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經濟高質量增長影響因素分析

時間:2022-04-20 09:44:03

導語:農業經濟高質量增長影響因素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經濟高質量增長影響因素分析

1“一帶一路”與陜西農業經濟增長的關系

1.1陜西農業經濟發展現狀。黨的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經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農村經濟的發展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陜西省農業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以鄉村發展戰略為依托,以農業供給側改革為主線,圍繞農村、農業和農民的“三農”問題積極推進,與“一帶一路”建設有效對接[1]。現代農業快速發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農村居民收入顯著提高,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取得一定的成績。根據陜西省統計局數據,2017年陜西省各市農業經濟主要指標如表1所示。目前的陜西農業經濟發展保持穩中向好態勢,農業經濟綠色高質量發展平穩有序推進。陜西省農業經濟正處于農業供給側改革、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農業精準扶貧和生態環保發展的新階段。陜西省“一帶一路”建設2018年行動計劃為“一帶一路”背景下陜西農業經濟的發展指明了方向。行動計劃明確指出構建國際產能合作中心,加快國際合作產業園建設,推廣兩國雙園模式,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密切合作,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2]。1.2“一帶一路”助推陜西農業經濟增長。目前,“一帶一路”+現代農業成為經濟增長研究的熱點所在。依托資源和區位優勢,針對“一帶一路”帶來的農業經濟增長新機遇,陜西省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出臺和配套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期達到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業經濟領域高層次、全方位和多角度的合作,實現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目標。“一帶一路”建設有利于發揮沿線不同國家的農業比較優勢,與陜西農業經濟增長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實現區域農業資源整合,達到合作共贏目的。當前陜西農業經濟增長主要圍繞打造“一帶一路”國際農業合作中心,依托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農產品貿易、農業技術合作、智慧農業產業園建設和農業投資等領域有著密切合作。依托“一帶一路”各項政策紅利,助推陜西農業經濟實現高質量增長。

2存在的主要問題

2.1農業產業結構有待于進一步優化和調整。傳統大農業包括農、林、牧、副和漁5大產業形態,隨著經濟的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業的內涵和外延不斷增大。現代農業產業結構體系包含農林牧副漁的農業第一產業,農副產品加工與食品制造業等農業第二產業,以及農產品物流、農業旅游觀光和休閑農業等的農業第三產業[3]。陜西省地處內陸省份,隨著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合作的深入,農業在促進經濟高質量增長中的作用越來越大。目前陜西農業產業結構中農業第一產業所占比例較高,農業第二產業和農業第三產業比例仍然較低;農業第一產業中,傳統種植業所占比例較高,其他產業比例較低。與現代農業發展相適應的農業第二和第三產業并未形成較為合理的比例關系。2.2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業資金投入不足。農業基礎設施主要包括農業生產性基礎設施、農村生活性基礎設施、農業生態環境建設和農村社會發展基礎設施等方面[4]。陜西省在與“一帶一路”沿線各國進行農業經貿往來及陜西鄉村發展戰略規劃的指引下,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一定的成績。但總體來看,對標全國其他省區,陜西省農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建設較為滯后;農業設施內部結構不盡合理,有待調整和優化;農業資金投入量和使用效率有待提高。農業資金投入上,從固定投資看,2017年陜西農、林、牧和漁業固定資產投資總額1777.19億元,占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7.6%。從財政支出來看,2017年陜西用于農林水支出為545.4億元,占一般財政預算支出的11.3%。從農戶固定資產投資結構看,陜西農戶更偏重于住宅,2017年陜西農戶固定資產投資額350.4億元,其中,住宅投資302.9億元,生產設備投資僅為17.3億元。固定資產投資額和農業投入占財政支出比例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農業資金整體投入水平不足及投資結構不盡合理問題明顯,阻礙了農業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及農業經濟的高質量增長。2.3農業產業鏈不完善,產業集群未有效形成。現代農業產業鏈的構建和完善對于經濟增長具有重要作用,能使農產品研發、生產、制造、加工、流通和銷售各個環節相互關聯,形成有機整體,有助于實現農業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的相互融合,構建現代農業經濟增長體系[5]。陜西省農業產業鏈發展并不完善,具有示范和引導作用的龍頭企業數量較少,規模較小,輻射能力有限。農業產業化過程中農戶各自為戰現象較多,產業鏈各個環節連接不緊密。農業產業鏈條較短,農產品附加值較低。陜西省農業經濟產業集群發展過程中普遍存在重點項目與產業配套鏈接不夠,資源配置效率不高,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不完善,農業產業集群技術水平較低,關聯產業依賴性較弱,高效率產業集群未有效形成。2017年,陜西省人民政府關于農業現代化推進規劃指出,大力推進農村一、二和三產業融合發展,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市場流通業和農業新業態。調整糧食種植結構,優化果業品種結構,提高養殖規模化水平,推進菜茶轉型升級,為構建現代化農業產業鏈及農業產業集群發展提供推進路徑[6]。2.4農村勞動力流失問題嚴重。由于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存在,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吸引大量青壯年農民進城務工。農村大學生完成學業留城就業,致使農村留下來的勞動力年齡偏大,文化水平偏低,導致農村發展人才短缺。陜西省內,以西安為中心的城市群具有良好的生活設施及基礎建設,良好的醫療教育條件,較高的工資收入水平,廣闊的發展空間對于農村剩余勞動力具有巨大吸引力[7]。很多農村青壯年勞動力認為從事農業生產收入水平較低,外出務工比從事農業生產能獲得更多的經濟收入,農村“空心村”現象嚴重。適齡農業勞動力的大量流失成為陜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新農村建設的桎梏。

3影響因素

3.1財政投入。陜西省2018年財政預算執行情況報告顯示,2018年陜西省農林水支出210億元,省級支出69.2億元,市縣補助140.8億元。主要用于脫貧攻堅,農業特色產業“3+X”工程,促進農業一、二和三產業融合發展,支持引漢濟渭、東莊水庫和渭河治理等重點水利工程建設,加大退耕還林、天保工程和濕地保護為重點的林業生態文明建設。農業在3大產業中屬于較為弱勢產業,農業的持續健康發展,農業經濟的高質量增長與政府財政支持呈現穩定的正相關關系。于揚[8]認為,農業財政投入與農業經濟增長可以構建綜合評價指標體系。依據指標層數據,地方財政資金投入權重占比0.2499,對于農業經濟增長中農業第一產業貢獻率為0.2499,對于縣及縣以下消費品零售額貢獻率為0.2499,對于農村居民消費水平貢獻率為0.2501等。農業財政投入結合陜西“一帶一路”建設的政策紅利,能穩定地促進農業經濟的增長。農業財政資金配置應傾向于現代化的農業機械,農業特色產業工程及重點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等,加大對于農業科技和農業教育的資金配置,加強財政農業資金監管力度。3.2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陜西省地處“一帶一路”的節點位置,區位優勢明顯,近年來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顯著成就。隨著“一帶一路”建設及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陜西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不斷加大,全省農村基礎設施不斷改善。廣義的農業基礎設施包括農業生產性基礎設施、農業生活性基礎設施、農業流通性基礎設施和人文基礎設施建設。近年來包括農村道路、農田水利建設、農業機械設備、農村電網、垃圾處理場所、污水處理設施、農村交通、農村通信、農產品銷售設施、農村基礎教育、醫療保障設施和文化娛樂設施建設等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對陜西農業經濟增長作用顯著,農業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提高了農業生產能力,并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不斷加強農業領域合作與交流,可以為陜西農業經濟的高質量增長提供新動能。3.3農業科技進步。農業科技進步是農業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在“一帶一路”背景下,陜西農業科技進步與農業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著密切聯系。隨著農業科技的進步,科技成果運用于農業3大產業各個領域,可以有效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促進農業經濟增長[9]。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不斷加強農業技術合作,可以實現農業技術交流與農業經濟增長雙贏。農業經濟的增長也可以為農業技術的研發提供資金支持。農業科技進步特別是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可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促進農業經濟高質量增長,不斷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改善農民生活,實現農業科技產業化,為農業經濟持續增長賦予動能。

4相關對策

4.1“一帶一路”建設與農業經濟增長有機融合。陜西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指標的具體情況如表2所示。提高陜西農業經濟高質量增長,實現農業經濟主要發展指標,必須把“一帶一路”建設與農業經濟增長有機融合。陜西省地處“一帶一路”的節點位置,是國家實行向西開放的高地。陜西農業自由貿易區的建設為陜西農業經濟高質量增長提供了發展引擎。陜西省楊凌市是中國第1個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也是中國目前唯一的農業自貿試驗區,陜西省積極打造“一帶一路”國際農業合作中心,構建陜西農業自貿區內制度創新的體制機制,進行投資貿易領域、行政管理體制、法律制度、金融體系建設和文化建設等方面的制度創新,可以助力實現陜西省經濟發展,實現“一帶一路”建設與陜西農業經濟的有機融合,促進農業高質量增長。4.2不斷優化陜西農業產業結構。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是提高農業經濟增長質量的有效路徑。陜西省依據“一帶一路”建設的需要,持續優化農業結構,改善農產品結構,滿足市場需要,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及資源利用率,大力發展現代綠色農業。陜西省制定了“穩糧、優果、興牧、擴茶”的戰略布局,明確區域發展定位,推動生產要素向優勢產區聚集。陜西省統籌農業、林業、水利和交通等各方力量,調動金融資源和社會資本,拉動產業跨界融合、要素跨界流動和資源跨界配置,結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業經濟發展的需要,不斷優化調整陜西農業產業結構,促進陜西農業經濟高質量增長。4.3加大農業資金和技術投入。陜西省不斷加大農業財政投入,增強農業專項資金投入整合力度,集中用于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現代農業,重點扶持糧食生產、畜禽養殖和農機服務等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完善基礎設施,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鼓勵發展資金互助社、信用合作社、村鎮銀行和農村商業銀行等農村金融組織,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強化融資擔保服務。加大農業技術投入,創建區域性農業科研實驗與示范基地,加強技術密集區和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建設。圍繞現代農業發展,重點建設楊凌現代農業高技術示范園、渭北蘋果科技示范園和渭南肉牛科技示范園等10個高標準農業科技示范園。近年來,陜西省改變傳統農業生產模式,采取生產銷售同時發力,以銷促產帶動加工,推進產加銷和貿工農一體化發展,建設一、二和三產業融合發展區。構建種養有機結合和產加銷于一體的農業全產業鏈,挖掘農業多種功能,推動農業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重構及演化升級。農業產業園一、二和三產融合互動與交叉重組,形成新農業產業鏈,不斷提高農業產業綜合效益。4.4實施陜西鄉村振興戰略。不斷普及農業知識,實施陜西鄉村振興戰略。2018年陜西省委和省政府1號文件指出,實施陜西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是陜西踐行“五個扎實”要求、加快追趕超越的重大歷史任務。2020年,陜西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2035年,陜西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2050年,陜西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和農民富全面實現。針對陜西省鄉村振興目標,陜西省應把鄉村振興與“一帶一路”建設有機結合,以農業經濟高質量增長作為引擎,重點提升特色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和以生態宜居為關鍵,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以及以鄉風文明為保障,凝聚鄉村振興正能量和以生活富裕為根本,提高鄉村民生保障水平與以深化改革為動力,創新鄉村振興體制機制和以資金人才為支撐,引導資源要素向鄉村流動。

5結束語

農業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是推動經濟高質量增長的重要引擎。作為農業大省和聯通中國東中西部的節點區域,陜西依托“一帶一路”+現代農業的政策紅利,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農產品貿易、農業技術合作、智慧農業產業園建設和農業投資等領域有著密切合作,促進“一帶一路”建設與陜西農業經濟的有機融合。結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業經濟發展的需要,不斷優化調整陜西省農業產業結構,推動農業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重構及演化升級,不斷普及農業知識,實施陜西省鄉村振興戰略。

作者:陳衛峰 王馨瑤 單位:西安文理學院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