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倒膽汁反流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10 06:44:00
導語:膽倒膽汁反流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筆者學習張錫純醫案“膽倒”、“膽火上沖”運用正膽湯和鎮逆湯治嘔吐的啟發,運用“自擬正膽湯”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表現為胃脘部燒灼痛,嘈雜、嘔吐、反食、噯氣、泛酸等癥;或表現為咽痛、咳嗽而屬于膽汁反流原因引起者,取得較好療效。其理論來源為:1、膽胃功能相關。膽助脾胃消化食物,而胃失通降亦使“膽隨胃降”機能喪失,從而出現膽汁反流之癥。2、肝膽相表里。其生理、病理關系非常密切。3、肝膽脾胃相互影響。肝膽的疏泄宣發,有利于脾胃之氣的升清降濁。
【關鍵詞】膽倒膽汁反流自擬正膽湯
前言
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曾記有《續名醫類案》里的一醫案:“許宣治一兒十歲,從戲臺倒跌而下,嘔吐苦水,綠如菜汁。許曰:此‘膽倒’也,膽汁傾盡則死矣。方用溫膽湯加棗仁、代赭石,正其膽腑。可名正膽湯,一服吐止。”張錫純為此案下了按語:“此證甚奇異,附載于此,以備參考。”由此案可知,正膽湯方劑組成為溫膽湯加棗仁、代赭石。另外,在《醫學衷中參西錄》同一章節又載有:“治嘔吐,因胃氣上逆、膽火上沖者,用鎮逆湯。”其方劑組成為:生赭石18g,青黛6g,法半夏9g,生杭芍12g,龍膽草9g,吳茱萸3g,生姜6g,野臺參6g。
筆者20年前學習了張錫純此案后,受“膽倒”、“膽火上沖”運用正膽湯和鎮逆湯治嘔吐的啟發,在臨床運用“自擬正膽湯”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表現為胃脘部燒灼痛,嘈雜、嘔吐、反食、噯氣、泛酸等癥;或表現為咽痛、咳嗽而屬于膽汁反流原因引起者,都獲得了較好療效。自擬正膽湯方藥組成:生代赭石30g(軋細先煎),生白芍20g,枳實、竹茹、制半夏、茯苓各10g,陳皮6g,甘草3g,生姜3片。水煎服,每日1劑,1日2次,飯前服。肝胃不和型加蘇葉、柴胡、香附、川楝子各10g,以疏肝和胃、理氣通降;肝膽郁熱型加黃連3g,吳茱萸2g,黃芩10g,蒲公英20g,以疏肝利膽、泄熱和胃;脾胃虛弱型去枳實、竹茹,加旋復花(包煎)10g,黨參20g,以益氣和胃、溫中降逆。
自擬正膽湯以溫膽湯為基礎,加重代赭石、白芍用量作為主藥。方中代赭石質重性降,重鎮降逆、平膽止嘔為君藥,主治病勢上逆諸癥;白芍配甘草為臣藥,瀉肝益脾、收斂胃氣、緩急止痛;佐以枳實、竹茹、半夏、陳皮、茯苓理氣化痰、降逆和胃、調和肝膽;以生姜為使協調諸藥,共奏清膽和胃、理氣化痰、通降止嘔之功,使膽汁不能反流而諸癥皆去。
筆者在臨證中還注重觀察學習了現代很多名醫的臨床經驗,如筆者的老師,名中醫、南京市中醫院謝昌仁主任醫師,還有南通市中醫院的邵榮世主任醫師等,在臨床治療反流性胃炎都經常運用溫膽湯加代赭石或黃連等治療,每每奏效。
而今重新研究此案,“膽倒”是否就是“膽汁反流”呢?膽汁反流性胃炎屬于中醫“膽倒”、“嘔吐”、“反胃”、“嘈雜”等癥范疇毋庸質疑,現以方推證,是否可以說古人所曰“膽倒”就是指“膽汁反流入胃而后嘔吐現象”?帶著這些問題,筆者查閱了一些相關的中醫古籍資料,并結合自己的學習體會作以下探討。
膽胃功能相關
《靈樞·四時氣》即有“善嘔,嘔有苦,長太息,心中,恐人將捕之,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故曰嘔膽”之論述,“膽在肝之短葉間,重三兩三銖,盛精汁三合。”[1]精汁即膽汁,味苦色黃,由肝之余氣泄于膽,聚而成精,注于小腸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2],以助消化飲食物,這與現代醫學對膽的認識基本相同。膽是很特殊的一腑,“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參與精神意識活動,和五臟相似。膽為六腑之一,參與運化水谷,膽腑內藏清凈之液,即膽汁,膽汁又叫“精汁”,可以幫助飲食物的消化吸收,故稱膽腑為“中精之府”。
膽的生理功能包括貯藏膽汁和排泄膽汁兩個方面。膽汁來源于肝,由肝的精氣所化生,貯藏于膽,之后隨著消化的需要,經膽氣的疏泄作用,將膽汁排泄于腸中,以幫助對某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這樣膽就具備了五臟的部分特點,也具備了六腑的部分特點,又具備了奇恒之腑的某些特點,所以膽不僅是六腑之一,又是奇恒之腑之一,實際上也歸于五臟的行列,因此又有“凡十一臟皆取決于膽”的提法。
胃位于膈下,上接食道,下通小腸,上口為賁門,下口為幽門,為傳化之腑,以通為用,以降為順。主要作用是受納腐熟水谷,故稱胃為“水谷之海”。“胃氣上逆固病,既不上逆,但不通降亦病矣。”[3]說明胃腸應由上而下蠕動,胃的賁門、幽門作用應具有“單向閥”的功能,使食物下行而不上逆,一旦這個功能失調,必然就會產生胃氣通降機能的紊亂。胃失通降則“膽隨胃降”的機能喪失,遂出現膽汁反流之癥。因此,膽胃不論在生理關系上,還是在病理關系上都是緊密相關的。臨床上膽胃相關病變多表現為肝(膽)胃不和之證。
肝膽互為表里
膽與肝經脈絡屬而互為表里,在生理上、病理上的關系非常密切。肝病常影響及膽,膽病也常影響及肝。膽附于肝,其性剛直,正因為膽為中正之官,清靜之府,喜安謐,惡煩擾,喜柔和,惡壅郁,東方木德,少陽溫陽之氣。故在病理情況下,多表現為熱癥、火旺之癥。因為火熱可煎熬津液為痰,故膽病又多兼痰。痰火郁結,氣機郁滯,痰熱內擾,上犯而易發本病,臨床上肝膽相關病變多表現為肝膽郁熱之癥。
肝膽脾胃相互影響
肝膽脾胃的關系十分密切,相互影響。生理上“肝為厥陰,中見少陽,其性剛果,其氣條達”,“脾胃之健運實資其輔助,為其寄生相火也,可借火以生土,脾胃之飲食更賴之熟腐。”[4]說明了肝膽的疏泄宣發有利于脾胃之氣的升清降濁。反之,脾胃升降納化正常,肝膽才能疏泄宣發。所謂“木生于水而長于土,土氣沖和,則肝隨脾升,膽隨胃降”[5],正說明了肝膽與脾胃的關系是“肝木賴脾土之升,膽木賴胃土之降也”[6],膽胃諧和則疏達通降。在病理上一旦“調攝失宜,怫其條達之性,恒至激發其剛果之性而近于橫恣,于斯脾胃先當其沖”[4],從而產生肝膽之病引及脾胃之疾。臨床上相關病變多表現為虛實夾雜或脾胃虛弱證。
臨床上膽汁反流性胃炎的病機多為肝失疏泄、胃失和降、膽氣上泛,病位在肝、膽、脾、胃,以脾胃為本,肝膽為標。凡能引起肝胃不和、膽氣上泛的病因都可導致本病。結合現代研究,有專家對膽汁反流性胃炎胃排空和胃竇平滑肌電改變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膽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空腹和餐后均有嚴重的運動功能障礙。”[7]有些專家觀察到幽門功能不全,胃排氣功能低下等也是致病因素之一。這些基本上和中醫的理論相吻合。而正膽湯和鎮逆湯二方化裁運用,恰恰可使逆亂之氣機升降有序。脾胃氣機恢復正常,膽汁不至反流,而諸癥皆去。
【參考文獻】
1南京中醫學院.難經校釋[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79:99.
2河北醫學院.靈樞經校釋(下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49.
3清·葉天士著,徐靈胎評.臨證指南醫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189.
4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74:657.
5清·黃元御.黃元御醫書十一種(下冊)·四圣心源[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0:51.
6清·吳達.醫學求是[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10.
7曾錦章,張萬岱,等.膽汁反流性胃炎胃排空和胃竇平滑肌電改變的研究[J].中華消化雜志,1997:17(3):152.
- 上一篇:臨床藥理學實驗教學改革探討論文
- 下一篇:清營湯功能研究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