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朧詩的探析論文
時間:2022-10-23 11:08:00
導語:朦朧詩的探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近期以來,人們對“五四”以來的新文學的反思愈加深入了。對80年代的“朦朧詩”沖擊波的反思是百年文學反思的重要部分,近年來,這一話題又在學界產生了一定的爭議。本文從“朦朧詩”和“朦朧詩派”、“朦朧詩”的產生與衰減、正確評價“朦朧詩”三個方面對“朦朧詩”進行了討論和思考。
一、“朦朧詩”和“朦朧詩派”
“朦朧詩”又稱新詩潮詩歌,是新詩潮詩歌運動的產物,因其在藝術形式上多用總體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義性,所以被稱作“朦朧詩”。我國當代人本主義文學思潮是經由新詩潮而得以產生的,“朦朧詩”是它的第一批文學作品。從60、70年代的地下創作,到70年代末“朦朧詩”的公開發表,再到80年代初引發的聲勢浩大的關于“朦朧詩”的論爭,是這一運動的發展軌跡。“朦朧詩派”迎著熱風冷雨,直到被社會普遍認可與接受,其生長和發展的不尋常歷程,可以說是相當輝煌的。然而,到了文學多元化的80年代中后期,“朦朧詩”則開始淡出。“朦朧詩”以人的主體性的覺醒對“”神本主義思想文化統治的勝利而告終,這個勝利也是人本主義文學對“”文化專制的勝利,它使詩歌打破了建國以來的種種文學禁錮,而承接了五四以來的新詩傳統。“朦朧詩”不應被看作是一個詩歌流派,而應被看作是一種文學思潮。文學思潮是指在一定歷史時期內,為適應時代、社會的變化而在文學上形成的一種思想潮流。一種新的文學思潮的興起和發展,總要同舊的思潮發生不同程度的碰撞。因此,在“朦朧詩”登上歷史舞臺之際,就有了新詩潮詩歌運動。
“朦朧詩派”崛起于二十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朦朧詩派”的代表詩人主要有舒婷、北島、顧城、楊煉、江河、多多、食指、芒克等。舒婷的《致橡樹》、《中秋夜》、《四月的黃昏》,北島的《回答》、《冷酷的希望》、《結局或開始》,芒克的《天空》、《十月的獻詩》、《心事》,食指的《相信未來》、《命運》、《四點零八分的北京》,江河的《祖國啊,祖國》、《沒有寫完的詩》、《星星變奏曲》,顧城的《簡歷》,楊煉的《烏篷船》,方含的《謠曲》等。其中,不少后來被看作是“朦朧詩”的“代表作”。“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顧城的這首《一代人》作于1979年,這首詩是“朦朧詩”創作中最經典的名篇之一。舒婷的《致橡樹》被收入中學語文課本,這首詩熱烈歌頌了誠摯、堅貞的愛情,當年曾膾炙人口。
雖然“朦朧詩派”并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詩歌群體,但這些詩人從自我心靈出發,以象征、隱喻、通感等詩歌藝術技巧,所創作的詩作呈現出理性的思辨色彩和浪漫主義情懷,憂傷而不悲觀、真摯而又沉郁,既有苦難中對理想的追尋,又有對“人”的自我價值的思考,信念、理想、社會的正義性、強烈的個人理性精神都通過詩歌表達了出來。
二、“朦朧詩”的產生與衰減
(一)“朦朧詩”的產生
“朦朧詩”的崛起有著特定的時代背景。它自1979年3月浮出水面,能在兩三年內迅猛崛起,遍地開花,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興起的思想解放運動,得益于舉國上下痛恨“”渴望新生的政治熱情。伴隨著當時整個社會理性和反省力的逐漸復蘇,對人的自我價值的重新確認,對人的自由心靈的探求,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對未來的熱切希望,構成了“朦朧詩”的思想核心。
例如,顧城的《一代人》以一組單純的意象構成了對剛剛過去的“”歲月的隱喻。“黑夜”、“光明”和我的“尋找”在這里的含義都是不言而喻的。《一代人》只有短短的兩行詩句,以三個單純的意象概括了生于逆境卻始終不失信念的一代人異常復雜的心理經驗和精神特征。《一代人》其實也可以看作是一代人“心靈史”的縮影,“朦朧詩人”所代表的這一代,都是在“”中長大,心靈的成熟包括著對苦難的承擔,或是在不斷地受傷害中經歷成長,苦難給予了他們超越性的信念和理想,使他們時時企圖透過時代的陰暗尋找光明,時時企圖在精神的向往與追尋中戰勝苦難。他們用詩歌表達了了“一代人”歷經黑暗后對光明的頑強的渴望與執著的追求。
朦朧詩潮的社會起源和個人起源都與這一代人在“”中的個人經驗有關。這些年輕詩人都有一個由信仰的狂熱到理想破滅后墜入絕望的共同的“”經歷,他們是這一代青年中最早覺醒并進行反思的一群。這群“”后期自我意識開始覺醒的青年,利用詩歌的形式,對現實進行反思,并追求詩歌獨立的審美價值。“朦朧詩人”們從自我的心靈出發,譜寫出一曲曲“心靈的呼告”,我們今天讀來,仍能感受到一種深深的震撼。
(二)“朦朧詩”的衰減
“朦朧詩”在“”期間以對當時的黑暗社會現實的批判這一主題宣告其誕生,在經過近20年的坎坷歷程之后,又以“提供歷史的見證”這一主題宣告其消隱。至此,新詩潮詩歌運動也拉下了它的帷幕。在“朦朧詩”受到猛烈討伐的1983年,“朦朧詩”的勢頭已衰減。衰減的原因,部分在于“朦朧詩”影響擴大所帶來的模仿和復制;而“朦朧詩”過早的經典化也造成對自身的損害;加上藝術創新者普遍存在的時間焦慮,加強了他們盡快翻過歷史這一頁的沖動。對中國新詩有更高期望的“更年輕的一代”認為,“朦朧詩”雖然開啟了探索的前景,但這不是終結,他們需要反抗和超越。
新詩潮的大多數后續者大多生于60年代,他們獲得的體驗和“朦朧詩”所表達的政治倫理判斷不盡相同,也不大可能熱衷于“朦朧詩”那種雄辯、詰問、宣告的浪漫模式。此時,社會生活的“世俗化”的過程加速,公眾高漲的政治情緒、意識已有所滑落,讀者對詩的想象也發生變化。國家要求詩承擔政治動員、歷史敘述的責任的壓力明顯降低。在80年代中期前后,“純文學”、“純詩”的想象,成為文學界創新力量的主要目標之一。這種想象,在當時的歷史語境中,即帶有“對抗”的政治性含義,也表達了文學因為“政治”長久過多纏繞而謀求“減壓”的愿望。回到詩歌自身,回到語言,回到個體的日常生活與生命意識,成為新的關注點。
三、正確評價“朦朧詩”
新時期詩壇上所出現的“朦朧詩”創作潮流是中國當代文學走向現代化的一個信號,也是20世紀中國新詩發展史的一個里程碑。“朦朧詩”以其特殊的藝術魅力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獨到的人文審美價值及其歷史貢獻。要想對“朦朧詩”做出合理的評價,我們不能僅僅從它的藝術創新方面來判斷其意義和價值,我們更要把它納入整個文學思潮的運動、發展中去,把握它在文學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所以,我們對“朦朧詩”的意義和價值的確認,本質上也便是對新詩潮詩歌運動的意義和價值的確認。
(一)“朦朧詩”的詩學貢獻
“朦朧詩”作為一種新的詩歌樣式,其獨特的詩質、題材、意象與語言是變革時代的詩歌特色的突出體現。“朦朧詩”強化了新時期詩歌的文本特性。詩歌是一種語句上分行排列、側重抒發激情的文體,它特別講求詩意的開拓和意境的創造。“”時期,對詩的文本特性的扭曲達到了空前的程度。而在今天,新時期詩歌之所以能稱得上“新”,從根本上說就是詩的文本特性受到了應有的尊重,并在其自身發展中得到了強化。“”的特殊的時代氛圍造就了“朦朧詩人”獨特的思維模式,而他們的創作實績則體現為對詩歌新的范式的追求。在這一點上,我們應該更多地感謝“朦朧詩”以及稍后的現代主義詩流,它們在恢復和強化新時期詩歌的文本特性方面立下了卓著的功勛。
(二)“朦朧詩”的時代意義
“朦朧詩”雖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詩歌流派,但這些詩人在詩歌精神和探索的主導意向上具有共同點。“朦朧詩”在開啟新詩那些被長久封閉的空間上,在激發詩歌探索的激情與活力上,在推動當代詩歌藝術視野的拓展,尋找與人類廣泛文化積累的對話,以及發掘現代漢語的詩歌可能性等方面,都有難以忽視的功績。在精神向度與詩歌寫作上,“個體”精神價值的提出與強調,是最值得重視的一點。至于說到“朦朧”,也應該是詩歌語言變革的重要一項。“朦朧詩”與當時“環境”構成的緊張沖突,根源于它的語言的“異質性”,它表現的某種程度的“語言的反叛”。因而,“朦朧詩”這一稱謂雖受到不少質疑,卻不一定就是十分離譜。
(三)“朦朧詩”的歷史貢獻
“朦朧詩”的歷史貢獻是多方面的。其中,比較突出的表現是“朦朧詩”影響著新時期詩歌的發展方向。在新時期詩壇多元并存、競相爭妍的詩流中,“朦朧詩”可以說是最引人注目的一支勁旅。在新時期,沒有哪一種詩歌、哪一種詩派能像“朦朧詩”那樣如此地引起人們的關注,產生著如此巨大的轟動效應和持續的震蕩,引發出關于詩歌創作與理論研究諸多深刻的話題。自“朦朧詩”誕生后,它便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新時期詩歌的發展方向——返歸詩的本體,注重審美追求。事實上,“朦朧詩”的出現正是詩歌自身審美價值凸現的一種表現,詩的文本特性受到最大尊重的一種選擇,它是一種不可扼止的體現著一代詩人強烈創新意識的現代詩流。
四、結束語
“朦朧詩”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崛起的詩界奇觀,它作為一種嶄新的詩歌思潮,以其清新蓬勃的詩風,奏響了中國詩歌現代化探索中最動人心弦的樂章。縱觀“朦朧詩”走過的短暫而光輝的歷程,它無疑是中國文壇的一次革命,其突出貢獻是對文學本位的捍衛和詩歌范式的變革。為了盡可能對“朦朧詩”做出公允的評價,本文試將其放在當代文學思潮的運動發展中去考察,確認其在當代文學史中的意義和價值,從而對“朦朧詩”做出合理的評判。
【參考文獻】
[1]盧志杰.二十年滄桑再看“朦朧詩”[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增刊
[2]禹明華,朦朧詩.中國當代現代主義文學思潮的先驅[J].貴州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9(2)
[3]李幼奇.朦朧詩的意象化語體及其詩學價值[J].中國文學研究,2004(2)
- 上一篇:園林局長科學發展觀剖析材料
- 下一篇:魯迅的愛情及其小說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