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閱讀教學有效性實踐分析

時間:2022-12-18 02:56:09

導語:語文課堂閱讀教學有效性實踐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課堂閱讀教學有效性實踐分析

摘要:關于語文課堂閱讀教學,不少有志于實踐與研究的教師,總結出了種種方法。其中很多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我就語文課堂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在小學高年級閱讀教學中的實踐進行一些有益的探討和嘗試。本文所謂的“有效性實踐”是指語文課堂閱讀教學中,小學中高年級學生課堂閱讀課的一些活動和師生閱讀活動有效方法。

關鍵詞:語文課堂閱讀教學;有效;實踐

教學的重心在于課堂,課堂的重心在于教學的有效性。而實現教學的有效性,就需要構建有效的學習策略。在此,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就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談幾點粗淺的看法。筆者曾仔細對照初一和小學高年級的試卷,我發現,小學五、六年級試卷中的課外閱讀題重在考察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而初一語文試卷的課外閱讀題就重在考察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不只是課外閱讀,即使是以課本為例的課內閱讀訓練,中、小學訓練的側重點的差異也是非常明顯的。我們弄清了這些現狀,并采取相應措施進行一定的訓練,是能夠使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有一個明顯提高的。這樣,就產生了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堂閱讀中的實踐方法。

一.閱讀教學的過程是學生的個體

閱讀,也是學生與教師、學生與文本、學生與學生、教師與文本四重對話的交織閱讀教學中的個體探究主要表現在閱讀時對文本的理解。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根據自己對具體文本的理解以及自己對閱讀重點的把握,先為學生指出一定的理解文本的方向,然后放手讓學生自己去閱讀,并嘗試著自己去發現某些問題,或圍繞著老師提出的某些問題,回過頭來再去審查、篩選文本提供的有關的文字材料,從中發現所需要的信息。教師結合教材內容提供給學生自主探究的時空,通過小組的形式讓學生借助自己的觀察、思考和實踐來真正理解知識,培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探究式學習的習慣。探究式學習的效果不只限于智力領域,同時也涉及對非智力因素的自我反饋、自我調控,強調學生知識、能力、情感、人格的整體融合。

二.整體感知從自主提問開始

古人云,“學貴有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例如在教學小學高年級語文寫人記事的課文時,帶領著學生圍繞標題用“誰”“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來設疑。很快一系列有價值的問題產生了,第一、二個問題從對象入手,引導學生閱讀全文,理清文章思路。第三個問題由人到事,著重分析任務的變化。第四個問題自然就涉及到了作者的寫作意圖。學生自己設疑,再自行解決這些問題,不僅僅從宏觀上把握了文章的整體,還從微觀上掌握了重難點,從整體到部分,由淺入深,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邏輯性、條理性,讓學生沿著作者的思路順藤摸瓜,消化重難點,逐步了解文章內容。

三.“領悟”強調的是學生在課堂上能及時感知、理解相關的基礎知識

而“鞏固”的目的是進一步強化所知,掌握所學,在此基礎上,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寫人記事的單元教學內容前后的聯系比較緊密,教師所進行的教學思考與教學決策,必須有利于學生從“學會”慢慢發展成為“會學”。教師不應孤立地對待每一個知識點,而應幫助學生不斷形成和發展良好的知識認知結構。如“環境與人物的關系”的學習就應建立在學生完全領會“環境描寫的特點和作用”的基礎上。只有在學生逐步領悟的前提下,才能一步步引領學生進入建立在原有知識基礎上的思維狀態,開始深層次的思考和探索。練習是加強閱讀能力的重要手段,最好是教師和學生能面對面地直觀交流和探討。

四.交流從閱讀感悟開始

閱讀認知理論認為,閱讀理解是以表征的形式出現的,字、詞、句等只是信息的載體,而人的觀念、認識和思想是在此基礎之上的內心表征形成的結果。閱讀過程中學生先接觸的是文字材料,在識字、釋詞、弄清句義的基礎上,再摸清文中作者的思想脈絡,也就是對文章內容、主題有初步把握。在把握文章主題、觀點的基礎上進而對文章所描寫的內容有所感受,在感受的基礎上進一步揣摩品味,以達到對文章內容理解的進一步升華,就是所謂感悟。因此在閱讀過程中,學生對文章的每一層把握都富于創造性,是一個創造性思維活動過程。基于此,我常讓學生帶著“作者想要告訴我們什么”?“我從文中學到了什么”兩個問題對文章進行感悟。

五.運用評、改、仿等手段與文本互動對話

教材中的課文多選自名家名篇,一直以來,我們在教學中對名家名篇過于神化。在我們的思想中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思維定勢,認為名家名篇都是沒有缺陷的,并且是難以模仿和超越的。這樣,我們只能畢恭畢敬地仰視文本,談何與文本進行對話?從初一的第一堂課開始,我就帶領學生對課文進行創造性地評、改、仿,力求突破這種定勢思維。

六.師生、生生互動閱讀學習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教材、環境等多方面的因素都在相互作用,這種多維互動關系通過教學中的討論、質疑、啟發、對話、反思、選擇、組合和評價等活動方式來建構。學生學習了戲劇、古文單元或課外讀物,凡有一定現實意義的,老師可指導學生編寫課本劇,并放手讓學生自編自演,讓學生體味當主角的樂趣和創作的甘苦,激發學習語文的積極性,體驗作品蘊含的情感和人生哲理,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課文劇片斷演出并由師生根據表演共同評價。這些多向互動的教學形式能極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內在的潛能和協作精神,充分發揮師生雙方的人文價值。

七.在閱讀教學中實施開放式教學

在閱讀教學中實施開放式教學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教學內容要有選擇性、廣泛性和層次性;二是要挖掘教材中的創新因素,使教材內容成為學生樂于自主探究的“活材料”,找到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引燃點”,激發起學生強烈的創新欲望和成才意識。

八.積極實踐,鼓勵創新

陶行知先生指出:學校教育應努力實現“時時是創造之時,處處是創造之地,人人是創造之人”之目的。這句話給我們的啟發是:只要在教學中時時留心,處處留意,就能夠捕捉到培養學生創造意向的良好契機。在新課程背景下,語文閱讀的課堂教學通過以上學習策略的研究和實踐,學生們的學習過程變得生動有趣,學習積極性得到了極大的調動和激發,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了明顯的提高,基本掌握了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不同學習方法的有效學習思路。

九.語文閱讀還體現在語文課

堂春風細雨的點撥中、學生智慧的提升上“語文教學不僅需要知識,而且需要智慧。智慧的起點就是思考。”(于漪語)對學生回答問題的關注、啟發,層層推進,步步為營,老師要做到看似淺淺,實則深沉。“未經凝視的世界是毫無意義的。”凝視語文與調度的課堂,看到在語文的天空里,踏實、沉穩地回歸教學本真,領悟語文教學的真髓、真諦和本源。思考語文、思考學生、思考人生。帶著這份思考我們將繼續前行,望有一天在語文天地中“豪華落盡”,找到“真淳”。

作者:付秀君 單位:甘肅臨潭縣羊永九年制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