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融入中學英語教學的路徑

時間:2022-08-26 11:25:24

導語:傳統文化融入中學英語教學的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傳統文化融入中學英語教學的路徑

【摘要】語言教學與文化的傳播與傳承息息相關。本文針對目前中學英語教學過程中“中國文化失語”現象,從文化生態學理論視角出發,探索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中學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路徑。培養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感知力,提高其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更好地用英語傳播中國文化,增強文化自信。

【關鍵詞】文化生態學;中學英語教學;中國傳統文化;路徑

一、前言

我國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升,文化自信得到彰顯,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大幅提升,在此形勢下,要加強中外人文交流,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中學作為基礎教育的主要場所,在語言學習及文化傳播與傳承中承擔著重要使命。因此,為了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人才,中學英語教學應融入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內容。

二、中學英語課堂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現狀

1.課堂教學內容缺少文化語境。通過深入中學進行問卷調查及訪談發現,大部分的學生在中學階段對傳統文化比較感興趣。但由于課堂上對于傳統文化的介紹比較少,往往更注重的是各種詞匯、語法、閱讀技巧等知識的講解,對文化的學習知之甚少,導致學生不熟悉傳統文化的相關英語表達,也無法理解其內涵。聽課時發現,教師在教授英語單詞時以展示音標和釋義為主,多以學生能夠記住這個單詞并準確拼讀為教學目標。但當問及單詞在不同文化語境下的含義時,反饋效果不佳,大多數學生對語言所涉及的他國文化十分生疏,更不會思考是否能將本國文化與其對比,展示中西方文化差異。例如教授“wolf”一詞時,只是做中文翻譯并展示圖片,并未提及單詞的文化語境。實際上,中西方因地域及文化的不同,對狼的認識各有其獨特之處。大多數文學作品中的狼是兇猛、殘暴、貪婪、狠毒、不講道義的、罪惡的象征,但對中國古代一些游牧民族來說,狼卻代表著勇敢、協作和靈性,甚至成為民族的圖騰。在西方文化中,狼象征著非凡的力量、母愛的溫情、野性、自由等。2.教材文化內容滲透度低。從中學英語教學效果調查結果來看,學生用英語表達英美國家文化的能力明顯高于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簡單分析教材后發現,大部分內容都為西方文化或中西文化對比介紹,單獨用英語介紹中國文化的文章數量極少,導致教材使用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感知度和敏感性降低,在課堂的教與學中形成思維定勢,即英語課就是介紹英語國家文化的課,與本國文化無關,無法幫助學生樹立跨文化交際意識和客觀、公正、平等的跨文化交際觀念。教材中傳統文化的滲透度低不利于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3.課堂文化學習觀念偏頗。通過調查發現,當提及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如四大發明、武術、茶文化等時,學生們表示很陌生,對于它們的由來以及發展知之甚少,但對于西方文化如西方情人節、圣誕節等卻顯得頗有興趣。由此可見,當今中學英語教學的發展存在方向傾斜。英語教師僅有傳播文化的意識,并不具備良好的專業素養以及較高的母語素養,無法充分意識到母語語言和母語文化在英語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并將這種素養意識及內涵貫穿于英語教學的整個過程中。教師的職業綜合素質和內涵會直接對學生產生影響。然而當前,我國英語教師的文化素養特別是母語文化素養普遍缺失,只知一味地強調目標語文化,幾乎完全忽視母語語言和母語文化在英語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導致學生的母語教育面臨著弱化和邊緣化的問題。

三、文化生態學理念的指導意義

文化生態學是由生態學發展而來的。早先的生態學研究生物的生存與發展和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并未將人類納入研究范圍,之后生態學被用于人類社會研究,進而形成了文化生態學。其概念最早由人類學家朱利安·斯圖爾德于1955年在其論文《文化變遷理論:多線性進化的方法論》中提出。文化生態學主張將文化的放到整體環境中去研究。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對文化的產生及發展都具有重要作用,特別是在地方文化的產生、塑造和發展過程中,生態環境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文化是環境的產物,文化對環境又會有反作用。[4]在學習外語的過程中,我們應該遵循文化生態學的觀念,從動態與平衡中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并自覺傳承本民族的文化,以確保文化生態系統的健康發展。1.中學英語教學的生態變革之道。胡文仲指出,語言反映文化,文化滲透語言,兩者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當今時代,人類生態思維空前活躍,生態意識日益強烈,走生態發展之路已成為世界潮流和人們的普遍認知。縱觀中學英語課堂的變革之道,應針對中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出現的難題,借鑒文化生態觀的理念,依托教育生態理論知識,提出相關解決辦法及應對策略。(1)形式多元化。文化生態學強調用各種生態因素交互作用的生態理論研究文化的產生及發展規律。同樣,要實現英語課堂與中華文化的有機融合也需要涉及多方面因素交互作用的影響。從教學來看,可以豐富教學形式與課堂教學活動,不僅僅將知識的傳授局限于老師教、學生學,而是要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傳統文化的積極性,通過課上做游戲、小組討論等形式帶動學生深入了解傳統文化。(2)內容多元化。目前教材中也有涉及本國文化的相關知識,但內容不夠豐富,因此要實現傳統文化與英語課堂的融合需要從教材入手,增加對傳統文化知識的文本呈現。其次,需拓寬學生了解傳統文化的途徑,如擴展課外閱讀范圍。課外閱讀的拓展,能夠讓學生從教材原本的知識體系中走出來,接觸到更多新穎的事物和知識內容,讓他們的思維進一步得到活躍和加強。在進行文化教育時,如果僅僅依靠教材難以全面提升學生文化底蘊,難以滿足文化滲透的要求。(3)方式多元化。對于傳統文化的學習,僅有輸入尚不夠,還需拓寬輸出方式。學生對于某一知識的掌握是由學生自身的理解、實際生活中的運用、教師的傳授等多方面因素構成的,要用生態學系統的、整體的、動態的、平衡的觀點來看待。在中學英語教學中,要鼓勵學生積極表達,將自己所了解的用語言表達出來,這不僅有利于加深他們對于文化本身的理解,也有利于培養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從而實現全方面發展。2.中學英語教學的生態發展之路。將文化生態理念融入中學英語課堂,不僅需在課堂教學實踐中付出時間和努力,對于教材改革和教師培養也同樣需要用心打磨。生態學視域下解讀傳統文化融入中學英語課堂,不僅是一種新的視角,更是強調當今多種文化和諧共生的生態屬性。因此針對微觀層面的英語課堂教學現狀,提出相應的發展路徑。(1)營造良好的課堂生態教學文化語境。文化學習若缺乏相應的教學語境,學生很難感受及接受相應的教學內容。良好的課堂語境能夠營造一個極具感染力的課堂,同時也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使學生的多文化意識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得到充分培養,教師就不能囿于課本中詞匯、語法或者閱讀的講解,在培養學生應試能力的同時,還要涉及中西文化的融合與對比,從而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例如,觀摩“WesternFestival”課堂教學后作出更改,回歸中國傳統節日春節、元宵節、端午節等,并用英語表達我國傳統節日與西方節日異同,完成具體的文化對比調查報告。教師有意識地為學生創設生態教學文化的情景,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培養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感知力。2.合理改編教材,科學滲透文化。課堂教學中,教材是學生學習的重要依據,也是獲得語言知識、文化知識的主要來源。對教材進行適當改編是傳統文化回歸中學英語課堂的重要路徑。首先,應在教材中適當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發現,現行的中學英語教材基本以西方文化、西方風俗習慣、西方生活為主,為學生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提供了大量信息,但有關中國文化的內容卻非常少,因此要在教材編制的過程中衡量好二者的比重,改變學生的思維定勢,英語課并不單純是介紹西方國家文化的課,而是引導學生在了解、尊重他國文化的基礎上增強對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其次,要豐富教材板塊。除了介紹與考試有關的知識點之外,還可以增設一些與文化有關的課堂活動,以圖片、對話的形式列出相關句式,讓學生們自行組織語言,這樣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也有利于增強他們用英語表達本族文化的能力。語言是文化的代言人,是文化的標簽。如果只會用英文表達西方國家的文化,面對本國文化卻“失語”,那么語言是沒有靈魂的。在教學中,我們必須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滲透到課堂中,并將其發揚光大。通過對教材的改編,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將中國傳統文化與英語課堂融合起來,從而提高使用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感知度和敏感性。3.提升教師母語素養。教師的教學質量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的一言一行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每一位學生。教師的母語素養對于生態課堂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每一位教師在注重自身專業水平提高的同時,也應當提高自身母語素養,要從動態、立體的角度來審視母語文化知識在英語課堂中的應用。教師的課堂教學言語體現著規范性。漢語知識博大精深,很多古文和文化都有著特定表達,需要教師不斷積累并深化,在閱讀學習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母語素養。例如,教師在備課和個人學習過程中,通過閱讀中國傳統文化方面的文章,查閱相關資料來掌握對應英語知識和語言表達,提高自己的母語素養,提升言語表達力,以便在教學過程中教授給學生。另外,教育體制機制也應優化改革,應在注重培養教師專業水平的同時,注重教師母語素養的提高,發展我國學生對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促進中學英語教學的生態發展。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生態學視域下,中學英語課堂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是順應時展潮流的一大舉措。為了促進英語教學與傳統文化的結合,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應當以身作則,成為學生的榜樣,將教材內容與中國傳統文化內容有機結合起來,注重運用科學的教學手段去形象化地展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同時,營造良好的課堂生態教學文化語境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個富有感染力的課堂有利于學生積極主動地了解和學習文化知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應當提高對傳統文化的滲透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教材作為教學活動的基本工具,應當適當進行改編,融入中國傳統文化,豐富教材板塊。學生也應當以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為己任,學習傳統文化,提高自己的傳統文化認知水平,對傳統文化懷有崇高的敬佩之情,要有主動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意識和熱情,從而在增加人生認知的同時提升個人的文化修養。此外,在課程設置方面也要注重對學生全方面發展的培養,絕不應該單單為了滿足考試的需要。實現英語課堂中良好的文化生態系統,實現穩定的、多元的、平衡的發展,是教師自身母語素養提高、課堂生態教學文化氛圍的營造、教材中科學滲透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等諸多因素有機統一、共同發展的結果。

參考文獻:

[1]胡小剛.文化生態學觀照下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教育的思考[J].商,2013(13):304.

[2]張航,于姍姍.生態學視角下大學英語教學研究回顧與展望——基于國內期刊的論文分析(2005-2019年)[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33):45-48.

[3]劉汭雪.生態學視閾下的大學語文教育研究[D].西南大學,2016.

[4]李大艷.文化生態學視角下英語教學中的中國傳統文化失語分析[J].陜西教育(高教),2020(2):16-17.

[5]曹桂花.文化生態學視域下中國傳統節日與英語教學探析[J].開封文化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20(3):90-92.

[6]褚延湖.中學英語教學滲透中國傳統文化的問題與對策[J].名師在線,2020(15):16-17.

[7]張仁平.關于“以人為本”生態學教學改革的探討[J].科教文匯(中旬刊),2020(12):104-105.

[8]馮延燕.中西方“狼”的象征意義[J].科技信息,2011(22):143.

[9]張五英.“中國文化失語癥”的根源分析及“治療對策”[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5(9):343,345.

作者:張旭 王福紅 張麗丹 胡林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