幣值崩潰對銀行影響分析論文
時間:2022-12-08 11:12:00
導語:幣值崩潰對銀行影響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年前,經濟形勢的突出特征表現為農業、礦業、制造業和運輸業無法獲取正常利潤,表現為失業以及由此帶來的生產性資源的浪費。今天,在世界的許多地區中,最令我們擔心的是銀行業陷入了極其嚴重的困境。1931年7月在德國發生的一次毀滅性的危機,實質上只是一次銀行系統危機,但由于同時迸發的政治事件和政治恐慌,毫無疑問地加劇了世人對此次危機的驚恐程度。存在于銀行系統內的頭重腳輕、穩定性極差的局面最終使之徹底陷于崩潰地步。依我之見,這種局面的形成根本上就是一種錯誤的行為,它同銀行業的穩健原則是完全不相容的。我們眼看著這種局面的形成,內心充滿了疑惑和恐懼。但是引起此次危機的主要起因——即金幣價值發生了重大變化,結果使固守金本位的各國中約定以黃金償還債款的債務人的債務負擔,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卻不是單個銀行家所能控制的,而且也沒有什么人能預見到金幣價值會發生如此巨大的變化。
奧地利發生的安斯托特信用危機揭開了德國危機的序幕。當柏林的達姆施塔特爾銀行陷入困境的時候,德國危機日益惡化,已經接近頂點。由于倫敦向柏林出借的貸款數額巨大,而危機造成回流英國的流動資源規模與之相比差額甚大,從而導致英國原有金融地位的動搖。在英國宣布脫離金本位的同時,危機達到了最高點。它造成的最終后果必然是存放于紐約的外國貿易余額的瘋狂而迅速地出逃,在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這種驚慌失措的局面。所有的緊張、歇斯底里以及恐慌正在導演著一場關于通貨管理的鬧劇,正在促使整個世界的金融機器完全停止運轉;但這只是一種表面現象,所有的心理變化可以歸因于最近發生的事件,而不是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危機的真正根源在于近兩年來貨幣價值的日益崩潰所造成的銀行實際資源的緩慢而持續的損耗。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正在于探討引發危機的深層次的、根本性的因素。
且讓我們從頭說起。我們的資本財富是由世界上眾多形態不一的實際資產所構成的,如建筑物、商品存貨、在產品、在途商品等等。這些資產的名義所有者,往往以借入貨幣的方式來獲取資產的所有權。在一定程度上,財富實際所有者的所有權要求并不是體現在實際資產上,而是體現在貨幣上。這種“資金融通”行為的相當大的一部分是通過銀行系統實現的。銀行作為介于存款人和借款人之間的擔保人,一方面吸納存款人的資金,一方面向借款人發放購買實際資產的貸款資金。于是貨幣就成為了實際資產與財富所有者之間的中介,這是現代社會中一個非常顯著的特征。由于近年來對主要銀行系統信心的增強,銀行業務的擴大已經到了令人驚詫的程度。例如,以各種銀行存款合并計算,在美國約達500億美元;在英國約達200億英鎊。除此之外,還大量存在著由個人持有的擔保或抵押債務。
以上所述全是人所共知的事實。還有一點也是我們熟悉的:當幣值有了變動時,擁有貨幣索取權的那些人同負有償還貨幣義務的那些人之間的相對地位,會發生重大變化。因為,價格的下降實際上相當于提高了貨幣索取權的價值,這也就意味著實際財富有一部分從債務人轉移到了債權人;因此,實際資產的較大部分體現在存款人的所有權上,而為了購買資產借入貨幣的資產名義所有者,則相對占有實際資產的較小部分。眾所周知,這就是價格變化引起混亂的原因之一。
但是我想引起大家注意的,并不是價格下降的這種廣為人知的特征。價格下降還會產生進一步的結果,在通常情況下,我們往往可以不必深究;但是當幣值的變化幅度非常大,超過了某個大約固定的限度時,這種進一步的結果就立即顯得非常重要。
我們過去經常見到的,大都是幣值的溫和變動,這對作為存款人與債務人之間的擔保人的銀行沒有什么重大影響。因為對某種特殊資產和一般實際資產價值在一定范圍內的波動,銀行是事先有所準備的,習慣的做法是要求借入者支付所謂的“墊頭”。這就是說,當借入者向借出者提供資產,作為貸款的“擔保品”時,銀行向他出借的資金,只能達到“擔保品”價值的某一比率。根據以往的經驗,“墊頭”被固定為一個約定俗成的百分率,在一切通常的情況下,這是相當安全的。當然,根據情況的不同,實際百分率可以在一個寬泛的限度內高低不一。對于易于出售的資產來說,20%~30%的“墊頭”,通常被認為已經相當充分了,如果“墊頭”達到50%,一般認為借出者的態度過于謹慎了。因此資產的貨幣價值的向下變動幅度,如果只是在通常的溫和范圍以內,銀行對此不會十分關注;在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上,一方是它們欠存戶的,一方是貸戶欠它們的,至于貨幣價值到底是多少,與它們并沒有多大關系。但是設想一下,當資產的貨幣價值在短期內的向下變動,超過了借以貸款的那些資產中很大一個部分的約定“墊頭”時,將會發生什么樣的情況。毫無疑問,銀行將處于可怕的境地,任何意外事件都有可能立刻發生。值得慶幸的是,這樣的情況是非常罕見的。現在我們所遇到的情況的確是獨一無二的,因為在1931年以前的近代歷史上,還從未出現過這樣的先例。在許多國家中,通貨膨脹持續了很長一段時期,所以資產的貨幣價值發生了大幅度的向上變動。這種變化,盡管在其他方面造成了災難性后果,但對銀行的處境沒有產生任何危險;因為銀行所掌握的“墊頭”在貨幣價值上有了增長。在1921年的蕭條中,價格也曾大幅度下跌,但那是從一個非同尋常的高價格水平上跌落下來的,而且罕見的高昂物價只持續了幾個月或幾個星期;因此銀行以那樣高的價格水平為依據的貸款只是一個非常小的部分;此外由于持續時間短,各方面對此也未抱有多大的信心。近兩年來,實際資產的貨幣價值,在整個世界范圍內出現了幾乎全面崩潰的態勢,如此嚴峻的局勢,是我們以前從未經歷過的。最近幾個月-時間如此緊迫,以致銀行家們自己對當前的局勢還沒有來得及作出充分的認識——價格的迅速下跌,在許多情況下,已經逐漸超過了約定的“墊頭”。用市場的行話來說,就是“墊頭”已經逃之夭夭了。這種情況的具體細節通常不為局外人所注意,除非發生某種特殊事件——也許是某種幾乎是出人意料的事件——使局勢發展到了危急關頭。因為,只要銀行還能保持鎮定,靜候時機的好轉,同時對它出借的許多貸款的擔保品已經不像原來那樣安全可靠的這一事實,有實力視而不見,那么從表面上看不出發生了什么事情,而且也不存在引起經濟恐慌的任何因素。但是,即使在這一階段,潛在的情形也有可能對銀行的新業務產生極其不利的負面影響。因為銀行此時已經覺察,它們所發放的貸款,事實上有很大一部分已經處于“凍結”狀態,所面臨的潛在風險,遠大于它們自愿負擔的水平;于是它們會變得異常謹慎小心。為了盡可能避免風險,它們會使所有資產的其余部分盡可能地避免風險,盡可能地處于高度的流動狀態。銀行的這種行為就會在種種無聲無息的、不易被察覺的方式下,反映到新企業方面。因為這意味著銀行對于會使其資源處于固定狀態的任何計劃,都不會像平常那樣樂于資助。
這里討論的是貨幣價值變動問題,要估計這一因素在數量上的重要性,我們必須考察一下各種不同類型的財產在價格上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首先應當考慮的是國際貿易所涉及的各種主要原料品和食品。這些商品對銀行具有重大意義,因為它們不論是處于庫存狀態的、處于在途狀態的,還是屬于半制成品形態的、屬于未出售的制成品形態的,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依靠銀行的貸款資助來經營的。在過去的18個月里,這些商品的價格平均下降了25%。但這只是一個平均數,銀行不能把某一客戶的擔保品平均給另一個客戶。其中有許多商品,在商業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其價格已經下跌了40%~50%,甚至更多。其次是一些大公司的普通股,這是世界各地證券交易所里的主要交易對象。在大多數國家中,證券現價已平均下跌40%~50%。這又是一個平均數,它表明有些股票,在兩年前還被看作是績優股的,現在的下跌程度甚至遠遠高于平均下跌水平。此外還有債券和固定利息證券,其中屬于最優等級的,現價事實上還有輕微的提高,有些即使下跌,充其量也沒有超過5%,這種狀況在某些方面是有很大幫助的。但是許多別的固定利息證券——雖然算不上是最優等級的,也不失為優等的證券——其現價卻下跌了10%~15%;至于外國政府債券,眾所周知,已經發生了驚人的跌價現象。像這樣的價格下跌,雖然趨勢相對比較溫和,但后果也許同樣嚴重,因為這類債券往往(雖然在英國并不是這樣的)是由銀行自己直接收購的,因此,并不存在所謂的“墊頭”以保障銀行避免損失。
大體上講,商品和證券價格的下跌趨勢對大多數國家的影響是相同的。下面我們再談一談另一類資產,即不動產,它在數量方面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這方面的情況在各個國家彼此之間卻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在英國,我相信還有法國,局勢之所以較為穩定的一個重要因素就在于不動產價值始終保持相對的穩定,在這方面沒有發生價格暴跌的現象;因此抵押業務正常進行,以不動產為擔保品的大量貸款也沒有受到損害。但在許多其他國家,這類財產卻沒有擺脫價格暴跌的噩運;也許美國的情況相對特別嚴重,那里的農田價值大幅度下
跌,城市的現代建筑物也同樣如此,許多房產的現價只能達到其原來建筑成本的60%~70%,有時甚至還達不到這一比率。這一點大大加劇了當地局勢的惡化程度,一則因為不動產涉及的金額數目相當巨大,再則因為這類財產過去普遍被認為是無風險的。在美國,在這種嚴峻局勢下,抵押銀行、抵押和貸款協會以及其他不動產融資機構所持有的大量抵押品,實際上處于一種“凍結”狀態,而這些抵押品的“墊頭”由于不動產價值的下跌已經損耗殆盡。
最后,還有一類貸款,是銀行貸給它們的客戶的,目的在于資助這些客戶的經營業務。在許多情況下,這類貸款的處境是最糟的。因為這類貸款的擔保品主要是被資助企業的實際利潤和預期利潤;而在目前的情況下,如果事態不能迅速趨于好轉,許多原料生產者、農場主和制造商根本無利潤可言,而且陷入破產境地的可能性極大。
總之,除不動產外,任何類型的財產,不管它對社會的福利多么有貢獻、多么重要,它的現時貨幣價格,幾乎沒有一種不暴跌的,且跌幅之大是前所未有的。我已說過,我們的經濟社會是這樣組織起來的,在一個廣大范圍內,介于實際資產和財富所有者之間的,是一道貨幣遮幕,而上述情況就發生在這樣的經濟社會中。實際資產的名義所有者通過從財富實際所有者那里借入資金,才能購買這項資產。而且,所有的資金借貸活動,大都是通過銀行系統的組織和管理來實現的。這就是說,銀行作為實際借入者與實際借出者雙方之間的擔保人,是通過發揮其中介作用而獲取報酬的。它們對實際借出者提供擔保;然而只有當屬于實際借入者的資產貨幣價值不低于所借貸款的貨幣價值時,這種擔保才能真正有效。
當貨幣價值出現了像我們現在所經歷的那樣嚴重的下跌時,就會威脅整個金融結構的穩固,之所以會這樣,正是由于這個原因。銀行和銀行家,天生就是盲目的,他們根本沒有看到將要發生的事情。有些銀行家,多年來已經形成一種固定的思維模式,認為戰前的價格水平是公正的、“自然的”,而且也是無法避免的,因此當價格的下跌趨向于戰前水平時,他們甚至還表示歡迎。在美國,有些銀行家還雇用了一批所謂“經濟學家”,這些人甚至到今天還在勸告我們,說我們的困難是由于某些商品和勞務的價格還沒有充分下跌這一事實造成的;但是他們沒有顧及到,如果他們的補救措施果真實現的話,那么最明顯不過的后果就是,銀行機構的清償債務能力將受到嚴重的威脅。“穩健”的銀行家,悲夫!人們不把那些能夠規避風險的人稱為穩健的銀行家,而把那些注定要破產、但卻破產得光明磊落而不招致非議的人稱為穩健的銀行家。
但是事到如今,他們也終于開始有所警覺了。在許多國家,銀行家們漸漸無奈地感到,當他們客戶的“墊頭”趨于枯竭、損耗殆盡之時,他們自己也處于“危險的邊緣”。我相信,今天如果對一切有疑問的資產做一番真正細致的評估,就會發現,世界上有很大一部分的銀行,實際上已經處于破產境地;而且隨著通貨緊縮的進一步發展,這個比率還將迅速擴大。幸而我們英國國內的銀行,由于種種原因,還處于最穩固之列。但是通貨緊縮總得有一個限度,否則銀行遲早會支持不住的。在世界上的很大一部分地區,包括美國,銀行的地位,事實上是整個局勢中最脆弱的一個環節,雖然真相由于部分地被掩蓋而使公眾有所不知。顯然,現在的趨勢如果繼續發展下去,勢必會給某些方面帶來崩潰性的打擊。如果聽其自然,不采取必要措施,在世界的銀行范圍內,將會出現真正嚴重的崩潰局面。
在我看來,現代資本主義正面臨著兩條截然不同的選擇道路:一條是尋求某種辦法來提高貨幣價值,直至恢復到其原有的水平;一條是聽任破產和違約現象的繼續蔓延,直至整個金融機構的絕大部分陷于崩潰。如果選擇了后一條道路,當一切恢復平靜之后,我們將從頭做起,也許并不像我們預料的那樣極度貧困,或許還比現在更愉快些;但是在此之前,我們不免要經歷一段痛苦的時期,要面對無端的浪費、混亂的局勢以及社會不公道等丑惡現象,還要忍受私有財產和財富所有權的重組。雖然從總體上看我們同以前沒什么兩樣,但是我們當中的許多個人卻遭受了嚴重的損失。不過在困難的壓力與激情的引發下,我們也許能夠發現更好的辦法來處理我們的事務。
目前的跡象表明,世界各地的銀行家,決意自尋死路。在事態發展的每一個階段上,他們總是不愿采取充分徹底的補救措施。在他們聽之任之的曖昧態度下,事態的發展到今天已經達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而此時再想尋求出路,就變得異常困難了。在英國,我們通過廢棄金本位,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局勢的嚴重程度;但不幸的是,這只是解決了我們自己的問題,而那些仍然堅持金本位的國家卻由于我們的舉措而使局勢進一步惡化。
對于銀行家來說,保持自己衣冠楚楚的外表并表現出超乎人性之上的高貴品質已成為必修課。這種畢生的生活習性使他們成了最富于空想、最不切實際的人。這一點已成為了他們的行事原則,他們從來都沒有懷疑過自己的地位會因此受到影響;而等到他們有所覺醒的時候,已經太遲了。像許多誠實正直的公民一樣,他們對生活于其中的這個萬惡世界的種種危機——當危機完全表面化的時候——感到本能的憤怒,但他們卻無法預見到這些危機。這一切難道是銀行家的陰謀嗎?不!這種想法是荒謬的!其實我倒真希望這一切是銀行家密謀策劃的。這樣的話,可以預計,當他們從這場災難中解脫出來之時,也是他們遭受打擊最大之時。
- 上一篇:通貨膨脹探究論文
- 下一篇:安全生產執法行動實施方案(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