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的藥物治療現狀分析論文

時間:2022-10-13 02:51:00

導語:癌癥的藥物治療現狀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癌癥的藥物治療現狀分析論文

【關鍵詞】癌癥;生物技術;放射治療;免疫療法

由于抗生素的發明使得人類對感染性疾病能得到有效的控制,人類的壽命因而也大大延長,然而隨著生命的延長,使得癌癥與心血管疾病躍升為20世紀末的主要死亡原因。由此可見,對癌癥的肆虐我們不可輕視。本文以近代重組基因工程技術及人類基因組譯碼為藥物發展界碑,逐一介紹癌癥藥物的演進,旨在為生物科技研發提供參考依據。

120世紀對癌癥的傳統療法

20世紀的癌癥治療主要還是以外科手術、放射線治療及化學治療為主,但嚴重的副作用使得病患畏于就醫,而致病情延誤,間接的造成治療效果不彰,疾病無法有效根治等情形。

1.1外科手術(Surgery)

利用手術將固性腫瘤摘除(Lumpectomy),而腫瘤的摘除須于癌癥的早期,癌細胞尚未轉移時進行,但大多數的癌癥未于早期發現,如胰腺癌、肝癌、肺癌、食道癌等,而且某些部位的癌癥手術非常困難,如頭頸癌及腦癌等;手術切除通常無法完全清除癌細胞,術后的復發可能性及導致癌細胞轉移可能性也極高。

1.2放射線治療(Radiotherapy)

利用放射線同位素如60Co,以體外照射的方式,對癌癥細胞的基因造成破壞,使細胞死亡,但是放射線同時也會對正常的細胞造成傷害,目前以研發利用單株抗體結合放射線同位素或癌癥化學藥物,有如導彈的功能,直接攻擊癌細胞,避免正常細胞遭受傷害,同時減少藥物副作用。

1.3化學治療(Chemotherapy)

化學療法如同放射線療法,大多數的化學藥物是針對癌細胞快速生長的特點所施予的,但是對某些正常細胞如毛囊細胞或骨髓細胞等,生長快速的細胞仍會大幅度造成傷害,而導致免疫系統受損、掉發及嘔吐等可能嚴重危及生命的副作用。一般使用的化學治療藥物有抑制核苷酸生成的抗代謝藥物(如5-Fluorouracil、Methotrexate等)、干擾基因復制的烷基化劑(如Cyclophosphamide、Chlorambucil、Mechlorethamine等)、干擾酵素作用的抗生素類藥物(如Dactinomycin、Doxorubicin等)、抑制有絲分裂的藥物(如Paclitaxel、Vincristine等)、類固醇或荷爾蒙拮抗劑(用以治療對荷爾蒙敏感的腫瘤,如Predmospne、Tamoxifan等)[1]。

220世紀末的抗癌藥物

20世紀末,因為基因重組技術于1973年的發明,造成基因工程蛋白質藥物的蓬勃發展,蛋白質癌癥藥物的發展也隨新技術的開發而進入了新的時代;其中成功研發上市的藥物有細胞激素類藥物(Cytokine)、治療用擬人單株抗體(Humanizedmonoclonalantiboby)等。

2.1免疫療法(Immunotherapy)

癌癥的免疫療法主要是利用細胞激素(蛋白質藥物),刺激人體免疫系統,對癌細胞進行一定程度的攻擊,目前上市的細胞激素主要有兩類:干擾素(Interferon,INF)及介白素(Interleukin,IL),大多為20世紀80年代所研發的產品。目前尚在研發中的產品有:細胞毒殺淋巴細胞生長因子(CytotoxicLymphocyteMaturationFactor,CLMF)、GM-CSF、G-CSF、IL-3、IL-12等細胞激素(其中GM-CSF、G-CSF為癌癥病患接受化療或放療對造血細胞所造成傷害的輔助治療劑)。

2.2單株抗體(Monclonalantiboby)

單株抗體是可與腫瘤細胞的特殊抗原(Tumorspecificantigen)形成非常具特異性的結合,目前有些公司推出以腫瘤化學藥物結合放射線同位素(如131I或99Yt)的方式,將藥物帶到癌細胞內而造成癌細胞的傷害,并減少正常細胞的傷害。此類藥物是為單株抗體當作藥物使用的良好典范[2]。另一種治療癌癥的單株抗體藥物Rituxan,以治療低程度或微囊非何杰金氏淋巴癌,Rituxan是結合B細胞淋巴腫瘤細胞的表面抗原CD20的單株抗體,籍以降低腫瘤數量。

2.3研發中的其他藥物

2.3.1抗血管生成(Anti-giogenesis)

藥物目前唯一具有抑制血管生成的藥物[3],原先此藥物是設計來抗潰瘍的,但之后發現另一新作用為抑制胃癌惡化。目前此類抗血管生成藥物大多處于臨床試驗階段,一般認為此類藥物必須與化學療法和放射療法并用,來控制癌細胞的生長,但不作為治療癌癥的第一線用藥。

2.3.2微脂粒(liposome)

技術微脂粒技術可作為癌癥藥物新劑型,降低癌癥用藥的副作用,由于微脂粒具有親水性及疏水性雙重性質,可將不溶于水的藥物或毒性較高的藥物包裹在微脂粒的內部,直接注射到腫瘤患部,這類藥物目前有治療卵巢癌的多柔比星脂質體Doxil。紫杉醇的微脂粒包裹劑型,目前也在積極研發中[4]。

321世紀最具有潛力的治療癌癥新技術

21世紀的疾病治療將是以基因為主軸的治療方式,尤其是以基因為主的研究領域上預期將會有跳躍式的進展。現將基因治療的應用趨勢歸納如下。

3.1導入正常基因基因治療

可分為兩類:傳統的“基因補償”與“基因置換”。基因補償是利用正常基因的功能補償變異基因的不正常功能,例如p53蛋白質變異時會造成細胞的繁殖失去控制,假若將正常的p53基因置入細胞中,將可補償p53蛋白質的功能[5]。基因置換則是設法將突變基因從細胞核中剔除的方法,以便維持細胞中原有的基因調控功能。此項技術目前已有多家生技公司正在研發。有科學家指出基因置換法的技術層次太高,且風險太大。目前的基因治療,大多還是以基因補償為主。

3.2反義核苷酸鏈(Antisenseoligonuclleotide)

利用人工合成短的核苷酸鏈與有害基因轉譯的mRNA相互結合,以干擾有害蛋白質的合成;此方法目前所遭遇的問題是反義核苷酸鏈的專一問題及反義核苷酸鏈的生產必須大規模制造,所以有劑量高、成本高的商業營運問題。

3.3利用自殺基因(Suicidegene)

首先將皰疹病毒的HSV-tK(Tymidinekinase)基因導入腫瘤細胞內,基因的表現酵素將對人體無毒的前驅藥物Ganciclovir轉換成有毒的藥物,籍以殺死癌細胞。

3.4主要組織兼容性復合全群抗原的基因療法(MHCantigentherapy)

Vical公司所研發中的產品Allovectin-7是利用HLA-B7基因(HistocompatibilityLocusantigen-7gene)以脂質(Lipid)混合的基因傳遞技術,誘導人體免疫系統對腫瘤特定勝肽的辨識,目前已進行頭頸癌(Head&neckcancer)、黑色素瘤(Melanoma)的人體臨床試驗。其中黑色素瘤已進入第3期人體臨床試驗。此項產品極有可能為美國FDA核準的第1個基因治療產品。

3.5細胞激素基因治療

由于細胞激素的制備困難,價格昂貴,利用細胞激素的基因來取代以往的免疫療法,將漸漸成為主流。目前最常用的細胞激素基因為IL-2基因,其他研發中的還有GM-CSF、IL-4、TNF-y等基因,這些基因可直接注射至患部,避免傳統免疫療法所造成的全身性副作用。

4基因疫苗

基因疫苗可以說是傳統疫苗的新一代技術。基因疫苗的設計是特別針對癌細胞的特殊抗原基因(Tumorcell_specificantigengene),如黑色素瘤的特殊gp75、gp100抗原,大腸直腸癌的CEA抗原(Carcinoembryonicantigen),籍以轉譯成抗原勝肽,刺激人體對此抗原的專一性免疫反應,基因疫苗的基因傳遞系統,在目前最常用得到為Vical所擁有的裸DNA傳遞(NakedDNAdelivery)技術,DNA以無封裝的方式打入肌肉細胞內,刺激免疫系統中的樹狀細胞誘導免疫方式。

5討論

科學家對基因學的操作逐漸成熟,跨國際合作的人類基因組計劃也即將完成,癌癥治療藥物的研發將以基因藥物為主流。雖然目前尚無此類藥物成功上市,但是從NIH的統計資料來看,癌癥的基因治療將會領先其他遺傳性疾病的基因治療而首先推出上市。預期2010年時,所有癌癥將可利用新的基因技術,得到有效的控制及治療[6],使人類不再受到癌癥的威脅。

【參考文獻】

[1]ErnstE,Possibleinteractionsbetweensyntheticandherbalmedicinalproducts.Part:asystematicreviewoftheindirectevidence.Perfusion,2000,13(12):4.

[2]DeCaterinaR,LiaoJK,LibbyP,FattyAcidModulationofEndothelialActivation,AmJClinNutr2000,71(1Suppl):213S.

[3]蔣淑媛,陳建勛.淺談心血管疾病的基因治療[J].中化藥訊,2008,1(43):15,20.

[4]呂淑彬.微脂粒:制藥產業的未來[J].中化藥訊,2008,1(42):23.

[5]史愛珍.音樂及與護理[J].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2002,21(3):130.

[6]閆來榮,魏紅艷,張龔,等.癌癥患者家庭成員的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4,13(5):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