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語文課堂的和諧美

時間:2022-12-22 11:34:00

導語:建立語文課堂的和諧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建立語文課堂的和諧美

和諧是一種教學關系、生活關系。實踐證明:和諧的課堂氛圍,能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在和諧的課堂氛圍中,學生的思維處于積極的狀態,情緒是高漲的,思維是活躍的。“和諧的語文課堂是孩子成長的沃土”,是語文課堂美之所在。

一、和諧易于激發興趣和熱情,促進情感交融,彰顯美

課堂教學,必須是學生和老師的共同勞動,勞動過程中愉悅與否、勞動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師生能否創設一個能實現價值的、寬松和諧的語文課堂環境。顯而易見,這種和諧的環境因素首當其沖的應該是師生關系這一因素的和諧。支持課堂的應該是一個老師和學生雙向的學習默契,“而非單向的教師權威”,其中師愛的滲透又是教學和諧及教學成功的必要條件。教育家夏沔尊先生說得好:“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里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成為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魯迅也說:“教育是植根于愛的。”教學中,師生是漸趨平等的伙伴關系。教師陪著學生成長,陪著學生緣文會友。在這統一的過程里感情是和諧教學的催化劑。授教者如果能聲情并茂、披文入情、融情于課,使課堂形成一個特定的富于感情色彩的教學氛圍,這樣,就能夠吸引學生,使他們的注意力集中起來;又運用平和、傳神的言語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和熱情,再尋覓最能體現主題的優美畫面,引領學生沉浸到優美的情境之中,走近作者,走進文中的主人公,實行跨越時空的情感交流,在老師、學生、教學內容三位和諧一統中再現美。一滴水能夠輝映太陽的光輝。莫懷戚一曲真、善、美的頌歌《散步》:“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蹲下來,背起了兒子……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詩化的語言,詩中有畫。清新、流暢、自然與人渾然天成的畫面告訴我們:正是在古樸的“尊老愛幼”的美的主宰維系下有了這樣和和美美的家庭,才有了民族、國家以至世界的和諧與和平。課堂上通過角色的動情誦讀引起心靈的共鳴,經過對“正因為如此”的玩味領受作者的誠懇與孝心;運用對畫面的直觀感受切入到人物的人性分析,采用觀照討論的方式,讀懂人物面對“分歧”時的心理,揭示家庭和美的原則、珍愛生命的本質——孝道、倫理的火炬。這樣,學生在教學總目標的宏觀調控下,在教師引導下,拓寬了視野,看清了這些人、事的意義;通過形象關照,學生個個有話可說——辯主次,人人學有所得——長智慧,從漸趨明晰的認知中去欣賞美、探求美、彰顯美,樹立高尚的審美理念,進而,朝自覺、自足、自在的學習境界邁進,積極自主地探求那充滿神奇魅力的文學藝術的殿堂。

二、和諧便于沖破束縛與羈絆,謀求閱讀創新,充實美

素質教育呼吁培養學生自能讀書的能力。教育的實質是“育人”,舊的傳統“語文學”肢解、解析式的教學嚴重羈絆著語文教學的發展,束縛了學生的個性發展,消蝕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走出“高耗低效”的困境,唯有提倡語文課堂的民主與和諧,還學生自由、自主、合作與交流。大家都知道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生命體,既然是這樣,那么,承認每一個體的認知結構存在差異也在情理之中。事實表明,學生閱讀文本時往往存在個性化傾向,那么我們就更應該關注“和諧”。“和”即須求同存異、承認差別、尊重不同。只有這樣真正做到“和諧”并“合作”,和諧相處,平等交往,相互學習,交流討論,才能在砥礪中明確原來模糊的,在辯論中深化原來膚淺的,在求異中豐富原來單一的,達到“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境界。就《藤野先生》的主題爭論頗多:1.表現了作者的愛國情感;2.主要寫作者的愛國,次寫藤野先生;3.表達了作者對藤野先生的深切懷念;4.主要贊揚藤野先生,次寫愛國情感。

要營造和諧氣氛,允許學生有個人的觀點和看法,鼓勵他們探究文本、交流思想,進行對文本的多元解讀。歌德也說:“優秀的文藝作品,無論你怎樣探測都是探測不到底的。”即使是一個句子,意在言外,不尋索玩味也難求其真諦。陶淵明《桃花源記》的結尾句:“后遂無問津者”,意境深遠,可開啟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學生提出:1.包含作者寂寞孤獨之感,世上志同道合者何其廖廖。2.包含作者憤世嫉俗之情,理想的社會無人追求……一種和諧寬松的心理環境,一場推心置腹的交流,一次無拘無束的情感釋懷,沖破了束縛,掃除了羈絆,開放了思想,有了教學相長的功效。

三、和諧利于取舍課內及課外,優化知識結構,深化美

誰都希望自己的學生在課堂上自始至終地專心聽講并積極思考。這是唯心思想,從心理學上分析這是不可能的。這樣就涉及到了老師、學生與教學內容的和諧問題,還有教材合理取舍的問題、內容輕重的權衡問題、教學過程張弛有度的問題。關系結構的合理性顯得至關重要,熟悉教材、鉆研教材是關鍵。語文學科的知識重復性大,缺少邏輯推理,每一篇課文都牽涉到字、詞、句、篇、語法、修辭、邏輯等,教師要綜合各種因素定重點、講難點。“一個人的知識有80%是走出學校后在工作、生活的壓力下去獲取的。”由此可見,在學校里的語文課堂學習語文,時間是有限的,知識是可以延伸的。

“風物長宜放眼量”,我們要追尋長久的精神底蘊,創設和諧的語文學習“場”,課內與課外并舉,課內的方法課外用,課外的知識課內引,既注重課內積累又重視課外學習。學習語文不能僅僅依靠課堂教學的幾冊教材。語文即生活,我們要把眼光投放到豐厚的社會生活之中不斷地在課內及課外的文字材料中吸取知識,增加生活積累。有必要時,可把課外閱讀引進課內,精心選擇閱讀材料,通過文化經典閱讀擴大知識面,以求增加文化積累。語文學習水平的提高無非是興趣、積累、誦讀、感悟的逐步發展,以及知識結構的不斷優化,這是一個持續的學習過程。因此,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和諧閱讀的良好習慣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