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氣象學范文10篇

時間:2024-05-24 09:13:3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生態氣象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生態氣象學

關于組織開展世界氣象日紀念活動的通知

2007年世界氣象日

各市氣象局、氣象學會,各有關會員單位,省局各直屬單位:

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2007年世界氣象日的主題是:“天氣、氣候、水和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是指人類社會發展公務員之家,全國公務員共同的天地進程中,在不破壞資源和環境承載能力的條件下,使自然—經濟—社會得到協調發展。堅持可持續發展,不僅關系到人類社會的進步,更關系到人類的生存和永續發展。片面依靠對自然界的掠奪和破壞環境來發展經濟,必然會破壞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資源和環境,給人類自身發展帶來毀滅性災難。

伴隨著工業化進程而日益呈現的全球氣候變暖現象并由此帶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繁發生的事實,已經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敲響了警鐘。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變暖導致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增加,給世界和我國、我省經濟社會帶來了巨大的負面影響。研究表明,氣象災害對我國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相當于GDP的3%—6%,而氣象災害引發的生態、環境、社會、人文、經濟等災害所造成的損失則難以估計。全球變暖還嚴重地影響我國生態、資源、環境等安全,制約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為了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這一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既對氣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又為我國氣象事業發展帶來了難得的機遇。全省各級氣象部門、各有關會員單位要緊密結合“天氣、氣候、水和可持續發展”這一主題,圍繞中國氣象事業發展戰略研究成果和江蘇氣象事業為全面推進“兩個率先”、實現“四個一流”的宏偉目標,積極組織開展世界氣象日紀念宣傳活動,擴大氣象工作的社會影響?,F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查看全文

氣象學案例甄選及教學組織

應用氣象學是將氣象學的原理、方法和成果應用于農業、水文、航海、航空、軍事、醫療等方面,同各個專業學科相結合而形成的邊緣性學科,也是充分開發利用氣候資源的重要領域。我校的應用氣象學專業重在培養掌握應用氣象學專業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能夠在農業氣象、生態環境監測調控、產業工程氣象、城市氣象、天氣預報、氣候資源開發利用以及防災減災等領域從事科研、教學和業務管理工作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1]。

“應用氣象學方法”課程正是應用氣象學專業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之一,在專業培養目標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課程是兼容基礎理論、專業知識以及儀器應用為一體的課程,主要介紹應用氣象調查研究與考察、試驗觀測、環境模擬試驗、“3S”技術、統計分析以及數值模擬等方法。通過課程講授和試驗實習使學生具有較強的動手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使學生把所掌握的知識與先進的科學技術相接軌,使學生系統掌握各類方法的原理、步驟、適用范圍以及應該遵循的原則,可為學生今后走上工作崗位從事應用氣象學研究及業務服務工作奠定良好的理論與實踐基礎??梢姟?應用氣象學方法”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應用性強的課程,對學生動手能力要求很高。因此除了理論教學外,課程實習是該課程必要的實踐環節,以加深學生對各類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應用氣象觀測試驗、環境模擬試驗、作物長勢遙感監測、統計分析方法的實習,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各種應用氣象方法原理的理解,熟悉和掌握各種方法的工作步驟,增強學生的實驗技能和基本操作技能,全面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今后從事科學研究和業務服務打下堅實基礎。

1案例教學法

案例是在實踐中尋找帶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典型事例,通過分析研究總結案例的普遍規律,從而提高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因此,案例的最大價值在于提供真實而典型的素材,它不僅可提煉出一系列事件共同特征,還能反映個別案例在特殊情況下所反映出的特殊表現。案例教學法是將案例討論的方法運用到教學活動中,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需要,通過設置一些具體案例,引導學生參與分析、討論、表達等活動,讓學生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積極思考、主動探索,以提高教與學的質量和效果,培養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等綜合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2]。

2案例的甄選

實踐中的案例為數眾多,如何選擇恰當的案例,是決定案例教學效果的好壞的主要因素之一。甄選案例時必須與所講授的理論內容密切相關,涵蓋“應用氣象學方法”的三個重要方法,即試驗、模擬和統計,在此基礎上,選擇貼近科學研究、業務服務的實際要求,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新穎性等特點的好案例[3]。

查看全文

3.23世界氣象日紀念宣傳活動總結

2007年世界氣象日

今年世界氣象日的主題“信息時代的天氣、氣候和水”,強調了信息技術在氣象、水文和相關地球物理學科的發展中起到的關鍵作用。更多的人認識到了影響經濟及幾乎一切人類活動的天氣、氣候和水的敏感性。天氣和氣候信息作為資源,其經濟和社會價值獲得了越來越多的承認?,F代通信設施將信息發送到所有類型的用戶,警報的有效和各種預防措施已經大大減少了氣象災害引起的死亡人數?!靶畔r代”給氣象、水文和相關地球物理學科帶來的機會,通過預防和脆弱性評估為可持續性發展和減少貧困出力,從而更好地保護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在人類歷史上,氣象、水文信息從來沒有象今天這樣受到社會各界的期待和信任。

省氣象局、省氣象學會、緊緊抓住“信息時代”這一主題詞,結合今年全省氣象部門大力推進“手機短信”氣象服務這一工作重點,在3.23世界氣象日到來前夕,兩次向全省各市州氣象局發文,要求各地結合推進手機短信服務工作重點,緊緊抓住3.23氣象日紀念活動這一契機,加強氣象科普宣傳工作。省局組織了領導專家座談會、業務平面開放、街頭科技咨詢、媒體現場報導等一系列活動,全方位地開展氣象宣傳。

一、舉辦大型紀念宣傳座談會

由省氣象局、省氣象學會主辦,聯合水利、電力、信息等部門召開了紀念3.23世界氣象日領導(專家)座談會,邀請省人大、省政府、省委宣傳部、省科技廳、省科協、省民政廳、民航管中心、空十八司、省農業廳、省林業廳、國土資源廳、省計委、省財政廳、中國電信湖南公司、省通信管理局、移動公司、聯通公司、省廣播電視局、省建設廳、省安全生產管理局等部門的領導、專家參加,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龐道沐、省政府副秘書長陳吉芳、省人大農業委員會副主任孔慶玲等領導同志出席了會議。本次活動,有28個廳局單位的40余名領導(專家)參加了座談會和參觀業務平面,有12家報紙、3家電視臺、1家電臺及湖南新聞網新聞媒體進行采訪和報道。

3.23世界氣象日這天,省氣象局大院熱鬧非凡,以“隆重紀念3.23世界氣象日”的巨型拱門和“信息技術促進氣象科技發展”“氣象信息服務三湘人民”等彩球宣傳標語作襯托,伴隨著2004年世界氣象日紀念專題片“信息時代的天氣、氣候和水”解說,省人大、省政府及相關部門的領導和專家來到了省氣象局。前來省氣象臺參觀的中小學生絡繹不絕。

查看全文

3.23世界氣象日紀念宣傳活動總結

2007年世界氣象日

今年世界氣象日的主題“信息時代的天氣、氣候和水”,強調了信息技術在氣象、水文和相關地球物理學科的發展中起到的關鍵作用。更多的人認識到了影響經濟及幾乎一切人類活動的天氣、氣候和水的敏感性。天氣和氣候信息作為資源,其經濟和社會價值獲得了越來越多的承認。現代通信設施將信息發送到所有類型的用戶,警報的有效和各種預防措施已經大大減少了氣象災害引起的死亡人數。“信息時代”給氣象、水文和相關地球物理學科帶來的機會,通過預防公務員之家,全國公務員共同的天地和脆弱性評估為可持續性發展和減少貧困出力,從而更好地保護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在人類歷史上,氣象、水文信息從來沒有象今天這樣受到社會各界的期待和信任。

省氣象局、省氣象學會、緊緊抓住“信息時代”這一主題詞,結合今年全省氣象部門大力推進“手機短信”氣象服務這一工作重點,在3.23世界氣象日到來前夕,兩次向全省各市州氣象局發文,要求各地結合推進手機短信服務工作重點,緊緊抓住3.23氣象日紀念活動這一契機,加強氣象科普宣傳工作。省局組織了領導專家座談會、業務平面開放、街頭科技咨詢、媒體現場報導等一系列活動,全方位地開展氣象宣傳。

一、舉辦大型紀念宣傳座談會

由省氣象局、省氣象學會主辦,聯合水利、電力、信息等部門召開了紀念3.23世界氣象日領導(專家)座談會,邀請省人大、省政府、省委宣傳部、省科技廳、省科協、省民政廳、民航管中心、空十八司、省農業廳、省林業廳、國土資源廳、省計委、省財政廳、中國電信湖南公司、省通信管理局、移動公司、聯通公司、省廣播電視局、省建設廳、省安全生產管理局等部門的領導、專家參加,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龐道沐、省政府副秘書長陳吉芳、省人大農業委員會副主任孔慶玲等領導同志出席了會議。本次活動,有28個廳局單位的40余名領導(專家)參加了座談會和參觀業務平面,有12家報紙、3家電視臺、1家電臺及湖南新聞網新聞媒體進行采訪和報道。

3.23世界氣象日這天,省氣象局大院熱鬧非凡,以“隆重紀念3.23世界氣象日”的巨型拱門和“信息技術促進氣象科技發展”“氣象信息服務三湘人民”等彩球宣傳標語作襯托,伴隨著2004年世界氣象日紀念專題片“信息時代的天氣、氣候和水”解說,省人大、省政府及相關部門的領導和專家來到了省氣象局。前來省氣象臺參觀的中小學生絡繹不絕。

查看全文

氣象審美與科技的關系研究

一、文學家和美學家的爭議:氣象審美需要科技知識嗎

一些文學家認為,科學家或科技工作者在觀測自然現象時不具有審美態度。例如,馬克•吐溫在描述密西西比河的美景時認為:人一旦學會了天氣與河岸的語言,往往只關注航行安全、生活利益等問題,如“看到太陽就知道來日有風,河上有某根漂浮的原木就知道河水正在上漲,看到河面上的標記就知道這里有垂直暗礁”之類;太陽和云層共同描繪的景觀如“各樣絢麗的畫面”“月亮、太陽和暮色在河面上織就的光芒”等則被忽視了。因此,馬克•吐溫得出結論說:“所有的恩典,美麗和詩意已走出了這條雄偉的河流”,于是“浪漫和美麗都遠離了,隨河水而去”。①研究藝術哲學的學者斯圖尼茨也有類似看法。他聲稱,科學家的關注點與美學不相容,因為科學家觀賞云并不是觀賞云的外觀,他們“關注的就不是云朵醒目的外表,而是形成這一外表的原因”。斯圖尼茨的說法涉及兩個問題。第一,他將審美定位在形式主義的美學層面,這種觀點屬于藝術審美,即對云的美學欣賞就是對云的外觀的感知,從而將審美的出發點限定為非功利目的,認為審美是非實際功用性的,即專注于“巖石的模樣,海洋的聲音以及畫作中的顏色”。①這種審美觀念雖然比較典型,但恐怕是一種狹隘的美學觀。第二,他將科學與自然審美割裂并對立起來,認為科學家對云、雨等天氣要素和氣象現象的觀賞不構成審美,因為專業知識和實用目的介入了觀賞過程。斯圖尼茨的觀點是科技知識與審美不相容。也就是說,對于氣象審美而言,如果觀賞主體擁有了氣象科技等專業知識,就會失去氣象審美的能力,或者說失去開展自然審美活動的心情和意向。這種隔離氣象審美與科技活動的說法是事實么?很多哲學家、美學家持相反意見,他們認為,隔離氣象審美與科技活動的觀點存在偏見。日裔美籍學者齋藤百合子認為,馬克•吐溫和斯圖尼茨描述的某些特定情況不能推斷出普適的美學理論。盡管對于普通游客來說,欣賞密西西比河的落日、云層之美的確是美學欣賞,但是這并不是唯一的美學欣賞方式,即不能把在形式和感覺層面的美學欣賞當成美學全部。這種看法符合美學事實,因為美學是一種感性的學問,研究中產生的感性觸動不僅包含美好積極的觸動,也包括痛楚刺激等負面的觸動。比如明代文學家楊慎中年被貶謫到云南四川等地,感受到西南地區的風土與中原存在明顯的差異,他的詩文中呈現了蒼山積雪、下關風、霧凇和水樁、暑熱瘴氣等多種氣象物候,不僅描述了惡劣的環境,還飽含艱難生存的體驗。②齋藤百合子進一步認為,盡管一些人(尤其是擁有自然科學專業知識的人)確實會從實踐和科學等方面考量自然之美,但是這些考量并不總會“消除、干擾或減損感覺層面的體驗”。③關于齋藤百合子的看法,有兩點要注意:第一,美學的形態有多種,形式主義的審美只是其中的一種;第二,科學知識與審美并不矛盾??茖W家雖然缺乏或弱化了文藝性質的氣象美學意識,卻并不缺乏氣象審美經驗,同時,這種審美經驗并不與科學知識、科學活動產生沖突,反而相得益彰。尤其對科學家而言,科學技術知識是內在的,他在氣象審美的過程中不會突然失去知識和能力,很多時候,科技知識會內在地支撐氣象審美的過程。加拿大的自然美學家艾倫•卡爾松認為,科技知識與氣象審美不矛盾,科技知識具有促進審美的作用,從而形成氣象鑒賞的自然環境模式??査稍凇蹲匀慌c景觀》中說:“在自然環境中相關的知識是探究環境的常識/科學知識,這些知識為我們提供美學意義的合適焦點與環境的合適邊界,以及相對應的‘觀的行為’……因此,自然科學和環境科學是自然審美欣賞的關鍵所在?!雹茉凇董h境美學:自然、藝術與建筑的鑒賞》中,卡爾松提出:“我們必須借助已知的真正知識來鑒賞自然,也就是說,借助自然科學,尤其是環境科學,譬如地質學、生物學、生態學提供給我們的知識,來鑒賞自然。因此,這種自然環境模式既包容了自然的真正特征,也包含了我們日常的經驗和對自然的理解?!雹倏査烧_地處理了科技知識與審美鑒賞的辯證關系。在卡爾松看來,學者帶著科技知識去鑒賞自然可以獲得普通人所達不到、無法知曉的自然真相,同時這種鑒賞也包含了普通人的日常經驗和自然體驗。他稱這種審美為“肯定美學”,一方面能將“原始自然———自然處于自然而然的狀態”呈現為一種無人介入的自在世界之審美理想,另一方面又能“不斷發現或者至少看似發現”自然存在的“統一、秩序與和諧”。人們帶著科學知識去鑒賞自然,自然將呈現出“更完全的美”。②“在藝術鑒賞中,藝術范疇與藝術批評和藝術史的知識相關,在自然鑒賞中,那些范疇是自然的范疇以及那種知識是由自然歷史———科學提供的知識。”③卡爾松認為,馬克•吐溫將“無知過客”的形式審美經驗(傳統的典型審美樣式)與借助教育或訓練獲得知識進而理解自然的認識經驗對立起來,這是不對的。因為,沒有單純的素人,也沒有單純的形式審美。④在卡爾松看來,審美與實踐活動、科學知識并不是對立的,借助各種內化的科技知識,通過科學實踐,人們可以在審美過程中獲得更深刻的體會。比如20世紀30年代,氣象工作者在泰山測候所進行氣象觀測時條件非常艱苦:冬季寒冷風大,工作人員用火爐也不能有效取暖,如果出現霧凇天氣,儀器會被凍結;盛夏季節“雷電繞室……霧日頻仍,衣被易霉”。⑤在比較極端的氣候條件中,氣象工作者對氣壓、氣溫、濕度、風向、風速、云狀、云量、能見度、降水、光的現象、雨滴直徑、雪片形狀、云海等項目的觀測不僅是嚴謹的科學活動,也是對自然之美的體驗,只不過他們沒有專門進行“審美”并寫下來。嚴寒酷暑給氣象工作者帶來了許多身心折磨與考驗。雖然有這樣的感性之痛,但是他們在科學知識和職業操守的支撐下堅持下來。對他們而言,氣象審美實際上是與生活、工作融為一體的長期實踐,并不是普通人站在某種距離之外的偶然一次的觀看、欣賞和體驗。同樣,芬蘭的環境美學家約•帕瑟瑪也認為,自然審美不僅需要審美的知識,還需要自然科學知識?!皩τ诳疾飙h境而言,重要的是對恰當的背景知識進行選擇與熟悉。我們不可能在沒有某種思想框架為參照的情況下就能真正地對環境進行考察?!雹蕖叭藗冊诳疾飙h境時需要各種關于自然演進過程的基礎知識……環境的考察者需要環境知識。但僅僅有自然知識是不夠的,還需要審美訓練和知曉必要的審美方式?!雹吲辽斦J為科學工作者需要審美訓練的觀點可能有些過當,犯了專業主義的錯誤,將審美表述與審美體驗(面對大自然,審美體驗是人人都有的)混淆起來。但是,他認為自然審美與科學技術認知是融合在一起的,這個觀點則是中肯的。他舉出賈尼那•馬卡塔觀海的例子:科學家擁有自然史、氣象、海洋、生物等方面的知識,他們觀察和研究大海的同時,同樣感受到波濤翻滾的力量和大海的巨大震撼力。①就是說,在氣象觀測等科學工作中,自然現象對人產生的感性沖擊是無法被抹殺的。同樣,普通人的氣象審美活動也飽含著氣象知識與傳統,比如中國的二十四節氣就是將氣象物候與農業生產活動結合在一起的體系,每逢立春節氣,很多地方的民眾就會開展鞭春牛、著春意裝等一系列慶祝活動。②以上主要是文學家、美學家的爭議,焦點在于科技知識對氣象審美活動的意義和作用。否定的一方強調,現代科學家在科技觀測活動中的關注點與美學的外觀審美、詩性體驗不相容??隙ǖ囊环秸J為科技知識對于氣象審美具有內在支持。我們認為,后者符合氣象科學發展的歷史規律,即氣象科學知識離不開日常觀測和常年累月的經驗觀察。在這樣的活動中,氣象審美與科技知識獲得是融合的。

二、科學家的爭議:氣象科技活動需要審美嗎

那么,科學家尤其是氣象學家對審美與科技知識的關系又有何認識?我們向部分氣象學專家進行過調研。他們大多認為,科學家首先是普通人,對于天氣等自然現象有著同樣的體驗:大熱天照樣流臭汗,大冷天同樣會哆嗦。遇到奇特的天氣現象,同普通人一樣,氣象學家也會欣賞和贊嘆。不過與普通人相比,科學家多了一份好奇心,有進一步解讀自然奇觀的沖動和求索科學答案的習慣。比如北宋科學家沈括在熙寧年間出使遼國,黃昏時分到達永安山下,扎帳休息。恰好雨過天晴,此時彩虹就在帳前的溪澗中。“虹兩頭皆垂澗中。使人過澗,隔虹對立,相去數丈,中間如隔綃縠?!鄙蚶ê退耐鸥鼡Q角度觀察“夕虹”,“自西望東則見”,虹漸向正東方向移去。這一現象符合虹霓與太陽相對的道理。③第二天繼續前行,沈括一行人又看見了彩虹。他引用唐代孫彥先的說法進行解釋,認為虹是雨中太陽的影子,只要太陽照雨就會有虹出現。④這種說法具有一定的科學性,比英國科學家培根的發現早了五百多年。再比如晚明地理學家徐霞客,他不僅是一名觀光者,也是一位地理環境的考察者和研究者。在游覽和考察中,他除了體驗和描述風物———“每日必記,白天依石為案,晚上執燈奮筆”,還尋求或驗證科學原理。明萬歷四十一年農歷四月初,徐霞客游歷浙江天臺山,感受了陰晴不定風雨多變,看到了植被發育的垂直差異。登頂之時,他看到山頂上“荒草靡靡,山高風冽,草上結霜高寸許”;俯瞰四周山巒,則“四山回映,琪花玉樹,玲瓏彌望”。他自然地發出感慨:“嶺角山花盛開,頂上反不吐色,蓋為高寒所勒耳。”⑤這是一種科學的判斷,只不過,這種科學判斷是融匯在自然審美之中的??梢?,溫度隨海拔而垂直變化的科學原理并不會妨礙人觀賞自然沉浸在美景之中;可見,自然審美并不妨礙人們接受科技知識,科技知識完全可以介入自然審美的過程之中。20世紀70年代,美國的柯爾利斯整理了《自然》雜志和《科學》雜志的合訂本,輯錄了其中有關天氣的神奇現象。從中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到科學家對于各種反常天氣現象的描繪和感嘆,他們如普通人一樣,視、聽、嘗、嗅、觸,用各種感官去體驗大自然,他們在仔細觀察形狀和色彩,記錄氣溫和濕度的同時還會自覺地探究緣由。①我們可以明確地感受到,科學家和普通人一樣,樂于欣賞緩慢降落的冰雹、帶火花的雨等自然奇觀,并懷有好奇之心。不過,他們比常人多一份解答的素養和尋源的習慣。因為擁有更多的科技知識,科學家們對于大自然奇觀的理解會更加深刻,描繪得非常細膩。這些來源于《科學》《自然》雜志的文章都是科學家親身經歷、觀察氣象現象的結果,關于數量和大小的描述相對標準化,有時還會結合圖片,涉及情感體驗和聯想的語言較少,多是客觀地尋求答案。②當然,也有一些科學家認為科技與審美不相容。這種觀念主要基于科技主義的專業偏見。他們認為,審美雖然不會妨礙科技活動,但是現代科技本身不需要美學來指引。也就是說,沒有審美科學照樣發展,尤其是現代科技早已擁有一套成熟的方法、標準、規范和話語,就更不需要美學的支撐了。這個觀念明顯是科學至上主義的,既沒有考慮自然科學觀察到的感性事實,也沒有正視氣象科學發展的歷史規律,更沒有考慮普通大眾對自然知識的感性需求。表面上看,科普工作只需要科學家將科學知識淺顯化、通俗化,實質上,科普工作者要將科學知識與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經驗、感性體驗融會貫通,讓科學更有溫度和情懷。從文明發展和文化建設的角度來看,科技與審美不相容的看法是狹隘的,不利于將“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③因此,科技活動不僅不能脫離審美,還要積極與審美活動對接,尋求感性體驗的內在支持。

三、現代學科分工:美學與科技出現分歧的緣由

科技與美學,從來就是隔離且不相往來的么?從科學史來說,科學不僅不與美學發生矛盾,而且還是一對很要好的“兄弟”,氣象學科的發展歷程更加典型。早期關于風、云、雨、雷、電等天氣現象的知識以及植物生長、動物遷徙等物候的學問都源于人們對生活的體驗和觀察??梢哉f,樸素的氣象學原理早已浸潤著人們的生活。在現代氣象學成熟之前,人們對氣象現象的準確描述往往帶有“生活氣”,感性十足。《詩經》中有很多符合科學原理的氣象觀測結果和描述,如“終風且霾”(《邶風•終風》)揭示了河南淇縣以北、湯陰縣東南一代的邶地多風沙的特點。又如唐代科學家李淳風在《觀象玩占》中對風力進行了標準化的規定,根據樹木受風影響之后的變化大小和損壞程度,風力可以分為八級,標準分別為動葉、鳴條、搖枝、墮葉、折小枝、折大枝、折木飛砂石、拔大樹及根。④這個標準雖然不夠精準,但是具有一定的科學性,也有美學性?,F代氣象科技研究能夠利用一些紀實的文學性文本作為佐證的文獻資料,因為文獻記載的天氣現象和氣候現象源自生活,不僅包含美學體驗,還反映了科學原理。這正是竺可楨先生運用中國古代各種文學、歷史、哲學文獻來論證或佐證氣候變化的內在緣由。①既然科學與審美的關系如此密切,那么為什么有人認為科技與美學是隔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專業偏見,這與近代以來形成的專業分工思維、行業視野、職業習慣等有密切關系。面對一些天氣現象時,氣象科學研究者盡管也會與普通人一樣產生某些體驗和感受,但是他們并不會往審美(尤其是文藝審美)這方面去“想”,最多只是自然和無意識地體驗,因為氣象現象背后的原因和規律才是科學工作者關注的焦點。對于現代美學家而言,他們關注的是光電、線條、力的各種形式,是結構美,并且他們的注意力被這些形式和結構所給予的感覺、情緒、心理、思想所吸引,科學知識不是他們關注的焦點,他們當然也不會用科學話語來描述自然現象。②如高爾基借海上的暴風雨抒發革命激情,呼喚社會的暴風雨。大氣環流運動的復雜性、不確定性在豪梅爾斯•洛斯頓、馬達麗娜•代克努等美學家眼中只是一種至善、崇高和宇宙的野性。③這些分歧與專業分工、職業習慣塑造的思維方式有關,導致科學與人文之間產生隔閡。“文藝界的美學所針對的文學藝術都是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傳統,他們不大關注應用美學和實踐行業的美學問題,認為后者太功利(因為經典的美學觀念是主張無功利的)。其次,在氣象科學界,又特別看重行業性和科學性,而對文藝性、美學性重視得不夠,甚至打心眼里瞧不上文藝和美學等人文學科的東西?!雹苋宋纳鐣W界也有成見,或者說文學家、美學家不希望科技等“功利性知識”觸及美學的怡然自得領域。在他們看來,在開展自然審美活動時,如果“這是積雨云,那是雷暴云”的知識介入其中,“詩情”可能蕩然無存。同樣,科技工作者對文學家、美學家的超然移情也不屑一顧??傊?,這種隔閡和偏見是客觀存在的。從文明史來看,這種隔閡和偏見是專業分工、學科分化、行業細化的結果。在人類的童年時期,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是彼此相融的。諸子百家經典和古希臘哲學著作中蘊含著各個學科的思想種子。人類社會發展到18世紀,科學與人文逐漸分離。康德在《判斷力批判》中提出了“審美無功利”的“距離”學說,這種“無功利”的美學思想對科學與美學的分離進行了哲學化和系統化的論述??档抡J為,如果把觀賞海洋和生物知識、工作等聯系在一起,就會阻礙海洋成為崇高的情感象征??档逻@種啟蒙主義思想的核心就是將美學與工具理性(各種科學認知)分離,以此形成自然審美的崇高美學范疇。從美學上說,正是因為阻止科學技術的介入,保持人與審美對象的功用距離,審美才能夠脫離實用性的考量,保持純粹性。這樣,氣象學、生物學、海洋學等科學技術與美學漸行漸遠,科學與美學的范圍越來越明晰,各自形成專業的系統,甚至具有一定的封閉性。就美學而言,將各種科學認知驅除出去,保留自然帶給人類的神秘感,這是經典美學的特點。只有這樣,人類才能更好地抒發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情,而科技恰恰會削弱這種敬畏感。因此,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科學與美學的隔閡似乎越來越大。

查看全文

生態農業氣象服務對策

摘要: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的農業生產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從長遠來看當前農業發展主要是以肥料、農藥、生長激素等產品為基礎,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為目的,使用的高量化肥催生,不僅使得農地質量下降,同時使農產品標簽現代化,因土壤結構和食品安全的迫切需求,現急需轉變農業發展觀念,大力發展生態農業。

關鍵詞:生態農業;氣象服務;需求對策

生態農業是較為繁程復雜的工程,對于適應農業結構和發展綠色農業起著重要作用。

1生態農業理念

現代技術與傳統農業技術的結合是生態農業的顯著特點,同時生態農業具備全面協調管理的理念和促進經濟發展的特征,并且其能夠利用協調生態學原理、物質循環和能量利用以及多層次共生類型,充分考慮區域資源優勢。根據一般原則,只要對循環系統進行協調再生即可用于合理的生產制作,以這樣的工程系統規劃,它可以實現兩個系統的高產量、高品質、高效率。利用生態農業安全可持續發展的特點可使農業生態和農業經濟達到某種良性循環,從而促使經濟和社會以及生態環境“三大效益”的統一化發展。生態農業的發展,不僅可以實現農業高產、優良、穩定的目標,也有利于解決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轉變過程中的問題,傳統農業目前主要依賴化肥、農藥等化學手段來達到增產的目的,從而造成農業用地損失、農產品嚴重污染、土壤壓實等問題[1]。

2氣象服務對生態農業的作用

查看全文

農業氣象與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研究

摘要: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的發展能促進國民經濟水平的提升。在農業的發展過程中,應該重視對農業生態系統的建設,因為其是實現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和前提。農業氣象與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有密切的關系。文章從生態角度分析了農業氣象和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系,同時闡明了人類必須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建設,保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關鍵詞:農業氣象;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

1氣象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理論

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促進我國的農業向現代化的方向發展。在農業的發展中,農民還是需要靠天吃飯,這個格局還在一直延續。受到固有思想的影響,我國的一些農業氣象工作者對氣象發展認識程度不足,面對新的氣象發展形勢無所適從。為此,相關的工作部門為了改變這種局勢和困境,進行了農業結構調整服務和積極參與生態環境的建設,為農業氣象事業的服務和發展奠定基礎,保護農業生產的環境,進而為生態環境的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2農業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的制約因素

2.1農業用地資源的逐漸減少。土地在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同時也是生態系統、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我國的土地資源雖然比較豐富,但是人均占有量不足,同時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大量土地被占用,農業資源用地將出現明顯減少的趨勢,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和建設。2.2農業生態系統脆弱。受到經濟和技術等因素的影響,加之人為因素的影響,農業生態系統更加脆弱。生態系統中的許多元素被人類所需,許多物質元素被人類使用,進而對生態系統物質循環造成一定的影響。為了改變這種情況,應該人為的輸入大量的物質,如進行施肥等,這樣才能保證生態系統的平衡性,但是需要注意這種平衡只是暫時的,一旦長時間發展的話將使生態系統變得更加脆弱。2.3農業環境污染日益嚴重。受到一些因素的影響,我國的農業生產環境和農戶品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特別是造成耕地質量的下降,尤其是一些農產品中含有大量農藥殘留,不僅威脅人類的健康,而且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有嚴重的影響。加強對農畜產品污染的監測和管理非常有必要,尤其是對重點污染地區的治理很關鍵。2.4農業自然災害有增無減。近年來,我國常常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和侵襲,對經濟造成一定的影響。一旦發生自然災害的話,直接影響農業生長。自然災害的破壞程度逐漸提升,一些極端天氣發生的次數越來越多,同時涉及的范圍也越來越廣。在農業的發展中,農業氣象災害的發生已經成為制約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1]。

查看全文

生態農業氣象科技服務需求與策略

摘要:生態環境的惡化使極端天氣出現的次數越來越多,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農業氣象災害,直接影響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氣象服務能為農業的生產提供準確和及時的氣象信息。為此,文章主要闡述生態農業氣象服務的重要性,同時重點分析了生態農業氣象科技服務的對策。

關鍵詞:生態農業;氣象服務;需求;對策

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業向著現代化的方向發展,我國的農業也取得了一定成就,特別是生態農業發展領域。然而,農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氣象服務為其提供準確的信息,同時隨著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一些極端的天氣頻繁的出現,這直接影響農業的健康發展。在生態農業的發展中對氣象服務有比較高的要求,在這樣的背景下,進行農業氣象服務的研究非常的重要。

1生態農業氣象服務的重要性與實際需求

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氣象因素的影響。尤其是氣象中的光照、熱量和降水等都和農作物的生長有密切的關系,農作物只有在適宜的溫度下才能健康生長。應該采取一定的措施調整農業機構,保證農業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尤其應該重視生態農業的發展,強化氣象科技為生態農業的發展服務。為了合理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和發展優勢農業產業,應該結合氣象實際情況發展生態農業,為農業結構調整的合理化進行奠定基礎。農業氣象不僅為農業的現代化發展和綠色產業基地的建設提供基礎,同時還能促進生態環境的建設。氣候能受到環境質量的影響,而氣象也有一定的特點,即波動和活躍,在生態學的發展和建設中,農業生產是其需要解決的問題,同時還有生態環境的建設。農業氣象學家應該了解生物氣象學和農業生態,只有這樣,氣象技術才能在促進農業生產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同時為農作物的生長和災害的防御工作奠定基礎[1-2]。

2生態農業氣象科技服務發展對策

查看全文

深入氣象局工作安排思路

一、工作思路

以科學發展觀統領氣象事業發展全局,以提高氣象為生態文明城市建設服務的能力為中心,堅持“公共氣象、安全氣象、資源氣象”的發展理念,堅持“面向民生、面向生產、面向決策”的服務方向,以需求為牽引,服務為引領,按照“融入共興、提升能力、強化服務、科學發展”的工作新思路,以“全省做示范、西部創一流、全國爭先進”為目標,以“抓項目、強能力、重服務、求作為、構和諧、促發展”的工作要求,爭做“火車頭”做好“發動機”,全面推進貴陽氣象事業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

二、工作安排

1.堅持以公共氣象服務為引領,扎實推進現代氣象業務體系建設。提升氣象預測預報能力、氣象防災減災能力、應對氣候變化能力、開發利用氣候資源能力,切實為保障和改善民生做好氣象服務;繼續深化應急工作“一案三制”建設,大力提升處置各類氣象災害的能力;切實做好市域快速鐵路、輕軌線建設及第九屆民運會做好精細化氣象預報服務,為保障城市運行提供氣象保障服務。

2.圍繞生態農業發展和廣大農民的需求,著力健全農業氣象服務體系。以“畜、禽、蛋、奶、果、菜、花、藥、茶、煙”十大產業發展為重點,加強生態與農業氣象服務系統建設。切實為烏當、花溪國家科技示范園區、貴陽現代農業展示區和開陽、息烽農產品發展優勢區開展農業氣候區劃,為漁洞峽水庫工程氣候可行性論證。加強基層氣象協理員和信息員隊伍建設,組織開展氣象災害防御示范社區(村鎮)創建活動,繼續開展信息大篷車進村入戶培訓,擴大信息覆蓋面。

3.強化氣象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發揮氣象防災減災體系保障功能。密切監視天氣變化,切實做好人工防雹減災工作,提高氣象災害防御能力;全面完成全市防雹站標準化建設,加大作業民兵業務培訓力度。加強煤礦、建筑、水利、?;?、特種設備等重點行業和領域的防雷安全管理,提升公共安全水平。

查看全文

市區氣象部門工作安排

一、工作思路

以科學發展觀統領氣象事業發展全局,以提高氣象為生態文明城市建設服務的能力為中心,堅持“公共氣象、安全氣象、資源氣象”的發展理念,堅持“面向民生、面向生產、面向決策”的服務方向,以需求為牽引,服務為引領,按照“融入共興、提升能力、強化服務、科學發展”的工作新思路,以“全省做示范、西部創一流、全國爭先進”為目標,以“抓項目、強能力、重服務、求作為、構和諧、促發展”的工作要求,爭做“火車頭”做好“發動機”,全面推進貴陽氣象事業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

二、工作安排

1.堅持以公共氣象服務為引領,扎實推進現代氣象業務體系建設。提升氣象預測預報能力、氣象防災減災能力、應對氣候變化能力、開發利用氣候資源能力,切實為保障和改善民生做好氣象服務;繼續深化應急工作“一案三制”建設,大力提升處置各類氣象災害的能力;切實做好市域快速鐵路、輕軌線建設及第九屆民運會做好精細化氣象預報服務,為保障城市運行提供氣象保障服務。

2.圍繞生態農業發展和廣大農民的需求,著力健全農業氣象服務體系。以“畜、禽、蛋、奶、果、菜、花、藥、茶、煙”十大產業發展為重點,加強生態與農業氣象服務系統建設。切實為烏當、花溪國家科技示范園區、貴陽現代農業展示區和開陽、息烽農產品發展優勢區開展農業氣候區劃,為漁洞峽水庫工程氣候可行性論證。加強基層氣象協理員和信息員隊伍建設,組織開展氣象災害防御示范社區(村鎮)創建活動,繼續開展信息大篷車進村入戶培訓,擴大信息覆蓋面。

3.強化氣象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發揮氣象防災減災體系保障功能。密切監視天氣變化,切實做好人工防雹減災工作,提高氣象災害防御能力;全面完成全市防雹站標準化建設,加大作業民兵業務培訓力度。加強煤礦、建筑、水利、危化、特種設備等重點行業和領域的防雷安全管理,提升公共安全水平。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