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育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9 09:01:4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語文基礎教育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語文基礎教育

論多媒體提升小學語文基礎教育

摘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傳統的語文教育模式顯然已經不能完全滿足小學生對知識的需求。同時,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諸多技術手段正在逐步應用在小學語文課堂上,以輔助小學語文教師教學。多媒體技術的使用,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各種形式的感官刺激,加深對小學語文的學習印象。因此,合理有效地使用多媒體,對小學語文教學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本文從幾個方面闡述并分析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有效運用多媒體技術來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關鍵詞:多媒體教學;小學語文;基礎性教育;教學情境

1前言

多媒體技術的發展正在影響小學語文基礎教育。在新課改的要求下,小學語文教師一改傳統的教學模式,根據小學生的發育特點,借助多媒體技術施教,使得基礎教育的課堂更加活潑與精彩[1]。多媒體技術的使用,彌補了傳統語文教育的部分缺點,使教學內容更加直觀[2]。實踐證明,現代化教育手段能夠提升小學語文基礎教育的效率。以下是筆者長期利用多媒體進行小學語文教學的幾點思考。

2利用多媒體技術積極創設小學語文基礎性教學情景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通常是由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識字和朗讀,教師在黑板上教會學生如何進行筆畫書寫。這種教學方式比較呆板,只是讓學生死記硬背,無法讓學生真正去體會這個字或者詞組的意義,耗時耗力,學生學習的興趣也不高[3]。小學生的生活閱歷限制了其對于語文的理解,聽說讀寫能力的發育尚不完善,這就意味著教師在施教過程中,必須積極使用各種教學工具,使語文基礎教育更加直觀化、簡單化,來幫助小學生理解語文知識點。語文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根據教學內容合理規劃教學設計、創設教學情境、渲染課堂氛圍,給予學生直觀的感官刺激,帶領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課文中的知識點,使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作者的情感[4]。例如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火燒云》一文,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很少去注意天空中的火燒云。教師如果單純地按照課本內容去傳授火燒云是如何壯觀,很難引起學生的共鳴。因此,教師可以創設情境,為學生播放火燒云的圖片或視頻,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火燒云的變化,讓小學生帶著問題去觀察圖片或視頻中的火燒云的形狀與特征,如顏色是如何變化的,等等。直觀的視覺刺激,使學生身臨其境,對火燒云這一自然現象嘆為觀止,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緊接著,語文教師就可以帶領學生總結火燒云的特點,以及課文中涉及的詞組的含義和火燒云的形狀變化。由此可見,在課堂教學中使用多媒體十分重要,能夠明顯提高小學語文基礎教育課堂的效率。

查看全文

學校語文課程與教學改革探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語文課程與教學論課程建設中學語文課程改革

論文摘要:中學語文新課程標準的碩布、實施給高等師范院校的“語文課程與教學論”課程建設帶來了新的任務和挑戰。高等師范院校的課程建設與中學的新課程改革必須“接機”,這樣才會更好地為基礎教育服務,建設一支研究中學語文教學的科研隊伍。

新課程改革給“語文課程與教學論”課程建設提出了新任務。新《語文課程標準》中的基本理念包括:“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特點;積極倡導新的學習方式;建設開放而具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培養的語文教師必須具有一些與之相應的基本語文素養。

一、高等師范院校“語文課程與教學論”課程建設方面的構想

我們認為,目前高師課程設置與改革落后于中小學基礎教育改革。大部分高師院校教師教育類課程只有心理學、教育學、現代教育技術和課程與教學論等幾門必修課。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出臺,對現代教師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傳統的教師教育課程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新一輪的基礎教育改革.比如中文系傳統的“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的課程設置只有單一的36學時的教學法課程,它作為考試課在第6學期開設。學生只是簡單地了解一些有關語文教學法的知識,根本不熟悉中學語文教學現狀,就忙于設計教學內容。大部分是閉門造車,部分考研的學生甚至放棄課程試講。學生在潛潛懂懂中,匆匆走上教育實習的講臺,結果不言而喻,致使學生的就業率極低。為此我們以新課程的理念為指導,采取必修課與選修課并重、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并行等舉措,優化教師教育類課程結構,體現“全學程、精內容、重能力”的特點,服務于基礎教育。以此為宗旨,為培養未來教師良好的教學素養提供課程支撐。具體設計如下:

二、與中學語文教學改革接軌,為基礎教育輸送合格人才

查看全文

縣委副書記在全市高中語文研討會開幕式上的講話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老師們、同志們:

在這金菊吐艷、楓林流丹的金秋十月,來自全國、全市的知名專家、教師,群英薈萃,歡聚一堂,隆重舉行永州市2006年高中語文教學研討暨專家講學會。這不僅是永州市教育界的一次盛會,也是我縣語文教學改革發展史上的一大盛事。借此機會,謹讓我代表中共xx縣委、xx縣人民政府,向蒞臨xx指導的各位專家、各位學者表示最熱烈的歡迎!向歷年來關心和支持xx教育事業特別是語文教學的各級領導、各位專家、各位學者及各縣區教師,表示最衷心的感謝!

當今世界,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格局的形成,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并逐漸轉移到科技競爭和人才競爭上來,這種競爭實質上就是教育的競爭。自加入wto以來,我國進一步加大了對外開放力度,教育逐步與世界接軌,使我國的教育事業面臨著新的轉折點。能不能跟上世界教育發展形勢,能不能在激烈的教育競爭中贏得主動,搶占教育制高點,關鍵在于加快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步伐,全面改革一切不適應社會發展的落伍的、傳統的、陳舊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習方式的現代化。這既是形勢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可以說,這次研討會的召開,正是適應教育發展形勢需要的與時俱進之舉,對探索基礎教育全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推動我縣乃至全市語文教學的改革與發展,全面提高全市語文教學質量,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xx的教育事業得到了飛速發展,基礎教育取得了長足進步。但是,由于基礎不牢、創新滯后、措施不力等方面的原因,我們的基礎教育特別是語文教學、科研仍沒有大的突破,直接影響和制約了我縣教育事業的整體騰飛。今天,全國語文教學的著名專家和全市語文教學的精英聚集xx,探討高中語文教學,為我們的語文教學提供了一個千載難逢的發展良機。專家、學者們的精妙講學和獨到見解,必將拓寬我們的視野,啟發我們的思路,創新我們的教學理念,必將給我縣語文教學改革帶來一片盎然生機,進而推動我縣教育事業的全面發展。可以講,這次研討會的召開,將是我縣語文教學改革發展的新起點。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在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形勢下,加快基礎教育的改革和發展任重而道遠。我們決心乘這次研討會的強勁東風,與時俱進,開拓進取,突出教學重點,更新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式,力爭我縣的語文教學在短期內實現質的飛躍,為全市基礎教育的改革發展作出新的貢獻,決不辜負在座的領導、專家、學者及各縣區教師的厚愛與期望。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各位老師,xx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在座各位的鼎力支持。請各位一如既往關心xx的教育事業,為我縣的教育事業發展多獻良謀,多出良策,我們將不勝感謝!

查看全文

民族預科語文教學論文

一、民族預科語文教學的現狀

(一)預科語文教學大綱陳舊

民族預科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特殊層次,主要對預科學生進行“補、預”但是重點在“預”,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經進行了十幾年的情況下,民族預科語文教學大綱卻沒有做相應的調整,使基礎教育及高中教育與高等教育產生脫節的現象。并且隨著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民族預科教育更顯得處于“雞肋”的位置,極其尷尬。大學預科教育理應順應教育改革的趨勢。

(二)預科語文教材缺少時代性、民族性和開放性

現行使用的預科語文教材是國家教育部統編少數民族預科語文教材,是紅旗出版社及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首先,教材編寫體例過于陳舊。這套教材內容的組元方式是文體組元并時間順序來進行編排,如第一單元古代詩詞,從《詩經》到清末黃遵憲的《雜感》,文體組元的方式雖說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文體意識,但是容易使教學內容陷入單調的知識循環,且大學老師容易把預科語文上成“中國文學史及作品選”課,在對預科語文課程的定位上出現混亂。其次,教材內容有些陳舊。有相當一部分課文,預科學生在中學時就已經學過,如陶淵明的《歸園田居》、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和莊子的《逍遙游》等,且面對的教學對象都是少數民族學生,預科語文教材竟沒有一篇民族作家所創作的文學作品?雖為民族預科教材,但又未能突出民族特色,脫節于學生少數民族身份的認同心理,難以讓學生產生對教材的熱愛。總體來看,“教材內容面面俱到,過于龐雜,難度高于預科學生的整體語文水平,部分所選篇目缺乏時代氣息,內容陳舊,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4]

(三)預科語文師資力量薄弱

查看全文

課程基礎教育管理論文

一、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1.參與國際競爭的客觀需要

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尤其是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對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面對這種新的挑戰,當今世界各國都把改革和發展教育作為參與國際競爭的首要戰略對策,把搞好高質量的基礎教育看成是在國際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的保證。有人說:“21世紀的競爭,是科技的競爭、人才的競爭、教育的競爭。”教育在綜合國力的形成中處于基礎地位,綜合國力的強弱越來越取決于勞動者的素質,取決于各類人才的質量和數量。

美國《2000年教育戰略》提出,要使學生在中學畢業時有能力在英語、數學、自然科學、歷史和地理學科方面能應付挑戰,不讓一個孩子掉隊。加拿大安大略省的英語課程標準提出,讓學生掌握必備的知識和技能,“幫助他們參與廣泛經濟領域的競爭,使他們成為享有尊嚴和滿意生活的公民”。英國1999年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標準,提出四項發展目標(精神、道德、社會、文化),六項基本技能(交往、數的處理、信息技術、共同操作、改進學習、解決問題)。日本2002年即將實行的新課程,力求精選教學內容,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和提高國際意識,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和學習的能力,為學生掌握本質的基本內容和個性發展創造宜人的教育環境,鼓勵每所學校辦出特色和標新立異。韓國1997年開始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強調實驗、學習、討論、自由活動、社會服務等為中心的學習活動,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各國課程改革的主要趨勢是:(1)調整培養目標,使新一代國民具有適應21世紀社會、科技、經濟發展所必備的素質。(2)改變人才培養模式,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使現在的學生成為未來社會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公民。(3)課程內容進一步關注學生經驗,反映社會、科技的最新進展,滿足學生多樣化發展的需求。(4)發揮評價在促進發展學生潛能、個性、創造性等方面的作用,使每一個學生具有自信心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2.提高國民素質的迫切要求

查看全文

教育戲劇在基礎教育的實踐

【摘要】教育戲劇是一種在傳統教育實踐過程中融入戲劇元素的方式。教育戲劇能夠將教育與戲劇的優勢進行結合,從而使教育過程更加生動有趣,讓學生能夠在戲劇參與的過程中達到教育目標。教育戲劇轉變了原有教育理念中老師講、學生聽的模式,帶給基礎教育新的改革思路。

【關鍵詞】教育戲劇;基礎教育;理念;實踐

教育戲劇在基礎教育中的有效運用,需要從明確教育戲劇的實踐理念、構建教育戲劇的實踐隊伍以及創新教育戲劇的實踐方法等層面著手,發揮出教育戲劇在基礎教育中的價值,使教育戲劇成為基礎教育開展的重要支持和補充,激發出學生的學習熱情。

一、教育戲劇概述

在教育戲劇運用的過程中,學生對于知識的領會和把握,更多地依賴于全身心的投入,從而使得這種教育形式能更多地激發出學生的能動性和提升學生的思維活躍度,潛移默化地對學生形成有效的思維能力培養,讓課堂教學更加生動活躍,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教育戲劇模式下,學生不再覺得知識枯燥乏味,而是能夠通過戲劇表演、戲劇角色的理解等方式,將思維拓展延伸至更廣泛的教育內容中,從而起到積極的教育作用。

二、教育戲劇在基礎教育中的價值

查看全文

語文課程標準解讀研究論文

寒假期間,我和同事認真閱讀了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和語文課程標準研制組共同編寫的《全日制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解讀》,感觸頗深。

解讀的序言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副部長王湛親自撰寫,題目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基礎教育體系》,它從五個方面詳盡地闡述體系如何建立的問題。我認真地讀了幾遍序言,感受到了教育部對基礎教育的重視程度,我認為,領導的重視是課程改革成功的前提。

一、領導重視

正如王湛副部長所說,教育部正是想通過語文課程的改革,來建立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瞧,領導的決心有多大。那么我們這些工作在教學第一線的教師就更加要有決心,搞好小學基礎教育,讓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當代昭示出其強大的生命力。

二、目標明確,標準詳盡

對基礎教育改革的目標的制訂解說,《解讀》用詞準確無誤,同時,不難看出,它具有超前意識,時代感強的特點,我把它的六個方面的實質簡單的概括為:改革就是在有針對性和講究實效性的基礎上,注重學生學習的過程,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提高,教師應注重評價的功能,學校應注重校本課程的開發。

查看全文

語文和文學研究論文

語文是什么?答:語文就是語言和文學。這本來是常識,即早已經被人們長期的實踐證明是正確的,誰也不會懷疑,因而也無需論證。世界上教育發達的國家,如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德國、日本等,語文就是語言和文學,是常識;中學語文(母語)課程,或分成兩門課──語言(含寫作)課和文學課;或合成一門語文課,每一冊語文課本都分成平行而相對獨立的語言(含寫作)和文學兩個系統;無論是分成兩門課還是合成一門課,文學的分量都要重于語言。在我國的大學里,語文就是語言和文學也是常識;誰也不會懷疑,為中學培養語文教師的師范大學中文系,就是中國語文系,也就是中國語言文學系。

然而,在我國中小學語文教育界,語文就是語言和文學這一常識,不僅不適用,而且簡直還不啻于離經叛道。“語文是什么”這個常識問題,困擾我國中小學語文教育界竟然長達半個世紀。語文教育專家(更不用說語文教師)對“語文是什么”的解釋,不僅悖乎常識,而且還顯得荒謬。

近半個世紀來,我國語文教學界對“語文是什么”的權威回答,大抵有三種:

第一種解釋,語文是語言和文字。“文”的外延局限于“文字”,不僅空間太狹隘,而且邏輯上也成問題,因為文字只是語言的記錄,只是語言學科系統的組成部分。總不能因為漢語的方塊字掌握起來比拼音文字難度要大,就規定我國的學生要花12年時間去掌握漢字吧?

第二種解釋,語文是語言和文章。把“文”的外延無限擴大了,所有形成書面文字的東西,一份文件、一個合同、一張便條、一個寫在黑板上的通知,都可以稱為文章;收在語文課本里的都是文章,歷史課本、地理課本、數學課本、物理課本、政治課本、生理課本地都是文章,是不是都要納入語文教學系統?這種解釋經不起分析同樣是顯而易見的。

以上兩種解釋,雖然謬誤是顯而易見的,卻在很長一段時期里被視為真理。

查看全文

德育教育在小學語文課堂的運用

摘要:語文課程不僅是知識教育的重要載體,也是德育教育的可靠力量。筆者立足于此,首先從三個角度探討了小學語文課堂德育教育的必要性,然后就如何滲透德育教育提出了幾點建議,包括做好教學導入、完善教學活動、優化教學評價。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德育教育

語文課程是基礎教育的核心課程之一,它不僅承擔著學生智力開發的重任,同時也是加強學生人文修養,提升學生道德品質的重要資源。換句話說,語文教學要兼顧智育教育與德育教育,而學生也只有在知文(智)、知禮(德)的基礎上,才算真正實現了語文教學的目標。然而,在實際的語文課程教育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并未得到有效凸顯,教師也沒有從課堂教學的實際進程出發進行德育滲透工作,這極大地制約了課程教學的效果。筆者立足于此,就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中進行德育教育的滲透做了相應的探究。

1德育教育在小學語文課堂滲透的必要性分析

德育教育是基礎教育中的重要內容,對學生的健康成長與全面發展有著十分深刻的意義,在語文課堂中滲透德育教育有著多重的必要性。首先,就語文課程自身而言,相比于其他學科,語文更具德育教育的優勢,因為它的教學內容主要為文學作品,而這些文學作品中凝聚著大量的美好品德,如團結、友愛、愛國、敬業等,正是德育教育的主要內容,不僅如此,德育教育也是語文課程的重要任務之一,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要在教學活動中來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社會主義道德品質”;其次,就基礎教育而言,素質教育是當前基礎教育的主流話語,在語文課程的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可以有效轉變傳統教學“以知識為綱”的弊端,有效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從而為素質教育的推行與深化盡一份力[1];最后,就學生的全面發展而言。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曾言“才者德之師,德者才之帥”,才與德對小學生的成長與發展,缺一不可。在語文課程中滲透德育教育可以優化學生的課程結構,為其全面發展打下基礎。

2德育教育在小學語文課堂滲透的策略研究

查看全文

語文和文學比較論文

語文是什么?答:語文就是語言和文學。這本來是常識,即早已經被人們長期的實踐證明是正確的,誰也不會懷疑,因而也無需論證。世界上教育發達的國家,如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德國、日本等,語文就是語言和文學,是常識;中學語文(母語)課程,或分成兩門課──語言(含寫作)課和文學課;或合成一門語文課,每一冊語文課本都分成平行而相對獨立的語言(含寫作)和文學兩個系統;無論是分成兩門課還是合成一門課,文學的分量都要重于語言。在我國的大學里,語文就是語言和文學也是常識;誰也不會懷疑,為中學培養語文教師的師范大學中文系,就是中國語文系,也就是中國語言文學系。

然而,在我國中小學語文教育界,語文就是語言和文學這一常識,不僅不適用,而且簡直還不啻于離經叛道。“語文是什么”這個常識問題,困擾我國中小學語文教育界竟然長達半個世紀。語文教育專家(更不用說語文教師)對“語文是什么”的解釋,不僅悖乎常識,而且還顯得荒謬。

近半個世紀來,我國語文教學界對“語文是什么”的權威回答,大抵有三種:

第一種解釋,語文是語言和文字。“文”的外延局限于“文字”,不僅空間太狹隘,而且邏輯上也成問題,因為文字只是語言的記錄,只是語言學科系統的組成部分。總不能因為漢語的方塊字掌握起來比拼音文字難度要大,就規定我國的學生要花12年時間去掌握漢字吧?

第二種解釋,語文是語言和文章。把“文”的外延無限擴大了,所有形成書面文字的東西,一份文件、一個合同、一張便條、一個寫在黑板上的通知,都可以稱為文章;收在語文課本里的都是文章,歷史課本、地理課本、數學課本、物理課本、政治課本、生理課本地都是文章,是不是都要納入語文教學系統?這種解釋經不起分析同樣是顯而易見的。

以上兩種解釋,雖然謬誤是顯而易見的,卻在很長一段時期里被視為真理。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