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審美教育范文10篇
時間:2024-05-21 10:00:4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語文審美教育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中職語文審美教育探討
摘要:語文中的審美教育對人類發展起著重要作用,是提高人類文明與素質的有效手段之語文課程是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一門必修的公共基礎課,對培養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促進職業能力綜合發展意義重大。為了提高中職學生的語文審美能力,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有針對性的對學生的審美素養進行培養,使其成為具有語文審美素養的優秀人才。
關鍵詞:中職語文;審美教育;探討
中職學校的學生剛初中畢業,年齡較小,尚處于發育階段,其知識水平也處在積累階段。隨著學生思想的日漸成熟,語文教育對其影響也逐漸增強。最近有調查顯示,中職學校學生對語文課堂缺乏積極性,造成此現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中職教育的目標與語文課程的目標存在一定出入,大家普遍認為語文是一門輔助性的課程,無須給予過多的關注,而其他專業課程才是中職教育的重點,所以應以專業課為主,由此產生了學生對語文的興趣度不高的現象。可見只有提高師生對語文教學的重視,才有利于使學生逐漸形成審美意識。因此在中職階段,教師應根據學生對各方面知識的接受程度,設計相關的教學方案,培養中職學生對語文的興趣,讓學生在成長的階段加強審美能力的培養,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本文將從下面四個方面探討提高學生語文審美能力的方法。
一、激發審美情趣
由于學生在成長的各個階段都對美有著強烈的追求,為了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防止學生盲目追求美而誤入歧途,教師可以將美滲透到語文教學當中,讓學生通過語文學習來提高對語文課堂的興趣,同時提高學生對美的品鑒能力。教師應注重將課文中的美好景象傳達給學生,讓學生在美好的感受中增加對審美能力的好奇,從而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教師在教學時對于優秀的文章,應加強引導,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捕捉文字中的美好。并加強對文章的語言措辭等方面的分析,以此來培養學生對語文的審美能力。同時教師應重視在課堂中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真正融入其中,通過意境之美來逐漸提高其審美情趣。實現由外在美到內在美的感知。教師可以通過播放小短片來創設教學情境,使學生更加融入課文所渲染的氛圍當中,加深對課文主題的理解。例如在學習《我很重要》這篇課文時,教師應讓學生明白,每個人都是獨特的,都是一道風景,讓學生通過閱讀感受文章的“結構美”“哲思美”及“修辭美”。通過教師的詳細講解,使學生更加理解課文內容。使學生體會到個人與群體之間的辯證統一的關系。
二、語文素材多樣化
高校語文審美教育研究
【摘要】自綜合素質教育改革全面推行以來,語文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語文既是一門工具性學科,也同時兼有人文化特征。因此,加強語文教育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們的專業知識水平,還能顯著提升他們的審美素養和文化品位。本文簡要介紹了我國高校語文學科審美教育的現狀,指出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了在高校語文教學中如何加強審美教育的具體對策,以期能夠有效提高我國高校的語文教學水平,促進當代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高等院校;語文教學;審美教育;綜合素質;教學策略
審美教育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利用藝術、文學等意識形態來對學生進行美育,使學生成為既擁有豐富的學識內涵,又兼具一定審美能力的高素質綜合型人才。高校語文教學憑借其獨有的情感性、體驗性、形象性等特點成為高校開展審美教育最主要的途徑之一。尤其是在當前全面實施綜合素質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更加有必要在語文教學中加強學生們的審美教育,不僅有利于學生構建更為完善的知識體系,還能有效凈化學生們的心靈,幫助他們更好地塑造個人形象,培養當代大學生對美的洞察力、鑒賞力以及創造力,使其樹立健康的審美情趣,成為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高素質人才。在高校語文教學中加強審美教育不僅僅是為了促進素質教育改革的實施,也是為了令傳統的語文教學更加具有開放性、接受性和成效性。因此,在高校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我國高校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現狀
(一)語文教材重政治輕人文
受我國固有國情和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目前高校語文教學大多側重于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上的教學,主要體現為高校在選擇語文教材時往往偏向于選擇那些與基礎知識或職業考試相關的類型,很少考慮以提升學生個人修養和審美情趣為主要目的的課本。總的來說,我國高校在選擇語文教材時習慣于以思想教育為權衡點,希望能夠通過語文教學來提高學生們的思想政治覺悟水平,同時還會滲透一些主流的政治思想。這種做法過于夸大了語文教學的政治功能,掩蓋了其人文性和文化性的本質特征,使語文教育無法真正發揮出應有的深層次價值。
語文審美教育個性化研究
【摘 要】在高中語文審美教育個性化的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是進行審美教育的主要目的。本文根據高中語文審美教育個性化在現今教育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來探討研究高中語文審美教育個性化的教學實踐策略,如何才能更好地實現培養學生審美情趣和提升人文素養的目的。
【關鍵詞】高中語文;審美教育個性化;實施策略
高中審美教育是全面實現九年制義務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時,要有意識地去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和能力以及提升學生的審美境界和片情趣。基于此,高中語文審美教育個性化研究在幫助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因此不僅需要國家行政及其相關部門的支持,也需要教師的深入探討和努力,去強化教學個性發展意識,從而為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提供有效保障。
一、高中語文審美教育個性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高中語文審美教育個性化是實現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有助于促進學生的知、情、意的全面發展,同時通過對優秀的文學作品的審美賞析,能夠使學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從而培養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審美想象力
淺析語文核心素養審美教育
摘要:在2017年新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重新凝練了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即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的語言知識與語言能力,思維方法與思維品質,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體現,它包括語言建構與應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以及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這四個方面構成了一個整體,相互依存。其中,審美教育是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是核心素養的有機組成部分,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對于健全學生的發展越來越重要。但在高考這個大前提下,審美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滲入情況并不是十分樂觀。本文試從審美教育的意義、現狀和原因、以及在課堂中的實效性三個方面來分析審美教育在當前語文教學中的發展。
關鍵詞:核心素養;審美教育;審美情趣;語文課堂
審美鑒賞與創造,在新課標中這樣解釋道:“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通過審美體驗、評價等活動形成正確的審美意識、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與鑒賞品味,并在此過程中逐步掌握表現美、創造美的方法。”它以感性的形象體系為媒介、以情感為特征,培養學生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在我國,審美鑒賞與創造能力即“美育”的提出,最早見于民國時期,蔡元培先生在《教育大辭書》中提到:“美育者,應用美學理論于教育,以陶養感情為目的者也。”這個定義雖然闡明了美育與教育的關系,但沒有明確美育的特殊性質,很容易讓人認為美育就是單純的美學理論教育。而如今,以語文核心素養為前提的“審美教育”,其目的則是增進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美感體驗,學會感受和鑒賞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文學作品,以及能夠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來表達和創造自己的審美體驗。
1審美教育的意義
在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中,語言建構與應用是基礎,思維發展與提升是核心,審美鑒賞與創造是重點,文化傳承與理解是拓展。語文學科中的審美教育是培養學生核心要素的必然要求。我們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具有豐富情感、有血有肉的人,因此,審美教育又稱情感教育,它比單純的智力教育具有更大的優越性,它通過文學作品中豐富的內涵來引導學生的情感,使學生情感表達更理性、更自然,同時又能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積淀人文素養。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當前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對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單純的物質追求已經不能再適應社會的發展,而審美教育作為一種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不僅能夠提高人的感悟鑒賞能力(即具有發現、感知、欣賞、評價美的意識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審美價值取向,懂得珍惜美好的事物)和創意表達能力(即具有生成和創造美的能力,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華美,提升生活品質),同時能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是經濟時代所必需的教育。作為語文教師,我們不但要認識到審美教育的重要性,責無旁貸的擔負起審美教育的任務,還要將審美教育滲透到日常的教學中去,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使之成為健全并符合社會發展潮流的人才。
2當前審美教育的現狀
小學語文審美教育探討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小學語文審美教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語文課程通過審美教育應該充分發揮小學生的天性,激發小學生的欣賞能力和鑒別能力,促進小學生全面可持續發展。作為新時期的小學語文教師,我們應該發揮主導作用,堅持以小學生為課堂的中心,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構建高效童趣的課堂氛圍。
關鍵詞:小學語文;小學生;審美教育;創新
審美教育可以優化小學生的道德品質,調動小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有利于促進小學生智力的開發和深造。小學語文在對小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小學語文教材中精選的課文不僅具有語言美,還具有意境美,能夠提高小學生的審美意識,激發小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小學生的文學素養。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必須要注重小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對小學生的審美教育,不斷提高小學生的審美能力,促進小學生德、智、體、美等全面可持續發展。筆者在小學語文教學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下面主要從創設情境、鍛煉想象、感受語言、實踐活動四個方面闡述小學語文審美教育的有效策略,希望對語文教育有所幫助。
一、創設學習情境,閱讀美文美句
小學語文教材是對小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重要材料,也是培養小學生語文素養的關鍵。語文教材中蘊含了豐富的語言美和意境美,需要小學語文教師合理開發和拓展,以充分發揮小學語文教材的作用。在日常教學中,語文教師要善于創設語文學習的情境,在情境中培養小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參與意識,培養小學生的審美情趣。教師還要鼓勵小學生積極閱讀美文美句,積累語言素材,使小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比如,在講小學語文《爬山虎的腳》時,我這樣引入新課:“同學們,大家都知道葡萄是依附架子往高處爬的,那么不用架子就能往高處爬的植物是什么呢?請仔細思考。”當學生進行討論的時候,我在大屏幕上展示爬山虎的圖片,創設了身臨其境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大聲朗讀課文,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然后,我巧設疑問:“葉圣陶的筆下爬山虎的葉子是那么的美麗,那么哪位同學能把那種美讀出來呢?”這時,學生都積極進行朗讀,希望得到教師的表揚和鼓勵。最后,我要求學生仿照《爬山虎的腳》的觀察方法,觀察一種植物,先從遠處看,再從近處看,特別要仔細觀察它的莖、葉、花,看看有什么特點,再把它具體寫下來。
二、鍛煉想象能力,激發學生共鳴
小學語文審美教育研究
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審美教育涉及的案例基本都在突出審美教育在學生課程中的比重,增加審美能力,不應該僅僅依靠書本上的知識,更要延伸到課本外尋求一種全新的審美教育,要將小學課程中的審美內容不斷滲透到小學語文教學當中去。利用課程中的課文潛移默化地為學生增加審美意識。
一、小學語文教材中所蘊含的各種審美元素
自然之美,它所蘊含的美好的視覺沖擊力,是孩子們幻想的天堂。自然之美能使學生的思維更為廣闊,想象力更為深刻,小學語文教材中涉及了許多自然美的元素,有人工改造的修飾大自然的美;有教師在課堂講解《桂林山水》的山川之美,那微風吹過的波光粼粼、綿延不斷的山脈、山水相間的屹立;有《海上日出》的壯美,那是生命的象征,那是浩瀚海中一葉扁舟,望著那橙紅色的天空,身臨其境的美感;有《燕子》的活力之美,自然界中的生物豐富多樣,與眾不同,是生命的奇跡,飛向天空的自由,所具有的飛翔之美。
二、美無處不在,需要發現美的眼睛
通過相關課程的教學,形成了教學案例,這些課程的安排和教學案例是潛移默化地把審美情趣、審美韻味、審美能力灌輸給學生們,提高學生在課文當中感受美、欣賞美、辨別美的能力。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當中深入淺出,講授相關的審美事物,讓學生發現這些集中在日常生活中的美,不僅僅是看得見摸得著,更是無處不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的審美教育應該不僅僅停留在課本上,課本的知識畢竟是有限的,教師可以在課堂外積極引導學生參加課外活動時,引導學生觀察環境,注意觀察身邊發生的事情,通過對日常生活的觀察和鑒別,提高學生在社會中對事物美的感受。美是無處不在的,這需要一雙發現美的眼睛,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汽車外觀設計流線的美感、形形色色的高樓建筑等,都在生活中得以體現的淋漓盡致。教會學生用眼睛記錄下來,用手中的攝影機拍攝下來,用文字記錄下來。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的審美教育案例主要體現在課本教材中,教師不僅僅在課堂中增加了對美的事物的講解,更是將蘊含其中的審美意識灌輸給學生們。講解課文時是畫面的講解,也是想象的講解,學生不僅提高了審美意識,而且對審美能力都會有自己獨特的見解,這些在小學語文教學當中涉及的審美教育案例,勢必會影響學生在審美領域的感受。
作者:劉淑英 單位:輝南縣樣子哨鎮大椅山小學
初中語文審美教育思考
一、初中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存在的應用問題
在傳統語文教學中,教師將語文知識作為教學的重要內容,主要目標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與知識運用能力。在新課標的要求下,審美教育越來越重要,其不僅包含形式美,還有內涵美,比如文章的悲劇性與戲劇性沖突美[2]。而將初中語文教學內容和目標與審美教育的結合,就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然而,受教師個人素質與教學思想的影響,不能將教學內容與目標整合到審美教育中。其次,在教學方法上,很多教師存在教無定法的問題,盲目引導學生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情感體驗,其缺少一定的規范性,造成學生學習行為比較盲目,不能對學生的想象能力進行開發的同時,對學生初中學習能力的提高也沒有起到很好的效果。由于語文教學與美育有著本質的聯系,應成為中學審美教育的重要途徑。如果在語文教學中,不做審美教育的啟發,知識單純的教學引導,這樣的教學效果只能完成知識性的教學任務,不能從根本上實現語文教學的思想熏陶、文學感染的功能。
二、實現初中語文審美教育的途徑
當前,中學美育任務主要由音樂及美術學科完成,而語文作為中學的主要科目,對于初中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其成為中學美育的重要途徑,通過對其存在的應用問題分析,主要的教育途徑表現在運用靈活的教學藝術手段、注重培養學生鑒賞美的能力、審美想象能力及營造感情教學氛圍,以下呈現的是具體的內容:1.運用靈活的教學藝術手段。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按照教學發展的結構與學生的認知來設計教學環節,通過靈活運用教學藝術手段,引導學生進行審美聯想與想象,使教學過程審美化的同時,使學生產生美育心理效應,進而去探討與體驗文章內容美[2]。比如,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沁園春•雪》一詞,本首詞分為上下兩闋,上闋主要寫雪景,下闋主要抒發作者的情懷,是一篇富有藝術魅力的名篇詩詞。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利用錄音帶進行范讀,再優美的朗讀聲中將學生置入文章中描寫的雪景氛圍中,然后借助多媒體設備等,將相關的雪景圖片或詩詞展示在PPT案例中,一方面可以使學生體會祖國大好河山被雪景覆蓋的銀裝素裹之美。另一方面,幫助學生收集相關的詩詞、名句。這樣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感受到雪之美的魅力,從而將更好地理解當時作者所要傳達的情感,以此深刻體會文章的主題,在無形之中提高了個人的審美情趣。2.培養學生鑒賞美的能力。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鑒賞美能力的培養,主要是提高學生的識別美丑的能力。在實際生活中,美與丑是共生的。而引導學生識別美與丑,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需要引導學生準確的分析與評價所講的文學作品中的人物、事件等。例如,九年級下冊第二單元魯迅的《孔乙己》一文,其主要描寫了封建腐朽思想與科學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生活上總是在嘲笑戲謔中混度,最后被封建地主階級所吞噬。在教學過程中,除了對孔乙己這個人物進行分析的同時,還對其經歷的事件進行評價。比如文中孔乙己給小孩子茴香豆吃,雖然他知道自己會受到孩子們的嘲笑,但是他對小孩子的態度很好,魯迅將人物美好的一面刻畫出來,與當時社會的一種現象進行抨擊。3.注重學生的審美想象。對學生審美教育,應該在語文教學中將文學作品的藝術美與社會現實聯系起來,激發學生的再造想象力,鍛煉其審美想象的同時,喚起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活動。例如,九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地下森林斷想》。作者長于描寫,工于細繪,語言比較生動想象,并且充滿激情。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閱讀,啟發學生作者為什么描寫的是地下森林,在文中感受作者對地下森林生命存在的贊美,啟發學生對現實環境的思考,以達到對作品深層次的審美把握,引發讀者往更為廣闊普遍的事理方面思考,比如,文中一句“風來似一片綠色的海,夜靜如一堵堅固的墻”,句子使用兩個比喻,更具有美感。作者之后筆鋒突轉,引發作者對低下森林的關注,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要發揮自身的想象力,感受作者對森林的“斷想”之美。在課后,教師可布置描寫景物的散文,讓學生結合文中的所感與寫作形式,寫出一篇優美的散文。之后教師可選出優秀的范文讓學生進行欣賞,以此提高學生的審美力。
綜上所述,本文對初中語文審美教育的幾點思考研究,明確了語文教學與審美教育之間關系,分析了初中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所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一系列的審美教育教學方法,即運用靈活的教學藝術手段、培養學生鑒賞美的能力、注重學生的審美想象及營造感情教學氛圍,使語文教師抓住語文學科的特點,將審美參透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對美的欣賞與追求,進而實現新課標的審美目標教學,這對學生素質教育培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論小學語文審美教育
【摘要】近幾年來,隨著教育教學方式的創新,審美教育開始進入到人們的視野,并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教學作用,它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該如何滲透審美教育呢?本文,筆者將對此進行詳細探究。
【關鍵詞】小學語文;審美教育;教學滲透
語文是小學生學習的一門基礎科目,新課改之后關于語文教育教學方法的創新層出不窮,審美教育也是教學創新的一種,它在教學語文知識的時候,注重讓學生通過課文知識感受美的存在,對于小學生的語文素養提升有著較大的幫助。下面,筆者將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分析,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的方法滲透。
一、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
(一)語文教材中人性的真、善、美。在生活中從來都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只要留心觀察,我們會發現美可以說是無處不在的。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真、善、美也可以說是無處不在的。語文教師作為語文知識的傳遞者,首先就要善于挖掘語文課文中所具有的美。例如通過學習《中彩那天》可以感受到朋友之間真摯的友誼,學習《唯一的聽眾》則能感受到人與人之間誠摯的善意,而在學習《地震中的父與子》時,能夠感受到父愛的無私。這些都是語文教材中所蘊含的美,教師在教學時,要善于挖掘這些元素,為審美教育在教學中的滲透做好準備。(二)挖掘自然之美。自然是美的源泉,語文教材里的許多課文所蘊含的美的知識大部分都取材于自然界中,如古詩《春曉》中所蘊含的美就是來自于自然“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短短二十個字,詩人就用簡單直白的語言描繪出了春天的美麗,體現處理閑適恬靜生活的無窮樂趣,昭示了自然之美。(三)語言的意境之美。在學習語文知識的時候,人們經常會談到語言的意境美、韻律美。文字具有傳遞情感的功能,通過文字的組合排列,能夠讓人感受到一種無法言傳的美。例如李白的《贈汪倫》寫到“李白乘舟,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通過簡單的幾句話就讓讀者感受到了李白與友人汪倫之間誠摯的友誼,讀來朗朗上口,引發情感上的共鳴。再比如王之渙在《登鸛雀樓》中寫到“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讀來眼前好似浮現出了一幅大氣磅礴的黃河畫卷,讀者好似與詩人有了共同的感受,想要登上頂峰,看到一些更為美麗的事物,語言極具感染力,體現出了較多的美感。
二、語文教學中審美教學的途徑
語文審美教育論文
一、用審美的眼光觀照語文教學
羅丹說:“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張開審美的慧眼,語文教學的每一因素,無不放射著美的光華。
(一)教材是美的載體
用美的眼光觀照語文新教材,它簡直就是一本美的畫冊。
首先,從選文的思想內容看:
1.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的美:古長城、大青山、滕王閣及泰山日出的雄壯美;長江、黃河的波瀾壯闊美,內蒙古草原的遼闊美……可謂美不勝收。
高中語文審美教育滲透
1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美
到了高中階段,很多語文教師將學習重點轉移到對文章的理性分析上,弱化了朗讀教學。外加上高中學生的年齡特點,不再喜歡在同學面前高聲朗讀,而喜歡默讀,于是部分教師干脆省略了朗讀環節的學習和訓練。這對學生的語言感悟和審美教育都會產生不可忽略的影響,學生缺乏對語言文字的感性感受和體會,缺乏真正的美學熏陶。在高中語文教材中,無論是文言文、詩詞還是現代文,都有許多美的篇章、美的意境、美的形象和美的情感。教師要注意鼓勵和引導學生通過朗讀環節來直接感受、領悟文章中的美學元素。學生在朗讀環節體會到的美的感受,是學生直觀感受,這種感受很多時候無法用具體的語言來描述和表達,正所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美妙。但是,這種美的感受能吸引學生全身心投入到朗讀、學習的情境中,更好地體會作者的情感美和篇章中的意境美。否則,依靠教師的講解去理解文章中的美學元素,那是一種嫁接般的效果,總留有傳承的痕跡,不是發自內心的、自內到外表露。比如,在學習柳永的《雨霖鈴》時,只有讓學生反復吟誦“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學生在情真意切的朗誦中,才能想象得出:“在深秋時節的一個黃昏,陣雨剛停,一對戀人到長亭告別。京都的城門外設帳置酒送別,依戀不舍卻又不得不分離,因而也沒有了心緒。可這時候,蘭舟無’情,正在催人出發。臨別之際,一對戀人該有千言萬語要傾訴、叮囑,可是手拉著手,淚眼朦朧,你看著我,我看著你,卻連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此景、此人、此情,唯有在反復的誦讀中,才能凸顯出來,有更深的感觸,也才能真正領悟本詞的情意纏綿、悱惻動人之美。
2利用經典美文進行審美教育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利用經典美文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是語文審美教育的主要途徑。在高中語文課本中,無論是文言文還是現代文都有許多經典美文,比如,文言文中的《逍遙游》《蘭亭序》《滕王閣序》《赤壁賦》《阿房宮賦》《過秦論》等;現代文中的《荷塘月色》《溫州的蹤跡》《紀念劉和珍君》《故都的秋》《清塘荷韻》《我與地壇》《道士塔》等。這些經典美文都蘊含著豐富的情趣、深刻的意蘊和深邃的思想,對學生的審美情趣產生不同的熏陶和影響。教師要善于結合文章的內容,找一個最適合的角度,對學生進行某一方面的審美教育。莊子豐富綺麗的想象、恣肆瑰麗的文采、自由揮灑的灑脫;賈誼排比的鋪陳、對偶的句式、雄辯的才華;蘇軾駢散結合的句式,多種表達方式有機融合,以及對貶謫后苦悶的表達,自我解脫的豁達;朱自清散文的溫婉清麗的風格、細膩柔和的情感、秀美如江南女子般的文字;魯迅精警的語言、激憤的情感、深沉含蓄的情感;史鐵生散文沉郁的格調、平淡的文字,深沉的情感;余秋雨散文中濃濃的文化氣息、對歷史的深刻反思、對歷史文化的無奈感慨……都會對學生的情感和思想產生深遠的影響,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3研讀文本提升學生鑒賞美的能力
寓審美教育于閱讀教學之中,是語文審美教育的重要手段。但是,教師要善于找到課文最利于進行審美教育的切入點,將審美教育融于閱讀教學之中,做到“潤物無聲、潛移默化”。這樣的審美教育才能避免說教的嫌疑,也才能讓學生欣然接受,并快速接受、融化,成為自己本身能力和素質的一部分。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語文病句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