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零售業發展現狀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30 10:58:00
導語:我國零售業發展現狀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20世紀90年代以來,尤其是入世后在對外開放的推動下,中國零售業經過10多年的發展,取得了驚人的成績。隨著外資的大舉進入,零售業發展表現為規模迅速提升、新舊業態并存發展、市場集中度和零售業現代化水平提高。但是,與國際零售業相比,中國零售業仍然存在業態層次不齊、整體規模偏小、管理技術和管理水平差距偏大等諸多問題。今后,要想有效參與國際化競爭,提升民族產業的綜合實力,信息化、品牌化、集團化、國際化是中國零售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關鍵詞:零售業現狀發展趨勢
(一)業態層次不齊,差距明顯
20世紀90年代以前,中國零售市場長期保持著百貨商店一統天下的單一格局,其市場份額達60%以上。對外開放以來,隨著消費者需求的變化和零售市場競爭的加劇,大型綜合超市、超級市場、便利店、專業店、專賣店、家居中心、倉儲商場等新型零售業態得到快速發展,成為中國零售業規模擴大的主要動力。在過去的10年里,中國零售業走完了國外零售業150年的商業歷程,西方發達國家歷經8次零售革命形成的20余種業態幾乎全部在中國出現,但是各種新型業態同時出現,沒有時間階段性,且部分業態具有明顯的不足,與國際上通行的標準業態相比有較大的差距。
(二)整體規模偏小,各項成本較高
目前,國內企業的規模擴張更多的是一種外延式擴張,更看重的是網點資源的搶占,規模效益沒有充分體現,只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綜合毛利率,但各類經營費用居高不下,導致凈利潤率遠遠低于家樂福、沃爾瑪等國際巨頭。根據國家信息中心的數據,2004年連鎖零售企業平均利潤率僅為0.85%,連鎖超市百強的凈利潤率為1.22%,而國外連鎖超市平均利潤率為2.22%。過高的運營成本歸因于兩個方面,外部是因為我國物流費用偏高,占GDP比重的16.7%,而發達國家僅為這個數字的一半;內部因素則緣于銷售成本和管理成本偏高,國內這方面的成本平均達30%,而沃爾瑪則為16%。商品周轉速度慢、采購配送水平低造成高庫存和斷貨共存等問題。外商的這種規?;瘍瀯莺偷蛢r銷售策略大大提高其市場占有率,使國內零售企業市場份額不斷縮小,直接影響國內零售企業市場地位。
(三)管理水平與國際零售業的差距較大
1.我國商業企業的管理還主要依靠傳統管理方式和方法。零售企業的從業人員的素質較低,普遍不能適應企業的發展,而且缺乏高級管理人才,從而導致企業缺乏原始創新。
2.在營銷方面,主要還是依靠購物折價,禮物贈送等促銷方式。而不是以樹立品牌、服務、信譽以及企業整體形象等系統的營銷戰略為主導。缺乏市場細分,在商品組合、服務標準、價格、促銷和店面布置等方面,采用標準化管理不足。
3.尤其突出的是沒有高科技的支持,主要是信息化程度低。企業管理沒有運用現代化的電子信息技術。國外的商業企業以管理信息系統、電子數據處理系統、決策支持系統為核心,形成了以網絡為輔助的自動化管理,這與傳統的零售業運作方式截然不同。
4.我國零售業企業的目標市場定位不很明確。市場定位不僅是企業自身的問題,且關系到整個行業結構、規模結構與空間結構。我國零售業企業由于定位不明確,導致對目標顧客的需求狀況難以準確把握,也難以確認真正的行業競爭對手,因此難以占領巨大的市場份額,從而難以形成具有自己企業特色的競爭優勢。
二、從世界零售業的發展態勢分析我國零售業的發展趨勢
(一)信息化
從我們前面對我國零售業現狀的分析可以得出,與國際零售企業的高科技、高信息化相比,我國零售業現在存在的最大問題是信息化程度低。在我們加入WTO后,企業運作趨于國際化,首要解決的問題是縮小與國際零售業在信息化方面的差距。此外利用電子商務可以加速零售業的國際化步伐,利用互聯網企業可以建立自己的形象、品牌、經營特色,其中的問題主要是加強和加快信息系統建設。把企業內部的信息流整合起來,以內部信息化的基礎應對電子商務,還要通過加大資金投入,改善企業信息基礎設施條件,建立起連通企業內外的計算機網絡,實現對企業各種資源的科學化管理,同時加強對外聯系。此外,建立商業信息系統(MIS)、商品供貨系統(GOS)和決策支持系統(DSS),使企業在經營活動中能及時整理分析各類信息,并根據準確商業信息對市場進行超前預測和預警預報,避免經營活動的盲目性,保證商品質量,降低經營成本,提升零售企業科學管理的水平。
實現信息化的過程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持,不僅需要網絡技術人才,更需要既懂得電子商務又熟悉零售運營的復合型人才。復合型商務人才是零售業信息化的必備條件之一,然而,我國傳統的經營管理人員雖然經驗豐富,但卻不熟悉網絡技術知識。另外,公眾的認識不足,對電子商務所涉及的技術、基礎設施網絡狀況以及能為消費者帶來的收益缺乏了解,這也構成了電子商務推廣的障礙。如何盡快培養、引進相關人才,是我國零售業信息化發展的當務之急。
(二)品牌化
即形成零售企業的品牌效應,利用自己卓越的品牌資產帶來競爭優勢。主要是零售企業要在商品質量和組合、服務內容和標準等方面,形成統一的企業品牌形象,特別是在服務標準化方面實現高層次化。因此,在外資大舉進入我國零售業的形式下,我國的大型零售企業應該充分發揮自己在長期經營中所形成的信譽優勢,采取各種措施,樹立本企業良好的企業品牌、服務形象、環境和職工形象,使企業的綜合競爭力全面提高。我國零售業在培育服務品牌資產時應該考慮以下四個戰略觀點:1.差異化。具有良好服務品牌的現代零售企業應注重創新,即創建與其他競爭者相區別的服務品牌關系,從而加深顧客心目中的服務品牌印象。2.提升現代零售企業聲譽。為顧客開發重要并具有價值的服務。3.建立情感聯系。企業應試圖超越服務的邏輯和經濟層面,因為顧客的核心價值往往是超越常規邏輯的。4.將服務品牌內部化。在服務品牌創建過程中,員工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搞好內部營銷是實現服務品牌內部化的關鍵。
(三)集團化
由于零售業是規模經濟效應最為明顯的行業之一,零售渠道價值的鞏固和增強對規模有著強烈的依賴性。研究表明,零售商規模經濟效應的存在使得零售商業績與規模之間呈現“S”型曲線函數關系,表現為當零售商的門店規模達到一臨界點時,其經營業績可以實現快速上升。這種利潤增長特征在沃爾瑪、家樂福等零售商的發展過程中得到過有效驗證。
商業企業集團是指以資本為主要聯結紐帶的母子公司為主體,以集團章程為共同行為規范組建的企業聯合體。實施零售集團化不僅可以提高資本總量,消除業務重疊和較高經營成本,而且還可以在經營管理、技術開發、信息共享資源配置等諸多方面產生規模經濟效益和協同效應,迅速發揮整體優勢。
目前全球零售企業的規模已經由傳統的單店經營轉向連鎖經營,競爭方式也轉向集約化,從而以規?;?、連鎖經營方式、實施低價策略占領我國消費市場,形成絕對成本優勢。所以我國的零售企業要想成為國內消費市場的主導力量,就必須通過擴大規模,增強資本和自身實力,為與國際性零售企業進行公平競爭提供了可能性,而且集團化經營為降低成本尋求規模效應提供了可能性。此外,隨著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復雜程度的提高,零售企業通過資本融合組建零售企業集團,利用各自的優勢,實現大批量采購,從而降低成本。
加強與外商“聯姻”,培植自己的產業集團。根據入世的有關條款,中國承諾:入世后,將立即允許外商擁有所注資公司49%的股份,兩年后即可擁有50%的股份;中國入世兩年后,外國銀行亦將被允許同中國企業一起介入部分流通領域;五年后允許中國私營企業介入部分流通領域;中國將給予部分外商分銷權等等。憑中國零售業的現狀和企業的競爭力,無以抗衡,所以,可以采取變通的方式加強與WTO成員國知名國際商業集團“聯姻”。在這方面中國零售業有著與世界零售巨頭合作的經驗,但以后要變被動為主動,通過這種形式緩沖沖擊力,并充分利用該渠道使我國產業集團的產品進入跨國連鎖經營和特許經銷網絡。
(四)國際化
即實現我國零售企業的跨國經營。包括獨資經營和合資經營兩種方式。據統計,截至2004年底,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爾瑪集團,在加拿大、墨西哥、中國和印度尼西亞等國已經開設了1600多家分店。該集團2004年全球銷售額就突破了2,852億美元,沃爾瑪至2005年已連續5年排在世界500強的首位。日本在國外的零售企業,已經占到日本在國外開設企業總數的41%左右,國際化傾向明顯。法國、荷蘭、中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零售企業也紛紛實施國際化戰略,并收效顯著。
WTO的成立和地區性自由貿易協定的出臺使得各國貿易壁壘和障礙逐漸減少,對于國際投資的管理和限制逐步放寬,這有利于利用跨國投資和采購,也為零售企業跨國經營提供了機遇。在外資企業“跑馬圈地”,加速進入中國市場的同時,中國零售企業應加快資產重組的步伐,以合資、兼并、收購、控股等方式對眾多的同行企業進行集中和戰略性調整,組建一些零售業的巨型企業或企業集團,結群而御,打造零售業的“航空母艦”,以轉守為攻,積極應對。
現代傳播促進了世界各國的經濟、文化的流動和融合,消費信息流行、傳播極快,人們的消費觀念、生活方式、購買方式和習慣等正在逐步趨同,使得人們的消費需求可以通過國際化的零售業態、銷售方式得到滿足。國際消費需求的趨同化發展也促使我國零售企業實現國際化經營。
根據我國零售企業的實際狀況,國際化經營投資方式一般采取合資經營。即我國的零售企業資本與當地國家企業資本合股,各方共同經營、共負盈虧、共擔風險。這種方式投入少,風險小,享受優惠多,而且合資經營把外資和內資利益捆綁在一起,外資風險小,可以獲得內資的幫助。
綜上所述,針對我國與國際零售業相比存在的業態層次不齊、整體規模偏小、管理技術和管理水平差距偏大等諸多問題,今后,要想有效參與國際化競爭,提升民族產業的綜合實力,信息化、品牌化、集團化、國際化是中國零售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1]孫元欣,零售企業國際化的動因和戰略選擇,商業研究,1999年第9期.
[2]杜巖,我國零售企業國際化的思考,商業研究,第266期.
[3]鄒時榮,中國商業面對FDI挑戰的路徑選擇與政策保障,經濟與管理研究,2002第2期.
[4]肖艷,關于我國零售業發展的戰略選擇,商場現代化,2005年12月(上)
[5]朱勝勇,電子商務在連鎖超市中的運用,北方經濟,2005年第4期
- 上一篇:市工商系統黨風廉政工作會議的講話
- 下一篇:企業化驗室人員述職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