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3 18:03:3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畜牧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畜牧論文

畜牧循環經濟匯報論文

《畜牧循環經濟匯報材料》論文范文由一世教育畢業論文網收集于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只可觀摩不可抄襲,因抄襲畜牧循環經濟匯報材料引起的版權糾紛本站概不負責,若本站對于該文的展示侵犯了您的權利,請通知我們刪除。

近年來,我縣緊緊圍繞建設生態型畜牧業的宏偉目標,以創建循環經濟示范企業為主線,以建設生態良好、資源節約、環境優越的生態小區為思路,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科學決策,合理規劃,注重創新,積極探索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統一的有自身特色的可持續性發展的生態之路,實現了畜牧業的跨越式發展。

一、==縣畜牧業現狀

近年來,我縣堅持把畜牧業作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富民強縣的重要工作來抓,通過龍頭帶動,機制創新,科技升級,產業循環、優化環境,使畜牧業漸漸步入了集約化、產業化、工業化、生態化的發展快車道,使全縣畜牧業呈現出持續健康發展的可喜局面。回顧近幾年來畜牧業發展,一是畜牧產值不斷攀升。十四年來全縣畜牧產值以年均遞增25%的增幅持續增長,2004年畜牧業產值達到14.37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75%,畜牧加工產值達到17.5億元,人均牧業產值5748元,按人均牧業產值、肉、蛋產量三項指標綜合評定排序,已連續14年位居全省第一位。二是畜禽飼養量成倍增長。2004年全縣規模化豬場42個,出欄生豬41.1萬頭,30萬只肉雞飼養廠達到165個,出欄肉雞達到5339萬只,名列全省第一。三是食品加工總量不斷膨脹。2004年全縣擁有肉雞生產線3條,時宰肉雞達到1.8萬只,班宰1千頭豬肉生產加工線1條,時宰600只羊肉加工生產線1條,年肉類總產量達到11.05萬噸,年產2.5萬噸及1.2萬噸熟食生產線各1條,年產熟食3.6萬噸,出口熟食5800噸,創匯1500萬美元,位居全國前十強。四是疫病控制能力進一步增強。先后投資300萬元,建成了省級動物檢測中心和龍頭企業化驗室,配備了酶標儀、PCR等化驗監測設施,完善了疫情測報站的建設,強化了重大動物疫病的預警機制,使全縣動物免疫密度達到100%,嚴防了重大疫病的發生,做到了“有疫不爆發,有病不流行”,從而保障了畜牧業安全。五是投入品監管程序更加規范。對生產投入品建立了源頭追溯制度,采取了定期抽檢方式,嚴厲打擊假冒偽劣及使用瘦肉精等違法行為,凈化了全縣畜牧生產資料市場。2003年,全國“瘦肉精”大檢查中,淇縣抽檢380份尿樣中,未發現一例違禁藥物使用情況,受到農業部的表揚。幾年來,淇縣先后被農業部、省委、省政府授予“全國農業技術推廣先進單位”、“全國農業結構調整示范縣”、“畜牧強縣”“全國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綜合示范區”等榮譽稱號。回顧二十年來發展歷程,我縣明確提出了要緊緊圍繞建設生態型畜牧業這一宏偉目標,以經濟、社會效益的持續高速發展為背景,以創建我縣循環經濟示范企業為主線,以建設生態良好、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態小區為工作思路,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堅持產業發展為環境管理服務,合理規劃,科學決策,在推動畜牧環境建設和循環經濟工作快速發展。

二、我縣循環經濟發展概況

從生態學方面講,我縣經濟是一種傳統經濟,這種經濟是由“資源——產品——污染排放”所構成的單向物質流動的經濟。在這種經濟中,人們以越來越高的強度把自然資源和能源開采出來,在生產加工和消費過程中又把污染和廢物大量地排放到環境中去,對資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這種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對我縣經濟的發展是格格不入的,特別是在畜牧業發展方面,畜牧生產所導致環境污染的影響是不言而寓的。例如:雞糞對環境的污染和細菌、病毒的傳播,生產廢水的浪費和污染等。在這種形式下,我縣迫切需要發展畜牧循環經濟,循環經濟是追求更大經濟效益、更少資源消耗、更低環境污染和更多勞動就業及防治動物疫病和保證畜產品安全的先進經濟模式。為此,我縣畜牧業必須走新型產業化新思路,提高企業對循環經濟的認識水平,加大技術創新,推行清潔生產和保護環境,在政策上多多給予扶持,促進我縣循環經濟快速發展。

查看全文

動物疾病預防畜牧養殖論文

一、畜牧養殖中常見疾病的分析與介紹

畜牧養殖中的疾病即為在畜牧養殖過程中所飼養的牲畜應為病菌或者病毒的侵害,而導致生物體部分出現生理上的損害。在飼養生物患疾病的過程中,動物機體、功能會因為病菌、病毒的侵襲導致一些不正常的變化,這些都會影響所飼養的牲畜健康生長,影響生長速度,嚴重的會致使牲畜死亡,給養殖戶帶來巨大的損失。其中有如下幾種常見疾病:

1.傳染病

傳染病即為因為某些這病病毒、細菌、真菌等微生物所導致的傳染性疾病,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瘟疫。這種病的傳播依靠的是病原,其中病原包括我們提到的細菌、病毒、真菌等,同時也包括已患病的牲畜。傳染病的傳播方式可以是生物之間的接觸傳染,也可以通過空氣、水源等方式進行間接傳播,傳播速度也是非常之快,在預防工作中難度很大。

2.寄生蟲病

在畜牧養殖中,寄生蟲病是一種常見的疾病,幾乎見于任何飼養的動物中。寄生蟲病當然就是因為有寄生蟲侵入到牲畜體內所導致的疾病,其中引發寄生蟲病的生物有三類:原蟲、蠕蟲、節肢動物。他們寄生于動物的表面,以動物所必須的營養物質為食。其中蠕蟲類與原蟲類寄生蟲是進入到動物體內,而節肢動物則大部分是寄生于動物的表面。在寄生蟲中,每種寄生蟲,或者說每類寄生蟲都有其固定獨特的宿主,通過宿主之間的接觸進行傳播。

查看全文

關于動物疾病的畜牧養殖論文

1種類

動物疾病指的是養殖動物機體因受到外部或內部因素影響,使其受到侵襲,導致機體受損。動物疾病常見的類型有傳染疾病、普通疾病、寄生蟲病三種。普通疾病所指的就是常見疾病,主要有內科疾病、外科疾病。外科疾病是動物在養殖時所產生的眼病、四肢病等。內科疾病包含的形式比較多,主要有神經、消化、泌尿、呼吸、內分泌系統等疾病,另外還包括遺傳、中毒等。傳染性疾病是因病原微生物所致,其臨床癥狀在初期并無特異性,具備一定階段的潛伏期。傳染源主要有真菌、病毒、細菌等,疾病階段主要表現為潛伏、前驅、發病三個階段。這種疾病既能夠直接傳播,也可經間接方式傳播,若疾病擴散,便難以得到控制。寄生蟲病是因動物受到寄生蟲襲擊所致,大部分寄生蟲都存在長時間的發育期,且有固定宿主,傳播途徑主要為直接接觸,例如食物、水、土壤中含有寄生蟲,都會導致動物患上寄生蟲疾病。

2原因

畜牧養殖動物的疾病產生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如動物生長環境、動物皮膚受損等均有可能導致其受到細菌感染。動物生長環境對其健康程度影響非常大,若動物長期處于對機體有害的空間,則會使其在進行新陳代謝過程中,不能同環境交換能量,使機體生理調節異常,如果動物的機體環境遭到破壞,便會呈現為病態現象。缺乏有效的管理方式。在畜牧養殖動物中,若養殖者管理方式不合理,便會導致很多問題的出現。例如養殖場的建筑與設備不夠健全,大部分養殖人員在選擇養殖地址前,并未對當地環境進行考察,事后才了解到其通風系統與排污系統存在問題,從而導致動物疾病的產生。另外,當發現動物生病后,因養殖者缺乏對動物疾病知識的了解,在用藥時操作不合理,極有可能引發動物中毒,導致其產生不良影響。

3預防措施

在畜牧養殖過程中,若動物產生疾病,對于養殖者而言,將會造成巨大經濟損失,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會對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損害。動物疾病問題關系到人們的生活質量,因此,動物疾病的預防工作十分重要。合理選擇養殖場所。畜牧養殖動物的養殖場所是預防動物疾病的基礎,若動物長期處于一個良好的環境成長,則其出現疾病的概率也就降低,由此可見,良好的生長環境對于動物的養殖非常重要。畜牧養殖場地應該處于地勢較高的地方,具備通風、干燥等特點。另外,這個地方還需擁有較好的水源,具備良好的排水設施。畜牧場的建造要遠離居民區,在建造時,注重排污、取暖、通風等設備的引入,給動物營造一個健康、舒適的生活環境。定期為動物進行病檢。在養殖過程中,動物隨時都有可能出現疾病,而有些疾病具有潛伏期,在早期不易被發現,因此,養殖場必須定期為動物進行病檢,可建立病檢制度,通過病檢有利于使動物疾病得到控制。除此之外,還要定期對動物用品消毒,為動物注射疫苗,使其免疫力得到提升,降低疾病發生率。使養殖場動物的出入變得更加規范化,避免因頻繁流動,導致疾病迅速擴散,在疾病多發疾病,更要注重控制傳染疾病的發生,病檢周期可適度調節,這樣有利于控制疾病率。強化動物管理。動物疾病的控制需采取的主要措施就是預防,疾病產生的原因主要受到客觀因素與人為因素影響,根據這一特點,可采取有效措施預防疾病。例如使養殖活動更加合理,建立有效飼養標準,針對動物需求,對飼料進行調配,確保動物體內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使其抵抗能力大大提升。在養殖時,養殖者要經常并動物生長環境進行消毒,確保通風良好,避免滋生病菌,降低疾病發生率。隔離措施。一旦發現動物存在異常癥狀,則需立刻送去病檢,若確診為動物有病,養殖者需根據動物病情,對其進行處理,將確診患病的動物隔離,避免疾病擴散。另外,需對動物注射藥物,了解動物的具體治療方法,規范用藥,有利于促進動物疾病的好轉,降低疾病傳播率。

查看全文

春季畜牧養殖論文

1畜牧養殖疾病發病條件

1.1適宜傳染途徑

畜牧養殖疾病發病的條件為病原微生物借助一定的途徑侵入動物適宜的部位。在這一條件中,假使病原微生物侵入了動物身體,但是所侵入的動物部位不能滿足其生長條件時是無法引起發病的。就拿破傷風來說,只有破傷風梭菌通過動物外傷侵入動物體后,再在無氧的條件下成功得以成長才會造成發病。除此之外,當動物對某種病原微生物沒有免疫力時就可以稱其為易感性,所以說病原微生物在侵入到有易感性的動物體后就能導致動物發病。

1.2外界環境因素

外界環境因素通常包括三方面內容,即:①對病原微生物生命力或毒力的影響;②對動物抗病能力的影響。每年剛剛步入春季之后,畜牧養殖面臨的一大主要難題就是嚴重缺乏飼料,而且動物的抗病能力十分低下。在這種情況下,寄生在牛羊等動物膽管中的某些病菌就開始快速生長,最終導致動物發病甚至死亡;③對生物媒介和中間宿主生命力、分布的影響。隨著季節的變化,蚊子會通過叮咬的途徑把瘧疾與流行性腦炎等進行傳播。

2疾病流行特點

查看全文

動物疾病與畜牧養殖論文

1畜牧養殖中動物疾病種類與病因分析

1.1疾病種類

1.1.1傳染病它是由于特定的微生物病原體造成對動物機體的襲擊而引發的疾病,具有很高的傳染性。就傳染病的發病因素來說,病原是最為重要的一個方面,比如我們常可以接觸到的真菌、細菌都有可能成為病原引發傳染病。一般來說,動物在感染傳染病之后,都會出現一些不同的癥狀或者生理反應。傳染病可以通過接觸傳染,也可以通過空氣等介質傳染,預防難度極大。

1.1.2寄生蟲病寄生蟲病屬于畜牧養殖中一種非常普遍的疾病,種類一般包括節肢動物、蠕蟲以及原蟲三類,均寄生在畜牧動物的體內或者體外,以動物本身所具有的營養物質作為生長基礎。其中,節肢動物多以體外寄生的方式存在,而蠕蟲與原蟲則為體內寄生。通常寄生蟲都有其相應固定的寄生宿主,且可以通過接觸而傳播。

1.1.3普通疾病動物的普通病包括多種,比如內科、外科或者是產科疾病,而且發病率極高。外科疾病主要包括外傷或者是眼病等等,產科疾病較為復雜,包括孕期、分娩期以及產后的相關疾病等。

1.2疾病病因

查看全文

畜牧業財政金融論文

1重點投向畜牧業產業化經營

畜牧業產業化的核心是工業化,也就是畜產品加工業,工業化是傳統農業融入現代市場經濟進行的必然選擇,是一個國家新型工業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省畜牧業產業化與發達國家和地區存在巨大差距,畜產品加工轉化率低,加工層次低,精深加工產品少,需要重點投入的是以下幾個方面。

1.1建立、培育、壯大龍頭企業

各地產業化的實踐表明,龍頭企業是多個產業化經營環節的中心,在產業鏈發展和完善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帶動農民致富方面,更是舉足輕重,其主導作用越來越明顯。建設、培育、壯大龍頭企業應堅持正確的原則和導向。首先要注重規模,注重培育大型企業集團,走集團化發展道路,才能在信息、技術、營銷等方面實現綜合協調發展。其次要注重標準,不管是新上的項目,還是新開發的產品,標準一定要高,有了高標準,才能確保市場競爭力和占有率。第三要建立長遠規劃,不斷拓寬發展領域,要做到本地市場和外地市場同步發展。在立足國內市場的基礎上,向國外拓展,提高輻射帶動能力,從而拉動龍頭企業快速發展壯大,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

1.2建設現代養殖業生產體系,把農民組織起來

養殖業產業化關鍵是促進生產的組織化,只有把分散的農民組織起來,把小規模分散的生產和加工企業、市場連接起來,才能形成產業鏈,促進產業化進程。這其中應遵循的原則是:自愿原則、風險和利益共擔共享原則、綜合服務原則。財政和金融要加大投入,促進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組建貿工牧、產加銷一體化的聯合體。

查看全文

北方畜牧業產生分析論文

1引言

在人類歷史發展的早期,采集、漁獵、畜牧是與原始農業相伴而存在的生產部門。雖然在采集、漁獵中萌生了原始農業,而原始農業又分化出畜牧業,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并沒有明顯的部門區別與區域分異,各生產形式之間相互補充、相互完善,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結構特征。例如在我國內蒙古東西部許多史前時期聚落遺址中都發現有代表畜牧文化的細石器與表現鮮明定居農業的陶器、石器共存的現象,其中內蒙古西部老虎山遺址出土的器物就是一則農牧共存的典型事例[1]。進入國家階段以后,這樣的事例也仍然存在,如夏商周三代時期華戎之間的地域分異仍然十分不清晰,許多中原民族往往在農業中雜以狩獵與畜牧。由于廣泛存在這樣的生產結構,以至于在中原文人撰寫的文獻中,也不過用西北多牧畜少農耕,中原多農耕少牧畜描述而已,你我之間還沒有明顯的界限。

萌生于原始農業的畜牧業,不但在地域上與農業相互交叉,而且由于早期的畜牧業是與原始農業相伴而生,因此并不具備遷移特征,屬于放養型畜牧業。隨著農業生產內部結構進一步分化,以遷移生活為代表的游牧業逐漸游離出來,形成獨立的生產部門。而依附于定居農業的放養型畜牧業繼續與農業生產保持著密切聯系,并以家庭舍養、近地放牧等不同形式持續發展到近現代。

游牧型畜牧業與放養型畜牧業存在許多差異,其中在以下幾方面尤為突出:1)規模:放養型畜牧業中牲畜的食物來源主要限于聚落周圍地帶,因此畜養規模有限,與農業生產之間的依存性很強。游牧型畜牧業中牲畜獲取食物的空間范圍很廣,完全脫離了農業聚落的束縛,畜養規模很大。2)區域:由于放養型畜牧業與農業生產之間的依存關系,其分布地區多與農業生產結合,出現在農耕區或半農半牧區。與放養型畜牧業分布地區不同,游牧型畜牧業則跳出農耕區的基本范圍,成為草原環境的產物,并在遷移中建立了更廣闊的生存空間。

在各類非農業生產類型中,游牧型畜牧業(簡稱游牧業)雖然起步較晚,但無論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中,還是在由人類活動而塑造的人文景觀中,都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許多學者就游牧業與騎馬民族的產生提出了多方面的見解,其中日本學者江上波夫認為騎馬民族的發生和發展,極大程度上決定于地理環境。尤其歐亞大陸中部的茫茫草原,既因干旱缺雨而無法進行農耕,又沒有大型食肉動物對草原牲畜造成威脅,是理想的牧場[2]。美國學者歐文·拉鐵摩爾(OwenLattimore)則就中國歷史背景指出,草原游牧的產生與馬的應用關系密切[3]。乘馬可以使依草原而生存的牲畜與依牲畜而生存的社會密切聯系在一起,從而由部落發展成草原國家。那么除了草原環境與馬具之外,是否還有其它原因成為游牧業脫離農業而趨向草原的動力呢?離開中外史學界對于這一問題的解釋,我們將問題的視點放在環境上,并指出游牧業的產生與環境存在一定的互動關系。

2中國北方游牧民族的興起與氣候變遷

查看全文

畜牧業結構調整提升效益論文

農區畜牧業“入世”后,在部分畜產品相對過剩、資源約束、市場約束增大、增收難度加大等多重挑戰面前,如何實施戰略性結構調整,走出困境,提高效益,從而盡快把畜牧業發展成為一個大產業?調整的重點及首要目標是什么?筆者就此談點個人看法。

1養殖結構多元化

1.1穩定生豬數量,提高效益.筆者所在的農區,傳統上畜牧業幾乎就是一個“豬天下”,生豬產值占牧業產值的50%以上。在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今天,普通肉豬已出、現供大于求,效益低下的局面。這種態勢必須改變,應把生豬飼養量穩定在一個恰當的范圍內,突出狠抓肉豬品改和質量提高,主攻出欄,降低糧耗,追求效益上。

1.2一突出發展草食牲畜發展草食牲畜,既可挖掘飼草資源,促進節糧,又是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也是實現現代化生態畜牧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農區應當花大力氣發展牛、羊、兔等草食畜禽,積極開展奶牛養殖、高床養羊、集約化養兔,將資源優勢變為商品優勢。

1,3努力發展小家禽家禽個體小,占地少,耗料低,生長快,效益好。農區應充分利用房前屋后、桑園、果園、水田、塘堰、溪河等,養殖雞、鴨、鵝等小家禽,積極推廣田上養鴨、機械化養雞,實行規模養殖。

1.4開發觀光型畜牧業在有條件的地方,適當引進、繁育、養殖珍稀動物,開發觀光型畜牧業。

查看全文

北魏畜牧業發展論文

[摘要]北魏的畜牧業特別是國營畜牧業,在我國畜牧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生產技術水平相當之高,這在《齊民要術》中得到反映,其中又以《養羊篇》所載的成就為最高,給后世養羊業的發展帶來了深遠的影響。本文分析了北魏農牧結構的變動,農牧業的此消彼長的原因,并且還就這一時期以畜牧業為主的生產方式對諸如水土保持等有關生態方面的積極影響,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北魏畜牧業齊民要術農牧結構

北魏是繼十六國分裂局面之后重新統一北方的封建王朝,是我國歷史上民族大融合非常重要的一個時期。由鮮卑拓跋珪于公元386年建立,歷十二帝二王,至公元534年分裂為東魏和西魏截止,共經歷一百四十九年。其間通過不斷對其他游牧部族及南朝劉宋政權的掠奪進攻,于公元439年,完成了黃河流域的統一,從而結束了一百多年來北方分裂割據的局面。至公元449年,北魏的疆域已北至大漠,西至新疆東部,東北至遼河,南至江淮,達到鼎盛時期。作為一個由游牧的鮮卑族建立起來的國家,北魏的畜牧業生產相當繁榮,在我國畜牧史占有顯著的地位。探討這一時期的畜牧業的發生發展、生產水平、結構變動及產生的影響,是一項頗有價值的工作。本文將就此略作說明,不妥之處,敬請指正。

一、北魏畜牧業的發展

來自北方草原的鮮卑拓跋部,在北魏建立以前,還處于“畜牧遷徙,射獵為業”[1]的原始游牧社會,從事著單一的游牧經濟。掠奪和自然繁殖是主要的生產方式,為其提供皮、毛、肉、酪等畜產品以維持衣、食、住、行的需要。公元386年,道武帝拓跋珪建立北魏,同時加快了對周邊敕勒、柔然等游牧部族的征討,并取得了節節勝利。戰爭掠奪已然成為獲取財富的重要手段。據初步統計,從北魏建立至公元439年北方統一這五、六十年間,共發生針對別的部族的掠奪戰爭不下十五起,而且規模是越來越大[2]。戰爭不但使得其軍事實力不斷增強,而且促使北魏的畜牧業經濟取得了很大發展,為后來的統一北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像公元429年,太武帝北征柔然,一次性掠獲戎馬500萬匹,呈現出畜牧車廬,彌漫山谷的景象。這一時期,除去自然繁殖以外,掠奪在北魏的畜牧業生產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正是為了安置這些掠奪而來的馬牛羊等戰利品,同時也為了頻繁而又長期的統一戰爭的需要,加之北方地區一百多年來長期處于戰亂分裂的局面,人煙稀少,土地荒蕪,于是在北魏畜牧業中占有極為重要地位和影響的國營牧場便應運而生了。

表1:北魏四大國營牧場

查看全文

結構調整提升畜牧效益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養殖結構多元化;畜禽品種優質化;牧草種植規模化;技術推廣日常化;防疫滅病規范化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穩定生豬數量,提高效益、把生豬飼養量穩定在一個恰當的范圍內,突出狠抓肉豬品改和質量提高、一突出發展草食牲畜發展草食牲畜、努力發展小家禽、開發觀光型畜牧業、規模適度、實現畜牧業生產從數量型、溫飽型向質量型、營養型轉變的核心是品種優化、大力引進國外優良品種、保護優良地方品種、規范良種公畜配種、種植牧草的好處一是經濟效益可觀、農區種草,是種、養業調結構的最佳切入點、引進牧草種籽應注意的問題、加強牧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努力提高牧業科技推廣人員的素質、大力推廣先進實用技術、健全法制、制定規劃等,具體請詳見。

農區畜牧業“入世”后,在部分畜產品相對過剩、資源約束、市場約束增大、增收難度加大等多重挑戰面前,如何實施戰略性結構調整,走出困境,提高效益,從而盡快把畜牧業發展成為一個大產業?調整的重點及首要目標是什么?筆者就此談點個人看法。

1養殖結構多元化

1.1穩定生豬數量,提高效益.筆者所在的農區,傳統上畜牧業幾乎就是一個“豬天下”,生豬產值占牧業產值的50%以上。在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今天,普通肉豬已出、現供大于求,效益低下的局面。這種態勢必須改變,應把生豬飼養量穩定在一個恰當的范圍內,突出狠抓肉豬品改和質量提高,主攻出欄,降低糧耗,追求效益上。

1.2一突出發展草食牲畜發展草食牲畜,既可挖掘飼草資源,促進節糧,又是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也是實現現代化生態畜牧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農區應當花大力氣發展牛、羊、兔等草食畜禽,積極開展奶牛養殖、高床養羊、集約化養兔,將資源優勢變為商品優勢。

1,3努力發展小家禽家禽個體小,占地少,耗料低,生長快,效益好。農區應充分利用房前屋后、桑園、果園、水田、塘堰、溪河等,養殖雞、鴨、鵝等小家禽,積極推廣田上養鴨、機械化養雞,實行規模養殖。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