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與建筑藝術設計探討
時間:2022-04-18 08:33:42
導語:傳統文化與建筑藝術設計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前輩們開拓并發揚了諸多文化,更是多種多樣,豐富多彩,物質與精神,觀念與藝術。在中國的傳統文化發展的歷史長河可以看到,在文學上從語言到圖形,再從圖形到文字,再從文字到詩歌寫作,在藝術上從寫實到寫意,這都是以傳統文化為依托而創造出來的文化。傳統文化對人的日常生活和未來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對我個人而言,我認為傳統文化與每一個人息息相關,對人的思想和行為起著指導和約束的作用,對個人而言,這要結合到我的專業上,對建筑藝術設計有著深遠影響。
[關鍵詞]傳統文化;建筑設計;思維;時代;與時俱進
1中國傳統文化建筑風格
(1)中國古代建筑的不同性質和地域性決定了建筑風格、空間細分形式和色彩的差異。比如皇家園林體量大,裝飾豪華,色彩絢麗,風格鮮明,如圖1。(2)江南私家園林建筑輕盈、玲瓏、活潑、纖細、通透、古樸典雅,呈現出優美典雅的風格,如圖2.(3)嶺南園林建筑以輕盈、透明、質樸、玲瓏而華麗,呈現出寫實而含蓄、玲瓏而優美的風格,如圖3。
2中國傳統文化建筑形式
2.1框架式結構
(1)框架結構是中國古代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因為中國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框架結構,即房屋的框架是由木柱和木梁組成的。屋頂和屋檐的重量通過梁框架傳遞到柱子上,墻只起隔墻的作用,而不是承受房屋重量的結構部分“墻倒屋不倒”這句古諺指出了這種框架結構在中國建筑中最重要的特點。[1](2)這種結構能使住宅滿足不同氣候條件下不斷變化的生活和生產功能要求。同時,由于房屋的墻壁不承重,門窗的設置具有很大的靈活性。(3)這種框架木結構形成了以往宮殿、寺廟等高檔建筑的獨特組成部分,即屋檐下成捆的“斗拱”。它由桶形木塊和弓形叉樹組成,縱橫交錯,層層向外,形成上大下小的支架。這種構件既有支撐承重梁的作用,又有裝飾的作用。但明清以后,由于結構的簡化,梁直接放在柱上,導致斗拱的結構功能幾乎完全消失,成為幾乎純粹的裝飾品。
2.2庭院式組群布局
(1)一般來說,大部分院落都是前后相連,通過前院到后院,這是中國封建社會“有序生長發展,內外不一”思想的產物。(2)這種院落群和布局,一般是沿著縱橫軸線進行平衡對稱的設計。最重要的建筑放在縱軸上,次要的房屋放在橫軸兩側。北京故宮和北方庭院的布局就是這種布局原則的典型代表。這種布局與中國封建社會的宗法制度和倫理制度密切相關。按照封建宗法制度和等級觀念,上下級、老少、男女、主仆之間的住房差別最為明顯。(3)中國進入21世紀后,重新審視20世紀80年代的“新潮藝術”,就是要通過歷史重新審視藝術的獨立性,重新審視藝術能否超越社會現實,重新審視藝術的社會功能,重新審視中西文化關系。面對新事物和更強大的西方列強,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潮流開始了。尤其是住宅建筑模仿西方建筑而不是傳統建筑,已經成為一種時尚。西方列強在租界也喜歡采用自己的建筑特色。如山東青島的德式建筑,主要有坡屋頂、紅瓦和磚木結構。從高處,你可以看到許多紅色的屋頂。不過多數民居受西方影響比較局限,主要集中在經濟比較繁榮的大城市,農村基本沒有改變,如廣東梅縣圍攏屋、福建土樓、贛南圍子等傳統民居仍保持其傳統建筑風格,沒有發生什么改變。而中國近代建筑中居民建筑、工業建筑和公共建筑是發展的重要方向。在居民建筑方面,近代中國的廣大農村,城鎮以及中小城市地區仍采取傳統的住宅建筑風格,新式住宅集中在大城市,以獨戶型、聯戶型和多戶型為基本形式;在工業建筑方面,中國近代時期出現的各種工業建筑可謂是蓬勃發展,其中包括:木構架廠房、磚木混合結構廠房和鋼結構和鋼筋混凝土結構廠房;在公共建筑方面,中國近代的公共建筑包括:行政建筑、會堂建筑、金融建筑、交通建筑、火車站建筑、文化教育建筑、商業服務業建筑等。傳統的建筑技術是用土、木、磚、石等建筑材料,以木架構為主要結構形式,而受西方影響,磚木混合結構傳入了中國,逐漸推廣起來,其中包含了一些時代的特色建筑產物。如19世紀50、60年代出現在上海的里弄住宅,主要特點是:布局緊湊,用地節約,空間利用充分;居住大院在青島、沈陽、哈爾濱等地相對普遍,由二三層高的外廊式樓房圍合而成,多為磚木結構,一個大院可以居住十幾戶甚至幾十戶人,建筑密度比較大。(4)與歐洲建筑相比,這種院落群布局在中國的藝術效果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一般來說,歐洲建筑是很清楚的。但是,中國古代建筑就像一幅中國畫的長卷,必須逐步展示出來,不能同時出現。走進一座中國古建筑,只能從一個院落走到另一個院落,只有走完所有的路才能看到。北京故宮博物院就是最突出的例子。人們從天安門進入,從一扇門進入另一個庭院;從院落的這一端到那一端,院落和景色都在一步步變化,給人一種深刻的感覺。故宮的藝術形象深入人心。[3]
3中國傳統文化建筑的平面布局
(1)建筑布局是決定一棟建筑、一組建筑、一組建筑乃至一個村莊、一個城市形態的重要因素。在中國古代建筑中,平面布局基本上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雄偉、整齊、對稱,另一種是曲折、靈活、多樣。(2)舉凡帝王的京都、皇宮、壇廟、陵寢,官府的衙署廳堂、王府、宅第,宗教的寺院、宮觀以及祠堂、會館等等,大都是采取前一種形式。其平面布局以明顯的中軸線為特點,上有主體建筑,中軸線兩側有陪襯建筑。這種布局是主次對稱的。以北京的寺廟為例。在它的中軸線上,有一個影子墻或拱門在前面,然后山門。山門內有前殿,后有正殿。中軸線兩側建筑排列整齊對稱。例如,山門兩側有側門,正殿兩側有側堂,其他殿建筑兩側有游廊和側堂。工匠們用云映月、綠葉紅花的技法,襯托出主樓的雄偉。從一門一廳到兩門三門九宮,這座巨大的皇城有著同樣的統治。這種以陪襯為主的莊嚴莊重、整齊對稱的方式,完全滿足了統治者和神佛學說對崇高莊嚴的要求,因而流傳了幾千年,并逐漸完善。(3)另一種則相反,不統一、不對稱,因地制宜,適合布局。大部分的風景園林、民居和山村水鄉都是這種形式。其布局方法是根據山川情況、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靈活安排。比如位于山腳下的民居,甚至寺廟、官衙,都是依山而建。這種情況最適合西南山區和江南水網地區以及地形變化較大的地方。這種布局原則幾千年來一直沿用,因為它適應了廣大地區和不同自然條件的多民族文化習俗的需要,具有科學的理論基礎。中式園林是一種布局靈活、變化曲折的典范。根據自然情況和河網,山城、水鄉、村落的布局出現了許多實用而優美的古鎮規劃和建筑風格。[2]
4中國傳統文化對標志建筑設計的影響
4.1傳統文化對長城的影響
(1)從古至今,傳統文化中的儒、道、佛在建筑當中傳達著重要的標志,中國古代建筑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光輝的成就,中國古代建筑藝術是美術賞析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欣賞和鑒賞中國古代建筑藝術,首先需要了解建筑藝術的主要特征,而且還要了解當時的文化背景與文化底蘊,通過歷史文化了解中國古代建筑為什么具有這樣或那樣的設計特點。首先談談長城,又叫做萬里長城。它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御工事,堅固而且連綿不絕,為了阻擋敵人進攻,長城易守難攻,而且長城不是一道單獨孤立的城墻,而是以城墻為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御體系。對于長城修筑的文化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西周時期的宗教信仰繼承了夏商兩大王朝,除了君王是人間最高統治者以外,他們都是上天自然的最高統治者,為了維護統治集團利益,變現形式有崇拜上帝、崇拜祖先、占卜等活動,就是為了鞏固和提高王室權威,長城的修建是很大程度體現了西周的統治標志,發生在首都鎬京也就是今天的陜西西安,著名的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自于此。[4](2)春秋戰國時期,群雄逐鹿,長城修筑進入第一個高潮,但是此時修筑長度都比較短。秦滅六國統一天下以后,秦始皇鏈接和修繕戰國長城,從這時候開始,就有了萬里長城。明朝也是一個修筑長城的時期,也是最后一個朝代。所以從歷史文化上來看,長城的修筑是每個朝代都在做的,但長城都是為了作戰需要,因為有了長城才能取得戰爭的勝利。
4.2傳統文化對鳥巢的影響
(1)傳統文化對現代建筑的影響在鳥巢中得到了明顯的體現。“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國古代乃至當代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在我國文化建設中具有基礎性作用。在眾多評論中,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天人合一”思想影響最大、最深遠,“天人合一”的“天”指的是自然,主張萬物以其自然本性為基礎,自然是最自然的東西。因此,人類在創造萬物時,必須模仿自然,順應自然。老莊天人合一思想影響了中國文化發展的方方面面。建筑的審美表現是啟迪人的完美與美的境界,這就要求建筑實現與自然的和諧統一。[5](2)鳥巢是21世紀最重要的建筑之一。雖然其指導思想中有許多現代美學因素,但其實質仍然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其實,這一理念一直貫穿于鳥巢建設的全過程。第一點是這個名字符合自然。“鳥巢”這個名字很生態,是來自自然界的。北京鳥巢的名字來源于自然,與自然融為一體。它給人一種很親切的感覺,給人一種很生態的感覺。建筑以自然事物命名,也體現了追求綠色、與自然統一的理念,讓我們在自然環境中享受自然。第二點是選址與自然相結合。中國建筑注重與周圍環境的和諧美,首先是與周圍建筑的和諧美。中國古代建筑,無論是宮殿、寺廟、宅基地組團,還是景觀設計、城市規劃,都追求整體的統一,由此產生了所謂星羅棋布、星羅棋布的蔚風。鳥巢位于北京中軸線以北,以首都北京為中心,與故宮同處于北京中軸線上,以達到與周邊建筑的整體和諧。向自然學習、融入自然、順應自然,要求建筑總體布局要順應自然。無污染、蜿蜒的河流、開闊的鳥巢視野,都是為了營造一個天然的綠色鳥巢,讓人們真正感受到綠色奧運。從根本上說,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鋪墊,才導致了這樣一座現代建筑的出現。[6]
5結語
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在漫長的發展歷史中,熠熠生輝。國粹不僅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熠熠生輝,而且為亞洲乃至世界許多國家和人民所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是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中華民族在特殊的自然環境、經濟模式、政治結構、意識形態等條件下形成的文化習慣和文化積淀,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它不僅散落在古典文學、規章制度等程式化的客體形式中,而且存在于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知識結構、價值觀念、倫理道德、行為方式、審美情趣、風俗習慣等主要形式中,這種文化積淀已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的思想和行為規范,滲透到社會政治、經濟特別是精神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為制約社會歷史發展、支配人們思想行為和日常生活的強大力量。這是中國國情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
參考文獻
[1]沈渝德,秦晉川.室內景觀設計[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黃艷.室內綠化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出版社,2007.
[3]全惠民,唐靜.室內水景觀藝術設計[M].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09.
[4]里斯.室內水景園林設計[M].李路明譯.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3.
[5]譚曉東.室內空間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
[6]《室內設計師》編委會編.室內設計師4[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作者:徐黎明 單位:魯迅美術學院
- 上一篇:隱喻手法在專題博物館建筑設計的應用
- 下一篇:信息化在農業經濟管理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