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美學借鑒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10 10:02:00
導語:思想政治教育美學借鑒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鍵詞:接受問題思想接受美學借鑒路徑
論文摘要:在接受問題視域下,接受美學理論對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把期待視野、審美經驗、讀者參與和第二文本等接受美學理論的概念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將意味著一種思路的轉換,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將關注的視角由教育者轉向受教育者,由教育轉向接受,從灌輸論轉向接受論,從而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果,達到預期的教育目標。
接受美學,亦稱“接受反映文論”,是興起于20世紀60年代末的一個美學理論派別。其創始人是聯邦德國康士坦茨大學教授姚斯和伊瑟爾。作為文學理論的一個流派,接受美學使西方文論由“文本中心論”轉向“讀者中心論”,將文學研究的重點由文學作品本身轉移到讀者的接受上,是以讀者研究、接受研究為著力點的獨立的理論體系。接受美學認為,文學作品注定是為讀者創造的,讀者是文學活動的能動主體,如果沒有讀者的能動接受,文學作品將毫無意義。換言之,文學作品的意義和價值只有在讀者的閱讀和接受過程中才能得以體現和印證。
從接受問題的角度看,接受美學所關注的讀者接受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接受是兩個類似的概念,具有相通性。將接受美學的接受理論觀點運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既轉換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路,拓寬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視野,又把一些新的教育方法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將不無禆益。
一、思想政治教育借鑒接受美學理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在接受問題的視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對接受美學理論的借鑒有其必要性和可能性。
1.思想政治教育借鑒接受美學的必要性
(1)有利于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接受美學理論認為,美育的根本任務是提高人們對美、社會美和美的鑒別、欣賞和創造能力,陶冶人們的思想情操,提高人們的生活情趣,使人們在思想感情上全面健康地成長。美育能使受教育者心甘情愿地去接受美的教育,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美的熏陶,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出高尚的審美情操,獲得精神的滿足與愉悅。美育的這些獨特性,使之在素質教育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直以來美育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2)有利于“以人為本”教育教學觀的牢固樹立“以人為本”是教育的價值取向,也是其基本的教育觀念。堅持“以人為本”教育教學觀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接受美學強調研究讀者的重要性,確定讀者的中心地位,認為讀者之所以重要,就在于“讀者絕不是被動的接受,也不能陷于情感的束縛(被感動),而要靠自我的自由使作品復蘇。讀者的自由一旦受到損害,就不能生成美的對象,作品就不能得到實現,獲得現實的生命”[1]。目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模式是“灌輸法”,此種教育方法過分強調施教者的主體性,而忽略了接受者的主體性。通過對接受美學理論的借鑒,“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得到大力貫徹和實施。
(3)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效果的提高接受美學理論認為,在文學作品活動中,文本的傳播和接受效果的好壞,重點取決于讀者而不是作者。也即是說,接受者的接受是最本質的,是它賦予了文學作品生命。因此,評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應以施教者施教的方式方法為重點,而應以接受主體的接受狀態為重點,將接受主體的接受效果作為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與有效性的“試金石”。
2.思想政治教育借鑒接受美學的可能性
(1)思想政治教育與接受美學在接受活動方面有許多相似之處接受美學理論認為,整個接受活動是由作者、接受主體、接受客體、接受媒介和接受環境等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活動與其相比有很多相似之處,作者相當于教師,接受主體相當于學生,接受客體相當于教科書,接受媒介相當于教學方式或方法,接受環境相當于教育環境。接受美學理論對接受主體的高度關注以及該理論的深入研究,為思想政治教育進一步探討接受主體的接受問題提供了基本依據和方法論基礎,使得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能夠借鑒接受美學理論,進而推進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與的步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2)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活動本身具有獨特之處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接受與接受美學中的接受雖然有共同之處,但也有自己的特點。從接受美學理論角度來看,對精神客體的接受活動可分為兩種:一是對科學認識成果的接受,如對科學命題、科學概念、科學知識、科學理論等的接受;二是對價值認識成果的接受,如對善惡、美丑、好壞等價值觀念、價值準則、價值導向的接受。從根本上說,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后者,即價值認識方面的接受,其目的主要是使接受主體樹立起一定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某種理想和信念。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接受是關于思想政治信息的接受問題,這些信息與其他學科的信息有不同之處:一方面,它們不具有通常人們所認為的那種直接實用價值;另一方面,它們卻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和社會政治傾向性,因而相對來說,這些信息的接受有更大的難度。因此,不能簡單地直接套用接受美學理論,而是要借鑒其基本觀點和方法,來進行具體的研究和應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借鑒接受美學理論的路徑
加強受教育者的接受研究是新形勢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和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的一個重要方面。解決了接受問題,也就把握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環節。為此,思想政治教育應從以下幾方面借鑒接受美學理論。
1.借鑒“期待視野”以促進“視野融合”
“期待視野”是接受美學理論家姚斯美學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是指文學接受活動中,讀者原先各種經驗、趣味、素養、理想等綜合形成的對文學作品的一種欣賞要求和欣賞水平,在具體閱讀中,表現為一種潛在的審美期待。”[2]期待視野包括人的思想觀念、道德情操、審美趣味、直覺能力和接受水平等,會因人而異,因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變化。所以,讀者和作品的“視野融合”成為接受美學的一條重要原則。
思想政治教育對“期待視野”的借鑒在于,從接受的差異性出發,找到提高接受效果的根本動因,在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雙向建構的互動過程中,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視野融合”,從而使思想政治教育達到預期的最佳效果。
第一,承認接受差異的存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作為一定背景下從事不同實踐活動的社會人,其主體性特征的差異將導致接受效果的差異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的接受活動始于“非零起點”,他的知識水平、實踐活動、思想狀態和社會的文化傳統等構成其主體意識和認知結構,決定受教育者在接受過程中的能動選擇性。教育者要轉變實現思想認識整齊劃一的習慣思維,肯定積極性差異;同時區別對待消極性差異,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優化接受。
- 上一篇:辦公室學習科學發展觀的調研報告
- 下一篇:微細粒鉛鋅試驗研究分析論文
精品范文
7思想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