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育在素質培養的運用
時間:2022-12-01 10:44:20
導語:語文教育在素質培養的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體現在它的工具性上,能培養學生讀、說、聽、寫的能力
1.內外結合,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閱讀,是一種眼、嘴、耳、腦和語言培訓形式,是語文教學的關鍵。學生獲取各種知識信息,主要通過閱讀這種方式。首先,讀教材。選擇教材的章節,具有典型的特點,科學、實用性。老師要閱讀有趣的點,充分挖掘教材、模版的組織風格特點、深遠的意境和生動的分析,使學生想讀、愛讀,最終理解這篇文章,達到使用的目的。其次,從教材到課外閱讀。我們不能只是讀課本,還應該擴展到課外閱讀內容。我們有很多優秀的中國古代文化的書籍,也有無盡的現代文學優秀篇章,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閱讀經典佳作,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與此同時,要教給學生科學的閱讀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再次,訓練學生的閱讀思維能力,使其快速掌握閱讀內容結構、概念、特點等,有所啟發,有所感悟。2.采取各種形式培養學生說的能力。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素質教育在語文教學中應注意說的訓練。這個訓練,是學生主動用自己的語言表達他的思想實踐的技能。在課堂上主要以老師做出解釋、引導學生理解為基本的交流方式。老師應該盡量為學生構建說的環境。課外經常組織小故事、演講、辯論、詩歌朗誦等活動培養學生敏捷的思維能力、運用語言能力等。3.訓練學生聽的能力。傳統意義上的聽,是學生聽老師講,學生被動地接受。素質教育意義上的聽,是培養學生有科學的聽的方法,培養學生聽的興趣、習慣。4.學以致用,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讀、說、聽、寫四種能力,在最后應該反映在學生的寫作方面,即學生的作文水平。沒有聽、說、讀的能力,寫作能力就無從談起。所以,語文教育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這是毫無疑問的。
二、體現在語文教育的人文性上,可以培養學生的能力
1.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作為審美對象,語文教材本身就是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的倉庫。所以,語文教育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培養學生的審美質量。(1)刺激學生的各種感官,欣賞美。審美對象形象性的特點決定了人們的審美活動,是用形象思維捕捉美、看到美。因此,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并培養他們通過所示的文本色彩、韻律、節奏和結構等因素的敏銳感知力。(2)培養學生的情感和完美的人格。文章不是無情物,所以讀者要具有情感體驗能力,走入作者的情感世界。體現作者的情感及他們的感受,然后日積月累地形成優雅的情趣,豐富感情和完美的人格。語文教育如果注意到這樣的訓練,培養學生正確的生活態度,使他們在未來的生活中,發揮的作用可能更持久、更內在。2.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想象力是現在學生綜合素質的一種重要能力。現在的初中學生,想象力豐富,所以語文教師應該在語文教育實踐中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這樣他們就會插上想象的翅膀,在知識的領域遨游。3.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素質教育的今天,語文教育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如前一段時間流行的新概念作文,就是讓學生擺脫束縛,大膽探索新的路徑。在最近的測試中,入學考試問題進一步要求創新的能力。語文教育在培養學生發展創新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課堂教學可以多角度,以多種方式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4.培養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教師應有意識地在語文教學中用合適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1)語文教育使用否定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所謂的否定的教學方法就是教師在教學中故意設置錯誤的結論,讓學生自由發揮,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2)借助教學反饋,消除學生的消極心態。教學反饋的最好方法是發現學生的心理負面趨勢。中學生正處于慢慢成熟的階段,但是面臨許多困惑。我們使用及時的心理教學反饋可以及時找到消極心態,讓學生通過寫周記、寫文章,分享他們的思想,為學生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困惑提供幫助。通過寫作的方式,學生以健康的心態、樂觀的精神進行學習。(3)使用教材內容,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語文課與其他學科相比,有著獨特的特點,即意識形態內容和文學完美的統一。它不像政治直接約束導致學生厭倦,具有獨特的藝術美感,是青少年學生心理健康的催化劑,一旦接受,則不但能使學生形成崇高和偉大的理想,還能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總之,語文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對于培養學生的素質都有不可估量的影響,我們應該重視語文教育。
作者:羅來柒 單位:宜豐縣新莊中學
參考文獻:
[1]張煥芝.語文教師素質芻議[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0(6):17.
[2]冉茂全.理解素質的內涵[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0(1):29.
[3]周云漢.讓討論健康的持續下去[J].語文學習,2000(5):2.
[4]周文濤.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創新精神[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0(6):12.
[5]聶超,聶競文.努力完善學生心理素質[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0(6):49.
- 上一篇:淺談高中語文教育傳統文化
- 下一篇:語文教育“形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