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成本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9 21:25:1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貿易成本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貿易成本論文

跨國企業經濟理論研討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交易成本與新古典方法的內部化理論;科斯思想傳統下的多國企業理論;威廉姆森思想傳統下的多國企業理論;交易成本理論對多國企業理論的影響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經濟學以交易作為分析單位、多國企業理論,俗稱跨國公司理論、交易成本概念與Buckley&Casson的內部化理論、交易成本概念與Rugman的內部化理論、內部化理論中的交易成本概念、Hymer的多國企業理論介紹、Hymer交易成本思想的學術淵源、Hennart的多國企業理論介紹、Hennart多國企業理論的學理特征、交易成本理論對多國企業理論發展的貢獻、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出現的挑戰與理論的發展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從多國企業經濟理論的發展脈絡,更能明顯地辨識出交易成本經濟學的發展軌跡。本文以交易成本概念、科斯交易成本思想和威廉姆森交易成本理論為線索,對多國企業理論發展的學術脈絡和內在聯系進行了重新梳理。威廉姆森于2009年成為交易成本理論學界又一位諾貝爾經濟學得主,源自其使有關治理問題和企業邊界問題的研究在過去30年中成為經濟學研究熱點和理論前沿的貢獻。

關鍵詞:交易成本,多國企業理論,威廉姆森,學術脈絡

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經濟學以交易作為分析單位,將制度作為考察對象,可以輕易地應用于其他能夠以制度作為解釋變量或被解釋變量的研究主題,其應用與影響范圍之廣泛,無疑是其獲得認可和殊榮的重要原因之一。整個20世紀70年代,多國企業經濟理論的發展明顯帶有交易成本經濟學的烙印,科斯與威廉姆森的概念、框架和思想的影響在多國企業理論內部的競爭中更體現出解釋力和競爭力。

多國企業理論,俗稱跨國公司理論,確立于上世紀60年代,時屬國際經濟學范疇,研究多國企業的存在并用以解釋國際投資的方向和動因。此階段的多國企業理論屬于新古典方法的產業組織理論范式時期。

一、交易成本與新古典方法的內部化理論

查看全文

交易成本對企業理論的影響芻議

關鍵詞:交易成本,多國企業理論,威廉姆森,學術脈絡

摘要:從多國企業經濟理論的發展脈絡,更能明顯地辨識出交易成本經濟學的發展軌跡。本文以交易成本概念、科斯交易成本思想和威廉姆森交易成本理論為線索,對多國企業理論發展的學術脈絡和內在聯系進行了重新梳理。威廉姆森于2009年成為交易成本理論學界又一位諾貝爾經濟學得主,源自其使有關治理問題和企業邊界問題的研究在過去30年中成為經濟學研究熱點和理論前沿的貢獻。

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經濟學以交易作為分析單位,將制度作為考察對象,可以輕易地應用于其他能夠以制度作為解釋變量或被解釋變量的研究主題,其應用與影響范圍之廣泛,無疑是其獲得認可和殊榮的重要原因之一。整個20世紀70年代,多國企業經濟理論的發展明顯帶有交易成本經濟學的烙印,科斯與威廉姆森的概念、框架和思想的影響在多國企業理論內部的競爭中更體現出解釋力和競爭力。

多國企業理論,俗稱跨國公司理論,確立于上世紀60年代,時屬國際經濟學范疇,研究多國企業的存在并用以解釋國際投資的方向和動因。此階段的多國企業理論屬于新古典方法的產業組織理論范式時期。

一、交易成本與新古典方法的內部化理論

上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交易成本概念已經明確地進入了多國企業理論的構建和發展。Buckley&Casson(1976,1998a,b)和Rugman(1981,2003)是多國企業內部化論的領軍人物,他們在其各自的內部化觀點中都承認科斯的影響。雖然,事實上,他們從科斯那里繼承的只是交易成本的概念內涵和分析模式,并非交易成本經濟學的理論方法。

查看全文

小議交易成本理論對企業的影響

關鍵詞:交易成本,多國企業理論,威廉姆森,學術脈絡

摘要:從多國企業經濟理論的發展脈絡,更能明顯地辨識出交易成本經濟學的發展軌跡。本文以交易成本概念、科斯交易成本思想和威廉姆森交易成本理論為線索,對多國企業理論發展的學術脈絡和內在聯系進行了重新梳理。威廉姆森于2009年成為交易成本理論學界又一位諾貝爾經濟學得主,源自其使有關治理問題和企業邊界問題的研究在過去30年中成為經濟學研究熱點和理論前沿的貢獻。

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經濟學以交易作為分析單位,將制度作為考察對象,可以輕易地應用于其他能夠以制度作為解釋變量或被解釋變量的研究主題,其應用與影響范圍之廣泛,無疑是其獲得認可和殊榮的重要原因之一。整個20世紀70年代,多國企業經濟理論的發展明顯帶有交易成本經濟學的烙印,科斯與威廉姆森的概念、框架和思想的影響在多國企業理論內部的競爭中更體現出解釋力和競爭力。

多國企業理論,俗稱跨國公司理論,確立于上世紀60年代,時屬國際經濟學范疇,研究多國企業的存在并用以解釋國際投資的方向和動因。此階段的多國企業理論屬于新古典方法的產業組織理論范式時期。

一、交易成本與新古典方法的內部化理論

上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交易成本概念已經明確地進入了多國企業理論的構建和發展。Buckley&Casson(1976,1998a,b)和Rugman(1981,2003)是多國企業內部化論的領軍人物,他們在其各自的內部化觀點中都承認科斯的影響。雖然,事實上,他們從科斯那里繼承的只是交易成本的概念內涵和分析模式,并非交易成本經濟學的理論方法。

查看全文

國際化價值鏈區域經濟論文

20世紀90年代后,國際同行的競爭日益激烈,以前不信任分包商的現象以及技術溢出現象加劇了風險的力度。公司組織結構日益呈現出逆垂直式的發展趨向,其中以產業化的模式最為明顯,國際化的區域生產網絡系統也逐漸成形。蘋果、戴爾等電子通信公司相繼把企業的精力聚焦在高收益與高風險的“核心項目”,諸如產品的標準界定、質量掌控、市場銷售以及服務業務項目的整合等。此外,把產品的生產制造托付給合同的制造方,制造組裝與品牌銷售分離,讓生產更趨近于終端市場,從而確保公司內部的銷售和市場營銷實際情況以及迅速發展的組裝技術脈絡相一致。通過全球生產網絡形式形成的新型國際化勞動分工,自然地承繼了以往國際化勞動分工所具有的部分特質。新型國際化勞動分工的區分標志是產業間的分工,主要體現在發展中國家的主要產業類型是勞動密集型,發達國家則主要以資本密集型與技術密集型為主,繼而構建起垂直分工特色化的國際分工系統結構。新型國際化勞動分工的主要框架結構是產品分工的價值鏈,據此形成邏輯化的多元化區域經濟發展形態,從而促使生產分工的各個功能部門內部關系更加密切,空間載體之間的經濟依賴性更為顯著。在現代技術與產業發展背景下,技術密集型的產業也存在著屬于自己的勞動密集型程序,比如勞動密集型產業存在著知識技術密集的流程、紡織服裝產業相關的設計與創意流程。跨國企業在國際范疇中尋求如何最有效的資源配置策略,并選擇適合的組織與生產模式,不僅涉及勞動密集型產業,同時還涵蓋了高新技術產業的勞動密集型流程的空間地理方位的轉移,形成嚴謹的邏輯化的區域經濟系統,在研發、管理甚至是銷售等環節,都體現出了國際化價值鏈的趨勢。

相關概念的界定

價值鏈定義。價值鏈的概念是由哈佛大學的邁克爾•波特教授(1985年)提出的。他指出,每家公司均是在設計、生產、營銷、傳遞與輔助相關產品時開展的一系列項目的集合體,這些全部活動均能夠通過單項價值鏈加以說明。公司價值的創造須經過一系列的活動所構建,上述活動主要包括基本性的活動與輔助性的活動兩種,其中前者主要有生產作業、內部后勤、外界后勤、市場、營銷以及服務項目等,而后者則主要涵蓋有購置、技術研發、人力資源管理以及公司基礎設備等。上述各異卻相互存在著關系的生產銷售活動,即構建起創造價值的實時流程,也就是價值鏈。制造和銷售分離的定義。本文中所指的制造和銷售的分離并不是針對公司銷售產品的范疇展開的區分,而主要基于國際視角來區分集團公司下各個分企業的職能與功能加以分離,也就是根據生產和銷售的職能區分構建單獨核算的職能企業。具體而言,生產公司專門負責的是生產與制造產品,營銷企業專門負責的是產品的營銷和市場,二者存在著內在的關聯性與獨立性的特點,通過相互協調配合的方式展開營銷。區域產業鏈定義。區域產業鏈的概念定義代表學者是陳朝隆。他指出,區域產業鏈是指某類特定區域內所構建起的產業鏈條或是鏈段,是整條產業鏈在確定區域范疇的一種形態。他基于系統論的視角深入地把區域產業鏈的定義加以詮釋,指出區域產業鏈屬于一類區域性的經濟組織機構,其運作與發展的主要規律與地區發展與產業機構運作的基本規律相關。不足的是,就有關區域產業鏈出現的層面而言,并未把產業鏈與區域產業鏈二者加以有效地分離。區域產業鏈的主要構成是被視作經濟行為的主體鏈環,其鏈接方式主要是串接。產業鏈的流程是不同公司內部產業通過聯系與締結之后所產生的。

國際化價值鏈區域經濟的邏輯化特點

國際化價值鏈區域經濟的邏輯化特點,新型國際勞動也得以分工,并呈現出相應的區域經濟邏輯化的特征:第一,國際勞動分工的發展所具有的動力更為多元化。不單擁有數量豐富的低廉勞動力,同時涵蓋了功能完備的市場吸引力、優惠的招商政策、低廉的土地成本、交通運送和信息傳遞技術的發展以及不同國家貿易政策的改變等。第二,技術發展與全球化的向前推動深化了國際勞動分工的級別與水準。和基于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為特征的新型國際勞動分工相較而言,ICT產業變成新型的國際勞動分工的支柱型產業,同時也是新型國際勞動分工的一個核心推動力。第三,全球范圍的市場競爭日趨明顯,電子信息與通信等在西歐、美日等國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以后工業化為主的國家也面對著相似的問題,經過國際范疇的布局協調,維持制造業在全球范圍的競爭實力,變成發達國家與新興工業化國家區域的首選對象。第四,新型的國際勞動分工解構了以往只是生產制造流程所創造的剩余價值的推論。研發、管理、營銷與服務等各個生產性服務業活動和生產制造活動之間的關系更為密切,變成價值鏈創造的一個核心步驟而被納入至新型的分工系統內。第五,先進的技術推動了新興產業的崛起與發展,然而更為關鍵的是,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了全球金融資本跨界式的流動,領先的交通運送技術確保國際價值鏈區域經濟的合理配置,包括市場原料、生產制造以及產品市場的國際化配置,從而提供更為完善的國際化生產網絡系統。綜而論之,新型的國際化分工系統體現出多層次化的特征,涵蓋了多種產業及其產品在制造與銷售方面的分工情況,同時也包括了相同一種產品中各個增值步驟的多個領域的分工情況,此類發展走向在很大程度上拓寬了國際化價值鏈中區域經濟的多種分工的范疇、潛力與深度,同時打開了提高生產率提升與促進經濟遞增的新型格局,從而使得原先國際化價值鏈分工系統更趨邏輯性。上述研究系統構架的前提是價值鏈的總結以及商品鏈的定義,在此前提下輔以空間與網絡等定義,從而在更為廣泛的研究系統中詮釋當下國際生產組織出現的新改變,形成當下全球化和區域發展分析的關鍵性研究構架。這種宏觀性的構架正體現出國際化價值鏈區域經濟的邏輯化特點。

制造組裝和品牌營銷的分離理論構建

查看全文

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

區域經濟一體化,是指相鄰相近的或者特定的地理范圍內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為了維護既有的、實現未來的共同的經濟和政治利益,通過簽訂某種政府間條約或協定,制定和規范共同的行動準則,協調一致的政策,乃至建立各國政府一定授權的共同機構,進行長期和穩定的超國家的經濟調節,達成和實現經濟的甚至是政治的聯盟。區域經濟一體化建立區域市場,降低了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的搜尋成本。另外一體化的區域經濟由于各個方面的相似性,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和違約風險。

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之間的區別。經濟全球化主要依靠科技進步、跨國經濟,資本和市場的國際化,以及市場機制作用的推動,是市場機制其主導作用的過程,經濟全球化則是通過市場機制把世界各國聯結在一起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則以實現區域經濟協調、均衡和有序發展為目標,在政府間簽訂自由貿易協定、推行區域經濟一體化措施、實現一體化目標,是國家期主導作用的過程,區域經濟一體化是通過國家對國家的談判把那些愿意參加一體化結盟的國家聯結在一起的;在全球自由市場的狀態下,風險是很難規避的,經濟全球化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諸多風險;而在經濟區域化的狀態下,風險是可以得到控制和化解,一體化的區域經濟由于可以有效地降低資源配置的成本,降低違約風險。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都是由經濟發展的必然規律決定的,兩者之間既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經濟全球化刺激、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向更高形式發展,又不斷地沖破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框架限制。全球化給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一步發展帶來新的驅動力,經濟全球化通過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不斷增進區域經濟組織間的合作,以便得到更多的合作利益。

區域經濟一體化對經濟全球化的促進作用。區域經濟一體化為經濟全球化準備了條件。區域經濟一體化促進了國家分工的深化,加強了區域內部各

提供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推動了各加盟國的經濟發展,再此基礎上通過強化跨國公司的貿易功能,必然進一步促進經濟全球化的產生。區域經濟一體化使集團間的競爭日益激烈,所以特定區域外的國家要想獲得競爭力,就要通過跨國公司進行直接投資。區域經濟一體化下的貿易制度也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作用。

相比較來說,區域經濟對經濟全球化的阻礙作用比較明顯。隨著區域經濟的發展,區域經濟的合作組織如北美自由貿易、歐盟等發展完善。各加盟國對區域經濟依賴性加強,再加上區域對外合作能力的提高,給世界經濟帶來更大的競爭局面,同時也導致了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區域經濟也制造了貿易壁壘。如區域經濟組織的排他性與全球化背景下的多邊貿易體制之間就存在隔閡。區域經濟是為了實現區域內的經濟發展,提高經濟效益,區域內部成員之間分工合作,相互依存。經濟全球化則是為消除全球經濟間的貿易壁壘努力,區域經濟在這一方面與之出現矛盾,區域經濟以地域為名為貿易提供一種新的保護手段,這種保護手段對于區域外的成員來說就是阻礙他們之間相互合作的貿本論文

提供易壁壘。區域經濟強化了其內部產品的競爭力,對區域外的產品采取了比較嚴格的防范制度和措施,不惜一切手段組織其他區域或國家的產品進入。這一行為,滿足了區域內的經濟發展,但是對與經濟全球化來說,則傷害了全球經濟之間平等合作的基礎,加大了國與國或區域與區域之間對話的難度,妨礙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從長遠利益來,不利于經濟全球化的順利發展。

查看全文

企業的性質分析論文

1937年,科斯發表了《企業的性質》(Thenatureofthefirm)一文。科斯提出市場和企業是兩種可以相互替代的配置資源的手段,“企業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對價格機制的替代”,兩者的區別在于:在市場上,資源配置由價格機制自動調節;在企業里,資源配置由權威的組織來完成。但無論用市場機制還是企業組織來協調生產,都是有成本的。進一步科斯指出“通過價格機制組織生產最明顯的成本,是去發現相關價格是什么”,至此,事實上科斯己經向我們回答了企業出現的邏輯起點,以及企業與市場的界限問題。企業之所以會出現,是因為有些交易在企業內部進行比通過市場進行所花費的成本要低。但是企業的組織成本與企業是形影不離的,它伴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張而擴張,當在企業內組織交易的成本擴大到等于市場組織交易的成本時,企業與市場的界線也就劃定了。

張五常在其1983年的論文“Thecontractualnatureofthefirm”中指出,企業并非為取代“市場”設立,而僅僅是用要素市場取代產品市場。這被張維迎理解為“關子企業性質的更透徹的解釋”。事實上,科斯早就指出,企業用“權威”在組織生產,無非是“一系列契約被一個契約替代”的結果。“通過契約,生產要素為獲得一定的報酬同意在一定的限度內服從企業家的指揮。契約的本質在于它限定了企業家的權利范圍”。從這里可以看出,科斯并不是簡單地認為企業是對市場的替代,而是一個企業契約對一系列市場契約的替代。企業節省交易費用的奧秘就在于此。“張五常真正不同于科斯的地方,是他認為要素市場上的合約,即企業合約,與產品市場上的合約,并沒有什么特別的不同。”張五常曾舉了一個有趣的例子:如果你不會因為到百貨公司買了一雙襪子,就被看成與這家公司同屬一個企業,那么為什么你聘用了一個工人,你就與這個工人被看成同屬一個企業了呢?在張五常那里,買襪子的合約與雇用工人的合約都是市場合約,沒有本質區別。也正由于此,張五常“不知企業為何物”。

除了張五常,威廉姆森(1975年)和克萊茵(1978年)也繼承了科斯的觀點,認為企業是節約交易費用的一種交易模式,一項交易要選擇交易成本最小的“治理結構”來完成(威廉姆森,1985年)。隨后,格羅斯曼和哈特(1986年)以及哈特和莫爾(1990年)建立了一個所有權結構的模型。他們認為,當確定所有特殊權力的成本過高而使合約不能完全時,所有權具有重要意義。科斯(1937年)經由阿爾欽和德姆塞茨(1972年)、威廉姆森(1975年,1980年)、克萊茵(1978年)、詹森和麥克林(1976年,1979年)、張五常(1983年)、格羅斯曼和哈特(1986年)以及哈特和莫爾(1990年)等人的發展,形成了新制度學派的企業理論——企業的契約理論。

2創造市場的企業

關于創造市場的企業這一概念,在科斯的論文之中的闡釋堪稱經典,其經典性不僅在于其論文獨到的原創性,更在于其后來引出的一系列經典論文。威廉姆森將科斯的交易費用思想發揚光大,創立了交易費用經濟學,企業的契約理論也成為了最具影響力的現代企業理論。

我們把科斯的思想提煉一下,其核心觀點就是:企業是用一個市場契約替代一系列市場契約(周其仁,1996年);企業由于能夠節約交易費用而出現;當企業內的交易費用擴大到等于市場的交易費用時,企業達到其最大邊界。對于科斯以及新制度學派所闡述的企業的契約性質和邊界問題,本文不作斷然否定。需要提出問題的是,科斯簡單地認為交易費用是決定企業邊界的唯一因素,這顯然是有問題的。

查看全文

電子商務貿易改革研究論文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電子商務與傳統貿易方式比較;電子商務在國際貿易中的基本功能與優勢;電子商務下國際貿易方式的變革;電子商務在現代國際貿易中存在的問題與解決措施等進行講述,包括了電子商務在國際貿易中的基本功能、電子商務在國際貿易中的優勢、交易的程序的變革、貿易運輸的電子化管理變革、國際貿易的電子支付變革、改變國際貿易監管方式的重大變革、電子商務在現代國際貿易中存在的問題等,具體資料請見:

摘要:隨著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國際貿易活動的需要,信息技術的發展也隨之結合創造了商務活動的新型生產力——電子商務。在電子商務的作用下,國際貿易方式也在不斷發生著變革,電子商務在國際貿易的發展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急需解決。主要介紹了電子商務的含義與特點,論述了電子商務下國際貿易方式的變革,并提出了國際貿易中發展電子商務的現狀及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與措施。

關鍵詞:電子商務;國際貿易;變革

1電子商務與傳統貿易方式比較

從表中可以看出電子商務與傳統的貿易方式相比較。在步驟上更簡單。可見電子商務可以幫助國際貿易企業改革國家貿易流程,實現國家貿易的電子化、信息化、自動化、實時化和規模化,提高國際貿易企業的管理效率,形成新的國際貿易流程管理模式,促進國際貿易方式創新。

2電子商務在國際貿易中的基本功能與優勢

查看全文

貿易摩擦現狀研究論文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我國遭遇貿易摩擦的基本情況;貿易保護主義加劇的主要原因及趨勢等進行講述,包括了世界經濟復蘇步伐緩慢,全球出口市場萎縮、人民幣匯率問題成為各主要國家對我國實施貿易保護主義的主要借口、哥本哈根會議后綠色壁壘將越來越成為貿易保護主義新的表現形式、切實將經濟增長的動力轉到主要依靠內需上來等。具體資料請見:

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2009年全球貿易總額急劇萎縮。我國外貿進出口總額雖然也出現較大幅度下降,但由于應對有方、措施得力,仍以全年1.2萬億美元的出口總額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貿易出口國,在國際貿易市場所占份額進一步提升,加之我國經濟率先復蘇,有關國家對我國防范和戒備心理增強,導致貿易摩擦事件增多,使我國本就復雜的外貿形勢變得更為嚴峻。對此,我們必須采取有效措施,積極處理、穩妥應對,趨利避害,確保出口貿易保持持續恢復勢頭,推動經濟健康平穩較快發展。

一、我國遭遇貿易摩擦的基本情況

2009年全年,我國實現出口總額12018.8億美元,同比下降16%,但受金融危機影響各主要出口國出口貿易也受到嚴重沖擊,我國占全球出口市場份額仍然上升到9%以上,取代德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商品出口國。與此同時,我們應該看到,由于全球貿易總額急劇下滑、各國國內經濟發展困難和矛盾增多、市場競爭更加激烈,貿易保護主義傾向進一步加劇。2009年是我國遭遇貿易摩擦形勢最為嚴峻的一年,成為貿易保護主義最大的受害國,全年共有22個國家和地區對我國發起了116起貿易救濟調查,涉案總額高達127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23%、102%,均達到歷史最高值。其中,美國對華貿易救濟案件涉案總額達76億美元,為上年的5倍多。同時,印度、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發展中國家也先后對我國出口產品發起了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

貿易保護主義的盛行,在嚴重沖擊全球貿易體系、引發貿易戰的同時,也給全球經濟復蘇以及我國經濟健康穩定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由于我國外貿結構調整轉型工作才剛剛起步,相當數量的產品和企業仍停留在較低層次的價格競爭策略上,片面追求出口數量,過度依賴能源資源消耗以及廉價勞動力的支撐,不僅給環境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帶來巨大壓力,本身不可持續,而且極易成為貿易保護主義的主要對象。同時,由于應對貿易摩擦的經驗不多,往往會遭受巨額損失。部分國家實施貿易保護主義不符合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最終拖累整個世界經濟的復蘇進程。

二、貿易保護主義加劇的主要原因及趨勢

查看全文

貨幣聯盟研究論文

摘要:本文回顧了適用于嚴格固定貨幣匯率的技術方法,并從對貨幣聯盟通過貨幣匯率嚴格固定所獲得的利益與付出的代價的研究中給出證明。事實上,喪失貨幣主權而付出的代價由于有效資本市場和勞動力市場的形成而降低了。本文還討論了一個被忽略的實行嚴格貨幣固定的好處,即小國因此而事受到更好的貨幣政策。完善的貨幣政策得以形成是因為小國將其貨幣主權交托于大型機構(大國央行或是貨幣聯盟央行)后,其貨幣政策將免受政治因素的影響;另外部分原因在于大型機構擁有更多的金融和人力資源去設計和執行最佳的貨幣政策。由于在聯盟內部實行區內貿易和資本流動,因此即便太央行的貨幣政策出錯。對于它所服務的成員國來說,造成的影響也較小。

關鍵詞:嚴格固定貨幣聯盟的成本與收益國家貨幣主權

一、引言

如果各國能消除其貨幣對外價值的波動和長期變化,那么必定使各國從中受益,這一斷言是毫無爭議的。存在爭議的則是對與此政策利益相關的代價估計。

本論文的第一部分討論了嚴格貨幣固定的本質,歐洲共同貨幣亦是包括在此類固定中的一種形式。這一分析對于清楚地理解嚴格貨幣固定所能帶來的好處是必需的。論文的隨后各部分將對傳統成本和利益做出評論。最后討論在以往的文獻中被忽略的小國利益問題。

二、嚴格貨幣固定的本質

查看全文

小國得益于貨幣聯盟

摘要:本文回顧了適用于嚴格固定貨幣匯率的技術方法,并從對貨幣聯盟通過貨幣匯率嚴格固定所獲得的利益與付出的代價的研究中給出證明。事實上,喪失貨幣主權而付出的代價由于有效資本市場和勞動力市場的形成而降低了。本文還討論了一個被忽略的實行嚴格貨幣固定的好處,即小國因此而事受到更好的貨幣政策。完善的貨幣政策得以形成是因為小國將其貨幣主權交托于大型機構(大國央行或是貨幣聯盟央行)后,其貨幣政策將免受政治因素的影響;另外部分原因在于大型機構擁有更多的金融和人力資源去設計和執行最佳的貨幣政策。由于在聯盟內部實行區內貿易和資本流動,因此即便太央行的貨幣政策出錯。對于它所服務的成員國來說,造成的影響也較小。

關鍵詞:嚴格固定貨幣聯盟的成本與收益國家貨幣主權

一、引言

如果各國能消除其貨幣對外價值的波動和長期變化,那么必定使各國從中受益,這一斷言是毫無爭議的。存在爭議的則是對與此政策利益相關的代價估計。

本論文的第一部分討論了嚴格貨幣固定的本質,歐洲共同貨幣亦是包括在此類固定中的一種形式。這一分析對于清楚地理解嚴格貨幣固定所能帶來的好處是必需的。論文的隨后各部分將對傳統成本和利益做出評論。最后討論在以往的文獻中被忽略的小國利益問題。

二、嚴格貨幣固定的本質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