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的死亡情結研討論文
時間:2022-10-23 11:09:00
導語:川端康成的死亡情結研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川端康成說:"無言的死,就是無盡的生"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在工作室含煤氣管自殺,未留下只字遺書。后人評價說川端康成代表的是一種沉重。無論是其文學作品所表現出來的死亡思想或者說死亡情結還是其最后選擇的以決絕的自殺來告別人生都留給了我們無盡的話題和探討空間。文章試圖探討的即是在川端康成在其作品中所表現出來的那種死亡之美和其死亡情結。
川端康成(1899-1972)生于京都附近的大阪府,2歲喪父,3歲喪母,幼失怙恃,由祖父母扶養。由于身體孱弱,川端康成的幼年生活是封閉式的,幾乎沒有與外界的接觸,這種過分的保護造就了他憂郁、扭曲的性格。上學后這種生活有所變化,但不幸又接踵而來,8歲時祖母去世,12歲時姐姐去世,16時歲祖父亦亡。孤兒的遭遇、童年的封閉,以及親人相繼過世的經歷,使他感到生命的孤獨和脆弱,對他以后的文學創作產生了巨大影響,也直接導致了他作品中的死亡之美和他人生觀中的死亡情結。
川端康成的文學中,死具有重要的美學意義。他近三分之一的作品都是與死亡聯系著。如在《雪國》中有這樣幾處關于死亡的描寫:行男之死,秋蟲之死,葉子之死。這三者之間的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安靜得感覺不到一絲悲傷。首先,行男之死,文中連一句直接描寫都沒有,只是從葉子的口里得知他將死去,隨后,他也就這么沒有留下只言片語的死去。第二,秋蟲之死。小說中有這么一段描寫:"有些飛蛾,看起來老貼在紗窗上,其實是已經死掉了。有的像枯葉似的飄散,也有的打在墻壁上落下來。島村把它們放在手上,心想:為什么會生得這么美呢?"①秋蟲的生命雖然很渺小,但生命本身是美麗的。它們在悄然無聲中死去,雖驚不起一絲波瀾,但也無失為一種靜美。第三,葉子之死:葉子是在一場意外的火災中墜樓而死,這個短短墜落的瞬間,川端卻寫得極其詳細。葉子在墜樓的瞬間"僵直了的身體在半空中落下,變得柔軟了"②"由于失去生命而顯得自由了"③這也是生死轉換的一瞬間,所以"生與死仿佛也停歇了。"④然而"她內在的生命在變形,變成另一種東西。"⑤葉子在轉化為新的生命,在這個肉體生命消失的同時她的新生命也誕生了。島村目睹了這一切之后"站穩了腳跟,抬頭望去銀河好象嘩啦一聲,向他的心坎傾瀉下來。"⑥這仿佛是島村在悲傷之后,看清了一切,銀河是巨大的宇宙生命,葉子的生命融入了宇宙,每一個生命都是那么渺小,死亡,是永恒必然的,它是生命本身的過程。在川端康成眼里,生命與死亡同樣的美麗,既是對生命的禮贊,又是對死亡的歌頌,反映了一種自然的美。
川端康成文學作品中的"死亡情結"除了如《雪國》那樣對死亡充滿了神圣和靜穆的贊美,同樣充滿了時間輪回和人不免一死的感嘆,也充滿了關于死亡意義的夢幻、沉思和哀感,包含著神秘、余情、哀傷和冷艷。例如他戰后杰出的作品《千只鶴》、《山之音》等等。
川端康成之所以對死亡如此關注,之所以如此執著于死亡情結,首先源于童年、少年時期痛苦體驗。誠如弗洛伊德強調的那樣,"童年的痛苦體驗對藝術家的影響是深刻的、內在的,它造就了藝術家的心理結構和意向結構,藝術家一生的體驗都要經過這個結構的過濾和折光,因此即使不是直接表現,也常常會作為一種基調滲透在作品中。"⑦"童年的創傷性經驗"對川端康成的一生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極大的影響了川端康成的文學和現實生活。
其次就源于他在生命旅途中逐漸形成的佛教禪宗思想。從其作品中我們不難發現其中彌漫的東方宿命色彩與輪回觀念。川端康成說:"我是在強烈的佛教氣氛中成長的。"他在繼承日本古典傳統的"物哀精神"的同時,也受到了佛教禪宗"生-滅-生"的無常思想的影響。首先,川端康成崇尚"無",在窮極的"無"中凝視無常世界的實相。他所崇尚的"無",或曰"空",不是指什么都沒有的狀態,而是以"無"是最大的"有","無"是產生"有"的精神本質,是所有生命的源泉。所以他感嘆道:"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什么比輪回轉世的教誨交織出的童話故事般的夢境更豐富多彩。"其次,他認為生存與虛無都是具有意義的。"虛無作為精神最高懸浮狀態,是主體對一切藝術存在的懷疑和否定,是精神無限可能性對于客觀現實性的介入和改造,也是精神對現實的功利和概念頑強拒絕的審美活動。"這里,川端康成沒有把死視作人的終點,而是起點;他試圖將一切都歸于"虛無",這種虛無即是"死亡的美",從這種"物"的死滅中才能更深地體會到"心"的深邃,即在"無"中充滿"心",在"無"表現中"以心傳心",因此他強調要尋求閑寂的內省世界,保持一種超脫的心靈境界,以"頓悟成佛",達到"西方凈土的永生。"從審美角度來說,川端康成夸大了宿命論和神秘力量,遁入了空洞的玄思和情感的迷幻,懷疑否定了世界的現實性及存在的價值,以為死是最高的藝術,是美的一種表現,創造出了一個"空諸一切"的審美境界。正是體悟到了這種"生死不滅",才導致川端康成在心理上更加迷戀死亡,在小說創作中偏愛描寫和表現死亡,最終揭示出死亡的神秘意義和深刻內涵,賦予了它詩意的闡釋和豐蘊的美學意義。在東方"死"的觀念中,生和死是在同一個變化的過程,"方生方死",生命是在不斷的轉換的。在這種輪回轉生的學說中淡化了生與死的界限。所以川端康成筆下所描寫的死亡只是生命的轉化,如蝴蝶破繭時,那么的安詳美麗。在他看來,死亡是具有美學性質和神秘的詩意內涵的。在川端康成的思維邏輯里,死亡是對精神家園的回溯,是對美的極致的歸返,更是對生命狀態的復歸,這樣才促成了他潛意識和意識之間對死亡賦予了美學的意義,予以詩意的眼光來闡釋和對待,凸顯出對死亡的迷戀情結。
最后對美與藝術的終極追求最終促使他選擇自殺來最后完成他在作品中所執著表現的死亡情結。弗洛伊德分析:"在人的無意識心理中,存在著兩種相反的本能沖動,一種是生的動向,一種是死的動向,當某一種動向占上風時,心理就追隨它而發揮主導性功能。"⑧川端康成認為,死亡是一種最高的藝術,是美的表現,是代表一種精神的詩意存在方式。因此在小說創作中,川端康成便把這種死亡意識轉換成審美情感體驗可能把握的藝術對象,并按照自己的思維形式和情感邏輯去闡釋和抒寫著死亡。在他描寫死亡的過程中,已經使藝術與死亡哲學達到了一種近乎完美的契合與和諧,死亡意識也成為他小說創作的最高問題,也成為最高的美學問題。
總之,川端康成的小說創作對于死亡的勾畫均不同程度地賦予了哲學意味,它所呈現的死亡意識凸顯出獨特的藝術格調和美學品位。正是這種對美與藝術的終極追求,不僅影響了他的小說創作傾向,也制約了他的人生態度,最終使他選擇以含煤氣管自殺的方式為自己的生命畫上了最后的句號!
參考文獻
[1]①②③④⑤⑥川端康成,著.雪國,葉渭渠,唐月梅,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⑦⑧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心理哲學,楊紹剛,等譯.九州圖書出版社,2003.
[3]付紅妹,張虹.論川端康成的童年經驗對其小說創作的影響,華北電力大學學,2007,04.
[4]吳舜立.佛禪的無常觀與川端康成的"虛無"及自殺,寧夏社會科學,2006,04.
[5]李琦."死亡就在我們腳邊"--川端康成小說中的死亡意識及成因,伊犁師范學院學報,2004,01.
[6]王艷鳳.川端康成文學主題論,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3,01.
- 上一篇:林業局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總結
- 下一篇:農林水利部門科學發展觀整改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