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析語文老師講故事的意義
時間:2022-03-28 09:25:00
導語:簡析語文老師講故事的意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愛聽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其實又何嘗不是所有人的天性。語文老師作為思想的傳播者,文學的引導者,理應占有大量的故事。更為重要的事,故事本身就具有強大的教育功能。可是,并不是每一個語文老師都能意識到講故事在教學中的重要意義的。
關鍵詞語文老師;講故事;教育功能;引導者
一、故事教學的意義
(一)活躍課堂氣氛、喚醒學生注意
相對而言,語文課天天都有,節節相似,很容易顯得單調、枯燥、沉悶。心理學上研究表明人注意力一般只有維持20分鐘左右。這時候就需要適當的調節和提醒,把學生的注意力拉回來。當老師一說“下面我給大家講個故事”,相信每個學生都會精神一振,立即聚精會神起來。現在上課時當我說大家累不累啊,學生會異口同聲地說:“要不我們先講個故事!”
(二)使道理形象生動,深刻明了
對孩子而言,很多道理,尤其抽象深奧的道理光靠直接的說教他們是難以接受或只能一知半解的,而如果老師借助故事則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為了說明質和量關系,我給學生講了個《伊索寓言》里獅子和豬對話的故事,學生很容易就領悟了。其實,先秦諸子百家往往都會通過自創的寓言故事來加強說服效果,如狐假虎威、庖丁解牛、五十步笑百步等。
(三)強化思想認識,獲得恒久印象
很多思想認識,比如說性格決定命運等,理論分析顯然給人隔靴搔癢之感,可是我們要舉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三次復讀考上北大英語系的故事,肯定對高三復讀生有很強的說服力,并讓他們終身難忘。
(四)培養想象、推理能力
很多故事短小精悍、含蓄雋永,是民族智慧的結晶。例如阿凡提、一休等故事。教學中巧妙引用并適當引導可以促進學生以極大的熱情去想像去推理。這樣他們既可以獲得探索發現的喜悅又能在無形中訓練了想象推理能力。
(五)積累素材,豐富閱歷
當語文老師成為故事教學的有心人之后,他就會搜集整理大量經典實用的故事并講授給學生,這樣潛移默化之中無論是教師自己還是學生都可以積累大量的故事素材,既可供寫作之有,也可以間接豐富自己的人生閱歷,深化人生體驗。
(六)潛移默化,塑造人格
美國心理學家社會學習論代表人物班杜拉認為,替代學習(也叫模仿學習),是未成年人最重要學習方式之一,而故事里就是學生的模仿源之一。故事一般都以弘揚真善美為主的,各種各樣的正面人物和感人情節會讓孩子在無形中受到啟發和教育,從而修正的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及行為習慣,形成良好的社會人格。
(七)體現老師素養,融洽師生關系
講故事是幼兒園和小學課堂的家常便飯,而中學課堂尤其是高中課堂只是偶爾為之。然而,一個經常把故事掛在嘴邊的語文老師在學生心目中既具有一定的文化素養也會更具親和力,學生最喜歡的老師是他們又敬又愛的老師。長此以往師生關系自會更上一層樓。
二、教學故事的來源
語文老師教學故事來源很多,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一)家庭、社會
小時候我們都會從大人那時得到很多故事,大人自己本身也很多故事,長大后會從社會上各類人物事件那里得到很多故事。
(二)書籍影視網絡等媒介
書籍是師生獲得故事尤其是“成品”故事最廣泛最便捷的渠道,書籍既包括課內讀物也包括課外讀物。而時展到今天,影視網絡等已經成為故事來源的重要渠道。
(三)學生群體
學生往往更關注同齡人的故事,而學生身上發生的故事既豐富多彩又真實可信,具有極強的感染力,老師要學會用心搜集整理。
(四)老師本人
最吸引學生的還是老師自己的故事。所謂做一個有故事的語文老師,重要的含義之一就是語文老師要有豐富的人生經歷,主動作多種嘗試和體驗,獲得對人生世界的多方位感受,并言之成文。
(五)原創
故事可以是真實的也可以是虛構的,更多是以生活基礎上加工的,像神話傳說寓言等。根據需要自己創造有意思的小故事也是語文老師教學故事的來源之一,而且這種做法還能體現老師的創新意識和才情。
三、教學故事運用中的幾個問題
(一)要積累、整理
積累是運用的前提,語文老師要樂于積累勤于積累。最好隨身帶個小本了,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及時記錄。
故事積累多了容易雜亂,這就需要進行分門別類的整理。分類方法因人而異,可以參照圖書館的圖書分類,也可以按格言詞典的分類,當然還可以自己分類。
(二)要溫習
故事記多了容易混容易忘,那怎樣才能把故事信手拈來,與教學內容無縫對接?這必然需要熟能生巧。要想熟就得對積累的故事常加溫習,使故事鮮活如初,呼之即來。
(三)要改編
從某種意義上講故事是死的,而情境卻是活的。老師要學會根據情境的需要對原有的故事進行臨時的改編,以達到最好的效果。比如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發展、結果等都可以進行一定的加工以增強故事的感染力和說服力。
(四)要學生參與
課堂是師生共同的課堂,故事也不能是老師獨享,只有師生互動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如何引導學生參與呢?老師可以以作文的形式要求學生在自己的人生經歷時而尋找有價值的故事,可以讓學生找自己的故事來明說某個道理,還可以讓學生猜測某個故事的結局等。
總之,故事教學,本來為的是學生,可是天長日久,我卻感受到其實最大的受益人不是學生,而是我自己。大量的積累、思考和運用,不僅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更豐富了我自己的人生閱歷,提升了我自己的人生境界。希望感興趣的同仁能和我一起來嘗試體驗。
- 上一篇:關于創新能力的摸索
- 下一篇:工程書記創先爭優典型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