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雄黃顙魚質量安全養殖技術探討
時間:2022-07-22 09:41:29
導語:全雄黃顙魚質量安全養殖技術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全雄黃顙魚是根據黃顙魚雄性和雌性生長差異,采用人工性逆轉和細胞工程技術得到的超雄黃顙魚,再與正常雌黃顙魚交配獲得全雄性黃顙魚新品種。黃顙魚“全雄1號”已獲得水產新品種證書并在湖北、江蘇等地池塘養殖試驗示范及推廣,黃顙魚“全雄2號”尚在池塘生產中試階段。由于受苗種技術的制約,黃顙魚“全雄1號”目前在全國的養殖規模還不大,健康高效的養殖模式也尚未建立。因此,我們擬從全雄黃顙魚質量安全控制及健康養殖模式入手,針對苗種選備、水質監測和調控、飼料質量管控和精準投喂、養殖投入品規范使用、病害綜合防控、產品用藥休藥期嚴格管理、產品運輸及出口前藥物殘留檢測和疫病檢疫等技術環節進行研究、試驗示范,進一步推動全雄黃顙魚綠色健康養殖技術,從而提高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以及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一、環境條件
1.池塘條件面積以10~20畝為宜,池埂坡比以1∶(2.5~3)為宜,池深2.5~3.0米;長方形,東西向,光照、通風良好;池底平坦,保水性能好,無石礫、雜草,底泥厚度5~10厘米。電力線路通到塘口,每畝池塘配備0.6千瓦以上增氧設備,采用機械投餌。2.水源水源充足,有獨立的進排水系統,無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污染,水質符合《漁業水質標準》(GB11607-1989)的規定。3.養殖廢水排放養殖水面100畝以上連片池塘或單個水面大于50畝應符合《池塘養殖尾水排放標準》(DB32/4043-2021)的規定。
二、養殖前準備
1.干塘整修3月左右(放苗前1個月)排干池塘積水,清除雜物及池埂雜草,清除過多淤泥,保留淤泥厚度10厘米左右,曝曬池底,加固池埂。2.藥物清塘將池水排至10厘米以內,用漂白粉(含有效氯30%以上)10千克/畝兌水遍灑。3.進水清塘后3~5天進水0.8~1.0米,進水用雙層網過濾。進水管前端用40目聚乙烯網袋,后端用80目尼龍網袋,長度10~15米。4.培水放養前3~5天全池潑灑經發酵腐熟的有機肥100~200千克/畝或肥水膏1~2千克/畝培肥水體。
三、苗種放養
1.苗種來源苗種應來自具有苗種生產許可證的全雄黃顙魚繁育資質單位,繁殖單位使用從外地引進的親本應有產地檢疫合格證明,苗種離開繁殖單位前應有當地官方獸醫檢疫的合格證明。2.苗種質量苗種應品種純正、規格整齊、色澤鮮艷、鰭條完整、無病無傷。3.苗種規格主養魚全雄黃顙魚300~400尾/千克,配養魚白鰱150克/尾左右、花鰱100克/尾左右、鱖魚5~6厘米/尾。4.苗種放養密度全雄黃顙魚8000~10000尾/畝、白鰱50尾/畝左右、花鰱15尾/畝左右、鱖魚4尾/畝左右。5.放養時間每年4月或9月上旬。6.水質要求池塘水色呈黃褐色或黃綠色,氨氮、亞硝酸鹽符合標準;放養后第2天用復合碘全池潑灑,連用2天。7.放養前試水黃顙魚苗放入池塘前1~2天,將少量準備套養的花白鰱魚種放入池內網箱中試水,觀察魚的活動情況,24小時內若試水魚游動正常,即可放養黃顙魚苗種,否則暫緩放苗。
四、飼料及投喂
1.飼料臺在池一側離岸5米外搭建20米×20米聚乙烯網制成的漂浮食臺。2.飼料質量采購黃顙魚專用顆粒飼料,重點檢測飼料的過氧化值,嚴禁使用發霉、氧化變質的飼料。飼料質量應符合《無公害食品漁用配合飼料安全限量》(NY5072-2002)的規定。3.主要成分進口魚粉、蝦糠、豆粕、玉米蛋白粉、大豆油、磷酸二氫鈣及專用預混料等。4.蛋白質水平及配方設計飼料粗蛋白質水平為38%~40%,選用含有《飼料添加劑品種目錄》(2013)中允許使用的天然葉黃素專用飼料,確保黃顙魚體色逐漸轉成天然黃綠色,嚴禁添加抗生素。5.飼料分級投喂。魚苗剛下塘時投喂破碎料,然后根據規格大小逐步改成0號料、1號料,當魚的規格達到60尾/千克時,開始投喂含有天然葉黃素的2號料。
五、投喂管理
1.馴飼每天早晨4:00-5:00、晚上7:00-9:00各開動投餌機1次,每次投料量調到最小,堅持1周以上即可過渡到正常方式投喂。2.投喂方法堅持“定時、定位、定質、定量”的原則,每天投喂兩次,早上投喂總量的40%,晚上投喂60%。3.投餌量根據池塘全雄黃顙魚存塘量及投餌率計算日投餌量。日投餌量為4、5月占存塘魚體重3%~5%、6、7、8月占存塘魚體重2%~3%、9、10月占存塘魚體重1%~2%,具體視水溫、天氣、魚的攝食強度進行調整。
六、水質管理
1.pHpH保持在7.0~8.0,超過8.6時用果酸250克/畝或腐植酸鈉500克/畝兌水全池潑灑,以降低pH。2.加注新水前期水深控制在1.5米左右,以后每5~7天加注1次新水,每次加水量不超過10厘米;高溫季節每10~15天注水1次,每次注水量15~30厘米,池塘水深保持2~2.5米。3.水質調控根據池塘水色、水質情況,特別在梅雨、高溫季節要經常檢測池塘水體的亞硝酸鹽、氨氮、溶氧等指標,選用EM菌、芽孢桿菌、糞鏈球菌、硝化細菌及底質改良劑調節水質,維持水體菌相和藻相平衡。4.透明度適當交替使用磷肥和微生物制劑,使池水的透明度保持在25~35厘米。5.增氧晴天中午12:00至下午3:00開增氧機,陰天晚上8:00至次日早晨7:00開增氧機。
七、日常管理
堅持每天早晚巡塘,觀察并記錄天氣、水溫、水質、攝食、病害等情況,掌握天氣和魚的活動情況,確定相應的管理措施,防止魚浮頭或病害暴發性流行。
八、病害防治
病害防控應堅持“以防為主、防重于治”的原則。1.定期抽樣解剖鏡檢檢查車輪蟲、斜管蟲、指環蟲、三代蟲,每周檢查1次;發現疑似癥狀的病魚應采樣檢測裂頭病、腐皮病、出血病、水腫腹水病,魚種放養前及流行季節每半個月采樣檢測1次。2.主要病害防控主要病害防治方法見表1。3.漁藥使用應符合《無公害食品漁用藥物使用準則》(NY5071-2001)的規定,黃顙魚出塘前要根據體藥期的規定停止用藥。
九、出塘上市前產品質量控制
1.商品規格出口韓國商品黃顙魚的適宜規格應在50~150克/尾。2.出塘檢測出塘前1~2周送樣至有資質的第三方檢測機構進行檢測,出具檢測報告后方可離開產地。3.產品檢測項目出口產品檢測項目應符合進口國的檢測規定。4.出境檢疫商品魚運輸至海關后,先放入進出口碼頭暫養池,在出口檢驗檢疫人員的監督下重新采樣進行殘留檢測和疫病檢疫,各項指標全部合格后方可捕撈裝車封箱,運往出口國。
作者:孫青 丁文玲 方麗君 張秧兆 張露 單位:揚州市江都區水產技術服務站 揚州宏盛水產科技有限公司
- 上一篇:女排精神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 下一篇:建筑工程技術管理及優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