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務工作者職稱評定應對措施論文
時間:2022-10-13 08:31:00
導語:醫務工作者職稱評定應對措施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醫學職稱評價標準對廣大醫學工作者工作價值觀和專業技術能力的發展具有重要導向作用,但職稱評定又歷來是最棘手且爭議最多的問題。本文通過綜合評價我國醫務人員職稱評定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探討醫務人員職稱評定的標準及可能的發展方向,為使職稱評定能夠真正成為醫學人才專業技術能力、工作業績和科研學術水平的標志提供可參考的資料。
[論文關鍵詞]醫務人員職稱評定績效評價
醫學職稱是醫學人才專業技術能力、工作業績和科研學術水平的標志,也是評價、激勵醫學人才的重要手段。醫學職稱的評價標準對廣大醫學工作者工作價值觀和專業技術能力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而職稱評定也歷來是有關單位最棘手,也是爭議最多的問題之一。我國的晉升制度目前還難以充分反映每名醫生的學術水平和臨床技能,需要加以完善。
一、我國醫務人員職稱評定的現狀
目前臨床醫學專業高級職稱的取得一般須經專家評審委員會評審,專家的評審總體上是對臨床醫學專業人員學術水平、專業工作能力等諸方面的一種綜合定性評價。現行的醫學職稱評定規范是以衛生部頒發的《衛生技術人員職稱試行條例》為依據的。在具體實施中,存在評審考核內容不夠全面、評價指標不夠具體、一般性的文字描述過多,概念普遍較模糊,沒有很好地規范的量化標準,主觀性強等不足,在操作上存在一定困難,增添了評審過程不可控因素。評審專家很難據此對晉升對象的工作能力、工作業績作客觀評價,更難以對晉升對象的工作態度、診療質量乃至醫德醫風等方面進行較客觀地評判、衡量、檢測與認定。實際上,對一位要晉升高一級職稱者,最需要考察的應是與任職職稱相對應的實踐能力、工作業績、管理能力、創新能力以及醫德醫風、服務水準乃至個人的心理素質等,以及概念較為清晰又可操作的資歷、外語、論文等指標。
醫學職稱評定工作的現狀與現代化進程是極不適應的。產生上述現象的主要原因:(1)臨床醫學專業高級職稱評審辦法還不夠科學、不夠完善;(2)量化的評價標準較少,評審導向、評審方式還過于單一;(3)評審過程還不夠嚴密,職稱與各種福利待遇聯系還過于緊密等等。目前職稱評定的方式在許多方面還有待進一步規范,有人為的因素,也有政策的因素,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工程,需要注重醫生“人”的整體發展,綜合考慮。職稱評定體系是衡量醫師水平的效度和信度,應更有利于推動醫療水平的提升和產生良好的學術氛圍。
科學人才觀的核心是堅持以能力和實績來衡量人、評判人、選拔人。晉升評審工作過多靠人為運作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制約了醫學專業人才潛力的開發、人才資源的優化與整體素質的提升。目前我國職稱評定工作中存在許多漏洞,沒有統一的標準。即各單位有不同的標準,同一單位在不同年度也常有變化,同一單位對不同的人也常使用不同標準,這就造成了許多不公正現象。如何使職稱評定達到公平合理,是知識界極為關注的一個問題。科學、公正、客觀地評價衛生人才綜合素質與整體能力水平,關鍵在于制定全面、完善的評價指標體系,并使各項指標具有可操作性。因此,制定出一個全面注重臨床醫學專業人員臨床能力、業績、科研等方面的量化評價標準是非常有必要的,可為臨床醫學專業高級職稱評審提供可靠的依據,提高評審工作的質量,保證評審工作的公正、公開、公平性。這一改革的關鍵在于制定一個科學合理的臨床醫學專業高級職稱量化評價標準。
二、關于醫務人員職稱評定標準的有益探索
近年來,從事職稱改革和衛生管理研究相關工作的人員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有學者提出應按照現代人力資源“有效的人才評價指標應建立在個人特質與工作要求相匹配的基礎之上”的觀點,首先確立評價指標與專業職位要求特征的一致性,確立不同崗位專業能力和工作業績評價指標的共性和差異性,確立不同專業指標在評價導向中的地位、作用、權重與分值,同時確定各類可量化指標是否具有可操作性。職稱晉升需要從實踐技能、數、所承擔或參與的課題、工作條件等方面進行單項考核,分為考試和評審兩部分。孫春玲等以重點學科工作人員、重點學科負責人、發表文章的SCI指數、5年內科研項目總數等9項指標建立醫學人才評價指標體系。
運用De1Phi法進行專家咨詢,隨后采取列名小組法征求專家意見,制定了涉及臨床醫學專業人員的“基本情況、工作數量和質量、安全醫療、職業道德、業務水平、外語水平、教學科研能力、科研成果、獎懲”等等方面的“臨床主治醫師晉升副主任醫師評分標準”。該標準在提高評審工作的客觀性與公正性、考核臨床專業人員的實際工作能力與工作業績方面有進步。
但在考察評審對象的業務能力、學識水平、職業道德等方面,由于過多倚重于單位提供的書面材料和高一級專家的主觀評語,易使評審產生不確定性和不公正性;另一方面該標準有關評審對象的基本情況、業務能力水平方面所占分值比例也偏低,不利于充分調動臨床醫學專業人員的學習醫學新知識新技術的積極性。羅小楠等采用特爾菲法(Delphi)與列名小組法相結合的方法,對晉升副主任醫師的主治醫師臨床能力評估指標體系的項目、內涵、權重和權值及評分方法建立兩級結構指標體系。韓良峰、胡修周等在臨床醫學專業人員科研工作的考核測評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對臨床專業人員從事的科研工作和情況等方面進行了量化計分,分類也較細。但就臨床專業高級職稱評價來說,可能過于單一,少了體現臨床醫生主要工作任務、工作職責的工作數量和質量這一塊考核測評內容。嚴春友提出職稱評定中應當依據論著的質,而不僅僅是量。
因為,論文的生命力不在于它的字數,而在于它的質,即它的創造性。要確定論著的質,就必須有客觀的依據,不能以“權威肯定”或“引起反響”等模糊說法為依據。這個客觀依據就是論著的影響,即一篇論文的引用率。期刊的影響因子也應考慮。職稱評定應當采取以質為主,質、量結合的方法,在保證質的前提下再考慮數量。質和量可以有不同的權重。這種以質為主的定量化是比較科學的,也是國際上通行的方法。張文挺等則在建立定量與定性考核相結合的方面作了嘗試,他們把臨床醫學專業人員的一般資歷、科研論文、工作數量和質量等方面歸入定量考核體系;政治思想表現、實踐經驗、專業理論水平等方面則納入定性考核范圍。
這種運用定量與定性結合的辦法對臨床醫學專業人員進行綜合考核考察,相對比較全面;但在定量與定性的具體項目內容和歸類以及所占比例值得商榷,定性考核內容過多、比例過高,易產生評審彈性。浙江省衛生廳則在總結各地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從2002年起在評審臨床醫學專業高級職稱中,要求申報人員提供反映其專業工作業績、工作能力的有關數據,如:門診量、經管病人床日數、主刀臺次、會診人次、主持疑難危重病人搶救數、開展的新技術、新項目及所處的水平、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以及教學帶教、科研、獎懲等等方面的情況,供專家在評審時結合申報人員的學歷、資歷、外語成績、業務筆試成績、發表的論文等等有關資料,進行綜合評價,取得了一定成績,積累了一些經驗,并在量化計分方面作了深入的調研。
三、關于醫務人員職稱評定標準的可能發展方向
目前一些學者試圖探索建立以臨床醫學專業人員的“基本情況”、“學識水平”、“承擔工作量和質量”、“科研教學”和“其它”等5個項目的職稱評審標準,,各項目又包含若干子項目并確定其相應分值為主要內容的“臨床醫學專業高級職稱量化評價標準體系”。制定出一個具體的臨床醫學專業高級職稱量化評價標準,全面反映臨床醫學專業人員的工作能力、工作業績、醫德醫風、科研水平和代教能力等。為臨床醫學專業高級職稱評審提供可靠、客觀的依據,提高評審工作質量,保證評審工作公正、公開、公平性。
這一設想的探索有可能對醫學職稱晉升評價工作的科學化、客觀化和規范化起到推進作用,并促進全行業人才評價體系、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的進一步完善。公務員之家
總之,職稱評定工作關系到我國科學事業和學術的發展,關系到能否形成一個公正的、有利于學術發展的氛圍。職稱評定工作雖然復雜,但找出一種科學的解決辦法還是可能的。加強對醫學職稱評定標準的研究,完善衛生專業技術人才評價指標體系對于深化醫療衛生系統的職稱改革,推進醫院人力資源管理現代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完善衛生專業技術人才評價指標體系是全面、科學地評價醫學人才綜合素質和整體能力的重要內涵,也是衛生領域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的一項重要舉措。隨著晉升考核評價體系的逐步細化、量化,晉升評審工作的客觀性與公正性有望進一步加強。
參考文獻
[1]人事部,衛生部。臨床醫學專業中、高級技術資格評審條件(試行)[S]1999-08-18.
[2]人事部,衛生部。關于加強衛生專業技術職務評審工作的通知[S].2000-12-03.
[3]黃一平,梁朝。從醫院質量管理反思臨床醫師職稱評定考試[J].衛生經濟研究,2003,(2):34.
[4]周丹軍。衛生專業技術人才職稱評定指標體系研究[J].廈門科技,2008,(3):24-26.
[5]何銀根,張明樣,楊潮,等。衛技專業技術職務評審工作存在的問題與思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0,(6):9.
[6]李素礦。淺析我國職稱制度改革發展趨勢[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2,(12):90-91.
[7]郭肖寧。綜合性醫院醫療量化考核初探[J].中華醫藥雜志,2003,2(9):42.
[8]吳家琳。淺談衛生技術人員職稱晉升量化標準與考評[J].中國衛生人才,2003,67(11):33-34.
[9]趙懷峰,陳普崇,郭長根。等。建立數量化晉升標準確保臨床醫生晉升質量[J].中國醫院管理,2000,20(4):36-39.
[10]韓良峰,張遠,陳萍萍。衛生系列職稱評定量化評審模式的探討[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1999,5(131):268-269.
- 上一篇:創先爭優具體實施方案
- 下一篇:10月份實習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