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話模式選擇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31 03:23:00

導語:會話模式選擇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會話模式選擇分析論文

一、會話模式及其選擇理論

所謂會話模式,即DiscourseModes,指人們在交往過程中運用語言進行的一利一面向連接的可靠通信方式。會話模式選擇由交往主體所處的對話環境各方面的復雜因素構成。從現代語用學的發展源流來看,有多種主要的語言運作理論成為了會話模式選擇的理論基石。

(一)WilliamJames等人的語用學理論

WilliamJames等人受到美國實用主義哲學的奠基人、符號學家Peirce的實用主義哲學思想的影響,并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的新觀點。他們認為將交際中的主體、社會、歷史歸入語用理論中的因素,強調它們在無盡釋義過程中的作用。這種行為理論傳承并發展實用主義哲學,主張行為哲學的分析,強調社會文化和心理因素對會話模式選擇的影響。

(二)言語行為理論

塞爾(Searle)提出了著名的間接言語行為理論,即通過一個言語行為間接實施另一個言語行為。Searle認為,講一種語言就是完成一系列語言行為,如陳述、命令、詢問、允諾等。語言理論實際上就是一種行為理論,說話是一種受規則制約的實施行為方式。Wunderlich以經驗為根據的調查研究,克服了Searle等人理論的局限性,認為應當從社會、歷史角度分析預設言語行為,注重交際情景的重要性,提出領會(understanding),即領會說話者所要表達的意圖;接受(acceptance),根據說話者的意圖接受說話者的態度;成功交際(fulfillment),說話者和聽話者根據言語行為的性質滿足交際所需條件,實現成功交際。

(三)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

著名的德國哲學家、語言學家哈貝馬斯將他研究的語用學稱為“交往行為理論”。他認為言語是往來于“客觀外在世界、社會世界和主體性世界”之間的交往行動。交往有三個內容,一是主體與客觀世界的交往;二是社會中主體之間的互動性關系;三是主體與自身及他人的主體性關系層面。語言的交往體現為“認知、交流、表達”三種方式。他認為,人能夠根據不同的交往內容和交往主體,選擇不同會話方式從而達到交往的有效性。從現代語用學闡釋角度來揭示會話交往行為的普遍有效性基礎和語用的普遍特征,我們能發現會話模式選擇的影響因素及其作用機制的一般規律。

二、會話模式選擇的影響因素

從現代語用學的交往行為理論來分析,會話模式選擇的影響因素不僅包括交往主體的宏觀環境,而且包括交往主體自身的微觀因素。運用語用學理論的交往行為理論來分析會話模式選擇的影響因素,主要有會話主體的性別差異、身份差異、思維差異以及與之相關的其他因素。

(一)性別差異導致會話模式選擇不同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語言學家羅賓·托爾馬奇·拉可夫認為,縱觀種種文化,男性語言表達強硬,女性語言偏柔弱。男性語言體現權利與威望,女性語言體現謙恭和附屬地位。他認為這是男性和女性社會角色和處世方式不同造成的,女性語言實際上是遠離權利,或對權利毫無興趣,并非是一味地恭順和服從。

一般認為,在男性長者掌權、以父系結構為擴展的家庭模式中,由于男性在家庭中始終體現出權利和威望,年長者受人尊重,男、女性別等級差異顯著,各自分別有單獨的活動范圍。反映在日常生活中,主要表現為會話方式選擇不同。我們經常能聽到戀愛中男性向女性表達他的愛意時會說“我愛你”或“你真漂亮”,而相反女性以“你真壞”來回答男性。盡管他們所說的字眼截然不同,但是他們表達的意義都是贊許和肯定。但男性表達得直接而女性表達方式則更為間接。在公共交往場合,如會議或討論會,常常是男性會激情地談論并控制著話題,成為這場景中的核心,而不是女性。他們希望表達自己的觀點并尋求他人的觀點。而女性和男性相比,她們往往采用更間接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思想,不想談論太多,更避免與他人就某個思想或觀點發生激烈的爭論。

在英語會話用詞上也能體現這種男女性別的差異。女性語言更加充滿多姿多彩的表達形式。在相同的語境中,女性傾向于使用更加正式的句型與發音。擅長語音語調的運用。喜歡使用升調結尾以強調會話雙方文化背景的一致和對他人觀點的贊同。表達禮貌。使用高升調表示驚訝和“出乎意料”。女性使用模棱兩可的詞語較多。這些詞語可以緩和會話的強硬語氣。

(二)身份背景差異導致的會話模式選擇不同

一是年齡差異導致的會話模式差異。一般來說,由于年齡閱歷的緣故,也有傳統文化對不同年齡階段人群的行為規范要求的不同等等原因,導致年輕人會話比較直接,而老年人則傾向于間接,最得更為成熟謹慎。所以在會話過程中,如果是雙方存在年齡差異。要注意會話的語氣和態度,要避免冒犯長者,間接問話可能是更好的策略。

二是身份地位差異導致的會話差異。一般處于弱勢地位的主體在與上級說話時,都會注意用謙卑委婉的態度,言辭謹慎,經常使用肯定的回答。以表示贊同上司的意見。即使出現觀點不同,也會采用商量式的口吻。而一般上司說話帶有強力意志的特點,善于溝通的上司也許能以贊許或寬容的態度對待下屬。通常見到的例子是,東方人,特別是日本人善于使用這種間接會話方式,他們很少對別人說“不”,他們說“Yes”的同時,意思其實相當于“No”,以這種間接的方式來避免會話雙方由于觀點利益不同而導致的正面摩擦和沖突。

三是職業表達差異導致的會話方式不同。在某些特定的行業中,會話語言強調要簡潔明了。而不是間接婉轉。如:一位在香港的中國警察因為母親要做手術想請假。這位中國警察委婉地解釋,用著溫和的語調。誘導的方式想達到他的目的,希望他的上司能夠允許他請幾天假,但這位英國官員可能太忙,出于職業習慣希望直截了當,因為聽很久還沒有任何明顯的請求。所以失去了耐心。這個警察的間接表達使得他迷惑不解。可能認為這位警察的母親要做手術,想從他這借錢,這使得官員很尷尬甚至生氣了。他不喜歡這種委婉的表達方式,即使這位警察想要從他這借錢。也應該直接點會受歡迎些。在這種情況下。根據合作原則的方式,會話要表達清楚,表達要避免晦澀和模糊不清,不能礙于面子表意不清。在這個談話中,警察啰嗦的話語違背了表達清楚這個原則,這使得他的話對于上司來說是晦澀模糊的。

(三)東西方文化差異導致的會話模式選擇不同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鏡子。思維模式具有其民族性,各文化中的價值體系對思維方式產生重大影響。不同的文化形態必然導致不同的思維模式,而不同的思維模式又必然會影響各自的語言。在跨文化交際中,由于一方對另一方的社會文化傳統缺乏了解。因而出現不恰當的言行,這是產生交際故障的一個重要原因。

東方文化的特點是社團價值至上,而西方文化的特點是個人價值至上。如:在英文的書面中,“I”字無論何時都要大寫,而“我們”,“你們”,“你”,“他(她)”則不要大寫,充分體現了“我”在社會中重要的地位。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通常用謙虛稱。由于東西方不同的社會交往和不同的文化傳統,會導致交往主體觀察事物的看法和觀點不同,從而導致會話模式的不同。這種文化差異導致的思維差異,在不同思維方式的人群中極其容易導致會話的差異。

三、結論

隨著國際、國內交流的不斷增加,人們擁有越來越多的交往機會。由于男、女性別的差異。會話中各自表達的禮貌方式及其語言不盡相同,由于社會地位、文化傳統等因素差異使會話語言、行為及效果發生一定的、甚至是相當大的改變。因此,在日常交往中,應該遵循禮貌原則,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減少沖突,以建立良好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傊?,把握好會話模式選擇的影響因素,要注意會話主體的性別差異、身份背景差異和思維差異等,要深入到會話主體的會話背景中仔細選擇會話模式,才能減少不同交往主體之間的語言誤解,促進交往行為的有效性。

摘要: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直接與間接兩種不同的會話模式。在交際過程中選擇何種會話模式不僅與男女性別差異有關,而且與會話參與者的身份背景、思維模式有關,了解這種差異及其引起差異的相關性因素,有助于化解交際過程中因會話模式差異所引起的誤會。

關鍵詞:直接;間接;性別;方式;詮釋框架;相關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