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融資融券”業務的影響
時間:2022-12-29 09:30:56
導語:淺析“融資融券”業務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2010年3月31日,中國首次推出融資融券交易制度。融資融券業務帶來了積極影響,提高了股票市場的定價效率和上市公司治理水平。但是,本文認為融資融券業務仍然存在門檻較高、誘使投資者產生非理性投資行為,以及標的證券存在限制和融資融券業務比例失衡等問題,因而影響了股票波動率和市場穩定性。針對以上問題,本文認為,應該降低融資融券業務的準入門檻,普及金融知識教育,增強投資金融意識,放開更多的證券標的物,并進一步擴大融券業務規模。
關鍵詞:融資融券業務;定價效率;波動率;標的證券
一、引言
2010年3月31日,中國A股市場首次推出融資融券交易制度,允許投資者對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的90只股票進行融資融券交易。融資融券作為中國證券市場建設的重要舉措,有助于提高股票市場的定價效率和市場穩定性。然而在此之后,中國股市仍然呈現出較大的波動,甚至出現了“中國式股災”。根據鳳凰網報道:2015年6月15日,上海綜合指數突然從5170的高點轉向103點,股市災難正式來臨。從那時起,市場陷入恐慌和踩踏。從6月15日到8月26日,共計52個交易日,其中有21個交易日指數大幅下跌或暴跌,有17次千股跌停,其中更是出現數次逾兩千只個股跌停的現象。2015年6月1日,滬深兩市的總市值為71.16萬億元,而到了9月22日,兩市總市值已經縮水至46.88萬億元,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里,兩市總市值迅速蒸發了24.28萬億元。融資融券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業務呢?在中國出臺后現狀與發展趨勢如何?影響如何?進行如何調整能改善現狀?本文也將圍繞以上幾個方面展開。
二、融資融券業務定義
2008年4月23日國務院頒布的《證券公司監督管理條例》對融資融券做了如下定義:融資融券業務,是指在證券交易所或者國務院批準的其他證券交易場所進行的證券交易中,證券公司向客戶出借資金供其買入證券或者出借證券供其賣出,并由客戶交存相應擔保物的經營活動。融資融券也被稱為信用交易,寬泛而言,是一種帶杠桿的信用機制。投資者可以在資產價格被低估時借入資金買入資產(融資買入)或在資產價格被高估時通過向證券公司等中介機構借入相關證券賣出(融券賣出)。
三、融資融券業務發展現狀與變化趨勢
2010年3月31日,融資融券交易正式開啟,首批有90只融資融券標的股,首日融資融券余額僅為659萬元。2014年6月轉融券試點范圍全面擴大,至2014年12月31日,融資融券標的股票擴展到900只,融資融券余額為10256.56億元。目前截止至2018年8月14日,證監會融資融券名單已經達到990支,融資融券余額8752.37億元。2010年3月31日,滬深兩市融資余額僅為649.5萬元。隨著時間推移,融資業務迅速開展,增長速度快,2015年6月融資余額達到最高,為20443.69億元,受股災影響,融資余額開始急劇下滑,截止至2015年9月份,融資余額僅為9040.51億元,之后持續呈現波動的趨勢。截止至2018年8月14日,滬深證券交易所合計當日融資余額8680.06億元。相比融資余額的迅速發展,融券業務規模明顯較小。2010年3月31日,融券余額僅為9.5萬元,占比僅1.44%.融券余額2013年2月轉融券業務試點啟動,但融券券源有限,市場對首批標的券做空動力不足,并未對融券業務產生顯著的刺激作用,融券余額在2014年上半年不升反降。為了擴大融券規模,同年6月轉融券試點范圍全面擴大,融券余額增長率明顯上升,融券余額突破50億規模,同年9月標的證券再次擴容,推動融券規模快速突破70億。截止2014年12月31日,融券余額為82.8億元。截止至2018年8月14日,滬深證券交易所合計本日融券余額72.31億元,占比0.82%[以上數據均來源于Wind數據庫和同花順數據中心]。
四、融資融券業務的影響
那么融資融券業務的迅速發展帶來了怎么樣的影響呢?本文認為主要的影響有以下兩點。(一)融資融券業務提高股票定價效率。假設大部分投資者是理性的,且能夠快速地得到充分的信息,如果投資者經過研究判斷,預測公司經營狀況良好且股票價格被低估,就會希望買入該公司股票,有了融資業務這種帶杠桿機制的存在,一方面使得更多的投資者有能力買入股票,另一方面會擴大投資者的購買能力,從而擴大買方力度,買入力度上升就會推動這支股票價格上漲至其合理的價格范圍。如果融資業務缺失,人們只能憑借個人財產去買入股票,買方力量不足,導致無法將股票抬升至其合理的價格范圍。假設大部分投資者是理性的,且能夠快速地得到充分的信息,如果投資者經過研究判斷,預測公司經營狀況不佳且股票價格被高估,就會希望賣出該公司股票,但只有有這支股票的人才能將其賣出,顯然賣方力量不足,會導致估值偏高的現象(很多指標可以反映估值偏高,比如市盈率偏高),融券業務這種帶杠桿機制的存在,使得更多投資者有能力借到證券并將其賣出,從而擴大賣方力度。賣方力度上升就會讓該支股票下降到其該有的合理價格范圍。如果缺失融券業務這樣的杠桿機制,賣方力量就會不足,進而導致該支股票無法下降到其該有的合理價格范圍。綜上可知,理論上融資融券業務提高股票定價效率。事實上,有研究發現,開通融資融券業務后,中國股票市場的定價效率得到了顯著提高。(二)融資融券對波動率的影響。學術界關于融資融券對波動率的影響有兩種觀點:(1)降低波動率,當市場中的投資者大多數是理性人時,可以較為準確判斷股票價格是高估還是低估,若股票高于其本身價值,那就借助賣空機制,融券賣出股票,賣方力度上升,使其價格迅速降至合理價格范圍;若股票價格過低,就借助融資機制,融資買入,買方力度上升,將其價格抬升至合理價格范圍,因而融資融券業務減小了波動率。(2)提升波動率,當市場中理性人投資者只占少數時,不能較為準確判斷股票價格是高估還是低估,此時市場中容易出現追漲殺跌的行為。若股票價格上漲,非理性人會不合理地借助融資業務過多買入股票,導致股票價格高于該支股票合理價值范圍時仍在融資買入;相反,若股票價格下跌,非理性人會不合理地借助融券業務過度做空股票,導致股票價格跌至低于該支股票合理價值范圍時仍在做空。如此一來,股票價格會漸漸偏離其應該有的價值,產生股票價格過高或過低的現象,因而融資融券業務增加了波動率。綜上可知,融資融券業務對波動率的影響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市場參與者的行為是否理性。現實中,中國70%以上的股票投資者是散戶,而散戶的金融知識相對匱乏,情緒管理能力較差,因而容易出現非理性行為。事實上,有研究發現,開通融資融券業務,會增加股票的波動率。
五、我國融資融券存在的問題
那么是目前中國的融資融券業務是否還存在一些問題和改進的余地呢?本文認為還存在以下幾個問題。(一)開通融資融券業務存在門檻。中國證券投資者獲得融資融券資格存在硬性規定,資金量要求達到50萬以上,此外還要求開戶年限達到半年以上。這種條件表面看某種程度上是確保投資者有承擔風險的能力,但可能實際上無形之中將一些理性投資者排除在外,本來能夠提高股票定價效率,降低波動率,但這一門檻卻可能會起反作用。(二)融資融券業務誘使投資者產生非理性投資行為。有研究者發現,相比于其他投資者,進行融資融券交易的投資者,會因為市場和個人的行為變動產生出更多非理性投資行為,在特殊行情下這種現象會更加明顯,這種現象有時在融資融券交易中連續的產生,并對投資者賬戶及心理產生極大的影響。在中國,中小投資者特別是散戶投資者幾乎都會進行非理性的投資交易,嚴重違背了“理性投資者”假設。從而有損于定價效率并且提高了波動率。甚至有學者認為正是融資融券業務助推了2015年股票市場的巨幅波動。(三)可進行融資融券業務的證券范圍仍較小。中國對標的證券進行了多次擴容,標的證券數量也有所增加。但是截止至2018年8月9日,證監會批準能夠進行融資融券業務的證券數量達到990支,占目前總發行股票的比例還不到三分之一。以國際融資融券業務發展相對成熟的國家和地區為例,美國的融資融券標的證券占上市證券的比例超過了50%,日本標的證券的數量超過了上市股票總數的70%,而中國臺灣地區的標的證券占比更高,達到90%。因此,中國應當進一步擴大融資融券標的的范圍。
六、政策建議
目前中國的融資融券業務已經初具規模,但是相比于發達國家證券市場而言,中國的融資融券業務仍存在一些問題,還處于初級階段。為了更好的發揮融資融券業務的積極影響,并解決融資融券業務現存的問題。首先,應當降低融資融券業務的準入門檻,加強對融資融券交易合規性的監管,而不是利用門檻減少交易;其次,應當普及金融知識教育,加強全民金融意識培養,減少融資融券業務誘使投資者產生非理性投資行為;然后,應當放開更多的證券交易;再者,應當進一步擴大融券業務規模,充分發揮融券業務提高市場定價效率的優勢,以防股票價格估值偏高。
作者:張雁婷 單位:上海市市北中學
- 上一篇:中小企業發展研究分析
- 下一篇:新經濟財務監管創新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