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證券市場籌資初探

時間:2022-03-16 08:26:00

導語:教育證券市場籌資初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育證券市場籌資初探

內容摘要: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投入嚴重不足,制約了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證券市場有效地連接著資金的供求雙方,其強大的籌資功能可以為高等教育發展募集資金,同時高等教育及相關產業的發展也將為證券市場帶來新的利潤增長點。本文分析了我國高等教育及相關產業與證券市場對接的現狀和主要問題,提出了改進意見,以期對加快高等教育發展、推動人力資本投資有所裨益。

關鍵詞: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籌資證券市場

本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是人才競爭的時代,大力發展擔負培養人才與知識創新雙重任務的高等教育就成為了時代的選擇和社會進步的要求。但是伴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生均教育成本的增長,受政府財政能力的限制,我國高等教育經費投入嚴重不足,制約了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證券市場是融資的主要途徑,具有效率高、透明度高、監管規范的特點。高等教育利用證券市場融資,可以在多方面推動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市場是一個相對壟斷、風險較小、回報率較高、規模巨大的市場。據統計,上世紀90年達國家高等教育投資收益率為12.3%,中等收入的發展中國家為20%,遠高于同時期長期儲蓄率。因此發展高等教育及相關產業必須擴大投資渠道,充分利用證券市場強大的籌資功能募集大量資金并提高經費的使用效率;同時高等教育及相關產業的發展也將為證券市場帶來新的利潤增長點,為證券市場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我國高等教育證券市場籌資現狀

(一)直接籌資

1993年,復華實業(現名復旦復華)、南洋實業(現名交大南洋)兩所高校企業在國內交易所掛牌上市,拉開了高校企業進入證券市場的序幕。隨后清華紫光、清華同方、方正科技、華工科技等先后加入了這個行列。目前,滬深證券交易所的高校上市公司已達20余家,其中清華大學5家,北京大學4家,南開大學2家,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東北大學、天津大學、云南大學、浙江大學、湖南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西南交通大學等各1家。這些校辦產業類上市公司在二級市場上價格定位較高,業績遠高于市場平均水平,深受投資者的青睞和追捧,既為高等教育的發展募集了大量資金,同時也給證券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

高校概念股之所以在股市中有優異的表現,其深層原因在于:高校類上市公司主營優勢極其突出,在專業領域內擁有國家級科研成果和強大的技術儲備,行業優勢明顯,市場占有率穩定,如清華紫光的掃描儀、華工科技的數控機床和大功率激光切割器、東軟股份的軟件和系統集成等;知識經濟的興起和“科教興國”基本國策的提出引發了市場對高校概念股的想像力,高校類上市公司擁有強大的人力資源和科研實力,通過資本的輸入,知識財富將大大超過由傳統的技術與有限的自然資源結合所創造的物質財富;高校類上市公司造就了一批經濟建設迫切需要的科技企業家。過去這批人是高校的教職工,通過實踐,他們現在已成為既懂科研又具有較高企業管理水平的科技企業家,如清華紫光的張本正、東軟股份的劉積仁、北大方正的張兆東等。

(二)間接籌資

當前由于我國證券市場發展規模和水平的限制,高等教育及相關產業大量上市直接融資并不現實,更為靈活有效的是讓擬上市公司或已上市公司的投資計劃涵蓋高等教育及相關產業的諸方面。擬上市公司存在一個對募集資金的使用方向問題,已上市公司通過配股、增發等募集的資金也存在一個投資項目的選擇問題。投資高等教育及相關產業正好可以兼顧這些資金的安全性和收益性。上市公司介入高等教育及相關產業的方式,歸納起來主要有四種途徑:

1.上市公司與高校在高科技項目上的合作。如新黃浦與復旦大學合作基因工程、大眾出租與上海交大合作昂立一號生物工程、廈門國貿向北大未名集團投資生物工程、南京中北向南京大學投資制藥產業等。據統計,1999年度學校或學校控股上市公司為學校和社會創造可供分配的凈利潤3.8029億元,這些資金可用來改善學校的辦學條件,有效彌補高等教育經費的不足。

2.直接投資辦教育。如英豪科教通過其下屬子公司英豪發展投入2億元參與英豪學校,按學雜費收入總額的20%提取資金回報及擁有的固定資產折舊,其學雜費收入由幼兒園的3.8萬元到高中的5.5萬元不等,收益穩定而可靠。在投資4億元創建英豪外國語學院后,英豪學校形成從幼兒園到大學一應俱全的完整辦學體系。類似的還有銀廣夏投資300萬元參股西北農業大學葡萄酒學院,閩福發在第一大股東牛津—劍橋國際集團配合下參與創辦津橋工商專修學院等。

3.投資教育軟件。如遠東股份與香港匯杰國際有限公司合資成立遠東科技公司,從事教育軟件的開發和銷售;又如江蘇吳中與南京大學蘇富特軟件公司及江蘇共創教育發展公司合作創立江蘇南大蘇富特教育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進行教學軟件的開發與銷售。

4.投資教育信息化。如部分上市公司抓住契機,利用自身雄厚的資金、技術實力,積極參與開發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郵電大學、浙江大學、湖南大學的遠程網絡教育。

我國高等教育與證券市場對接的主要障礙

(一)法律制度方面的缺陷

我國教育法第三章第二十五條第三款明確規定:“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以營利為目的舉辦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教育投資的盈余只能用于學校的再投資,而不能給投資者分紅。”現行法律制度的規定使得投資者難以獲得必要的經濟回報,而追逐利潤是資本的本性。雖然企業可以通過各種方法來避開法規的限制,如英豪科教采用合作辦學,通過提取固定資產折舊的方法來獲取回報,但這種方法也是不得已而為之,不利于對企業投資的保護,大大降低了投資者的投資熱情,不利于高等教育的多渠道籌資。

(二)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滯后

盡管改革開放以來高等教育體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其高度集權和高度壟斷的兩大計劃經濟特征沒有根本改變,教育體制改革大大滯后于經濟體制改革,高等教育領域的多元化、市場化程度遠遠低于經濟領域的多元化、市場化程度。在高等教育內部非公立學校的辦學在融資、稅收、征地等方面享受著不平等競爭的待遇。此外校園板塊在整個股市中的比重還很小,結構較為單一,主要局限于高校的科技產業部分,其他領域如民辦高校、高等職業學校等未能涉及。因此品種的多樣化是高等教育及相關產業今后直接上市融資的一個發展方向。

(三)我國證券市場的功能缺陷

我國證券市場尚處于發展階段,各方面還有待健全,市場投機氣氛濃厚。特別是近幾年隨著股市進行調整,眾多高校概念股的股價也不可避免地開始下滑,前幾年聚集的光環開始消退,高等教育利用股市融資的前景不容樂觀。可以說,高校概念股正面臨新的挑戰,或者說高校通過校辦企業(上市公司)介入證券市場這條路將面臨新的挑戰。

我國高等教育與證券市場對接的建議

(一)加強法律制度建設

1.完善法律法規。從高等教育的經濟屬性看,高等教育屬于準公共物品,具有部分私人物品的屬性,具有競爭性和排他性,所以投資高等教育及相關產業與投資其他產業并無區別,資本都要實現營利性和增值性。根據我國現有《高等教育法》的相關規定,投資高等教育不能以營利為目的,投資得不到必要的經濟回報,投資者也不能撤資分紅,這就無法吸引投資者的辦學熱情,勢必會影響高等教育及相關產業的發展。因此必須完善《高等教育法》、《社會力量辦學條例》、《高等教育投資基金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區分營利性與非營利教育,在具體操作上要明確高等教育投資開放的領域,充許高等教育特別是民辦高等教育經營的適當營利,讓投資者獲得必要的回報,從而為兩者的對接提供法律上的保障。

2.健全配套制度。我國證券市場尚處于發展階段,各方面還有待健全和完善,主要包括:不斷規范證券市場的法律制度,不斷健全證券市場的運行機制,使證券監管部門、證券交易所、券商、上市公司各司其責,為高等教育從證券市場融資建立起一個法制化、規范化的平臺;培育和規范各種中介機構,更好地連接和溝通高等教育與證券市場,高等教育與證券市場的對接離不開投資銀行、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師事務所、資產評估機構、咨詢服務機構等中介機構的牽引和溝通,為此必須大力培育和扶植各種中介機構并加強監管,確保其公正性和權威性。

(二)推進高等教育體制改革

1.切實擴大高等學校的自主辦學權。從表現形式上看,我國高等學校已經是一個獨立法人,但在現行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下實際的辦學自主權很少,這與市場經濟的自主原則明顯不符。我國高等學校目前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并不具備企業在市場經濟運行中的各種條件,各種有形或無形的限制仍然在制約著高等學校作為獨立法人作用的發揮,高等學校的獨立法人資格并沒有在實踐中得到充分的體現和運用。

2.提高高等教育管理的科學性。高等教育管理必須把市場機制和理念引入辦學體制,要學會經營大學。我們要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出發,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充分發揮證券市場對高等教育及相關產業的資源優化配置作用,避免教育投資的盲目性和競爭過度,同時正確處理好資金籌集和使用的關系。

(三)強化證券市場的籌資功能

就我國而言,高等教育與證券市場的結合只有十幾年的時間,但發展很快。因此為了滿足市場的需求,提升上市公司的經營質量,同時有利于證券市場本身產業結構的調整,應當加大公立高等學校優質資產部分上市的力度,充分利用證券市場籌集資金。同時國家應制定相關政策允許一些發展成熟,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兼顧的民辦高等學校及相關教育產業集團(如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等通過股份制改造、資產重組等方式進入證券市場募集更多資金。政府還應制定一些能夠吸引擬上市公司或已上市公司向高等教育及相關產業投資的優惠政策,如對征地、貸款、稅收等的減免,從而鼓勵投資向高等教育及相關產業傾斜。

(四)積極拓展籌資新途徑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及相關產業與證券市場結合形式較為單一,債券、基金幾乎為空白,因此必須積極拓展新的途徑,理順股票、債券、基金之間的關系,相互補充,相互促進,使之保持恰當的比例。我們在加強股票籌資的同時應充分利用證券市場發行高等教育債券。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有20多年發行國債、企業債券、金融債券的經驗,在債券的發行方式、品種構成、期限結構、利率結構等方面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同時也培養了一批精通債券發行和流通的中介機構和專業人才,這些都為專項教育債券的發行提供了技術支持與保證。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出于風險的考慮對債券具有較強的購買需求,客觀上要求證券市場提供更多的投資品種和投資渠道選擇。因此隨著我國證券市場逐步趨于成熟,已經具備發行專項教育債券的基本條件。

參考文獻:

1.中國教育經費統計年鑒[M].中國統計出版社,1994-2003

2.上海教育科學院.教育應成為經濟新增長點[N].中國青年報,1999-6-9(教育導刊)

3.范國英.透視“高校板塊”[J].中國高校科技與產業化,2002(5)

4.張鈺.中國高校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研究[M].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