彩。這種思想教育不是孤立的、架空的,而是滲透、隱含在語文等其他教育之中的。所以,我國自古以來的思想教育就是與語文教育融為一體的。從先秦到明清,我國語文教育中始終貫穿著思想教育;從孔孟到程朱,經書詩文從來都是他們“傳道”的工具。在語文教育中滲透思想教育,通過語文教育提升思想素養,是我國傳統教育的寶貴遺產。我國古代的教育實踐早已充分證明,語文教育是思想教育的良好途徑。公務員之家
將語文獨立設科的現代教育雖說分成許多課程來分別教學不同的內容,專門開設了思想教育課程,但這絲毫也不意味著語文教育中不再適合進行思想教育。事實上,這種分工是相對的。在現代教育體系中,除了主要由某一門課程教學的特殊教育內容之外,還有由各門課程共同教學的一般教育內容。思想教育的特殊性使之成為思想教育課程的特殊教育內容。思想教育的豐富性、復雜性、艱巨性,又使它成為各門課程共同承擔的一般教學內容。語文課程具有得天獨厚的實施思想教育的優勢。語文及其作品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對學生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產生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歷來是思想教育的重要載體;包含諸多文學作品在內的語文教材擁有比其他教材更豐富的思想情感內容,更強烈的思想性、情感性;語文比其他課程更具情意性、感染力、震撼力;因此,語文課堂為學生思想的積極變化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學習語文的實踐過程就成了其思想發生積極變化的過程。這樣,語文課程也就比思想課程之外的數理化天地生等其他課程更加適宜于進行思想教育而成為思想教育的良好途徑。
- 上一篇:小學語文拼音教學范式探究論文
- 下一篇:兒童文學的教育性意義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