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經濟學教學質量論文

時間:2022-05-16 04:24:20

導語:微觀經濟學教學質量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微觀經濟學教學質量論文

一、創新教學質量方法

(一)從具體到抽象,再從抽象到具體

人們在認識過程中,首先通過各種實踐活動,先形成對事物的感性認識,然后經過總結和抽象形成理性認識,使客觀事物在思維中成為一個完整的統一整體。這就是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而從抽象到具體,則是從對象最一般的本質出發,運用以綜合為主的邏輯方法,認識對象各個方面質的規定性及其內在聯系,從而在思維中再現出作為多樣性統一的客觀對象的整體。在教學過程中,舉多個不同的經濟現象,但均反映同一規律的例子,通過舉例再引入反映這些現象的定理,這是一個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要進一步加深對這一規律的認識和理解,還要做到從抽象再回到具體。這個過程可讓學生在課堂上或課后完成。如效用論中一個重要的規律———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可以通過舉很多例子加以說明,如吃面包,在其他商品消費數量不變的條件下,人們總是感覺第一個面包帶來的滿足感比較大,而第二個面包帶來的滿足感卻不如第一個面包。還有人們穿衣服,聽音樂,甚至談戀愛時候的一種心理感受,雖然這些屬于不同的行為,但是人們的主觀心理感受卻有共同的特征,從而引出邊際效用遞減規律的含義。學生掌握了這個概念之后,可以讓他們舉一反三,強化對這一理論的理解。

(二)互動式教學法

互動式教學法就是在教學中教師與學生雙方進行交流、溝通、探討,在互相傾聽、相互交流的基礎上,達到不同觀點碰撞交融,激發教學雙方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既讓學生在聽課過程中學好教師傳授的知識,又使教師通過學生的信息反饋,了解自己授課的效果。例如在講“價格歧視”時,有時候我們會遇到廠商在同一時期對同一產品索取不同價格的行為。這種現象應該說每個學生都遇到過,教師就可以通過提問讓學生舉出這方面的例子。然后教師再把廠商實施“價格歧視”的目的這一問題提出來,讓學生討論,進而得出“價格歧視”是廠商實現利潤最大化的一種手段,而不是讓利。讓學生多參與討論,既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也可以加深學習印象,鞏固所學內容。

(三)比較分析法

比較分析法是把有一定相關性的客觀事物加以分析比較,以認清現象背后的規律并做出正確的評價。在理論教學中,比較分析法是一種生動有效的普遍的分析方法,是我們進行分析、綜合和推理的基礎。例如,在講需求彈性、價格與收入的關系時,可以對比“薄利多銷”和“谷賤傷農”這兩種現象,同樣是價格下降,為什么前一種情況,廠商降價,收入會增加,而后一種情況,農產品價格下降之后,農民的收入反而減少呢?通過比對和思考就會發現,薄利多銷的東西通常是富有彈性的商品,而農產品則屬于生活必需品,是缺乏彈性的商品,富有彈性的商品。價格下降,廠商的收入增加;而缺乏彈性的商品價格下降,收入反而減少。通過這兩個現象的比較,學生對需求彈性大小與收入的關系理解起來就容易多了。

(四)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法,案例可以來源于一些參考書、網絡、新聞、自身的經歷等等。案例教學法往往可以將復雜的理論通俗化,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比如,講影響邊際報酬遞減規律時,可以列舉三個和尚的故事,“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說明了隨著勞動的增加,由于工人之間的分工,提高了工作效率,因此邊際產量出現遞增的情況,但是隨著勞動的不斷增加,就會出現人多手雜、管理成本上升等問題,從而導致“三個和尚沒水喝”,所以邊際產量出現遞減。

二、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提升教學質量

(一)“課堂講授、多媒體與板書”三結合

微觀經濟學”的理論內容很豐富,但也很抽象、深奧、難懂,學生難于消化。因此,在“微觀經濟學”的教學中要充分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強化教學內容。在理論講授過程中,教師應該重視多媒體教學,合理選擇和運用現代教學媒體,與傳統教學手段有效結合,共同運用到教學過程中,形成合理的教學手段,達到優化教學效果的目的。多媒體教學有良好的交互性,以多種媒體信息作用于學生,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拔⒂^經濟學”的教學內容中有大量的圖、表,引入多媒體教學手段后,可以節約出大量的教學時間。尤其是涉及畫圖的時候,運用多媒體工具會比傳統的板書效果好很多,比如我們可以運用作圖軟件將圖、表關鍵的地方用不同的顏色顯示,運用軟件上的專門工具將一些復雜圖形非常輕松地畫出來,有利于強化學生的印象,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如果能穿插一些有關的視頻,則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對于一些較復雜的公式、證明,則不能直接將證明過程一次性地用課件的形式播放給學生看,因為證明過程往往比較復雜,學生一下子難以接受,必須以板書的形式,逐步地講給學生,讓學生慢慢地消化。所以,多媒體教學要與傳統教學相結合,根據不同的需要相機靈活地使用。

(二)“重點、難點、熱點”三結合

教學重點是課程的核心知識,也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包括基本概念、基本規律等;教學難點是指學生不容易理解或不易掌握的知識;教學熱點是與某時期引人注目的信息或問題相關的知識點。熱點問題主要是受公眾關注或者歡迎的信息,以及國家出臺的重要政策等。難點不一定是重點,也不一定是熱點,也有些內容既是難點又是重點,同時也是熱點。每章的內容都有主次之分,所以重點內容教師應該重點講解,次要的部分要講得相對簡單。在通常情況下,既是難點又是重點的內容,教師要著重講,仔細講,而且要采取多種有效辦法幫助學生理解,否則一旦這部分內容學生聽不懂,就會影響后面知識的學習。同時,對于熱點的知識,教師應該結合時事講授。例如講到“市場結構”的時候,要讓學生分清主次。市場結構根據競爭與壟斷的程度,分為完全競爭、壟斷競爭、寡頭壟斷和完全壟斷。其中完全競爭和完全壟斷代表了競爭與壟斷的兩個極端,對這兩個要重點講解,讓學生認識到競爭與壟斷程度對市場中廠商和消費者的影響。而壟斷競爭和寡頭壟斷可以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有選擇地講解。當前市場的熱點之一就是打破壟斷,促進市場競爭。教師應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解釋壟斷產生的原因以及對社會的危害,從而闡述打破壟斷的意義。

(三)“提問、講解、作業”三結合

教師可以在每次上課前就講過的一些重點內容提問學生,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回憶一下之前學過的內容,鞏固已經掌握的知識點,另一方面教師也可以了解學生對內容的掌握程度。在每次講過新知識之后,教師也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了解一下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程度,通過提問可以發現學生哪些知識掌握得比較好,哪些知識點還需要加強訓練。對學生不懂的地方一定要認真講解,起到強化的效果。同時我們可以在每章結束后,讓學生多做一些習題。習題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并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反復的習題練習可以使學生發現并糾正學習中的錯誤,鞏固所掌握的知識。

三、注重教學技巧的應用提升教學質量

(一)肢體配合講授

肢體語言是通過人體部位如頭、眼、手等的協調活動來傳達人們的思想。如今由于大學生智能手機的普及,注意力不集中已成了現在大學課堂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嚴重影響了教師授課的效果。而教師通過手勢、眼神、表情、講話語氣等活潑的肢體語言可以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學魅力,讓學生產生知識的興趣。當學生回答問題正確,或者對所講知識理解正確時,教師一個賞識的眼神、一個肯定的點頭都會起到鼓勵學生增加學生自信的作用。因此,有效運用肢體語言,可以增進師生感情,激發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所以教師應該有意識并恰當地運用肢體語言,與有聲語言水乳交融,以達到服務于教學的目的。

(二)課堂走動講課

教師講課不應該局限在講臺上,應該經常走下講臺,接近學生。如果一個教師每節課都是站在講臺上,保持一種姿勢,課堂就會顯得單調和沉悶。相反,教師適時地從講臺上下來走到學生中間,拉近了師生之間的空間距離,密切了師生關系,加強了課堂上師生間的信息交流,不僅會引起學生聽課的注意,而且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情緒。走動講課并非只是在課堂里走來走去,而是要在走動的過程中捕獲學生的信息,及時做出反饋,關注課堂里的每一個細節,針對這些細節安排合理的教與學。對于沒有認真聽講的學生起到警示作用,讓他們注意力馬上回到課堂上。

(三)強化師生互動

課堂教學教師不是唱“獨角戲”,課堂氣氛是師生共同營造出來的,教師可以用問答互動來改善教學效果。例如,講“顯成本”與“隱成本”的概念時,可以問學生“上大學都有哪些成本”,讓學生帶著思考去理解概念。通常學生都會想到學費,這是學生花費的實際支出,是看得見的,所以是“顯成本”,當學生更深層次地分析的時候,很多人會意識到還有“時間成本”,“放棄了打工的收入”,這也是上大學的成本,但是沒有發生的支出,是看不見的,所以是“隱成本”,這樣的問答互動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而且可以啟發學生,使之產生學習興趣。

作者:夏林單位:黃河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