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語文教學中的情境創設

時間:2022-03-16 04:47:00

導語:深究語文教學中的情境創設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深究語文教學中的情境創設

新課程理念認為,優質的知識呈現情境既可以促使學生產生認知沖突,啟發學生發現問題,調動思維的積極性,又可以促進師生之間及學生之間多邊互動,使課堂教學變得有生氣。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提供符合學生生活和學生文化的教學情境就顯得極為重要,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巧妙地創設情境,使學生想合作,要合作。

結合文本環境,創設生活情境,引起學生興趣。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由于時間和地域的變化,文本環境與學生的生活環境有著較大的差別。教學點與興趣點往往不一致,文本與學生脫節,這時就需要教師創設優質的生活情境,讓學生有真切地感受,引起學生的探究興趣,激發求知的欲望。學生進入文本,真切感受字里行間所蘊涵的意義,這樣的學習才會主動,這樣的課堂才會生動。魯迅的小說《社戲》是一篇充滿江南水鄉生活氣息的文章。它描繪了江南水鄉令人神往的月夜美景:起伏的連山,朦朧的月色,含香的水氣,令人自失的笛聲,還有一大幫頑皮無私友好的農村兒童一起煮豆的經歷,讀來令人回味無窮。然而時代的變遷和生活經歷的不同,學生對小說中的生活環境和人物的感知認同程度也各不相同。有農村水鄉生活經驗的學生,覺得課文描述的就是自己的童年,而沒有這種生活體驗的學生,烏蓬船和豆子就沒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了。為了讓學生體味那豆香般的童年,在課堂上,我讓同學們打開記憶的閘門,由自己的童年的趣事說起,節下來跟學生說起江浙一帶的風土人情和魯迅童年生活的軼聞趣事。這樣學生說得有勁,聽得有味,閱讀的興趣油然而生,自覺把思維的觸角伸向那迷人的水鄉和亦真亦幻的月夜,和那些孩子一道去品味豆子的清香。

運用現代媒體,創設情感情境,使學生有情感的涌動。在閱讀教學中成功地激發學生的情感,可以讓學生處于非常亢奮的學習狀態,自覺與作者進行心靈的交流,從中受到熏陶和啟發。現代媒體廣泛運用于教學,為情感情境的創設提供了一個便利的平臺。在情緒高漲的時候引導學生進入課文,自然是水到渠成。《安塞腰鼓》是一篇頌揚生命力的美文。在學生閱讀之前,我布置學生收集有關陜北生活環境民風民俗以及腰鼓文化的資料,課堂上運用現代教育媒體為學生展現陜北腰鼓舞動的雄壯場面:空曠的黃色的背景,雄健的后生,激越的鼓聲。引導學生由視覺到聽覺,由鼓到人再到生命,產生積極的思維,讓學生真切的感受課文,感悟生命。

結合文章旨意,創設沖突情境,讓學生有感而發。認知沖突的產生,能夠迅速激活學生思維,進行積極思考。在教學中把對立的觀點意見提出來爭論,讓學生在沖突中產生積極的思維,并提供表達感受的機會,進而受到人格的熏陶。在《最后一課》的教學結尾時,我對學生們說道:“有人認為小弗郎士的可貴在于命運大轉折的時刻,終于明白了學習是與侵略者作斗爭的武器。而有的人卻認為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呢?等到做了亡國奴這一天,才明白這些道理有什么用啊!”學生聽了都深有感觸,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通過這樣的討論,學生對“愛國”這一概念有了新的認識。

創設障礙情境,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從心理學上講,學生最大的學習動機就是成功動機。因此創設障礙情境,要遵從學生的認知規律。讓學生很容易或很難解決,都會使學生學習動機的喪失,失去教學的首要目的。在教學實踐中只有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要達到的預期目標兩方面把握,才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學生的思維,很好地達到預期的目標。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精細別致,學生對情節內容容易理解,但要悟透文章蘊涵的深情卻是不易。為此我設計一組問題引導學生:“‘背影’是什么時候出現的?‘背影’是在一個怎樣的家庭背景下產生的?這樣的背景與主題有怎樣的聯系?”學生置身于情境當中,細心體會樸實語言中蘊涵的深情。

運用文本,創設活動情境,體味人物的形象美。《木蘭詩》是一首流傳甚廣的北方樂府民歌。學生對內容大都比較熟悉,且大多數看過由此改編過來的一些影視作品。在課堂上,我要求學生自己動手,將它改編成課本。讓學生與木蘭跨越時空,展開心靈的對話,產生情感的共鳴。再以“木蘭美在哪里?”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對人物進行探討,受到人格的熏陶。

總之,教師要讓學生在真實而未知的情境中動手去探求真知,親自去解決綜合問題,使之產生進一步探究的愿望,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春天就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