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喻手法在專題博物館建筑設計的應用
時間:2022-04-18 08:30:53
導語:隱喻手法在專題博物館建筑設計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隱喻設計”是當代建筑創作中一種比較典型的設計手法,其應用往往賦予建筑生動的外觀形象,使人產生豐富的聯想與共鳴,令設計得以升華。然而,由于缺乏理論指導與深度的文化挖掘,國內涌現出大量粗鄙的隱喻建筑作品,其手法流于表面,并未將隱喻的創作手法較好的呈現在建筑作品中。文章以實際創作作品為例(圖1),闡述了專題博物館建筑隱喻設計的過程和難點,總結了專題博物館建筑設計中引入隱喻手法的要點,希冀該項目對現行專題博物館建筑的隱喻設計有一定的啟發和借鑒意義。
關鍵詞:專題博物館建筑;隱喻設計;建筑隱喻;建筑文化
任何人造的具體形態都是某種“隱喻”觀念的實體化與物化,因為這種具體形態的制作既是出于一定的初衷和目的,這種目的性就是“隱喻”的意義[1]。博物館建筑作為文化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隱喻”創作手法在其中的運用顯得尤為重要。本項目從隱喻原型的提取、隱喻原型的抽象與解構、隱喻內涵的豐富與表達三個維度對專題博物館建筑隱喻手法的審美表達進行了設計實踐(圖1),總結了“講究隱喻的可識別性、講究較好的適宜性、講究高雅的格調、講究隱喻的多重性”四個專題博物館建筑中引入隱喻手法的要點。
1隱喻概述
“隱喻”是西方語言學中的一種修辭概念,是語言表情達意的一種方式,也稱為“暗語”或“簡喻”,是指在特定的語境下用一物指代另一物,如軍隊如魚,人民如水,魚水不可分。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是最早對隱喻進行研究與論述的教育家,他認為:隱喻并不局限于語言學和文學藝術領域,它的表達涉及哲學、心理學、政治學、符號學等諸多學科領域。亞氏認為隱喻是一種源自生活的比喻,是生活中常見的文化行為。
2建筑隱喻的內在涵意
建筑隱喻主義是上個世紀70年代以后提出來的一種系統理論,是后現代主義的一個重要分支。是針對二戰后出現的現代主義建筑無場所性設計、文化性與地域性缺失、千城一面等缺點提出來的。建筑是文化的載體,是石頭的史書;隱喻源于生活,是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建筑反映時代精神、風土人文、社會現象,與隱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三者相對獨立又相互影響,作為建筑、文化與隱喻三者交集的專題博物館建筑,它的設計不僅要滿足基本功能要求,更應該傳達某些文化意象隱喻某種特殊的情感。
3專題博物館建筑中隱喻設計的內在及外在動因
專題博物館是指專門針對某一展示主題而出現的專門性很強的博物館,它與綜合性博物館一樣,具有展示、收藏、教育、研究等職能,是針對某一特定主題全面展示給大眾的櫥窗,使大眾對該主題歷史文化的風雨變遷進行全面了解的場所。專題博物館建筑進行隱喻設計有以下三點動因。①專題博物館主題性與隱喻設計較好的契合度。隱喻設計表達的核心在于“本體”和“喻體”的相互轉換以求在認知主體腦海內形意象的過程。專題博物館主題性突出的設計特征正好與有利于隱喻設計“本體”的提取,為創造優秀的隱喻建筑打下基礎。②文化性回歸的需求。自現代主義思潮傳入中國后,國內“國際式”“歐陸風”“盒子建筑”等建筑形式泛濫,使得城市與建筑千篇一律,建筑的文化性與地域性受到極大的挑戰。專題博物館建筑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城市的地標性建筑,人們對它的需求不僅局限于基本的功能要求,更注重其更高層次的文化內涵表達(圖2)。圖2建筑、隱喻、文化的關系③對當下“奇奇怪怪建筑”的反思。近年來,國內陸續出現許多造型“雷人”的建筑物,這類建筑主要有兩方面的弊端:一方面該類建筑造價甚高、耗資巨大;另一方面它們多以犧牲功能為代價來滿足建筑造型要求,造成資源的浪費。“奇奇怪怪建筑”的產生本質在于建筑“美”的表達是否得當,它關注于建筑外觀形態的個性魅力,卻缺乏深層次的文化挖掘與抽象。
4隱喻建筑的創作實踐——三峽攝影藝術博物館建筑設計
4.1項目概況(圖3)
本項目位于湖北省宜昌市高新區。規劃用地為一近矩形地塊,場地不完全平坦,基地東北側緊鄰楊家灣路,東南側靠著西陵二路延伸段,西南側為自然山體,西北側為三峽烏木藝術博物館與三峽奇石博物館。項目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
4.2三峽攝影藝術博物館隱喻設計的構思
4.2.1攝影藝術與建筑藝術的碰撞——文化內涵挖掘三峽攝影藝術博物館的規劃旨在打造一座“主題性突出、格調高雅、建筑個性特征彰顯”的高水平的專題博物館。因此,該建筑作品的設計不能陷于平庸的泥沼,設計著眼攝影主題、攝影文化、場所精神,最終確立了“湖北之窗”“文化瑰寶”“綠色生態”的設計目標。“湖北之窗”:以三峽攝影藝術博物館為主體,形成湖北攝影藝術對外交流的窗口,攝影文化在此交融,攝影思想在此碰撞。“文化瑰寶”:尊重弘揚攝影精神,彰顯新時代攝影文化,同社會分享攝影的思考與影響。“綠色生態”:充分利用地勢及基地自然資源,與綠色對話,建立一個生態共賞,宜心怡然的城市氧吧。4.2.2隱喻原型與專題博物館主題性的碰撞——隱喻的邏輯結構項目以“老式照相機”為隱喻原型,通過建筑語言的抽象解構形成個性鮮明的外觀形態,承載攝影工具—攝影文化—攝影藝術博物館三者之間的隱喻映射與轉換。老式造型機的“本體”與具象的建筑外觀形態“喻體”兩者的同一性引發認知主體的關聯性思考,在主體的腦海內形成超越兩者自身的意象,達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這就是隱喻發生的過程(圖4)。隱喻原型與三峽攝影藝術博物館的主題性較好的契合性,通過隱喻的方式延伸建筑的文化內涵、彰顯三峽攝影藝術博物館建筑造型的個性特征。
4.3三峽攝影藝術博物館隱喻設計的審美表達
c出入口作重點處理,以相機的伸縮鏡頭為原型進行尺度變化與形態調整,整個建筑呈現出相機的形態與意象,符合專題博物館建筑“文化性、主題性、系統性的設計特征”。建筑造型本身就是一個收藏吸納攝影作品的寶盒,個性新穎,吸引市民的目光。透明玻璃和彩釉玻璃結合的立面,穿插石材的厚重,創造了視覺的豐富性和愉悅性,輕盈的全透明的折形玻璃入口,疊錯光影,強調了入口的戲劇性。4.3.3隱喻內涵的豐富與表達項目從多個維度進行隱喻創作,力求使三峽攝影藝術博物館的“文化性、主題性、系統性”的設計特征得以彰顯,使隱喻手法能夠較好地融入到建筑系統中。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形式上的隱喻:建筑以“老式照像機”為隱喻原型進行構思設計,整個建筑展現出相機的形態與意象。②理念上的隱喻:以建筑設計來表達情感,博物館的設計定位為“湖北之窗”,希望以攝影博物館為主體,形成湖北攝影藝術對外交流的窗口,攝影文化與思想在此能夠實現交融與碰撞。③文脈層面的隱喻:設計隱喻原型的提取與攝影文化及攝影設備的發展歷史有著密切的聯系,是設計文脈傳承與延續的表現。④幾何構成的隱喻:博物館主館平面幾何構成與老式相機的“L”形一脈相承,副館的平面幾何構成以主館的“L”形為母體進行抽象與變化,形成“對比統一”的美學構圖表達(圖5)。圖5夜景鳥瞰圖⑤建構技術的隱喻:建筑的入口部分采用工藝美學鋼構的設計手段,該“燈籠形入口”比擬攝像機的伸縮鏡頭,用以隱喻時光走廊,也象征著光影世界;同時,建筑立面表皮還有“樹皮剝落”的意象,通過成品構件的手段來實現建筑意象(圖6.⑥室外空間氛圍的營造:入口空間的西側主墻面上設置可隨時更換的展示櫥窗立面,與室外的入口廣場相結合,形成攝影文化交流共享的公共空間氛圍(圖7)。⑦室內空間氛圍的營造:博物館主樓“樹皮剝落”的采光形式,營造出室內斑駁的光影變化,以此隱喻攝影世界的繽紛多彩。
5專題博物館建筑設計中引入隱喻手法的要點
5.1講究隱喻的可識別性
成功的隱喻建筑,必須具有較強的可識別性。隱喻的可識別性是指大多數參觀者可以通過建筑的外觀造型聯想到建筑的所指,即建筑“本體”與“喻體”之間通過建筑語言與建筑符號的設計能夠得到容易的轉換與表達。5.2講究較好的適宜性優秀的隱喻建筑除了要把握可識別性外,也要做到適宜性好。隱喻的適宜性好是指隱喻表達的“本體”與“喻體”之間存在某種聯系,而非毫無關聯的兩個事物之間進行簡單的嫁接。5.3講究高雅的格調隱喻設計是通過建筑形象來進行表情達意的,成功的隱喻建筑必須講究隱喻的格調。有的建筑隱喻具有較好的可識別性和適宜性,也滿足建筑的功能要求,但它們的建筑外觀形象陷入隱喻設計的誤區(過于具象),使得整個建筑的格調不高,受到人們的詬病。
5.4講究隱喻的多重性
隱喻的多重性是指建筑設計的隱喻具有多重涵意。對于隱喻建筑而言,隱喻的指向越多,其可讀性與可觀賞性就越高,建筑往往就越能打動人。隱喻建筑是否能夠取得人們的喜愛或關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隱喻指向的多寡,大多數成功的隱喻建筑都具有多重隱喻性。
6設計總結
本項目設計過程中,如何使專題博物館主題性得以彰顯,在建筑外觀形態個性鮮明的情況下同時兼具一定的文化內涵是本項目的重點和難點。通過隱喻手法的導入,這種特殊的表現方式為設計作品提供了另一層“含義”,實現了一個現代大方又不失文化韻味的隱喻建筑作品的目標。7結語專題博物館建筑作為文化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展示、收藏、教育、研究等重要職能,是文化傳承與傳播的重要載體。在專題博物館建筑設計中引入隱喻設計手法,通過建筑語言對文化內核進行重組與再造,既豐富了建筑文化內涵又提高了建筑可讀性,也是“文脈傳承”的高度體現。希冀本項目三個維度的專題博物館建筑隱喻審美表達的設計實踐,以及專題博物館建筑隱喻手法要點總結對未來的專題博物館建筑設計實踐有一定的啟發意義。
參考文獻
[1]劉冬梅.西斯庭教堂天頂畫及《最后的審判》賞析[J].藝術與設計(理論),2007(03):129-130.
[2]李賢平.“象征”與“隱喻”的比較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1.
[3]潘谷西.中國建筑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212.
[4]劉靜,金洪.寧波服裝博物館設計方案探析[J].寧波大學學報(理工版),2009,22(04):583-587.
[5]吳慶洲.中國民居建筑藝術的象征主義[J].華中建筑,1994(04):6-8.
[6]齊中凱,紀懷祿.以表現主義方式存在——信息時代的新表現主義建筑[J].世界建筑,2005(04):107-109.
[7]付曉宇.基于審美視角下文化建筑的象征手法及其設計元素[D].華東理工大學,2012.
[8]束定芳.隱喻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9]鄒瑚瑩,王璐,祁斌.博物館建筑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作者:李凌童 袁志成 單位:三峽大學 土木與建筑學院
- 上一篇:知識產權系統保護能力研究
- 下一篇:傳統文化與建筑藝術設計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