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結合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09 08:38:00

導語:中西醫結合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西醫結合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研究論文

【關鍵詞】膽汁反流性胃炎;中西醫結合療法

膽汁反流性胃炎是由于過多的含有膽汁的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入胃,導致胃黏膜炎癥的消化系統疾病,病因較為復雜,臨床上亦無特效治療藥物,給廣大患者造成了極大的痛苦。筆者在臨床工作中通過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觀察了180例膽汁反流胃炎患者,收到了滿意的療效,現總結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180例膽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均為2005~2007年兩年來門診就診病例,均參照《3200個內科疾病診斷標準》[1]予以確診,其中男87例,女93例,年齡18~75歲,病程3個月~10年以上。

1.2分組情況將180例患者隨機分成兩組,其中對照組88例,男42例,女46例;治療組92例,男45例,女47例。

1.3癥狀與體征見表1。表1兩組患者的臨床表現

1.4胃鏡及病理情況見表2。表2兩組患者胃鏡及病理情況

1.5治療方法

1.5.1對照組西沙比利片(每日3次,每次5mg,餐前15min服用),維生素B6(每日三次,每次20mg),奧美拉唑膠囊(每日2次,每次20mg)。

1.5.2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中藥“清胃湯”。基本方組成:柴胡、枳實、白芍、香附、黃連、石菖蒲。隨癥加減:口苦較甚加金錢草,納呆加神曲、山楂,口干加沙參、麥冬。以上藥物加水煎煮,取汁200ml溫服,每日2次。

1.5.3治療時間兩組藥物四周為一個療程,連用兩個療程。

1.6療效觀察

1.6.1療效標準顯效:癥狀消失,胃鏡復查未見膽汁反流,黏液糊清,胃黏膜炎癥消失;有效:癥狀減輕,胃鏡復查膽汁反流明顯減少,黏液糊稍混,胃黏膜炎癥減輕;無效:癥狀無好轉或加重,胃鏡復查仍有膽汁反流或加重。

1.6.2療效觀察見表3。表3兩組治療結果經統計:對照組顯效72例,占81.8%,有效10例,占11.4%,總有效率93.2%;治療組顯效60例,占65.2%,有效12例,占13.0%,總有效率78.3%,經統計學處理,差異具統計學意義(P<0.05)。

2討論

膽汁反流性胃炎病因較為復雜,多是由于神經功能紊亂或幽門括約肌舒縮功能障礙而引起,可分為原發性及繼發性兩類。原發性即非手術原因引起,繼發性則是由于手術(如胃大部切除術、膽囊切除術、幽門成形術等)原因引起。現代醫學認為膽汁反流性胃炎發病機制為中樞神經系統及植物神經系統功能失調而導致幽門失去正常的舒縮功能,或術后幽門喪失,導致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入胃,對胃黏膜產生損害。在祖國醫學中,膽汁反流性胃炎屬“胃痛”、“嘈雜”、“嘔吐”范疇。《內經》曰:“善嘔,嘔有苦,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病機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本病病位在脾胃,又與肝膽密切相關。由于肝膽失于疏泄而致脾胃升降失司,胃氣上逆,即出現胃痛、嘔惡、口苦等癥。故治則應以疏肝和胃為本,并清熱利膽,自擬“清胃湯”中柴胡疏肝解郁,枳實行氣,兩藥合用升清降濁。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柴胡、枳實對胃排空及小腸推進功能能起促進作用[2],白芍柔肝理脾,緩急止痛,香附行氣解郁,黃連為清中焦熱之主藥,石菖蒲化濕理氣解郁,并能有效調節植物神經功能。西藥西沙比利和維生素B6可增強平滑肌收縮,促進胃腸排空,使膽汁向下排泄,同時維生素B6亦可調節植物神經功能,奧美拉唑保護胃黏膜,抑制胃酸分泌,減少反流。綜上所述,中西醫結合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較純西藥治療具有更好療效,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探討。

【參考文獻】

1貝政平.3200個內科疾病診斷標準.北京:科學出版社,1989,226.

2李巖,陳蘇寧,李宇權,等.芍藥甘草湯、四逆散對胃排空及小腸推進功能影響的拆方研究.中華消化雜志,1996,16(1):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