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文章辨析教學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06 03:44:00
導語:閱讀文章辨析教學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篇好的作品,不論放到任何時代,都有其實用性。文如鏡子,勝似鏡子,它既是歷史再現,也是現實生活的寫照。讀一篇文章,就是認識一段歷史,體驗一段情感。每一位作者寫出的文章或是表情達意,或是說明一種道理,也可以是從一個側面來反映一個時代的主流。因此,在不同的時代閱讀同一篇文章就會有不同的理解,產生不同的教育效應,這就要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改變教育觀念,轉換師生角色,敢于放棄那種千篇一律地要求學生一定按自己的教學設想進行學習,以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要還學生以讀者的地位,真正讓學生與文本對話,鼓勵學生智慧的、精彩的,有個人意味的多元化解讀課文。
一、先讀進去,再想開去
教師在教學語文時,要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正確引領學生把握好課文的主要目標,領悟文章的中心思想。然后在已理解文章思想的基礎上拓展開去,想自己所想,各抒己見。比如說,安徒生童話《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所反映的是十九世紀作者所看到的廣大人民深受苦難,貧富不均的現實。課文通過寫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凍死在街頭的悲慘故事。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表達了作者對勞動人民悲慘遭遇的深切同情。課文把幻想與現實作對比,襯托出小女孩的可憐和命運的悲慘。有一個學生在課文情感拓展延伸,談談自己的感受時說:“通過學習這篇課文我了解到了我們要珍惜每一分錢,不能亂花,錢是來之不易的。課文中賣火柴的小女孩,她因為在大年的那一天,沒有賣掉一根火柴,沒有掙到一分錢,所以不敢回到家中。可想而知,要掙到一分錢是多么不容易。所以,我們要珍惜每一分錢”。
多好的理解,學生把安徒生童話跨越時空,變成了今天要節約、珍惜每一分錢的教育讀本。學生在讀中感悟,賦予課文新的生命活力。
二、閱讀理解,立體思維
學習語文要讓學生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想象,允許學生多角度理解課文內容,盡量挖掘出課文中飽含的寓意。記得這樣一個思考題:一棵樹上有三只小鳥,獵人用槍打死了一只,還有幾只?按人們常規的思考,答案是還有兩只。但是換一個角度想一想:樹上同時棲息的三只鳥,打死了一只,另外兩只早已飛走了,怎么還會有鳥呢?另一種答案:打死的那只飛不了又沒有掉下來,還在樹枝上,因此,還有一只。如果說第一種想法是正確的,那么第二種和第三種答案就是這道題的“歧義”。是出題者出題時始料未及的。那么我們讀一篇課文就要鼓勵在常規的教學內容中發現新的寓意。比如:在教學《鳥的天堂》時,重點抓住大榕樹的茂盛和樹上鳥多鳥歡來啟發學生,認識這是一種欣欣向榮的生命現象,從而體會生命力的偉大。可是,當課后讓學生進行拓展訓練時,有學生說:大榕樹之所以成為鳥的天堂,是因為那里的人們有環保意識,保證了大榕樹的生長,調節了自然生態的平衡。我相信,只要我們都有保護環境的意識,整個地球會變得比天堂更美。這是教學中的水到渠成,學生信手拈來的表現。
三、敢于質疑,勇于探究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肯定學生通過學習而得到的體驗與啟發,只有關注孩子的獨特的心靈體驗,尊重孩子的思維差異,才有可能創造出豐富多彩的課堂生活。九義教材課本的課文《三味書屋》是一篇講述三味書屋的布置和魯迅小時候在這個地方勤奮學習的一段故事,表現了書屋濃厚的文化氛圍和魯迅從小嚴格要求自己、刻苦好學的精神。文中有這樣一句話“魯迅默默地回到座位上,就在那張舊書桌上刻了一個早字。”這是魯迅要求自己“時時早,事事早,絲毫不敢松弛地奮斗一生”。可學生在討論時卻提出了不同的意見。有同學認為:魯迅用“早”字來警醒自己勤奮學習是好事,但是,他在書桌上刻字是不對的,這表現出他不愛護書桌,不愛惜財物。學生的思維結果也許有失偏頗,但是學生能有新的認知視覺,敢于探究是難能可貴的。
總之,語文教學善于打破課內外的界限,給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對發展學生的閱讀探究素養是至關重要的。
- 上一篇:醫學論文寫作方法
- 下一篇:醫學論文寫作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