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大學語文教學對策探究

時間:2022-10-16 11:32:14

導語:探析大學語文教學對策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探析大學語文教學對策探究

摘要:“大學語文”的工具性、人文性決定了該課程對學生的專業發展和綜合素養提升的重要性。但在現實的“大學語文”教學中,學校、教師、學生都表現消極。剖析消極現象產生的原因并探尋積極的教學對策,是提高該課程教學實效,達成預定教學目標的必要保證。

關鍵詞:大學語文;消極的教和學;積極的對策

一、“大學語文”的重要性

語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大學語文”課程教學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一)語文的人文性決定了“大學語文”是提升

語文核心素質的必要手段語文的人文性,是指通過語文的學習陶冶情操,弘揚人文精神,培養情感。語文核心素養,是指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審美情趣和文化修養。從個體層面來講:大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審美情趣和文化修養仍需進一步提升。從國家民族層面來講,優秀傳統文化需要傳承和發揚。而這一切都需要一個載體———語文的教學。語文的人文性決定了學生學習語文可以提高核心素養,對個人、對國家和民族都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二)語文的工具性決定了“大學語文”是學習

專業知識的基礎學生進入大學要學習各種各樣的專業知識,但是這些知識的表述和傳承都是借助語言這種載體進行的,所以語文的閱讀理解、分析概括、表達交流的能力直接影響其專業課的學習。

(三)寫作和溝通能力是將來生活和工作的必備基礎

學生進入大學學習只是人生的一個階段,在此過程中要養成專業素養和學習能力,提升良好的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畢業后還是要離開大學,開始社會生活和專業工作的。影響生活質量和工作成績的因素有很多,而溝通和寫作能力是其中很重要的因素之一。要想提高溝通和寫作能力,就必須認真學好大學語文。

二、“大學語文”教學中的消極現象

大學語文學習對學生至關重要,但大學語文教學卻不盡人意,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校管理消極

按照教學大綱要求,大學各專業都應該開設大學語文這門公共課,但由于重視不夠或師資的捉襟見肘,學校對大學語文的教學非常消極。一是任課教師安排的隨意性,有的大學語文教師不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二是教學管理和教學評價的低標準要求,從課時總數的安排,到教學效果的評估,都沒有對專業課程的要求嚴格。這樣就會降低教學效果,影響師生對待大學語文教和學的態度。

(二)教師教學消極

一方面大學語文作為公共課沒能引起教師的充分重視,感覺不如專業課專、精、深,總覺得教大學語文沒有成就感,隨便上上就足以應付;另一方面,大學語文課的綜合性,又不是研究分工越來越細的專業老師所真正能勝任的。再加上學校和學生的消極,從而導致了語文教師的教學消極。

(三)學生學習消極

在應試教育體系中,從小學到高中,學生對語文的重視程度是隨學段的升高而遞減的。這是由語文學科的特性、語文試卷的特點和學生急功近利的心理三個方面決定的。學生幾天甚至幾個月不上語文課,仍能聽懂。認真去學一個月,不一定就能考好;一段時間不認真學,在試卷分數上也不會明顯體現出來,所以在語文學習上就會有一種消極情緒。到了大學,沒有了升學壓力,在慣性思維的影響下,學生對于作為公共課的大學語文會一如既往的消極,更不重視。

三、“大學語文”教學消極現象原因剖析

(一)教學內容的陳舊

語文教學內容的體系性不強,沒有環環相扣的梯度。同一篇課文,可以出現在不同學段的教材里。仔細對比大學語文教材,內容與中學語文教材有驚人的重合度。很多學生在中學時對語文學習已然失去了興趣,到了大學,又出現這么多似曾相識的老面孔,學學語文能不消極嗎?

(二)教學方法的陳舊

大學語文的教學方法基本上是沿襲了中學應試教育下的語文教學模式,甚至還不如中學語文教學的實效性強。在應試的壓力下,中學語文老師會運用一些教學策略,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而大學語文教學,則沒有這樣的壓力,因而多數教師沿襲省事又陳舊的講授教學法,導致學生學學語文的興趣進一步降低。

(三)教師專而不博的知識結構

大學老師一般有明確的研究方向和固定的研究領域,在此領域內,專業而且透徹。同是漢語言文學的大學老師分工非常細,研究的領域越來越小。但是大學語文教材內容卻是豐富、復雜的,涵蓋很多領域,要想講好講透這些跨領域的大學語文內容,對于專而不博的老師有一定的難度。

(四)網絡、手機的沖擊

現在已進入網絡時代、讀圖時代、多媒體時代、自媒體時代,網絡上的信息和現代化技術,對大學生的學習沖擊很大,對大學語文的沖擊尤其大。學生難以把心思沉潛下來,涵詠傳統文化,吸收文化營養。寧可低頭玩手機,也不抬頭聽課,寧可進行網絡上的碎片閱讀,也不進行系統地完整地經典名著的閱讀。

四、教學對策

面對學生學學語文的消極現狀,應該積極地尋求教學對策,喚醒學生語文學習興趣,最終化消極為積極。對策如下:

(一)構建多元化的教學模式

大多數大學語文教學模式都是單一的,要想改變這種現象,首先要貫徹“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過去的學生只是被動聽講,現在要求學生課前查閱資料,課上集體探討,甚至允許學生做專題報告。這樣就由教師講轉變為學生講,學生的激情一旦被點燃,其潛能就會被極大地激發出來,就會由消極地聽課,被動地學習,轉變為積極主動甚至創造性地去進行語文學習活動。教學活動由課堂向課外延伸,引導學生出黑板報、班級文集,班級文學刊物。學生在進行這些活動時,深入地鉆研教材,查閱資料,整理歸納材料,這樣就鍛煉了他們的閱讀理解、審美鑒賞、寫作表達等能力,達到了大學語文的教學目標。

(二)采納開放式的教學載體

葉圣陶先生說過:“課文無非是例子。”中小學語文教學是這樣,大學語文教學也是如此。對待教材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樹立“大語文”教學觀,學生只要是在大學語文范疇內聽、說、讀、寫就是在進行大學語文的學習,而不要局限在課堂之上,更不能僅僅局限在教材上。對教材要大膽取舍、重組,更可以把教材之外的優美篇章拉進大學語文教學之中。不僅如此,還應體現在組織學生進行高水平的語文實踐活動上。比如組織學生觀看具有文化傳統、文化底蘊的成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等電視節目,組織學生進行詩詞朗誦比賽、主持人大賽等語文實踐活動。

(三)靈活多樣的教學評價

過去的教學評價以單一的試卷考查形式呈現,為了調動學生學學語文的積極性,必須相應地改變教學評價。一是評價主體的多樣性。過去的主體只是教師,現在既可以是教師評價學生,也可以是學生互評,學生自評,這能增強其學習的主動性;二是評價形式的多樣性。過去只是以試卷考查,現在還可以用各種語文實踐活動的形式去評價學生,這些語文實踐活動促進了語文教學向縱深挖掘,橫向拓展,真正地鍛煉了語文的聽、說、讀、寫等綜合能力。

綜上所述,大學語文的學習、人文素養的提高,對將來的生活和工作都有極大幫助。由于教材內容的陳舊、教學方法的單一和教學理念的落伍,學生的積極性沒有被激發起來。為此,要從教材的開放性、教法的靈活性、評價的多樣性等方面進行積極的探索,制定積極的教學對策,以提高大學語文的教學實效。

參考文獻:

[1] 史杰,寧西林.淺談大學語文信息化教學的實踐[J].教育探索,2013(22):172.

[2] 焦鳳華,吉毛太,應成榮.大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探索[J].文學教育,2017(12):50.

[3] 張鷺.試論大學語文教育與人文素質培養[J].黑龍江高等教育研究,2015(8):143.

作者:謝軍 單位:淮北職業技術學院機關黨總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