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實用主義無鏡哲學探討
時間:2022-04-24 10:07:22
導語:新實用主義無鏡哲學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羅蒂對傳統“鏡式哲學”進行批判,認為人的內心和語言,不能作為鏡子折射事物的本質。因此,羅蒂新實用主義中的心靈、語言都不能反映世界。這種理論的本質便是“無鏡哲學”,它引導哲學從認識論逐漸向解釋學的方向發展,從系統哲學走向教化哲學,將人完全置身于社會現實與實踐對話中,注重人的能動作用。
[關鍵詞]新實用主義;鏡式哲學;無鏡哲學;現實價值意義
在上世紀80年代,羅蒂針對當下流行的“鏡式哲學”進行批判,并提出自己的新實用主義哲學思想。他首先強調知識的意義是在于解決問題,而不僅僅是表征現實。面對在近代哲學占有一席之地的心靈之鏡和語言之鏡,羅蒂率先提出了質疑。從理論上來說,要想解決問題,最先踏出的第一步就是要提出評價,而就評價的角度,知識的意義就在于能否針對問題本身,提出有效的解決思路。但是傳統的“鏡式哲學”,單純地把人的內心和語言,當作會像鏡子一樣折射事物的本質存在。所以羅蒂主張的是要更多地關注現實世界和人們日常的生活,將真理觀推向了一個具有發展性的高度,這便是他的“無鏡哲學”。
一、羅蒂對傳統鏡式哲學的批判
羅蒂對傳統的心靈鏡式哲學進行批判。在他看來,不管是柏拉圖的理念論:“心靈的眼睛看到的東西”;還是笛卡爾哲學:“我思故我在”;洛克的“白板說”認為:“一切知識都來源于經驗”;康德哲學:在認識中,不是心靈去符合事物,而是事物要符合心靈。這些思想都屬于“自然之鏡哲學”,即使發展到現代語言學轉向后,也只是稱之為“語言之鏡哲學”,不論如何都沒有脫離傳統鏡式哲學的桎梏。羅蒂認為,這種傳統的心靈鏡式哲學是人們把心靈比喻成鏡子,從而通過各種現象折射出心靈之外之物。把人和客觀世界相分離基本上就是傳統認識論的基本要素,感官被客觀世界進行刺激,從而反映在人的心靈之中,這種心靈對客觀世界所形成的認識被稱之為真理。鏡式哲學者所追求的真理并不是真正的真理。羅蒂認為,正是這種鏡式方法使人停留在觀念認識是否符合客觀世界上,如果觀念和客觀事物相符合的認識就是真理,反之則是錯誤認識,就不是真正的真理。正是鏡子的觀念提前存在,知識就不能被準確認識,在這種傳統哲學統治之下,心靈對客觀事物認識通過感官來刺激,認識是被動獲得,因此不能被證實。羅蒂對笛卡爾心靈實體和洛克“白板說”進行批判。他認為笛卡爾的身心二元論是人通過心靈這面鏡子,對客觀世界進行認識的根本上是錯誤的,心靈只是一種神經系統的生理活動,笛卡爾的錯誤認知歸結于當時神經學不夠發達。對于洛克的“白板說”,羅蒂認為其雖然對知識獲得的過程做了詳細的闡述,但是也并不是可靠的知識,這一學說并沒有確切指明后天經驗的知識是具有客觀必然性的,在他看來,洛克所提出的知識具有絕對性,當作一種人與事物之間的關系,并未考慮到人的因素,且這種絕對性無法被證實,應該被拋棄。因此洛克“白板說”也是一種自然之鏡,所獲得的并不是真理性認識。
二、羅蒂無鏡哲學的特點
羅蒂新實用主義本質即無鏡哲學。他全面批判了西方傳統哲學中的鏡喻哲學,認為它是西方傳統哲學表象主義中的一面“鏡子”,這面“鏡子”中恰好折射出了事物的本質內容”。在羅蒂看來,無論是人內心以及語言都是無法直接作為鏡子來折射事物本質的,所以在他的新實用主義哲學思想中,心靈之境這種反映世界的抽象思維模式沒有體現,而且同樣映現世界的語言之境也不在羅蒂所表述的無鏡哲學之中。羅蒂的無鏡哲學非常微妙,因為它所構建的真理體系不予傳統鏡式真理觀相同,它所形成的是一種與新實用主義相適應、相匹配的無鏡真理觀。
(一)從認識論走向解釋學
傳統認識論走向解釋學是羅蒂所推崇的。解釋學是對哲學的一種新的解釋方式,他認為其是一種對待新事物的新視角,并不是對傳統認識論的延續,而是一種使人對話可以延續的目的活動。羅蒂對解釋學與認識論的區分為,首先,在傳統認識論中,人們之間能夠進行對話是由于有一致的、最基礎的統一根據,不以人的對話所改變,具有絕對性。但解釋學則把對話的內容也看作參與者,不具有絕對性,將各話語作為對話交流的一個要素,保證對話進行,并不是絕對基礎。其次,傳統認識論認為作為事物本質的理性是可靠的,而哲學的任務就是找到其背后的絕對真理。但解釋學所要發現的事物背后所蘊藏的東西并不局限于絕對的知識,而是要使人們對話語內容做出正確解讀,從而進行順利對話。最后,認為彼此雙方能夠進行對話,構成對話者的關系,且使這種關系實在統一的因素,就是對話雙方是有一個或多個共同的目標與基礎,是統一的整體,這種觀念普遍都為傳統認識論所認可。而解釋學則認為對話者是通過禮儀、自身來產生聯系的。因此,在羅蒂看來傳統認識論與解釋學之間的根本的區別在于其是否具有可公度性,公度性也就是一種標準,來判斷話語的正確與否。傳統的認識論就是可公度性,其認為有一個永恒的絕對的真理,其是判斷認識正確與否的依據。不論是柏拉圖、笛卡爾,都有一個絕對真理理念,雖然認識方法不盡相同,但其背后絕對事實是確定的。羅蒂對此持相反意見,他認為話語只是一種意見,并沒有絕對統一的基礎,背后所蘊含的“真理”也未必是客觀事實。在他看來,實用主義者都否定形而上學,放棄了對公度性的追求,所以其得不到認識論觀點哲學家的承認。因此知識并沒有絕對性,沒有一個統一的絕對來判斷其正確與否,知識是根據世界發展而發展的,是一種能被糾錯的意見,所以哲學應拋棄認識論走向解釋學,走向不可公度性。
(二)從系統哲學走向教化哲學
羅蒂認為哲學應該從系統哲學走向教化哲學。他指出柏拉圖、笛卡爾、康德等都是系統哲學家,目的是通過各種鏡子來找到背后的絕對真理,從而為人的真實世界找到最統一的基礎,但這種系統哲學是錯誤的,應該走向教化哲學。在解釋學概念中,伽達默爾對“知識”一詞用教育來代替,認為知識是用人的心靈來反映世界,而教育則是讓人關注自身,了解自己,發現并改造自己。羅蒂對此更進一步,運用了“教化”這一概念,他說:“無論在那種情況下,這種活動都是(盡管兩個詞在字源學上有關系)教化的,而不是那種建設的,至少是說,如果‘建設的’一詞指在正常話語中發生的那種完成科研規劃的協作的話。”[1]教化哲學是為了擺脫傳統哲學的桎梏。他認為,傳統哲學在于建立一種可公度性,但教化的目的則是與其相反,教化的意義在于在不同文化之間,不同學科之間建立的解釋學的活動,用新詞闡述舊詞。他認為,傳統鏡式哲學與解釋學之間就是系統哲學與教化哲學之間的對立。他說:“現在我想把這兩類哲學家之間的這種對立概括一下,一類人的研究基本上是建設性的,另一類的研究基本上是反動的......這就是‘系統的’哲學和‘教化的’哲學間的對立。”[2]海德格爾、笛卡爾等等哲學家他們都曾經嘗試過尋找一種絕對客觀的真理來解釋世界上的一切客觀事物,認為客觀事物背后都存在有一種共同的本質內涵,進而構建一套本質主義哲學理論。羅蒂在思考并結合西方歷代哲學家思想后就將這種哲學思想稱之為“教化哲學”。教化哲學中是不存在絕對真理的,它只存在相對主義者,它不是發現世界背后的本質內容,而是希望發揮一種主觀論斷意見,由此來描述人們所看到的世界。
三、羅蒂無鏡哲學的意義
羅蒂的無鏡哲學具有現實意義。在對古典實用主義批判與繼承下,羅蒂的新實用主義理論展現出了它特有的現實價值意義,這是分析哲學基礎之上所構建的無鏡哲學價值觀。無鏡哲學更多關注人們的生存世界,它將當下的哲學思想現狀(以認識論為基礎),漸漸的推向了解釋學方向,并以此為哲學發展的基礎視角。這種哲學方法是將人為中心,并將其放置于社會現實與實踐的對話之中,使人回歸到實踐的主體地位,注重人的主觀能動性,有利于人充分發揮自身的能動作用,實現超越式發展。“在羅蒂看來,應該將社會整體作為認識論中的一個方位,不僅僅從視覺觀念,更從心理觀念上去理解現實世界,強調人與社會實踐,深度理解人們的認知行為。從哲學客觀事物角度講,它更希望從理論層面回歸到現實生活中,建立全新的視角把握新實用主義哲學內容,這也是對無鏡哲學偉大生活指導意義的優化過濾過程。”[3]就羅蒂本人思想而言,他的新實用主義思想非常明確,那就是將社會生活中人們所贊同的意見視為真理,但實際上這是一種錯誤的主觀真理論。因為在后人看來,判斷真理的標準未必是多數人所認同的真理,而是應了那一句“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事實也的確如此,真理具有客觀性,但它并不依賴于人類意志而做出隨意轉移,它所檢測的是人類社會的客觀實踐活動過程與結果,而并不追求一種人類社會的共同贊同在。這一點上,羅蒂的新現實主義思想是存在偏差的,人們不應該將真理與謬論片面理解,而是應該從更宏觀、更寬廣的角度去分析這一點。在傳統的哲學思想觀念里,哲學是最該研究的,是所有學科的最基礎的存在,而羅蒂試圖改變這個現狀,試圖改變傳統哲學,這也就是實用主義哲學之“新”。他的新實用主義哲學一經提出,哲學便慢慢的開始轉向啟蒙哲學的地位,這就是羅蒂新實用主義哲學的邏輯。然而這個轉變并不只是表面上那么簡單,作為啟蒙哲學的新哲學,必須將哲學重新定義為理論思維的智慧。進一步來說,哲學在整個學科系統中的地位不再是處于一個“領導者”的位置,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哲學就此跌落,而是重新佇立在另一個高度,是“創造者”,是“教育者”。這個位置的轉變,使哲學的任務也發生了變化,它的任務不再是科學之先導,而是為人類的文明和發展進行啟蒙和教育。在此意義上,羅蒂又進一步地超越了各種哲學流派和思想的對立,建構了自己的啟蒙哲學。他把他的哲學稱為小寫或后哲學。其主要特點是:一是對傳統哲學的否定和消解;二是具有不確定性、相對性和描述性思維的特點;三是以教育哲學取代了系統哲學和邏輯哲學。[4]這其實也就是新實用主義哲學對傳統哲學的一種取代,哲學不再是各種文化的基礎,也不再是追求準確不變的基礎和本質,而是在人類文化生活中起著重要的啟蒙作用。對于我國而言羅蒂的這套新實用主義理論非常受用,與我國的指導思想有很高的契合度。它提出了社會可持續發展思想,主張每一個人都要有自己的信念與追求,即羅蒂的協同性真理觀,這其中“協同性”代表了人們之間所擁有的興趣愛好與信仰準則,這些內容的相似性,是人們能夠達成協同一致的關鍵。主張自我出發,與他人或其他團體建立一種交流關系,并在對話中尋求相互結合、共存關系,這是一種協同性實用主義表現。在羅蒂的協同性實用主義理論中包含了“我們”,且“我們”的范圍正在不斷擴大,這說明有更多的人愿意達成觀念與信念的相互統一,這就迎合了羅蒂的自我維護種族中心理論,而理論中所營造的就是一種“我們”的生活環境。讓每個人在團體中兼顧個人與集體的共同發展,促進整個集體乃至整個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羅蒂追求的是協同性真理觀之上的意見、事物相對一致。那種完全、絕對的協同一致是他所摒棄的,就像羅蒂曾經提到了反諷主義者,反諷主義者試圖通過現有詞匯來解釋理論根源內容,這是令人信服的。在羅蒂看來,最好的真理標準就是通過自由研究獲得意見,這種自由討論是建立在協同主義真理之上的,它會刻意避免外部影響而產生失真現象。而伴隨具體社會實踐行為的修正優化,羅蒂的協同性真理觀也一點點凸顯,它讓人們認識到事物從客觀回歸人類主觀的過程。在協同主義真理之上,人們能夠更快達成交流共識,這更有利于人類追求自我幸福,更符合羅蒂的這一哲學主張,在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也追求人類社會的和平共處。實際上,這種“協同性”實用主義真理可以依據我國的經濟基礎,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對于我國綜合國力水平的提高具有促進作用,能為我國未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價值指導,有利于提升我國國民幸福指數。羅蒂所建立的無鏡哲學價值觀對當代哲學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協同性主義真理觀也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對現世的共存關系具有積極意義。對于我國來說,羅蒂的這套理論思想是完全值得借鑒的,他能夠給目前中國社會所面臨的問題提供一個新的解釋,可以站在一個新的思想維度上去思考,為我國社會未來的可持續發展進程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參考文獻]
[1][美]理查德·羅蒂.哲學與自然之境[M].李幼燕,譯.上海:商務印書館,2003:338.
[2][美]理查·羅蒂.哲學與自然之境[M].李幼燕,譯.上海:三聯書店,1987:320.
[3]安佰鴻.理查德·羅蒂的文化觀念和文學理論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09.
[4]夏玉漢.論羅蒂新實用主義哲學的建構路徑[J].學理論,2016(7).
作者:張晶 葉珈妤 單位:長安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 上一篇:圖書館地方文獻閱讀推廣策略
- 下一篇:大數據技術在學生意識形態教育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