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學為本的語文教學研究
時間:2022-09-24 03:11:52
導語:以學為本的語文教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新課程改革的十年探索中,語文教學思想逐步更新,教學方式和行為得到轉變,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主體,積極開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倡導“以學為本、順學而導”等教學理念。雖然“以學為本”早已成為廣大語文教師的共識,人人追尋,叫得響亮,但綜觀語文教學常態課、優質課現狀,“以學為本”仍然停留在口頭上,停留在意識層面上,廣大語文老師并沒有找到教學實踐中有效落實“以學為本”的措施和方法。心中有本,目中有人,語文教學中的“以學為本”必須在“備課、上課、評課”各個環節中去主動落實。
一、備課時立足“以學為本”
教學的對象是學生,教學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發展,這一點似乎人人皆知。但是,許多教師在備課時往往忽略了對學習主體———學生的關注。備課時,首先想的是這篇課文我用什么教學策略、教學手段去教學,比如,用什么多媒體創設情境,用什么方式組織教學才讓人感覺耳目一新,用什么方式進行拓展升華才顯得有深度、有寬度,并為此絞盡腦汁,費盡心機,而課堂教學收效甚微,學生所獲甚少。我們應清楚地認識到,語文教學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備課時,我們應把焦點和重心從“設計教”轉向“設計學”。在充分進行文本研讀的基礎上,我們應依據教材,尊重學情,堅持“以學為本,為學服務”的原則來思考教學,設計教學活動。
二、上課時堅持“以學為本”
1.語文教師要強化“退位讓學”的意識
新課程要求教師從課堂的首席轉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參與者。聽到的不如看到的,看到的不如親身體驗的,只有學生自己經過努力探索獲得的才是有效的,持久的。“能干的媽媽帶出懶娃娃”“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學生自己能讀懂的不講,學生合作學習能達成的不講,老師教了也不懂的不講”,所以,語文課上,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意識要進一步強化,課文要讓學生自己讀,問題讓學生自己提,答案讓學生在自主、合作中獲取,聽、說、讀、寫的能力要讓學生在言語實踐中發展。因此,老師首先要放低身架,退位讓學,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要從主講轉為陪讀,從課堂中的主演轉為導演,在學生困惑時點撥,為難時激勵,成功時喝彩。
2.語文教學要創設“學生實踐”的活動
新課程標準強調,語文教學要在大量的語文實踐活動中學習運用語文的規律,“多讀多寫,日積月累。”著名語文教學專家余映潮老師曾說“:減少提問,克服少慢差廢的現象,最有效的就是將語文課堂教學設計成學生實踐的活動。比如,余老師的古詩教學《山居秋暝》,就是以三個語文實踐活動展開教學的:其一,一句話概說,即用一句話概括出詩歌的意境。學生人人動腦,人人動筆,人人動口,感悟詩的意境,把握詩的大意,在“實踐活動”人人得到發展。其二,一段話描寫,即每人選這首詩中的一個畫面,用一段話生動地描寫出來,共同提升。通過人人動筆練寫,然后相互交流,相互補充,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對詩歌語言的凝練、對詩歌情感的表達得到進一步的體驗和感悟。其三,一篇文吟誦,即在充分感悟詩意、領略詩的意境美、語言美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有感情地誦讀一篇由《山居秋暝》改寫成的散文詩。在三個環節之間,穿插朗誦《山居秋暝》這首詩,以朗讀作為本節古詩教學的線索和有機過渡。該課堂教學,教師沒有零碎的問題設計,完全由三個學生人人參與的實踐活動構成,學生在聽、說、讀、寫想象實踐活動中學習了古詩,領悟詩意,感受古詩的音韻之美,掌握了學習古詩的方法。如果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都能朝著這個方向,都能以學生語言實踐活動為主體,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將不再是空中樓閣。
3.語文教學要著力讓“學生與文本”對話
在平時聽隨堂課或研討課時,經常會發現這樣的情況,語文老師在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時,要么通過一個接一個的問題對思想內容糾纏不休,要么游離在文本之外空洞地感悟,一節課四十分鐘,學生都在思考答問,而對文本遣詞造句之準確、描寫刻畫之細膩、構思成文之精巧、布局謀篇之獨到等卻無從顧及,或置若罔聞。沒有靜心閱讀,沒有精讀感悟,長此下去,談何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比如,一青年教師執教《風箏》一課,在理解“精神虐殺”時,完全游離在語言文字之外去高談闊論,沒有讓學生靜心讀書,與文本對話,完全對文“憤怒、折斷、擲、踏扁、傲然走出”等描寫中讀出“哥哥”的兇狠與霸權的語言文字置之不理,對刻畫弟弟悲涼與無助的“驚惶、瑟縮、絕望地站、敵不過”等詞語視而不見,學生沒有走進文本,沒有在品詞析句中實現與文本的多角度對話,學生對“精神虐殺”的理解是膚淺而空洞的,并且對文章細致刻畫的手法也沒有感悟,這樣的教學怎樣能實現“得意、得言、得法”的閱讀教學目標呢?再看看著名語文特級教師于永正執教《秋天的懷念》是怎樣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的呢?在初讀感知文意,相機理解重點詞語之后,設計了這樣兩個環節:一是請同學們再仔細品味課文中的一個個細節,再看看這些詞語,體會這些詞語背后的意思,品一品母愛究竟是什么。將學生再次帶入文本靜心讀書、思考、批注,然后相互交流,學生抓住“躲、擋、笑、臨終的話”等品出母愛是理解,是呵護,是引導,是商量,是尊重,是寬容,是牽掛等。二是引導學生抓住“暴怒無常”和“潑潑灑灑”進行對比閱讀,在比較中明白作者開始寫自己“暴怒無常”,最后不直接寫自己改變了對生活的看法,而是通過對菊花的描寫,自己感到菊花的“潑潑灑灑”,感到花的生命力。學生在與文本深層次對話中悟出“前后照應的寫法、含蓄的表達方式”的寫法和作用。
三、評課時圍繞“以學為本”
當前,在很大范圍內,語文課堂教學評價的側重點仍放在教師方面,一評課就說教師基本功怎樣,教學設計怎樣,教師教得怎樣等。因此,真正落實“以學為本”還要在教學評價中去實現,因為評價是導向,評價是指揮棒。課堂教學評價的目的是促進教學,促進學生發展。西南大學余立新教授指出:無論是教研員還是教師,評課要徹底扭轉當前弊端,要從“著力評教師”轉向“著力評學生”,評價學生學習是否投入,學習狀態是否積極主動,學習方式是否自主;評價學習活動是否有效,是否指向教學目標;評價學生學習目標達成情況等。著名語文教育專家余映潮老師指出,評課時要著眼于學生有效活動的設計。
作者:崔先芬 單位:重慶市江津區朱楊小學
- 上一篇:“四城”同創環衛設施管理整治方案
- 下一篇:水利局“五德”教育活動實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