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素養提升思索

時間:2022-05-03 03:09:00

導語:語文素養提升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素養提升思索

在日常生活中.語文學習和運用的天地是極為廣闊的.參加學校組織的朗誦、演講比賽.欣賞精彩絕倫的文藝節目。打電話和親人暢談心境……語文和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語文使我們的生活豐富多彩語文作為各學科的基礎課.如何使學生喜歡語文、學會語文、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我做了以下幾種嘗試。

一、活動與習作

舉行有益的活動是課內語文的擴展.是語文能力的綜合運用、活動能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興趣,培養團結合作的精神,有助于提高學生語文實踐能力學生們去過青屏山.基于學生枯燥乏味的課業負擔.決定“放飛”籠中鳥,讓他們回歸大自然。僅就青屏山的美景,學生就能巧妙地和《桂林山水》及《林海》有機地結合起來作家陳淼說:“桂林山水甲天下”,而學生則說“新密青屏美景佳”學生在文中寫道:“青屏山自山腳到山頂長滿了萬古長青的松柏,放眼望去,林邊的殘雪不是泛著白色的浪花嗎?”沒有講過以上兩篇文章,沒有親眼目睹青屏山的芳容,沒有身臨其境,能有文美與景美的交融嗎?沐浴隆冬的寒風.滑冰場上棉衣盡甩.散發著熱氣的頭發下面是一張張像熟透了的蘋果一樣的臉蛋.學生們盡情地滑翔,忘情地呼喚,滑冰場成了青屏山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學生的習作中有這樣一段話“他們好像翱翔在太空中的蒼鷹.宛如掠過湖面的輕燕.仿佛出色的芭蕾舞演員……而我們則像剛啄破蛋殼的小雞.在老師的攙扶下邁出了永遠銘記在心的第一步”。

二、閱讀與睿智

勤奮的語文教師可以教好文字、語法與解題技巧,但語感、情趣和學生的素養是永遠不能“教”出來的.而聰明的教師常常解除學生的束縛.讓其自由覓食.即“雜食博取”——大量的包羅萬象的課外閱讀.才能真正構建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和思維品質。語文學習“三分靠課內,七分靠課外”.“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他們的內心有著無窮無盡的稀奇事:酷炎的夏日.遠行者在沙漠中行走,忽然突發奇想:把自帶的水和面和成糊狀,在沙漠中烙成了散發著濃烈的烤餅香味由此.他們知道沙漠是用之不盡的熱能資源。1973年的某一天.印度東南部的孟加拉灣海水燃燒釋放的能量相當于200顆氫彈爆炸時產生的能量.海水燃燒的原因是因為颶風掀起的狂瀾與海水摩擦產生大量易燃易爆的氫氣和能助燃的氧氣而造成的……聆聽他們滔滔不絕地講述大自然的奧秘.令我瞠目結舌.師不“學”反要被學生“教”.教學相長是也學習語文重在積累,要積累就必須多讀,讀文學、讀歷史、讀天文、讀地理、讀經典名著、讀諸子百科、讀報刊雜志、讀辭典文獻學生在讀中滋養自己的精神。在讀中修整自己的語言。“筆參造化神始足,腹有詩書氣自華”。

三、教師與學生

在課程標準、參考書、教材的重重框定下,語文學習成了教材剖析、知識灌輸的“機械活動”“教”是施加,“學”是聽從,按“參考”圖解課文.按“標準”分析習題.教師的“個性”與“靈性”得不到展現.因而看似瀟灑的語文實質是教師戴著鐐銬.數著步點.可悲的“獨舞”正是貶謫了語文學習的兩大主人——學生與教師.語文這門原本充盈的人文氣息和創造精神的學科就變成了言語霸權的文本模式和不痛不癢的人生說教教師撐著面子講.學生硬著頭皮啃,結果適得其反。《凡卡》一文的最后一課時,本來學生已清楚凡卡寫的信爺爺是收不到的.我順著思路向下“滑”:“晚上,凡卡夢的爺爺正坐在暖炕上念他的信凡卡做這樣的夢說明了什么?夢畢竟是夢.能成為現實嗎?…‘能.美夢能成真。”我愣住啦,天哪.每一屆學生都“不能”,本屆純屬“叛逆”。

但我機警一笑“好,誰有親身體會?”“那天,我夢見爸爸給我買旱冰鞋,第二天,爸爸出差回來.真的給我帶回了冰鞋。”;“那天,我夢見老師把我的作業撕了,第二天,您真的……”;“那天……”我肯定大家談得不錯,但轉念一想.一定要“言歸正傳”.繼續引導:“‘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凡卡白天寄了信,晚上當然……。”“老師,書店里還售有《周公解夢》一書呢?”看似一場悲劇要以“喜劇”結尾了.一節由我精0策劃的課全被拆散了.可是我沒有一絲怨恨.至今那節課我仍感悟頗深……在“我是主人”的學習氛圍中,語文學習將實現平等的、民主的對話,課堂應是寬容的,是民主的,容忍學生說“我認為”、“我不同意”.也允許教師大膽提出自己的“一家之言”。通過對話,和諧的學習環境,使師生感受到學習語文如沐春風。語文是人的精神家園.人文精神就是人的精神.母語教育就是人的教育.語文素養就是人的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