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看聽讀對培養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啟示
時間:2022-04-20 03:36:00
導語:剖析看聽讀對培養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啟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看”的啟示
單以字形來說,手遮于目上即為看。手遮之目的,無非是為了看得更清楚、更明白。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生活,學生看什么,怎么看確實是一個值得廣大教育工作者研究和探討的話題。譬如歲寒三友中的梅花,丹青妙手揮毫潑墨、刻意點染,文人墨客填詞賦詩、抒其心志,南宋詩人陸游在語文教育論文《詠梅》詞中寫到“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而世紀偉人卻反其意用之,寫出了“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的千古名句。說到秋天,人們看到的往往是天高氣爽,果實累累的喜人意象,而歐陽修觀秋賦文“噫嘻悲哉,此秋聲也”,將人們引到一個凄涼悲慘的境地,“其色滲淡,煙霏云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凜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以上兩例,物同而景異,景同而情異,何哉?我以為觀賞角度不同,胸懷境界不同也。中學生正處在心理素質走向成熟的關鍵時期,他們可塑性強,模仿欲強,易受到外界誘惑。我們常常會發現,一部影片放完,學生看到的往往不是正面人物的智慧、勇敢,而是反面人物的狡猾多變。
因此,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看,看新聞知國家大事,看街頭巷尾察風土人情,看體育比賽為中國隊攬金狂歡,看家鄉巨變為民殷國富欣慰。古人說得好處處留心皆學問”,教師要引導學生向細處看,從平淡無奇、司空見慣的東西中看出新意,發現真知。“見一葉而知歲之將暮,睹瓶中水而知天下奇寒”,觀“螞蟻上樹”為團結就是力量而震憾;觀游人爬山,頓悟上下求索之內涵。要教給學生用自己的眼光捕捉那些“人人心中皆有,個個筆下獨無”的東西。所以說,看,不但能使學生目極四海,神騖八極,豐富知識,開闊思維,更能使學生感悟生活,咀嚼生活,獲取生活的真諦。
二、“聽”的啟示
成語“對牛彈琴”的意思是說話辦事不看對象,不講方法,但我們換個角度,從聽琴者一方理解,則另有一番深意,那就是牛根本不懂琴音琴理,哪能聽出其中之奧妙。孔夫子之所以聽韶樂而三月不知肉味,是因為孔子會聽,聽出了韶樂的真諦,《高山流水》一曲聽得兩知音,聽之所用,何其大也。王尚文教授有一句話說得好“,聽,是語文教學的精魂”,語文教學培養學生的四種能力中,聽放在第一位。作為一名教師,首先要讓學生會聽,聽老師傳授知識,更聽老師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最終達到“自能閱讀,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其次,課內與課外并重,單單重視課內的聽而忽視課外,培養出來的只能是高分低能的書呆子,一千多年前學者顧憲成所撰的東林書院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無下事,事事關心”,至今仍頗有教義。未來社會需要的人才,不但要有知識的深度,更需要知識的廣度。聽音樂詩曲,聽散文戲劇,陶冶情操,感悟中華文化的美妙神韻;聽濤聲瀑布,聽鳥語禽音,感知大自然魅力無窮,聽新聞廣播足不出戶便知天下大事。當然,作為學生不能一切都聽,要有比較有鑒別,靡靡之音使人頹廢,臟言穢語污人口舌,這些都要分清,“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講的就是這方面的道理,教師要象諸葛亮《出師表》所講的那樣,教育學生察納雅言,辨是非,明事理,學會求知,學會做人。
三、“讀”的啟示
古語曰“有關家國書常讀,無益身心事莫為”,學生的根本任務就是讀書。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學生讀書面臨兩大課題:一是讀的范圍,二是讀的方法。先說范圍,現在學生所讀書籍,占主流地位的仍是文學著作,其主要導向是言情和武打小說,而對于國之精髓,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乃至當代大家的文學作品知之甚少,更不用說先秦諸子的散文。我認為,言情和武俠小說以其消遣和娛樂見長博得的學生喜愛本無可厚非,但如果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則大錯而又特錯了。現代青年學生不愿靜下心來讀書,讀的書太少,知識貧乏已是不爭的事實,并由此帶來一系列的負面影響。從轟動全國的電視歌手大賽來看,經過層層選拔的選手盡管贏得了滿堂喝彩,但在一些常識性問題的出錯,暴露了這些選手知識匱乏,文化素養不高等諸多弊端。因此,作為一個中學生,涉獵的知識面要寬,詩歌、小說要讀,歷史、地理書籍更要讀。面對豐富多彩,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還要閱讀報紙雜志、科普讀物,學生讀書的要求是務求多而不求精,要博覽群書,博采眾長,兼收并蓄,待用無遺。暑假鼓勵學生閱讀大部頭的經典名著,由易到難,初一可讀當代名家的小說,初三則要讀古典名著。在讀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做讀書筆記,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教學中,我們常常發現,勤于動筆的同學,其作文水平、閱讀能力、寫作速度都遠遠高于其他同學,因此寫讀書筆記,不但能積累知識,練習寫作,更能夠強化記憶,訓練思維。
- 上一篇:EVA財務管控系統的理論分析
- 下一篇:小議數學學習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