聾校語文微課情境教育理論研究

時間:2022-09-27 03:21:29

導語:聾校語文微課情境教育理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聾校語文微課情境教育理論研究

一、尋找微課與情境教育的契合點

(一)厘清二者的關系

要在聾校語文微課中踐行情境教育理論,首先要厘清二者的關系。從二者本質(zhì)出發(fā)可以看出,情境教育更側重于一種教育理念,相對來說微課則更接近于教學方法論范疇。情境教育的理念內(nèi)涵要求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chuàng)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tài)度體驗,其核心在于激發(fā)學生的情感。而微課則是為了改善課堂教學中某個學科知識點的教學,或是反映課堂某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學主題的教與學。

(二)找到二者契合點

1.教學效果的契合點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要“注重情感體驗,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逐步培養(yǎng)獨立閱讀的能力。李吉林老師開創(chuàng)的情境教育,對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豐富其情感體驗等具有獨特的作用。微課則具有富有感染力的音效、生動直觀的圖像、啟發(fā)性的視頻片段等元素,教師很容易就可以操作微視頻,豐富課堂教學方式,同樣有助于激發(fā)聽障學生的學習熱情,豐富學生情感體驗。

2.內(nèi)在結構的契合點

教學效果的契合源于二者內(nèi)在結構的契合。微課以它特有的科學性和形象性,豐富了教學形式,優(yōu)化了教學過程,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相對而言,微課教學時間短,教學內(nèi)容單一,資源容量較小,資源組成結構具備顯著的“情境化”特征。從這個“情境化”出發(fā),圍繞情境教育相關理論,強化微課這一“情境化”特征,可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效率。

二、情境教育理論在特教語文微課中的應用

(一)情境導入

情境教育講究“真”,給學生一個真實的世界;情境教育追求“美”,給學生帶來審美愉悅。情境導入就是創(chuàng)設情境,以描述情節(jié)、制作微課導入,讓學生感受一個“真”和“美”的世界。在語文教學中,應針對教材的特點,從殘疾學生的特點出發(fā),多采用情境教學,把知識點和趣味性融合起來,設計精美的微課環(huán)節(jié),以自主學習過程中的播放暫停、任務驅動等方式來穿插思考和互動,殘疾學生在審美愉悅中也樂于接受這樣的教學方式。如我在進行《拔河》《賽場上升起了五星紅旗》等涉及體育項目的篇目第一課時教學中,事先布置預習,描述相關比賽情境。情境導入部分,由于聽障學生存在生理障礙,僅靠教師的描述是遠遠不夠的,我在課前組織拍攝了相關內(nèi)容的情境短片,在課堂導入時播放。在微課中,分別圍繞拔河、乒乓球項目,讓學生回憶生活經(jīng)驗,體味情境過程。自編自導的短片延伸到課堂上,引起了學生的共鳴。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每個學生的熱情都被調(diào)動起來,根據(jù)自己曾經(jīng)的參與經(jīng)歷,逐步思考、總結,對課文和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

(二)講透方法

情境教育注重“情”,要求與學生真情交融。教師要注重讓學生掌握方法,以真情來實現(xiàn)“授人以漁”。這需要教師既示范操作,又講透解決問題的方法。特校通常班額較小,我們可利用好微課載體,多創(chuàng)設情境,充分關注到每個學生的特點和學習需要,通過微課和課堂雙重“一對一”來解決殘疾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如在教學《撈鐵牛》《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等涉及科學原理應用的篇目時,我側重傳授方法,讓學生質(zhì)疑,自己在生活中找各種例子去檢驗科學原理。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主要是在一些關鍵的節(jié)點進行啟發(fā)、引導、疏通,如一些難懂、易錯的地方等,不斷激發(fā)殘疾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三)拓展思維情境教育突出“思”,給學生寬闊的思維空間。學生要獨立完成課后練習,但完成課后練習僅是能力拓展的第一步,即便對有多重殘疾、學習能力弱的學生,我們還是要以分層教學等形式,開發(fā)相關的不同微課,努力拓展學生思維。在微課中創(chuàng)設情境,適當對課堂內(nèi)容拓展延伸,可以讓學生在課后通過反復觀看微課來鞏固所學的方法,進而能靈活地解決實際問題。假以時日,則學生的思維空間得到拓展,自學能力、應變能力得到加強,綜合素質(zhì)得到提升。在教學中,我努力引導學生走進課文情境,既扮演角色,又續(xù)寫課文,讓學生設身處地為多種角色著想,既設想當時,也設想未來會發(fā)生什么。在教學《讓座》時,既引導學生扮演、設想全部出現(xiàn)的角色,也讓他們嘗試扮演、設想文中未出現(xiàn)但可能在場的角色。如引導學生分別設想假如自己是那個小朋友、那位老大爺、在場的乘客和司機,當時和以后會怎樣想、怎樣做。在續(xù)寫課文時,適當補充一些正面和反面的例子,開展對當今某些社會現(xiàn)象的討論,使學生得出感同身受的結論。

三、一些思考

通過在聾校語文微課中落實情境教育理論,創(chuàng)設多樣化情境,讓學生提前接觸、思考教學中的有關環(huán)節(jié),不僅能讓學生學到語文知識,也能讓學生更好地思考人生,解決今后可能要面對的生活問題,更快地融入社會,這一點對于殘疾學生來說尤為重要。情境教育理論和微課兩者如果能很好結合起來,學生能更愉快、更輕松地學習,求知欲望會更強烈。為了這兩者能很好結合,實現(xiàn)無縫對接,還有一些事項值得注意。一要注意理念不缺位。隨著微課實踐和研究的不斷深化,人們已認識到微課的制作并不僅僅是一個借助技術工具從事開發(fā)的簡單過程,更是一個在先進教育理念支持下的創(chuàng)造性工作。缺少設計理念支持的微課作品只是外表好看的微視頻,沒有凸顯情境教育理論的微課也只是缺乏靈魂的小課件,都難以更好地助推殘疾學生的學習和成長。二要注意定位要到位。微課不是“課堂教學實錄片段”或“課例片段”,也不是“濃縮課”,更不是傳統(tǒng)課堂的簡單壓縮。教師應從殘疾學生的生理特點和學習需要出發(fā),小處著眼、細化設計,不貪大求多。三要注意形式不越位。如果把工作重心放在微課制作技術上,或強調(diào)細節(jié)構思,過于關注視頻、音頻的精美;或強調(diào)工具第一,對攝錄編模式和錄屏軟件模式仍嫌不足,過于關注富媒體模式,太關注表現(xiàn)形式,就往往會忽略表現(xiàn)內(nèi)容。這樣的微課,學生往往會被其外在的形式所吸引,卻無法充分把握其本質(zhì)內(nèi)容。這樣的微課教學,顯然是舍本逐末,甚至會干擾學生正常的課堂學習。

作者:張永和 單位:江蘇省連云港市特殊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