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閱讀教學論文

時間:2022-02-10 09:26:00

導語:語文閱讀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閱讀教學論文

一、課堂上注重方法指導

“授人以魚,僅供一飯之需;教人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教給學生讀書、學習的方法,可以讓學生獲得知識遷移的能力,為學生思維活動提供廣闊的空間。具體做法如下:

1.課前預習明確具體的提出要求,如(1)掌握生字詞的音、形、義,用詞說話,目的在于積累運用字詞;(2)熟讀課文,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能復述課文,目的在于使學生對課文有整體感知;(3)記下自己的收獲(也有時讓學生試做課后題),目的是讓學生明了自己已經學會了什么,有成就感;(4)搜集相關的資料,目的是使學生拓展學習資源,培養學生搜集、整理、利用資料信息的能力;(5)每小組提出一個不理解的問題。“提出一個不理解的問題”,可以使學生對自己的困惑有所了解,從而明了自己的學習目標——“教的職責在于幫助:幫助學生檢視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學習什么和獲得什么,確立能夠達到的目標”。怎樣使學生明了自己在一篇課文中想要學習什么和獲得什么呢?教師可以讓學生發現自己學習中存在的困惑。每組提一個問題,目的是讓學生在爭議、選擇中解決一些簡單的、價值不大的問題,保證提出的問題數量少且質量高,也發揮了優秀生對后進生的幫教作用。

2.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無疑則不進”。在新課程中,發現問題不僅是為教學中解決問題服務,發現問題本身就是教學目標。因而我讓學生認識到“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學生如果提不出問題說明教學出現了大問題——學習的過程要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沒有問題學生學習就失去了“出發點”,教學就會失去明確的方向,就不能做到從學生的實際出發。

3.控制學生提問的范圍——圍繞單元、課時重點提,這樣爭取把學生的問題和課程標準的教學目標相聯系

把預習檢查改為自主學習成果展示、交流。利用學生自主學習成果的展示,讓學生體驗學習的樂趣,享受學習;通過學生交流,讓學生在傾聽中獲取知識。新課程要培養“教師式的學生”,我覺得不一定要學生到講臺上講解才是“教師式的學生”,發言人心中有其他學生,把自己的學習所得說給其他學生而不是教師一人聽,其他學生心中有發言人,認真傾聽發言人從中獲得知識,也就是在培養“教師式的學生”了。

歸納、整合學生所提的問題,作為教學目標。由于教師事先指定學生提出問題的基本范圍,學生的問題也就基本扣住單元、課文學習重點了。問題從學生中來,可以使教學方向明確,和學生實際相聯系,避免教一些“不教也會的”,還有利于調動學生探究學習的積極性。

引導學生討論解決疑難的方法,運用學生的方法解決疑難問題。新課程要求教師在教學中突出幫助、引導,要求教師做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學生迷路時,教師不是輕易的告訴方向,而是引導他們怎樣去辨明方向。以問題歸納整合后作為教學目標,我不急于講解,而先讓學生想想解決問題的辦法,然后用學生所想的辦法去解決問題。知識的積累固然重要,但在知識更新很快的今天,學會探究知識的方法更重要。這個好處不必等到學生畢業后學生體驗到,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后我就體驗到了其中的好處——學生學會了,我輕松了。

拓展遷移。由于課堂教學時間有限,這兩點根據課文特點選擇一點進行即可。拓展遷移是在學生理解好所學課文后再讀一篇或語言或寫法或主題相同或相似的文章閱讀。目的在于開發語文課程資源,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訓練、鞏固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實現課內和課外的對接。

二、課外閱讀展示成果

有步驟、有計劃地開展課外閱讀活動,學生閱讀時,鼓勵學生學以用,以課內閱讀實踐來指導課外閱讀,并通過指導學生寫作讀書筆記、組織名著賞析活動、專題辯論會、故事會等形式,把課外閱讀與寫作訓練、口語交際能力訓練結合起來,還學生以學習主體的地位,增強學生自覺主動的學習習慣和語文學習的興趣,初步培養學生文學欣賞能力和一定的審美情趣,全面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特別是語文學習的能力。做法如下:

1.開設閱讀課。分自由讀與集中讀兩種形式。開設閱讀課,計劃集中閱讀與泛讀相結合。泛讀即組織學生在一定的主題要求下,自由地開展相應的閱讀;集中讀即在課堂上開展專門性的文章品讀或作品介紹、欣賞等。

2.開展課前五分鐘“美文欣賞”。即在每節語文課正式上課前五分鐘內,由學生輪流介紹其在閱讀中讀到的優秀文章、作品或閱讀感悟等,每次一人推薦,幾人談感悟。

3.每位學生建立專門的閱讀筆記,根據學生的閱讀量或筆記的摘錄情況,階段性地進行展評,相互交流,以相互借鑒閱讀經驗,同時評出閱讀的積極分子,利用榜樣的力量,引導學生積極地開展各種形式的閱讀。

4.開展手抄報、文史名著知識競賽與開展課外閱讀有關的專項性實踐與評比活動。對優秀作品、先進人員予以表揚獎勵,以調動學生主動地去閱讀、搜集材料的積極性,形成良性的閱讀態勢。

5.利用主題班會或專項閱讀課開展以名著、作家、作品、名言、名句為中心的小組知識競賽,讓學生具體感受到閱讀的益處,以進一步激發學生進行自主閱讀的興趣。

6.動用測量杠桿,在試卷中更多地增添課外閱讀材料,以充分體現閱讀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引導學生從死鉆課本中走出來,注重自身知識面的拓展,注重平時閱讀的積累與閱讀能力的培養。

“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交談”。我們相信,在教師的精心組織下,課外閱讀活動只要長期堅持下去,一定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摘要]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大力提倡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的變革。在以學生為主體的閱讀課堂教學中,教師的地位和角色應怎樣轉換,教師應該做什么,能夠做什么,是亟需探討的問題。

[關鍵詞]語文閱讀教學新課改教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