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提問分析論文
時間:2022-02-10 09:44:00
導語:語文課堂提問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教師要養成“備問”習慣,提高課堂提問藝術
首先,提問目標要有明確性。課堂提問必須以教學目的為指南,以落實教學任務為宗旨。它包括診斷學情的摸底性提問、知識理解的啟發式提問以及觸類旁通的發散性提問、溫故知新的復習性提問等。譬如,茅盾《白楊禮贊》一文的教學目的是理解白楊樹的象征意義,體會作者意圖,聯想到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廣大軍民保衛祖國的英雄氣概和團結向上的精神。如此,我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①為什么要對白楊樹贊美呢?②為什么不直接贊美北方抗日軍民呢?③為什么要選擇白楊樹這個象征體呢?問題一出,學生聯系時代背景,積極思考,踴躍回答,收到了滿意的效果。
其次,提問層次要有清晰性。教師應緊扣重點、難點,分析教材內容的內在聯系、邏輯順序和學生已有的知識與能力,所提問題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環環相扣,體現出知識結構的條理性。譬如,我教《愚公移山》時提了這樣幾個問題:①為什么先寫太行、王屋兩山的廣度、高度和坐落位置?②寫愚公移山的決心有哪些情節?③從智叟和愚公的對話怎樣判斷“智”、“愚”?以引導學生從抱負、信心、毅力上認識愚公。
此外,提問內容要有針對性。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針對教學重點、難點及學生認識的模糊區來設計啟發性問題。譬如,詩歌教學,學生常無法把握詩歌中景物描寫與作者思想感情的聯系。于是,我選了教材中的幾首詩歌設計了幾個問題:①《送元二使安西》、《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同是送別詩,但開篇寫景有何不同?分別體現作者什么樣的心情?從而讓學生明白哀景寫哀,樂景寫樂。②《觀滄海》、《沁園春·雪》這兩首詩寫景有何共同點?表現了作者什么樣的胸襟和抱負?從而讓學生明白氣勢磅礴境界、恢宏的景物描寫,表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抱負。
另外,提問對象要有廣泛性、激勵性。教師提出問題后,宜留一定的時間讓學生思考,然后學生解答,這樣有利于全班學生積極參與。不要先點名、后提問,更不要只向幾位尖子生發問,應將答問的機會向后進生傾斜。在學生回答時,教師必須諒解學生的幼稚無知,給予適時的鼓勵。情況往往是這樣,如果一個學生發表見解后,受到老師的贊許,那么,其他學生便會踴躍發言。相反,倘若因為學生的見解是片面的、錯誤的或是荒唐的,老師便不予以鼓勵,而加以斥責,那么不僅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連他們的學習激情也被挫傷了。
二、提問要講求迂回戰術,以達到曲徑通幽,引人入勝的目的
馬卡連柯說:“教育學是最辨證的最靈活的一種科學,也是最復雜,最多樣化的一種藝術。”課堂提問作為教育藝術中的一種手段、技巧,當然也是靈活復雜而多樣的,具體地說,課堂提問的方式,有以下幾種。
1.投石式。用提問的“石子”激發學生進行積極地思考,以引起學生的疑問,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
2.逆向式。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故意提出與課文觀點不一致的問題,造成矛盾,促使學生思維進行正反碰撞,以達到“去偽存真”的目的。這樣通過有激烈爭論的提問,可以鍛煉學生思維的流暢性、靈活性、創造性。
3.選擇式。教師將一個問題的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答案告訴學生,讓他們在比較分析中選擇優劣,找出最佳答案,這有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準確性。
4.層層遞進式。各個問題上下相連,環環相扣,前一個問題是解決后一個問題的基礎,兩個或幾個問題在知識上是層層遞進的。這種方式便于引導學生一步步地觸及文章的內蘊,培養學生深層次的思維能力
凡此種種,說明語文課堂的提問方式并非只有一種固定模式。有位教育家說得好:“要把知識的果實放在讓學生跳一跳才能得著的位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來直去,學生就會覺得索然無味。如果我們把問題換成“曲”問、“活”問,就能促使學生開動腦筋,讓他們在思維上“跳一跳”。
三、語文課堂的提問,還應注意拓寬思路,達到發展學生發散思維的目的
有位教育家曾說過:“中小學教師若不熟諳發問藝術,他的教學是不易成功的。”又說:“閱讀教學完全在于如何恰當地提出問題和巧妙引導學生作答。”語文課堂的提問,目的是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訓練和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學記》中說過:“善問者入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目。”我們要善于從不同的角度啟發學生,讓他們掌握解決同一問題的多種方法,既拓寬了他們思維的空間,又培養他們的發散思維能力。通過問,讓學生想得“深”,想得“廣”,并把“問”與閱讀、寫作、做人聯系起來,有效地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縱向和橫向的發展。如此,課堂提問應做到以下幾點。
1.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環境,讓學生“敢問”。第一,教師變師道尊嚴的師生關系為教學相長的朋友關系,從感情上縮短與學生的距離。第二,教師要有“學生無錯”、“言者無罪”的意識,鼓勵學生大膽提問。第三,教師利用學生比較關注的難點問題,激發他們提出問題的欲望。第四,教師在學生提問時,盡量做到神情專注,態度和藹,對他們提出的每一個問題,哪怕是十分幼稚和膚淺的問題,都應給予肯定和鼓勵,防止從言行上傷害他們的自尊,挫傷其積極性。
2.傳授方法,讓學生“會問”。在教學中,教師注意教給學生提出問題的方法。一是巧借教材設置的課后練習題,如“理解·分析”、“揣摩·運用”、“積累·聯想”。二是教師站在學生的角度,課前精心設計一些疑難問題,在課堂上向學生演示,以便學生模仿和學習。
3.正確引導和啟發,讓學生“釋問”。一般來說,學生提出疑難問題后都有一種急于知道答案的心理。對此,教師要采用“欲擒故縱”的方式,運用點撥的方法,啟發學生如何正確分析,知道學生掌握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最終實現“樂學”、“樂問”、“樂思”。
只有教師正確提問,學生踴躍答問,學生勤思好問,教師耐心答問,語文課堂才能真正成為師生雙邊活動的場所,傳統的師生關系才能轉變為新型的教學相長的朋友關系。
總之,語文課堂的提問是老師的基本功之一,適時適度、富于技巧性的提問,是發展學生思維,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葉圣陶說:“可否自始即不多講,而以提問與指點代替多講。”作為語文教師,應該精心設計好各種類型的課堂提問,形成自己獨特的適合學生口味的提問風格,努力追求“投石擊破水中天”的教學境界。
【摘要】課堂提問中的有效問題具有良好的結構,它由引導性詞干、特定的認知操作和內外情境三要素構成。在課堂提問中,設計問題時教師要凸現特定的認知操作、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關注學生回答問題的品質,從而提出有效的問題。
【關鍵詞】語文課堂提問導答備問迂回
- 上一篇:低年級語文學習興趣培養論文
- 下一篇:語文課中情境創設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