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中莊子思想的拓展實踐
時間:2022-06-12 10:56:59
導語:語文教學中莊子思想的拓展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歸隱“自然”與“淡然無極”
(《莊子•天道》)和“得至美而游乎至樂,謂之至人。”(《莊子•田子方》)莊子在這里提倡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在這種“和諧”中獲得生命的快樂。顯然,陶淵明受莊子思想的影響是很大的。不在乎上層社會的榮華富貴,寧愿選擇清貧的鄉間生活,在田園中找到安慰與寄托。同樣也是莊子所謂的“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審自得者,失之而不懼;行修于內者,無位而不怍。”(《莊子•讓王》)莊子思想重視人的“自由”,包括“心靈的自由”與“身體的自由”。“心靈的自由”是內在的,一個人的內心世界越豐富,獲得的自由就越多;“身體的自由”是外在的,不應受人為環境的影響,應該順應自然與內心的需求。在語文教材中,有許多作品都表達了作者“歸隱自然與淡然無極”的情懷。像這類的語文篇目,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自然就能把莊子思想運用到語文教學的拓展實踐中去。
二.政治失意與自然融匯
在這一部分,筆者選用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與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為例來論述莊子思想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為什么把這兩部作品放在一起論述,是因為這兩位文學大家在仕途中都曾有過被貶的經歷。面對仕途的坎坷,他們并沒有沉溺于痛苦,而是流露出“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莊子•天下》)的曠達境界。歐陽修在《醉翁亭記》中有這樣的論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眾賓歡也……太守醉也……禽鳥之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作者以“樂”貫穿全文,表達了作者對滁州山水與滁州人的熱愛之情。此時的歐陽修雖是被貶到滁州,但呈現給我們的卻是一片和睦、融洽的氣氛。對于歐陽修的完美人格,我們不妨拓展莊子的“受命于地,唯松柏獨也正,在冬夏青青;受命于天,為堯、舜獨也正,在萬物之首。幸能正生,以正眾生。”(《莊子•徳充符》)“不累于俗,不飾于物,不茍于人,不忮于眾,愿天下安寧以活民命。”(《莊子•天下》)“天下有道,則于物皆昌;天下無道,則修德就閑,千歲厭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鄉。”(《莊子•天地》)不難發現,歐陽修與莊子的共同之處:端正自己,不受外界事物的影響與牽連,在乎“自然”之樂,更希望天下國泰民安。《念奴嬌•赤壁懷古》是蘇軾在他人生最低谷時創作的。但是在這首詩中,蘇軾并沒有表現出悲憤、低落、苦悶,反而為我們展示了另一個側面,無處不體現出豪邁、豁達的人生況味。“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在蘇軾看來,再成功的人士也會被大江“浪淘盡”。人的一生稍縱即逝,最重的是珍惜當下,享受眼前的一切。蘇軾領悟到了自然永恒、人生短暫的哲理。面對命運的跌宕起伏,坦然地接受才是人生真諦。這里我們可以拓展莊子的這三句話:“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莊子•大宗師》)“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道與之貌,天與之行,無以好惡內傷其心。”(《莊子•徳充符》)莊子也是在強調,做任何事情都要符合自然的規律,這樣才能達到極致。珍惜自然賜予我們的一切,不要因為外在的事物傷害到自身。莊子“極力追求和贊同個體人格的的主動,并且竭力要把個體人格價值擴大到無限的整個宇宙,達到所謂‘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
三.珍視生活與審美人生
莊子推崇生活的藝術,把人的生命意義與自然境界結合起來,在自然界的瞬息萬變中珍惜生命。“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莊子•知北游》)就是在審美的人生里演繹生活的藝術。中學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要重視學生主體人格的塑造與培養,在課程目標中也強調了語文課程的“應用與拓展”。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把莊子的思想與蒙田的《熱愛生命》結合在一起是一種明智的選擇。蒙田認為:“我們的生命受到自然的恩賜,它是優越無比的,我們不應該虛度此生,而應該關心生活,享受生活中的樂趣,增加生命的分量。”蒙田的這種觀點正是莊子提倡的“善妖善老,善始善終”。(《莊子•大宗師》)蒙田說:“生之本質在于死,因此只有樂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惱。”面對生命的短暫,應該利用有效的時間使生命變得豐盈飽滿。在生死面前,蒙田表現的既理智、平靜又坦然。不在乎生命結束時的痛苦,只在乎生命的過程。就像莊子所說的:“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長,天也。人之有所不得與,皆物之情也。”(《莊子•大宗師》)生與死是自然規律,是萬物的本性,是任何事物都不能左右的,所以我們沒有必要苦惱,重要的是豐富自己的人生。劉禹錫的《陋室銘》表現了作者高雅、淡泊的獨立人格。在劉禹錫看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德”是劉禹錫強調的人格品質,圍繞著“德”,我們結合莊子的這兩句話:“道者,德之親也;生者,德之光也;性者,生之質也。”(《莊子•庚桑楚》)“天在內,人在外,德在乎天。”(《莊子•秋水》)這些都是在強調“德”的修養,應要順應自然,合乎本性。“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劉禹錫在《陋室銘》中也有此言“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和劉禹錫做朋友的都是“鴻儒”,沒有粗糙之人。莊子也有類似的論述“同類相從,同聲相應,固天之理也。”(《莊子•漁父》)在日常生活中,劉禹錫喜歡“調素琴,閱金經”,因為“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此時,劉禹錫順應了自己的內心需求:靜、淡、雅,達到“用靜養心”的效果。莊子也言:“欲靜則平氣,欲神則順心。”(《莊子•庚桑楚》)在《陋室銘》這篇文章中,無處不體現劉禹錫熱愛生活、懂得生活、美化生活的一面。這也應和了莊子的審美人生觀。也就是李澤厚所說的“人與外界對象的超功利的無為關系,是內在的、精神的、實質的美”。總之,《莊子》一書是一部優秀的文化典籍,莊子的許多思想都與語文教育、語文教學密切相關。筆者通過以上篇幅的論述來說明了莊子思想在語文教學中的實踐應用。把莊子思想作為語文教學的應用素材,將會更好的體現語文教學的科學性、合理性。
作者:吳學敏張永文工作單位:吉林師范大學文學院
- 上一篇:職校語文教學模式思考3篇
- 下一篇:減排項目監管及重點減排工作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