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用能力語文實踐論文

時間:2022-01-26 03:44:41

導語:語用能力語文實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用能力語文實踐論文

一、借助課始復習詞語,在整體感知中培養語用能力

《黃山奇松》一文雖然篇幅短小,但是語言精練,四字詞的準確運用是本課語言的一大特色。因此,課始教師就可以利用這獨特的語言“魅力”作為語用的訓練點,對學生進行語用能力的培養。課始,老師聽寫課文中描寫黃山奇松的四字詞語,如:飽經風霜、充滿生機、瀟灑挺秀、郁郁蒼蒼、姿態優美、枝干遒勁、形似孔雀等;接著讓學生邊讀邊想象詞語所描繪的情景;然后引導學生選擇其中的一個或幾個詞語說說對黃山松的印象。學生有的說:“黃山松千姿百態,充滿生機。”有的說:“黃山松瀟灑挺秀,有的枝干盤曲,如天然盆景;有的姿態優美,形似孔雀……”有的說:“迎客松雖然飽經風霜,但依然郁郁蒼蒼,充滿生機。”……學生通過聽寫、讀詞、想象、說話等語文實踐,整體感知了課文內容,感受了黃山松的奇特,加深了對詞語的理解與感悟,積累了詞語,培養了學生口頭表達的能力,可謂一箭三雕。

二、借助課文重點詞語,在理解品味中訓練語用能力。

一些詞語在文章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揪住不放”,反復揣摩。如文中“迎客松姿態優美,枝干遒勁,雖然飽經風霜,卻仍然郁郁蒼蒼,充滿生機”一句中的“飽經風霜”,教師先讓學生運用拆詞的方法,通過查字典理解“飽”是充分,“經”是經歷,整個詞的意思是充分地經歷各種風霜,形容經歷了很多艱難困苦。再讓學生借圖發揮想象說話,想想迎客松可能會經歷怎樣的磨難。學生展開了想象,打開了話匣子:烈日炎炎,迎客松的葉子被太陽曬枯了。”“接連幾天的暴雪壓斷了它的枝干,不久它又長出新的枝干。”“山頂上的石頭滾落下來,砸斷了它的樹干,砸落了它的樹葉。”“狂風大作,吹斷了它的枝干,甚至想把迎客松連根拔起,它沒有屈服。”……接著,教師順水推舟:這樣的艱難經歷只是一年、兩年嗎?(不是)十年、二十年嗎?(不是)而經歷了幾百年甚至上千年,這就是飽經風霜。其實“飽經風霜”不僅僅是用來寫物,在生活中經歷各種磨難的人也可以用“飽經風霜”來形容。然后引導學生聯系生活用“飽經風霜”說話:生:談遷飽經風霜,終于寫成了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國榷》。師:幾十年的奮斗,一生的心血,多么不容易!生:看到爺爺飽經風霜的臉,我感到心痛。生:他雖然飽經風霜,卻依然微笑地面對生活。師:可見,他是多么樂觀與堅強。緊接著回讀課文,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迎客松雖然飽經風霜,卻仍然姿態優美,雖然飽經風霜,卻仍然枝干遒勁,郁郁蒼蒼,充滿生機,多么奇特呀!(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文中句子。)美學教育家朱光潛說:“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實際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此番教學,教師采用不同的方法,從不同的層面引導學生對“飽經風霜”進行了“推敲”,引導學生走出文本,借助工具書理解詞語的表層意思;走進文本,借助可感的圖片,在形象的語境中想象說話,在運用中理解了“飽經風霜”的深層意思;走出文本,聯系生活實際與體驗,在真實的運用中習得語言;再走進文本,在聲情并茂的朗讀中內化了語言。如此“幾進幾出”,在語言文字中走了幾個來回,既是詞語的理解,又是詞語的運用,既是思維的訓練,又是語感的培養,而這種理解與訓練不是單調的、抽象的,而是有溫度的、具體可感的。這樣,迎客松的“奇”在不斷地品悟語言中鮮活起來,同時語用能力得到訓練。

三、借助文本的語言特色,在品悟寫法時提高語用能力。

聯想是指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關的人或事物。這是一篇寫景物的文章,課文描寫三大名松都是先實實在在描寫它的姿態,在寫實的基礎上展開聯想,把三大名松寫得具體、生動,富有感染力。如何借助這一文本語言特色引導學生在品悟寫法中訓練表達能力呢?在學習描寫迎客松特點時,如“它有一叢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熱情地歡迎賓客的到來”一句,教師這樣引導:哪些是作者看到的,哪些是作者由看到的而產生的聯想?去掉聯想部分,讀一讀,有什么感覺?引導學生抓住“伸出手臂”“熱情地歡迎”等字眼體會作者把迎客松聯想成“好客的主人”寫得準確、形象、生動。緊接著,教師趁熱打鐵,及時在運用中遷移寫法進行說話訓練,既可以說黃山松,也可以說生活中的其他事物。學生妙語連珠:“黑虎松枝干粗壯,枝葉繁茂,郁郁蔥蔥,一派虎氣,如同一只威風凜凜的黑虎立于坡下。因此,人們給它取了一個響亮的名字———黑虎松。”“大大小小的泡泡如同淘氣十足的孩子,扭動著滾圓的身子,飛上藍天,與云兒說話,與鳥兒嬉戲……”“貪心的小云鉆進一朵大云的肚子里,把大云變成自己的船。小云開著船,又鉆進一朵更大的云里,終于擋遮了太陽。”“小溪螺沒手沒腳的,卻是名副其實的小精靈,手一碰,它就迅速滾到石頭縫里,把自己藏起來,再也找不著了。”……運用要以理解為基礎。首先引導學生感知什么是寫實,什么是聯想,當學生有了這種抽象的概念時,必須認識聯想在表達中所起的作用,通過比較品析,明白合理的聯想使表達更為生動、形象,這便獲得了一種閱讀的方法。此時,通過言語實踐,在新的語境中運用習得的方法,將聯想遷移到說話訓練中,這樣層層推進,既符合學生認識的規律,又遵循學習語文的規律,學生在仿說實踐中提高語用能力。丁有寬先生說過:“閱讀和寫作是個互逆的過程。閱讀是理解吸收,寫作是理解表達。只有吸收得充分,表達才更加有力”。除了讓學生學習聯想的方法訓練生動形象的表達式外,“寫實與聯想”結合是本文在表達上的最大特色,因此,還可以以文本為依托,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理解、感悟、品析語言的基礎上習得“寫實與聯想”相結合這一表達方法,再進行寫法遷移,寫家鄉的一處景物。學生在讀中悟,悟中寫,寫中鞏固表達方法,進行讀寫結合,不斷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作者:張紫英單位:福建省寧德市屏南縣光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