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材總結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7 10:35:4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語文教材總結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語文教材總結

語文教材改革管理論文

以前出版過哪些高中語文教材

我國編寫語文教材是在1903年全國普遍舉辦新學之后才有的事。早期的中學語文教材并未區分初中與高中,而是籠統冠之以“中學”、“中等”等名。1922年,我國基礎教育實行“6、3、3”學制,即初等教育6年,中等教育分為初中、高中兩個階段,各為3年,正式在中學教育中劃分出高中階段。自此,高中語文教材始獨立成冊。

據首都師范大學教授饒杰騰統計,從1922年初、高中分家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有“高中”或“高級中學”字樣的語文教材主要有30種版本。最初,教材的編寫一直采用“審定制”,即民間編寫、政府審查出版、學校自行選用。抗日戰爭爆發后,國民政府改而實行“部編制”,即由國家有關部門統一組織編寫、并在各學校統一發行使用。這種教材編寫方式一直沿用至今。<--IWMS_AD_BEGIN--><--IWMS_AD_END-->

在1922-1949年近30年間,高中語文教材編寫一直在進行新的嘗試:比如,開始只選文言文,后來則逐漸選編一些平明易懂的語體文;

開始只是簡單的文章匯編,后來則增加一些語法、修辭等語文知識的教育,等等。這些都為建國后高中教材的編寫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不過,在建國前的30余種高中語文教材中,對新中國高中語文教材編寫影響較大的還是1946年由胡喬木主持編寫的《中等國文》(共三冊)。這套教材選文多是平易樸素的語體文,有不少是宣傳性的時文,如《說服群眾》、《新民主義的憲政》等等,文言文和文學作品則很少。

1950年,國家成立人民教育出版社,統籌全國中小學語文教材的編寫和出版。該社成立后,除前面所說的將于今秋向全國推廣的兩套教材外,還先后編寫出版過六種全國通用的高中語文教材。其中,以1956年版和1963年版最具有代表性,分別體現了我國高中語文教材體系的兩種主要模式。前者借鑒蘇聯經驗,屬“分科型”,即將高中語文課分成“漢語”和“文學”兩科,編寫兩套相對獨立的教材。其主導思想是要加強文學教育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份量。由于政治形勢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此次語文教材改革僅僅持續了兩年,于1958年以失敗而告終。后者則借鑒我國的傳統經驗,屬“綜合型”,即把閱讀、寫作和語文知識三者綜合編進一套教材,以課文為主體,幾篇課文組成一個單元,在課文教學中同時進行閱讀、寫作和語文知識方面的訓練。這次高中語文教材改革由于“”的干擾和破壞也未能堅持下來。

查看全文

高中語文新課改教材研究

一、新課改以來人們關注教材的原因

(一)教材“一變多”帶給人們思考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中小學教材長期實行“一綱一本”制,語文教材的研究沒有吸引大家的注意。在那個時期,人們研究的方向大致是語文教材的整體研究。如《1901~1949年語文教科書發展研究(上)》(劉正偉,《中學語文教學參考》1997年第8~9期)《1901~1949年語文教科書發展研究(下)》(劉正偉,《中學語文教學參考》1997年第10期)主要結合歷史背景研究不同時期語文教科書的形態、內容、結構、規模、分布等。推行基礎教育改革以來,我國語文教材打破了人教版一統天下的局面,出現了不同版本的教科書,引發了一系列的問題。比如,出現重復編寫同一水平、同一層次教材的現象;教材選文不規范的問題等等。其中最為突出的是,面對多樣化的教材市場,學校、教師應該選擇哪個版本的教材;在同一課標的指導下,哪個版本教材更加科學,教材編寫者應該怎樣科學合理地編寫教材等等。面對這一系列的問題,需要有專業的知識分析教材情況,給人們提供建議。這時研究教材顯得十分具有現實意義。因此新課改后,人們對教材越來越關注,對教材的研究越來越多,研究的角度越來越細。對教材的研究可以幫助教師科學地選用教材使教師掌握教材理論、把握教材的結構體系、理解教材內容,從而提高分析運用教材的能力;可以促進語文學科的建設和發展,研究語文教材可以豐富語文教育學科的理論,促進中國特色的語文教育學科體系建設;通過比較可以為我國教材編寫和出版提供建設意見和專業化服務。

(二)教材研究的作用

教材(特別是教科書)在中小學教學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既是課程目標和內容的具體體現,又是教師和學生開展教學活動的主要工具。在當今大眾教育的背景下,人們越來越重視教育的質量,要求教育更科學、規范。而教材是學校教育質量基本的保證。教育家陸費逵在《中華書局宣言書》中明確提出了“教科書革命”的口號,他說:“國立根本,在乎教育,教育根本,實在教科書。”由此可見教科書的重要性。教材不僅是課程標準的代言人,也集中了學科領域的許多專家、學者的專業智慧,它是學科知識的精華、智慧的結晶。教材是根據教育目標和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專門研制和編寫的文本,所以教材應該是教學工作的中心和關鍵。把教材邊緣化和誤讀教材是導致課堂教學質量低下和教學改革亂象的原因。我認為,課堂教學的主要任務就是處理好教材和學生的矛盾。忽視教材研讀,課堂教學就會失去方向,教學質量就會沒保證。所以,人們越來越多關注教材,研究教材。

(三)考試制度的影響

查看全文

國內外語文教材比較管理論文

綜觀中國語文教材與美國語文教材,我們可以發現,兩者有相同之處,又有諸多不同之處。

一、兩者相同的地方

1.都較重視“義理”教育。“義理”教育,即“道”的教育。“文以載道”是我國語文教材一個鮮明的特色。不過,近年來,我國語文教材已由“義理”本位逐漸過渡到“語言”本位,但滲透“義理”的選文在語文教材中仍占較大的比例。美國語文教材同樣重視“義理”教育。例如,六年級文學教材第二單元主題為“英雄”,教材的選文有,生活中的英雄:小說《勇敢點,戴納》、《兒童英雄:救人者、幸存者和有才能者的真實故事》、詩歌《搶救》;勇敢和善良:小說《卡羅琳的第一百件事》、小說《數星星》;杰出人物《狂人瑪吉》、小說《澤利》、詩歌《婦女》。教材通過這些英雄人物的介紹,旨在教育學生要像他們那樣沉著冷靜、不畏困難、勇敢地挑戰困難。

2.兩者都很重視學生的閱讀與寫作。閱讀和寫作能力的高低是美國衡量語文教學質量的一把重要標尺。因為,若閱讀能力低就不能理解諸如歷史資料、科學報告和經濟技術文件之類的重要資料,就無從下手進行研究性學習。同樣,在美國人看來,寫作水平差,也勢必影響學術研究、經商和專業工作等。所以,美國語文很重視學生的閱讀和寫作,我們從六年級教材《文學寶庫》中就可以窺見一斑。教材除了課堂閱讀外,每個單元還開列了“書架”,用于推薦書目,簡要介紹書目的內容。如第一單元的“書架”推薦了五本書:(1)《整天》(大衛.麥考德),(2)《代王子受罰的男孩》(悉德.弗萊喜曼),(3)《弗瑞斯比夫人和涅姆鼠》(羅伯特.C奧布賴恩),(4)《六年級借宿生》(伊芙.邦庭)(5)《聰明人范西利莎》(約瑟夫.謝爾曼整理)。這些文章指在通過大量的閱讀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同樣,我國的語文教材也很注重培養學生這兩方面的能力,對國內的語文教材,大家都比較熟悉,在此就不進行分析了。

二、兩者相異之處

1.兩者編排體系不一樣。美國的語文教材包括語言和文學兩大類。語言類的內容主要指語言知識的學習和語言技能的訓練,包括語言技能、實用寫作、有效交流等;而文學類的內容主要有美國和英國各主要歷史時期著名作家的作品以及歐洲和非西方著名作家的翻譯作品,包括當代文學、英國文學、美國文學、歐洲文學等等。初中階段的語文教材以語言和文學并重,高中階段的語文教材以文學為主。而我國的語文教材將語言知識、文學的學習都融于“選文”中,沒有截然分開的語言和文學兩大類教材。在編排體系上,兩者也各有特色。美國的文學類語言教材主要有三種類型的編排體系。(1)按文學作品主題編排。如六年級文學教材《文學寶庫》第三單元按“遠方的文化”主題編排,“遠方的文化”這一單元又細分為非洲探險、跨越時間、跨越國界三個小主題,分別對應的選文是,非洲探險:科學小品文《緊閉的門后》,小說《模仿樹和葉子》;跨越時間:童話《鴿子王子》、科學小品文《城堡》;跨越國界:小說《橫渡太平洋》、詩歌《東方地平線》、人物紀實《名字:諾姆貝瑞斯》。(2)按作品體裁編排。如八年級文學教材《文學》(銀級)按短篇小說?戲劇、紀實、散文、詩歌、美國民間文學、長篇小說分單元進行編排。(3)按歷史時期編排。而我國的語文教材大多按作品體裁進行編排,分為記敘文、說明文、議論言、詩歌、文言文、文學評論等單元。

查看全文

新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的比較

摘要:新一輪課改下出版的人教版語文教材已經啟用,其中教材在選文和編排上與比較文學中的影響研究、平行研究以及跨學科研究的理論有著較為密切的聯系。通過比較文學的視野來思考新版語文教材,不僅提供了新穎的解讀方式,也有利于拓寬語文教育的視野。新版語文教材的編寫從理念上與比較文學學科緊密融合,教師在教學應用上也要將比較文學理念運用于教學實際中,配合教材的改革發展,為培養優秀的人才作出貢獻。

關鍵詞:比較文學;語文教材;教學策略

2016年9月,我國啟用了新修訂的人教版七年級語文教材,其不僅更好地體現語文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特點,充分發揮了語文教材立德樹人的優勢,在課文編排上更是求精而不是求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教材的編訂不僅要求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和智慧,還同時提出了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的時代性和世界性的要求[1]。面對新一輪的教材改革和教育需求,新版語文教材不僅承擔著延續我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重任,還應當面向國際,走向世界。通過對新版語文教材內容、結構的梳理和探討,筆者發現新版語文教材較好地體現了比較文學跨民族、跨文化、跨語言和跨國家的特色,用比較文學的眼光看待中學語文教材和課程有利于擴大研究的視野,促進治學方法的改進。故筆者采用比較文學中的影響研究、平行研究、跨學科研究的理論基礎對新一版的語文教材改革進行探討,以期為語文教材的評析和使用提供新的視角和借鑒。

一、新版語文教材與比較文學的內在聯系

當今中國的語文教育理念與比較文學兼容并包的世界文學視野相契合,教材的編訂逐步顯示出國際化的眼光和世界文學的經典意識。嚴格來說,比較文學自誕生以來,它的定義和研究內容不斷被完善,學科的界定還存在著模糊性和不確定性[2]。但是它所提倡的“世界性眼光和胸懷”以及研究方法,與新版語文教材的編寫理念一致,體現了寬廣的學科視野和面向未來的人文素養。在當前比較文學研究的范式下,影響研究、平行研究以及跨學科研究作為主要支柱和研究方法,其研究手段和視角為當下的語文教學提供了借鑒。作為擔任傳播知識媒介作用的語文教材在多次的修改編訂中也逐步體現出包容、創新、整合的學科意識,這一點與比較文學的學科特征呈現出一致的發展軌跡。比較文學不僅作為一門學科而存在,同時也是一種研究方法和手段,新版的語文教材體現了比較文學學科特征,比較文學也作為研究方法給語文教學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二、比較文學理論下新版語文教材的剖析

查看全文

中職語文教材簡況和特點

摘要:中職學校語文教材的版本比較多,各版本的教材都有各自不同的特點。為使語文教材在學生的升學和就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文章對甘肅省中等職業學校使用的趙大鵬主編的語文教材的簡況和特點進行分析。

關鍵詞:中職;語文教材;簡況;特點

甘肅省中等職業學校使用的語文教材是趙大鵬主編的《語文》(基礎版),由全國中等職業教育教材審定委員會審定,語文出版社出版。下面結合教學實際,對這本語文教材的簡況和特點進行論述。

一、語文教材簡況

甘肅省中等職業學校使用的語文教材是趙大鵬主編的《語文》(基礎版),分為上、下兩冊。它是根據教育部2009年頒布的《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編寫的,緊扣教學大綱規定的“各專業學生必修的基礎性內容和應該達到的基本要求”,供各類中等職業學校使用。教材按單元編排,共12個單元,其中8個單元按實用閱讀、寫作、口語交際、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模式編排,4個單元按應用文寫作(文言文選讀)、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模式編排。教材從六個方面對學生進行能力訓練,其一是實用閱讀能力訓練,共分四個單元,單元一是從關注題目、通讀全文、劃分層次三方面訓練學生把握文章內容要點;單元二是依據文章的體裁特點和文章中的語言標志訓練學生梳理文章思路;單元三是從研讀文章主要內容、藝術手法、寫作背景、揣摩語言等方面入手訓練學生正確體察作者的思想情感;單元四訓練學生運用篩選整合信息的方法在閱讀科學類文章時把握文中重要信息。其二是實用寫作能力訓練,分兩部分:一般的實用性寫作和應用文寫作。一般的實用性寫作由口頭作文、段落仿寫、自主寫作三項內容構成,按照循序漸進方式組合成九次訓練;應用文寫作分兩個訓練單元,教材把條據、通知、啟事、書信、計劃、總結等應用文組合為一個單元;把簡報、會議記錄、述職報告、合同等應用文組合為一個單元。按照由簡單到復雜、漸次推進的思路設計,讓學生能夠接觸并學習不同類型的應用文,訓練應用文寫作能力。其三是口語交際部分,包括自我介紹、說話要看場合、說話講文明懂禮貌、拜訪與接待、說話幽默風趣等訓練。其四是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編者根據學生實際和學生就業需求,結合校園生活、社會生活、職業生活擬定活動主題,設計了即席發言、社會調查、模擬推銷、模擬應聘、朗誦會、演講會、社交場合古詩文名句的運用等語文實踐活動,注重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培養,以增強學生的創造能力。其五是選讀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唐詩宋詞、小說、劇本、詩歌等,分四個單元培養學生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其六是通過文言文誦讀和文言文選讀訓練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另外,每冊后面都附有“寫字”和“課外讀物推介”,訓練學生書寫能力,開拓學生閱讀視野。

二、語文教材特點

查看全文

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建設路徑

【摘要】近年來,在職業教育體系建設中,語文作為一門綜合性課程可以培養學生的綜合文化能力,核心在于強化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高職院校的語文學科建設情況并不理想,課程邊緣化現象較為突出。因此,需要對高職院校的語文學科進行科學定位,同專業性的學科進行有效融合,設定合理的教學體系。分析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模式,有針對性地提出課程建設與專業相結合,提出具體的參照性意見:選擇實用性強的語文教材,改革課程選擇多樣性、高效性的教學方法,以及實現靜態評價與動態評價的整合。希望可以促進語文學科建設。

【關鍵詞】課程體系改革;大學語文;課程建設

高職院校的語文課起到強化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作用,同時能夠增強他們對于事物的理性認知,提升寫作鑒賞能力及綜合素養。在語文課程的教學方案設計中,應當秉持教學理念的科學性,充分發揮學科的人文性,合理規劃校內資源。近年來,高職院校開展大學語文課程建設活動,不僅需要結合學生的日常學習活動和專業實踐活動進行針對性的教學,還需要進一步圍繞職業能力目標,將學習內容劃分成多個板塊,強化實踐能力培養和綜合素養提升。

一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教學現狀

根據調查,部分高職院校為了強化技能的培養,沒有有效開展大學語文課程。部分院校對語文課程重視不夠,存在課時設置較少、師資力量薄弱的情況。部分高職院校當下的大學語文課程建設并不符合課程標準,與其他課程存在較大差異。究其原因,源于高職院校一直所倡導的教學理念是培養高技術能力、高實操技能的專業人才,忽視了大學語文的重要性。從大學語文課程教學內容設置上來看,當下高職院校所使用的大學語文教材版本很多,雖然不少研究者已經針對高職院校的實際情況來研究大學語文教材,但是內容大同小異,被學術界廣泛認可并有效借鑒的教學教材很少。[1]從語文課程教學改革的程度來看,教學改革沒有從根本上取得實效,與其他學科聯系不密切,對于課堂氛圍營造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面對當前的大學語文課程改革,高職院校老師應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在原有的方案上進行優化革新,適當引入創新性教學活動方案,提出專業導向的教學方法,以期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和科學創新意識。

二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教學與專業融合的必要性

查看全文

小析中職語文教學門徑

一、增加職業特色,選文體現時代性

做好中職語文教材編寫工作,一定要放長遠眼光。中國已經與世界接軌,我們的選文中要有世界經典,使中職學生能開闊視野,對事物有見地。隨著時代的進步,中職語文教材的選文應該側重實用性、應用性,體現出時代性。只有選取能反映當代文化的內容,才能跟上時代的腳步,這樣的教材才會有生命力。

1、增加有關職場道德、做人道理的人文性文章

職場上需要合作精神、團隊意識、需要敏捷的思維,清醒的頭腦,需要勤勞能干,需要付出、需要探索精神。語文教材的編寫一定要考慮學生的從業特點,選取古今中外優秀人物,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滲透。在“誠信·就業””單元有的課文選得非常好,如《列車上的偶然相遇》、《為你配副好眼鏡》、《關于〈把信送給加西亞〉》。還應該加上幾篇教學生如何做人的文章,如陳大超的《敬業能救命》。

2、增加貼近學生、貼近生活的文章

語文教材的編寫應該把社會反響較大的網絡文學、影視文學等納入編寫內容。我們的教材要接地氣,一定要貼近學生、貼近生活。網絡文學受到學生熱捧,完全可以引入網絡上比較熱門的如安妮寶貝、流瀲紫、唐七公子等人寫的貼近生活實際的作品。

查看全文

初中語文教材新詩選編調查研究

摘要:新詩在文學領域中的地位,使得它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具有不容忽視的價值與作用,而無論是統一指導下的“部編版”,還是以往不同版本的初中語文教材,新詩的地位都處于不容樂觀的境地。本文在調查不同版本的初中語文教材中新詩選編情況的基礎上,運用數據統計等方法,進一步對該現象進行研究分析,并就此問題提出較為合理可行的解決措施,以期為往后的教材選編和改革提供可參考的有效意見。

關鍵詞:初中語文;新詩教育;教材選篇

自1917年胡適發表《白話詩八首》以來,新詩作為現代文學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不僅用自身獨特的豐富意象和藝術手法傳遞出詩人的情感思想,同時也成為文學體裁中不容忽視的關鍵一環。由于我國教育事業的各方面特點,語文教材呈現出“一綱多本”的現象,而占主要地位的初中語文教材版本有部編版、人教版、蘇教版等,還有一些其他版本如魯教版、粵教版、滬教版、冀教版等。這些版本的語文教材雖然在選編的內容上有所差異,但總體大同小異,其中對新詩篇目的選編多有相似之處,存在著一些共同的問題與規律。本文通過對新詩在不同版本初中語文教材中選編情況的梳理與對比,進一步探討新詩在初中語文教材選編中存在的現實問題,并就此分析問題形成背后多個維度的影響因素,力爭提出較為合理可行的解決措施,以期為往后的教材選編和改革提供可參考的有效意見,積極探尋新詩在未來中學語文教材選編及教育教學中的新出路、新發展。

一、不同版本初中語文教材中新詩的選編情況(以部編版、人教版、蘇教版為例)

為更直觀呈現這些不同版本下新詩在教材中的選編情況,現以數據和圖表為例,對比部編版、人教版、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新詩的所占篇目及其比例。綜合以上的數據和圖表,不難發現新詩在初中語文教材選編中還是存在著相當大的一部分現實問題,而這些問題的發現和解決也將影響到后期語文教材的選篇及教學過程中所采取的策略。

二、新詩在初中語文教材選編中存在的現實問題

查看全文

小學語文教材插圖利用策略研究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對于小學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插圖是教材的重要的教學資源。充分利用教材插圖,能夠在教學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助于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因此,在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增加了教材插圖。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對于插圖利用的重視程度低。

一、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插圖的特點

(一)內容豐富合理。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內容涵蓋了人物描繪插圖、動植物,以及故事等插圖。插圖的設計表達了語文的核心素養-人文性。例如,在小學一年級上冊課程《我是中國人》中設置了插圖,插圖由北京天安門廣場以及象征著五十六個民族的五十六個小朋友們構成。其中五十六個小朋友象征著我國各民族間的團結友愛。(二)注重弘揚傳統文化。在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插圖中,很多插圖都采用了水墨畫、水彩畫的方式,畫風清晰,生動分明,符合了小學生的視覺特性。相對于以往版本的教材而言,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更多的融入了中國元素,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例如,在小學語文教材一年級下冊《池塘》古詩詞中設置了插圖,插圖采用了我國傳統的水墨畫以及水彩結合的形式。在有助于學生利用插圖深入理解古詩詞內容的同時,還讓小學生了解到了我國傳統文化,可謂是一舉兩得。(三)圖文貼切,注重兒童趣味。圖文能夠符合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才能有助于小學語文教學。相反不但不能起到促進孩子知識積累的目的,還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更加討厭學習。在兒童時期,活潑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因此,在兒童教育中應該注重順應學生的情趣,在嚴謹的同事還不乏童趣,激發興趣。對于不同學齡層次的兒童,從她們對實際生活的認知與已經掌握的知識為基礎,設置了符合其年齡層次的插畫。(四)編排科學,凸顯時代特色。在教材圖文的編排上更加的科學合理,并且融入了科技時代因素。教材中多采用圖文交融的形式,畫襯托著文字,使頁面看起來美觀不突兀,有助于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

二、利用教材插圖進行教學的策略

(一)利用插圖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1.利用插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由于學生年齡小,生活經驗少,感知能力弱,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在教授知識時,同時要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尤其是在觀察能力的培養上,授課教師可以通過生動的插圖,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引導學生通過各種方式進行觀察,并且將觀察結果用語言形容出來,從而提升小學生對于語文課文的理解能力。尤其是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文字認識不全,通過教材插圖能夠有效的將學生引入插圖所展示的情景中去,根據各自不同的生活實際進行觀察,從而提升小學的觀察能力。所以,在教材中科學的設置插圖,能夠使抽象的描述更直觀,直接形象的展示了教學內容。2.利用插圖,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小學正處于啟蒙階段,小學語文對于語言能力的培養對學生日后的學習與生活影響深遠。所以,應用教材插圖來引導學生觀察描述,能夠起到培養小學生語言能力的作用。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利用插圖描繪的情景,創設口語交際的情景,引導學生參與到口語交際活動中來。3.利用插圖,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根據生活實踐、學齡層次的不同,思維是具有獨特性的。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面向全體學生,杜絕“一刀切”。在授課中,注意加強思維引導,不斷的拓寬其思維的廣度。僅僅通過文字來講述課文,不僅會導致課程枯燥無味,同時限制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思維發散。教材插圖你補了文字表述的缺陷,學生通過觀察能夠潛移默化的提高自身的思維能力。4.利用插圖,開發學生的創造能力。在小學時期,正事不斷的接觸新事物的時期,因此學生的好奇心強,思維靈活不固化。因此,在思考問題時,往往能夠打破成年人思維的局限性,對于事物勇于創新。小學閱文教材插圖,有助于學生發散思維,開發學生的創造能力。教學改革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合理的運用教材插圖,能夠有效的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語言能力、思維能力以及創造能力。學生通過教材插圖,可以融入情景,思考故事的進展,并且通過總結分析,運用語言進行描述。(二)運用插圖,理解文章內容。1.插圖創設情景,了解文本內容。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接受過程。因此,在知識的教授過程中,情景的設立,對于課程導入、推進有著重要作用。通過情景模擬,引導學生自發的思考問題,提高其自主學習的能力。在以往的教學中總結,通常采用問題情景與生活情景。問題是思考的源頭,有了疑問才能激發學生開動腦筋。相對于文字而言,色彩豐富的插圖能夠迅速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進入到情景中來。2.利用插入,深入理解文本內容。小學語文教材插圖更具有直觀性,能夠將抽象的文字描繪出來,幫助學生深入的理解課文內容,讓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更加高效。例如,在人教版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材中,在古詩《江南》、《畫》重,設置了插圖。由于古詩字面意思難以理解,屬于課程中難以理解的部分,憑借文字講解學生很難懂。文章中插入插圖有效的解決了這一問題,插畫幫助學生理解了古詩中的內容。插圖對于小學語文的教學有著重要的意義。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小學語文的教學理念也在不斷的變化。人教版教材中對于插圖配置合理,圖文并茂符合小學生的認知需求,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其理解能力,并且能夠提高綜合能力。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充分利用教材插圖,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小學語文的教學效率。

作者:崔麗麗 王冰 單位: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義堂鎮中心小學

查看全文

張愛玲作品能否入選語文教材分析

摘要:本文采用社會學的調查方法,調查得出“當代中學生對張愛玲作品的接受程度有所提高”,在此基礎上,本文以“文學教育的重要性”、“當代中學生接受心理的變化”等為主要論點,論證了“張愛玲作品能夠入選中學語文教材”。同時,本文也為張愛玲作品入選中學語文教材、張愛玲作品的課堂教學提供了一些有效的建議。

關鍵詞:中學生接受心理;張愛玲作品;中學語文教材;文學教育

上世紀80年代以來,張愛玲的接受研究一直廣受學界的關注,但受特定時代環境以及張愛玲作品獨特美學風格影響,其作品的接受研究對象似乎一直被限定在“大學生”、“女性讀者”等幾個特定的閱讀群體中,年齡稍低的中學生群體則被相關研究拒之門外。隨著社會各方面的發展,中學生群體的閱讀心理已經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閱讀能力也有了較高的提升,中學生逐漸成為張愛玲作品的閱讀群體。另一方面,縱觀全國范圍內的中學教材編寫情況,張愛玲的作品幾乎一致被排除在中學語文教材的大門之外,那么張愛玲作品到底能否被編選入中學語文教材?閱讀張愛玲的作品對提升中學生的審美能力是否有幫助?要解決這些問題,調查并研究當前中學生對張愛玲作品的接受情況就顯得極有必要。

一.調查結果反饋

本次調查主要采取線上發放問卷的方式,通過“問卷星”網站生成網絡問卷,發放平臺主要是微信、百度貼吧等,發放時間為2019年3月份,主要調查群體為中學師生。此次調查最終收回有效問卷256份,收回中學在讀學生問卷共163份,其中初中生問卷答案74份、高中生問卷答案89份;收回大學在讀以及社會人員問卷答案共93份,包括56份中學教師問卷答案,其中中學語文教師的問卷答案占31份。下面將根據調查反饋的內容對調查結果進行詳細的分析:(一)當代中學生對張愛玲作品的接受度。第一,通過調查數據的分析發現,中學生幾乎都是通過課外的方式接觸到張愛玲的作品,例如課外書籍閱讀、觀看影視劇改編等等,這一部分所占比例為61.33%。由此可知,中學生對張愛玲作品的接受途徑多元,但少數來源于課堂。第二,當代中學生對張愛玲作品的閱讀不僅僅局限于《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等大眾耳熟能詳的作品,也有不少的學生表示他們曾看過張愛玲的《花凋》等相對冷門的作品。由此可知,中學生對張愛玲作品的接受程度在不斷提高。第三,在所收回的256份調查問卷當中,只有不到30人表示不喜愛張愛玲的作品,其余大部分人對張愛玲的作品表示喜愛,多數中學生覺得張愛玲作品是適合中學生閱讀的。由此可知,中學生對張愛玲作品的喜愛程度在不斷地提升。(二)中學語文教師對當代中學生文學教育的看法。此次調查問卷的附頁還對中學語文教師群體進行了一次問題調查,參與這份調查的中學語文教師總共有31名,以下將對調查數據作進一步詳細的分析:31名教師一致表示當前文學教育的具體實踐情況卻不佳,多數中學語文課堂還是在運用比較模式化的語文教育方式。另外,多數老師還表示“張愛玲作品可以引進中學生的學習課堂”,他們認為“當前學生的審美心理已經有所改變,能夠適當接受張愛玲作品”、“閱讀張愛玲作品,能提升學生審美欣賞能力,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綜上,可以得到如下結論:文學教育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當前的文學教學現狀卻是不容樂觀的。隨著學生文學審美能力的提升,可以適當在中學語文教材中增加一些文學性比較強的作品,例如張愛玲的一些經典作品,以此來豐富當前中學語文教材的多元性,并作為改善當前中學文學教育的基礎工作。

二.調查結果原因分析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