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市場深度彈性監管及其優化

時間:2022-07-05 10:42:15

導語:證券市場深度彈性監管及其優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證券市場深度彈性監管及其優化

摘要:我國三個層次證券監管的實踐表明,各個層次之間仍然存在監管漏洞和監管空白。證券監管的深度不夠,足以令市場扭曲,進而影響證券市場的功能。證券市場監管的深度彈性與市場風險存在一定的關系,必須加強深度監管

關鍵詞:證券市場,監管,深度,彈性

一、證券監管體系及深度

我國的證券監管體系即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即證監會;第二個層次即證券業協會,是行業監管機構。第三個層次是證券交易所和證券公司。這三個層次相輔相成,有效避免證券市場低能、雜亂無序、失衡的發展狀況。三個層次各司其職,但總會出現監管重復或監管空白現象,也就是說,證券監管的深度存在不確定性。

二、證券監管的深度彈性

證券監管的深度彈性是指在固有監管體系約束下,管理層由上而下,由淺及深,依據事物發展規律不同所采取的深淺不一的市場化管理程度,從而使市場的縱向監管不存在監管漏洞.證券監管的深度彈性有著與市場風險密不可分的聯系。由圖1可知,當市場風險趨于0時,監管是存在的。只是處于較低的水平;當市場風險逐漸累積達到A點時,深度縱向監管已初見成效監管到B層次;隨著市場交易熱情的節節攀升,金錢欲望驅使下,風險已達到C點這一較高水平,管理層要想有效控制監管市場,就要監管的深度更加深入達到D點方可見成效。由此可見,證券監管的深度彈性是隨著風險的變動而呈現彈性改變的。對于監管深度彈性的深淺力度,要著眼于對風險的控制與預判。當風險小,可以適當放寬深度監管,淺嘗輒止;當風險加大,逐漸加大深度監管力度,深入控制風險的有效環節,監管到底,防微杜漸。通過對證券市場進行深度彈性監管,可有效提高市場監管效率,增加公眾信心,夯實實體經濟,有效改善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等問題。回顧2015年的證券市場,真可謂是跌宕起伏,一波三折。自4月份,新華社發文2015改革牛到來,證券市場一路高歌猛進。當時中國實體經濟需要大量資金,中國長遠深化改革更需要這樣的一個契機,市場又長期處于底部時期,風險程度小,牛市由此開始。因此此時的管理層處在深度監管的初級階段,淺嘗輒止。市場賺錢效應呼之欲出,內外資金紛紛凈流入,大盤一路高歌猛進沖上5178點,隨之而來的就是市場風險高度集聚.。在外圍市場與國內機構聯合做空下,迎來了第一次股災。央行降息降準,養老金入市資金投資股票比例劃定30%,證監會降低交易結算費,查兩融,查處違規交易等等一系類措施。我們可以從中看到縱向深度監管的力度逐步加大,從而遏制住股災的進一步下跌。在之后的第二次股災中,管理層停止IPO發行,四大匯金公司增持股票,央行將協助通過多種形式給予中國證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流動性支持,從而我們看到,全體央企共同維護資本市場穩定,主動承擔社會責任,作負責任的股東。在股市異常波動時期,不減持所控股上市公司股票;國資委在股市異常波動期央企不得減持;財政部承諾不減持所持有上市公司股票;證監會以及證金公司提供2600億元用于自營增持股;證監會鼓勵上市公司增持股票穩定股價;中金所提升中證500股指期貨賣出保證金;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中證500股指期貨各合約的賣出持倉交易保證金,由目前合約價值的10%提高到20%(套期保值持倉除外),進一步提高到合約價值的30%(套期保值持倉除外);保監會提高保險資金投資藍籌股票監管比例;公安部會同證監會排查近期惡意賣空股票與股指的線索。我們從中可以看到,上到證監會,發改委,下到保安部,由上到下,全力救市,監管力度效度之強以為了共同穩定證券市場平穩發展。深究深度彈性的根本就是要建立一個公平、有序、高效的證券市場。深度彈性的監管可以保護廣大投資者的切身利益,保障市場的發展;其次可以在深層次監管的條件下維護證券市場的正常秩序;在某種意義上說,深度彈性的產生于發展健全證券市場的監管體系;最后深度彈性還會提高證券市場的效率,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穩健增長。

三、優化證券監管深度彈性的對策

在我國證券監管上有一些弊病,例如,我國的證券監管法律有待完善;在證券的具體交易規則等方面,仍然有影響公平、公正交易的因素。對此優化監管層次漏洞的方法就是要加強立法,及時修補法律漏洞。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公開制度,對各個階層的證券監管深度實現公開透明化。要在深度彈性的同時建立政府管理者、證監會等中介機構、證券公司、投資人、新聞媒體的五位一體社會化深度監管。在各層次深度監管的同時,也要加強對個大上市公司的監管,對其公開的業績信息、經營狀況、市場質量信息等嚴格審查,并賦予法律責任。只有通過在深度監管中發現問題的反思與改進,才能充分發揮政券監管的自律性。

作者:董程慧 丁禹心 單位:長春工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張玉智,趙春燕.期貨公司信息共享的博弈分析[J].情報科學,2016(1)

[2]郭施亮.股民為何懼怕注冊制[J].齊魯周刊,2015(47)

[3]張君承.關于注冊制可行性的分析[J].中國總會計師,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