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對外開放實踐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30 11:08:00

導語:我國對外開放實踐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對外開放實踐研究論文

【摘要】建國以來中國的對外開放經歷了曲折的發展過程,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中國從努力開放逐步走向封閉,對外開放是在低層次上進行。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中國的對外開放實現了從封閉到開放的歷史性轉折,并不斷深化和擴大,中國的綜合國力與國際經濟地位不斷提高。

【關鍵詞】建國以來,中國對外開放,實踐

對外開放是中國共產黨的基本路線,是中國的基本國策。建國以后,中國的對外開放經歷了曲折的發展過程。回顧我國對外開放的歷程,可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為界,分為兩個階段。這兩個階段,無論從規模上,還是從方式上,甚至開放的性質與前途方面,都有較大的變化。這兩個不同階段的實踐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歷史經驗與啟示。

一、從實力開放到逐步走向封閉

對外開放既是國家經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國家外交工作,處理國際關系問題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對外開放的方針、政策不能不受到國際環境及國家對外政策的影響,因此,對外開放政策與外交政策具有一致性。總起來看,從新中國成立后至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前的一段時期內,中國一直處于復雜的國際關系中,這就使得這一時期的對外開放呈現出復雜的特點。就發展過程看,經歷了由開放到封閉的逐步演進;就開放的重點看,經歷了由對世界各主要國家開放到以蘇東國家為重點。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對外開放的主要內容是對外貿易,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就指出:“人民共和國的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沒有對外貿易的統制政策是不可能的。對內的節制資本和對外的統制貿易,是這個國家在經濟斗爭中的兩個基本政策。”所以,新中國成立后,中國政府即成立了對外貿易的行政管理機構——中央人民政府貿易部對外貿易司,貿易的主要對象是資本主義國家。根據有關資料,在1950年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12億美元中,對資本主義國家的進出口額為9億美元,占2/3。1950年6月,美國發動侵朝戰爭。同年12月16日,美國政府宣布管制中國在美的公私財產,禁止一切在美注冊的船只開往中國。1951年5月18日,美國又操縱聯合國通過對中國禁運案。針對美國的無理行為,中國政府針鋒相對,堅決斗爭。

1960年7月,蘇聯政府突然照會中國政府,單方面決定在一個月內撤回全部在華專家1390人,終止派遣900多名專家并撕毀343個專家合同和合同補充書,廢除257個科學技術合作項目,停止供應中國建設急需的重要設備,大量減少成套設備和各種設備中關鍵部件的供應。蘇聯專家的突然撤回,使中國一些重大設計項目和科研項目被迫中斷,一些正在試驗生產的廠礦不能按期投入生產,一些正在施工的建設項目被迫停工,同時,加重了中國當時正在發生的經濟困難。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使得中國內外交困,也使得中國共產黨在經濟建設的指導思想上突出強調“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的方針走向極端,甚至以“既無外債,又無內債”自居,導致中國在對外政策上由開放逐漸轉向封閉,其結果,拉大了中國與世界經濟發展的差距。

由于嚴重的經濟困難,1960年中共中央開始了經濟調整工作。在經濟調整過程中,1962—1963年就從國外引進了14套石油化工技術設備,1963—1964年,又批準冶金、精密機械、電子工業等100多個項目向國外考察、詢價和適時簽約。1971年9月事件發生以后,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他堅決排除極“左”思潮的影響,制定了正確的外交方針,使中國外交工作取得一系列重大進展。10月,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復;1972年2月,中美兩國發表上海聯合公報,宣布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9月,中日正式建立外交關系。國際關系的改善,為中國開展對外經濟技術合作,發展對外貿易創造了有利的條件。1972年,中國恢復了中斷多年的成套設備和新技術的引進工作。1973年,從國外進口了一批技術先進的成套設備和單機,其中包括13套大化肥、4套大化纖、3套石油化工、1個烷基本廠、43套綜合采煤機組、3個大電站和武鋼一米七軋機等重要項目。這些項目的引進,進一步擴大了中國工業生產能力,提高了中國現代化生產的技術水平。中國當時還準備從美國康華公司引進彩色顯像管技術,并因此派代表團去美國考察。中方代表回國之前,美康華公司送中方工藝品“蝸牛”作禮品,借此大做文章,說美方是在嘲笑中國是“爬行主義”。由于等人的干擾,經過艱苦努力才得以恢復的引進工作又陷于停頓。

綜上,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的對外開放工作是在十分復雜的國際環境下開展起來的,開放的對象是某一部分國家,開放的重點是開展對外貿易、引進建設項目和技術項目。總的說,對外開放主要是在低層次上進行。

二、從封閉到開放的歷史性轉折

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對外開放工作開始發生歷史性轉折,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20年間,從在沿海建立經濟特區到向內陸漸進式開放,基本形成全方位、多層次、有重點、多渠道、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開放領域由初期的一般加工業和餐飲服務業拓展到基礎工業、基礎設施和一些服務貿易業,從勞動密集型產業擴展到資金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對外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從中小企業發展到大企業、大財團和跨國公司。外商直接投資、借用外債等多種方式被廣泛采用。由此中國迅速擺脫了原來封閉半封閉的狀態,與世界經濟的聯系日益密切,對外貿易和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的迅速發展,給國民經濟注入了新的巨大活力,使中國經濟成為世界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世界經濟中不可忽視的力量。

所謂全方位開放,就是不論對資本主義國家還是對社會主義國家,對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實行開放政策;不僅在經濟建設方面,而且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面也堅持對外開放。所謂多層次,就是根據各地區的實際和特點,通過經濟特區、經濟技術開發區、沿海經濟開放區、開放沿邊和沿江地區以及內陸省區等不同開放程度的各種形式,形成全國范圍內的開放。所謂多形式、寬領域,是指通過舉辦外資經濟、對外經濟貿易、引進先進技術、吸引外資、發展國際勞務合作、國際旅游業、跨國經營等各種方式,使開放領域在地區上由沿海拓展到內地,在產業上由農業、加工工業向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和金融、保險、商業等領域延伸,促進對外經濟的加速發展,從而使國內經濟面向世界,參與國際競爭,與世界經濟接軌。

中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開放格局,經過先試驗后推廣,采取了分步驟、多層次、逐步推進的戰略,經歷了一個不斷擴大和深化的過程。從宏觀上看,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中國開始了對外開放的歷史性轉變。

十一屆三中全會指出,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積極發展同世界各國平等互利的經濟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進技術和先進設備。這實際上提出了實行對外開放的方針。三中全會以后,中國在對外開放方面邁出了兩大步:一是1979年7月,黨中央和國務院根據廣東、福建兩省靠近港澳、華僑眾多的有利條件,決定對兩省的對外經濟活動實行特殊的和優惠措施。二是決定在廣東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的廈門設置經濟特區,采取來料加工裝配、補償貿易、合資經營、合作經營,以及外商獨資經營等多種形式,吸引外資。1980年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了《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此后,這些經濟特區相繼興建。

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召開。會議制定了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綱領。會議指出:“實行對外開放,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則,擴大對外經濟技術交流,是我國堅定不移的戰略方針。我們要促進國內產品進入國際市場,大力擴展對外貿易。要盡可能地多利用一些可以利用的外國資金進行建設……要積極引進一些適合我國情況的先進技術,特別是有助于企業技術改造的先進技術,努力加以消化和發展,以促進我國的生產建設事業。”

十二大以后,中國在對外開放方面又一連邁出幾大步。1983年4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決定對海南島實行經濟特區的政策,以加速海南島的開發。1988年4月建立海南省,并作為經濟特區。1984年4月,進一步開放北自大連、天津,南至上海、廣州的14個沿海港口城市。這是擴大對外開放的一個重大步驟。1984年10月,中國共產黨召開了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要積極發展多種經濟形式,進一步擴大對外的和國內的經濟技術交流,要充分利用國內和國外兩種資源,開拓國內和國外兩個市場,學會組織國內建設和發展對外經濟關系兩套本領。1985年2月,決定把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南廈門、泉州、漳州三角地區以及山東半島、遼東半島、環渤海地帶開辟為沿海經濟開放區。這是擴大對外開放的又一重大步驟。這樣,中國就形成了一個“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的多層次、有重點、點面結合的對外開放格局,在沿海形成了包括2個直轄市、25個省轄市、67個縣,約1.5億人口的對外開放前沿地帶。引進外資、先進技術和設備步伐的加快,推動了中國現有企業的技術改造、產品的更新換代和結構的調整,并引進了一批新技術,開發了一批新產品,增強了中國產品出口創匯能力。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召開。大會的中心任務是加快和深化改革。關于對外開放工作,十三大指出,要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不斷發展對外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必須以更加勇敢的姿態進入世界經濟舞臺,正確選擇進出口戰略和利用外資戰略,進一步擴展同世界各國包括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技術合作與貿易交流,堅決有步驟地改革外貿體制;必須繼續鞏固和發展已初步形成的“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這樣一個逐步推進的開放格局。十三大以后,實施了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戰略,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主要措施是在沿海地區注重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要求沿海加工工業堅持“兩頭在外”(指生產經營過程的兩頭:原材料和銷售市場)、大進大出。中國對外開放的步伐顯著加快。

按照十三大提出的“促進外貿企業自負盈虧、放開經營、工貿結合、推行制”的要求,從1988年開始,在外貿企業中普遍推行了承包經營責任制,并對輕工、工藝、服裝三個外貿行業實行自負盈虧的試點。這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外貿體制的第一次重大改革,這一改革取得顯著成效。據統計,出口貿易總額1989年比1988年增長10.5%,1990年又比1989年增長18.l%。工業制成品,特別是機電產品出口比重顯著上升,高檔消費品進口得到控制,進出口商品結構得到改善。利用外資繼續保持適當規模,國際旅游業得到恢復,外匯收支由逆差轉變為順差,國家現匯結存有較大幅度的增加。第二次改革是從1991年開始的。國家決定,從1月1日起,調整和改革匯率機制,執行匯率雙軌制,統一外匯留成,取消對外貿企業的出口補貼,外貿全行業實行自負盈虧。這次改革應該說是比較徹底的。

應當指出的是,由于不久以后發生的北京政治風波,以及由此而來的中國與美國等西方國家之間關系程度不同的復雜變化,十三大確定的對外開放的方針在實施過程中遇到了極大的阻力。盡管如此,中國仍堅定不移地執行對外開放的路線,沖破重重阻力,積極發展對外貿易和對外經濟技術合作。特別是1990年,中央決定以更加優惠的政策開放開發上海浦東,再一次表明了中國黨和政府對外開放的決心和信心。

三、對外開放的擴大與深化

1992年春天,鄧小平視察南方并發表重要談話。10月,中共十四大召開,制定了“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勝利”的綱領。以上述為標志,中國對外開放又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即逐步實現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互接、互補,這是中國對外開放的深化階段。

十四大報告指出,要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更多更好地利用國外資金、資源、技術和管理經驗。對外開放的地域要擴大,形成多層次、多渠道、全方位的格局;利用外資的領域要拓寬;要積極開拓國際市場,促進對外貿易多元化,發展外向型經濟。特別強調指出,要深化外貿體制改革,盡快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符合國際貿易規范的新型外貿體制。1993年11月召開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在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又指出: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加快對外開放步伐,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優化資源配置;積極參與國際競爭與國際經濟合作,發揮中國經濟的比較優勢,發展開放型經濟,使國內經濟與國際經濟實現互接互補;依照中國國情和國際經濟活動的一般準則,規范對外經濟活動,正確處理對外經濟關系,不斷提高國際競爭能力。“決定”要求認真總結經驗,不斷提高對外開放程度,引導對外開放向高層次、寬領域、縱深化方向發展。

根據這些要求,12月25日,國務院作出關于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從1994年起實現匯率并軌。1994年1月11日,國務院作出關于進一步深化對外貿易體制改革的決定,從1996年4月1日起,對4000多種商品進口關稅進行大幅度削減,關稅總水平降至23%。1995年9月,中共召開十四屆五中全會,會議決定繼續擴大對外開放程度,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九五”期間,要適應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要和國際經濟通行規則,初步建立統一規范的對外經濟體制,以促進中國經濟增長和提高質量、效益為目標,擴大對外貿易和對外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以吸收直接投資為重點,改善環境,拓寬領域,引導投向,優化結構,增辟融資渠道,加強國內配套。

1996年1月,在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第四次非正式會議上宣布:1996年中國進出口商品的平均稅率已從原來的35.9%下降到23%,到2000年爭取降到15%左右。從1996年12月1日起,中國實現了人民幣在經常項目下的可兌換。之后,中國又決定,從1997年10月1日起,降低進出口關稅稅率,平均關稅水平由23%降低到17%,降稅幅度為26%。這次降稅共涉及4800多個稅號商品,降稅面達73%以上。這次關稅的降低,是中國又一次較大幅度的自主降稅,是中國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一項舉措。自1993年以來,中國已多次自主降低關稅水平,五年間關稅水平降低幅度達60%,這充分說明中國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參與國際競爭與國際合作的決心和信心。

中共十五大進一步提出,要努力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對外開放是一項長期的基本國策。要完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發展開放型經濟,增強國際競爭力,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和國民經濟素質提高。這再一次表達出中國黨和政府繼續堅持對外開放的堅強決心。

經過二十余年的艱辛努力,中國的對外開放,從一開始的“點”,到1992年以后擴展為全國范圍的開放;從對外貿易,到引進外資與技術,到對外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都取得輝煌成就。中國已成為世界十大貿易國,終于在2001年11月11日加入WTO,為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打開了大門。

在引進外資的實踐中,我們取得了輝煌成就,也出現了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較突出的是:外商投資結構不盡合理,一些行業存在低水平的重復建設;部分外資企業違法違約,一些合資企業的中方權益受損;國有資產流失,勞資糾紛時有發生;引資的技術含量不太高,高新技術和關鍵技術比較缺乏;部分地區引進外資偏于重數量、輕質量,重爭辦、輕管理,重硬件投入、輕軟件建設,等等。今后一段時期,利用外資應針對這些問題,認真總結教訓,采取相應的管理措施。

中國五十多年對外開放的實踐表明:對外開放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加速劑,它加快了中國經濟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有力地促進了中國國民經濟的發展、綜合國力和國際經濟地位的迅速提高;促進了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與優化,使中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明顯提高;加強了中國在世界各類經濟組織和區域經濟活動中的作用。因此,只有始終不渝地堅持對外開放方針,充分利用國際資源和市場,中國經濟才能迅速騰飛,才能早日與國際經濟接軌。伴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快,中國經濟將具有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面對這樣的國際環境,中國執行了堅決的對外開放政策,其中重要的一環就是于2001年11月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作為全球化進程的一個重要方面,它不僅帶給我們許多新的發展機遇,也帶給我們許多前所未有的義務。因此,中國必須不斷改善投資環境,以優質服務吸引國外投資者。投資環境包括自然、經濟、社會、法律、人文等各個方面,其中最主要的,一是轉變政府經濟職能,即改變計劃經濟條件下政府無所不能的角色,而主要是去充當經濟發展的“裁判員”。二是適時調整總體開放戰略,如,先對內開放,再對外開放,即放寬對民營企業的限制,建立民營企業金融服務體系;打破地方保護,統一國內市場,理順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增強中國企業的競爭力;抓緊研究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如何保護國內市場,培育潛質產業。只有不斷改善投資環境,才能推進中國對外開放的更大發展,使中國早日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洪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