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現實題材電視紀錄片的人文關懷
時間:2022-04-24 17:46:10
導語:談現實題材電視紀錄片的人文關懷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現實題材電視紀錄片在創作過程中要承擔起社會道義的重任,傳遞溫度,體現隱形力量,就需要將人文關懷理念注入其中,使紀錄片的倫理觀和價值觀體現出來。本論文著重于研究現實題材電視紀錄片中的人文關懷。
[關鍵詞]電視紀錄片;現實題材;人文關懷
電視紀錄片,不同于資金投入多、創作周期長的大型紀錄片或系列紀錄片,更多的是以社會現實為題材的紀實短片,投入少、周期短、制作精簡,但卻是當今主流紀錄片平臺播出的主體。在現實題材電視紀錄片的創作中注入人文關懷,就是在文藝創作中充分體現社會責任,并突出道義精神。所謂的人文關懷,被更多理解為尊重人的性情、人的價值、人的尊嚴、人格以及人的人生命運、生存狀態和理想,并予以充分的關愛。
一、紀錄片選題策劃階段的人文關懷意識
(一)選取充滿人文關懷意識的題材
對紀錄片材料的選擇進行研究,涵蓋的內容非常多,都可以在紀錄片的形式中進行表現。在選擇題材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人文關懷意識,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創作者對于人文關懷意識非常明確,基于此選擇題材;第二,是創作者對于人文關懷理念在紀錄片中的創作意義沒有充分意識到,而是在紀錄片中渲染了某種情緒色彩。比如,將人文關懷界定為艱難困苦境地中體現人攻堅克難的生活內容或者表達其情感思想,而且其所謂的客觀記錄,就是將人文關懷在客觀上顯現出來。對人文關懷的情感進行培養,在這種情感的引導下對紀錄片的創作素材進行選擇。只有這樣,才能使紀錄片作品具有較高的思想價值,且充滿藝術魅力。例如,原北京電視臺紀實頻道推出的系列人物類紀實短片《堅強如你》、《救助生命的承諾》、《一起長大》、《歪歪的故事》、《當他們漸漸老去》等,就是導演組有意追求人文關懷,在選擇具有獨特故事的“小人物”的同時,充分尊重個體價值,尊重其選擇。雖然幾部短片制作精簡,但這樣的初衷落實到了創作中,讓片中充滿了人文關懷氣息,人物真實鮮活,故事生動。
(二)確立充滿人文關懷意識的主題
紀錄片的主題和人物主體是緊密相連的,在選擇主題的時候,要對主題做好提煉工作。創作周期較短的電視紀錄片和紀實短片往往在創作中不斷尋找主題,或對已確定的主題進行反復推敲解析,甚至會生發出新的主題或新的角度。所以,在確定主題之前要樹立人文關懷意識,當確定主題之后需要經過提煉和構思,發揮其引導作用。
(三)基于人文關懷意識進行拍攝
雖然拍攝的對象有所不同,但在工作態度上不應有所改變,都需在客觀記錄的基礎上,采用創造性思維和對人性尊重的視角,不應物化和擺弄拍攝對象。雖然如今的紀錄片早已過了“搬演”(一種介于現場紀錄和虛構之間的電影方法)的時代,但往往還會為了更強的懸念、沖突、效果,在拍攝中去“搬演”被拍攝者,這是不可取的。紀錄片的創作者所具有的人文關懷精神在拍攝各種對象的時候都能夠體現出來。比如,在短紀錄片《夜·北京》的拍攝過程中,創作者選擇不對熟睡的夜班勞動者進行強制喚醒和干預。再比如,拍攝對象因失去親人而萬分悲痛,創作者不應引導其回憶痛苦的事情,也不可以對場景進行模擬,而應采用更為尊重、溫和和讓其情緒舒緩的方式,如等待,以此去進行客觀記錄。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秉持人文精神,并在作品中將人文精神體現出來,與作品的內容完美融合,才有可能成就一部好作品。
二、紀錄片拍攝時的人文關懷表現
(一)訪談中予以尊重
在訪談中注重對采訪對象的理解和尊重,并在鏡頭上有所體現。尤其是在采訪一些基層小人物、殘障人士、特殊行業的從業者、處于特殊境遇的對象時,提前做好功課很重要,需充分了解被采訪者所處的境遇、心態、個人選擇和禁忌等。訪談中不應過渡強勢或帶著有色眼鏡,更不應以獵奇的心態刻意放大或挖掘其痛苦的根源。在追問中不可斷章取義,做到盡力傾聽,適時發問。在被采訪者處于某種情緒中時,等待、靜默、遞上一張紙巾,起身安慰,甚至必要時中斷采訪。不應用鏡頭刻意去放大采訪對象的痛苦表情,可以拍攝一些情緒鏡頭或者肢體動作的細節等。雖然紀錄片應秉持真實的原則,但是也要考慮受訪者的感受,應以尊重受訪者為前提,以平等對待為態度,以真情實感為基調,去找尋故事、探尋答案、表現真實。
(二)用細節表達共情和關注
比起同情,近年來越來越流行的“共情”一詞更能表達紀錄片創作者對待拍攝對象應有的態度,而豐富和真實的細節則是紀錄片中傳遞人文關懷、表達關注的最好詮釋。但如何挖掘細節,就需要創作者在進行紀錄片拍攝時,帶著人文關懷的視角,從內心深處對拍攝對象報以尊重,并深入理解、予以安慰,這就體現了人性中善的一面。同時再與其進行充分的溝通,進而去探索、思考對方的處境、選擇、夢想、遺憾、追求、悔恨等。充分觀察被拍攝者的一舉一動和所處的環境細節,將思考和觀察落實到一個個場景中,落實到每一幀的畫面細節里。有時細節靠捕捉,有時細節靠觀察,而有時細節需要思考,這就需要創作者以客觀的視角和秉持人文關懷為出發點,不斷磨練自己的共情能力、觀察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捕捉到足夠生動真實的細節,讓人物更鮮活,讓記錄更有溫度。
三、在剪輯中流露人文關懷的痕跡
紀錄片拍攝完畢就進入到剪輯的環節,從紀錄片整體創作的角度而言,剪輯相當于二次創作。加拿大紀錄片制作人沃爾夫·凱尼格曾說,每一次剪輯都是一個謊言,但你說謊的目的是為了表現真相。同樣的素材,由不同的人剪輯,效果就會有所不同,但人文關懷特質卻應是共通的。雖然表現的時機、呈現的尺度有所不同,但在每個紀錄片創作者的剪輯原則中,人文關懷都應是重要的底色之一。在素材選擇的過程中,無論視野如何,抑或采用何種視角,“道德關切”的鏡頭都是不可少的。所以,剪輯者需要承擔起這份責任,即便要呈現一些社會的負面信息或人物的負面情緒。此時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是如何將這些內容恰當地表現出來,如何選擇合適的素材,這就要發揮剪輯的作用,合理把握分寸,這其中就涉及到人文關懷的問題。例如,在以素材編輯為主的災難題材電視紀錄片中,如印度洋發生海嘯導致災難事件發生,現場的慘狀是可想而知的,很多畫面都可謂觸目驚心。但是,在剪輯中并沒有選取特寫鏡頭,尤其是死者的痛苦表情,而是選取了遠景鏡頭或者用模糊的手法呈現,這是對死者的尊重,也是用這種充滿人文關懷的手法呈現死亡這一沉重的事實。即便有親人在現場哭嚎,鏡頭也是一閃而逝,采用這種處理方式,是對死者的尊重,也是對生者的關愛。再比如,紀錄片《當他們漸漸老去》中,對患有阿爾茨海默癥的老人和其親屬,在剪輯中,創作者都有意回避了老人生活不能自理的混亂和親人崩潰的畫面,通過話外音同期聲、充滿溫暖情感的音樂,以及渲染情緒的空鏡頭的疊加剪輯來抵消掉悲傷無奈的情緒,進而用留白、他人視角采訪和帶有解讀性質的解說,以及親人家屬冷靜后的反饋等素材的剪輯來逐層遞進,消解負面情緒。這正是剪輯中人文關懷的彰顯,不夸張,不獵奇,不過度聚焦。在醫療類紀錄片和關注殘障人士的紀錄片中,這樣的剪輯手法尤為突出。
四、對人文關懷精神進行反思
在整個的紀錄片中貫穿著人文關懷精神,才能讓觀眾感同身受,紀錄片的藝術魅力也能更好的體現出來,從中也可以領悟到主題的閃光點在于人性。作為紀錄片的創作者,當完成之后,就說明經受了一次人文精神的洗禮。但是播出不意味著結束,對于電視紀錄片而言,它往往會在創作完成的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循環播放,這就需要創作者具有責任感,且充滿道義精神。在制作完成后認真審查,對作品進行橫向、縱向比較,審視其中的不足,重溫其中的情節,對作品中的主體人文精神成長印跡進行思考,從而在后續的創作中可以科學地確定方向,把握住尺度,促使自己的人文精神得以涵養,使自己的人格建構日益提升,為日后的紀錄片創作積累經驗。比如,紀錄片《當他們漸漸老去》在原北京電視臺紀實頻道播出一年多之后,創作者接到了片中老人兒女的電話,對方表示老人已過世,紀錄片的循環播放讓家屬感到痛苦,懇請不要再播出。作為一部優秀的有價值的紀錄片作品,雖然不舍,但創作團隊依然選擇了尊重家屬的意愿,從道義和人文關懷的角度考慮,下架了這部作品。
結語
綜上所述可以明確,人文關懷是道德精神的載體,也是象征,應始終貫穿于電視紀錄片創作的全過程中,而且還要向創作完成后的必要時期延伸。其中,最具閃光之處就是創作主體“以人為本”的創作基石,所呈現的是對人性的贊美。
參考文獻:
[1]馮笑、張鄭武文:《現實語境下制造題材紀錄片的人文敘事與時代價值———以〈制造時代〉為例》,《電視研究》2019年第8期
[2]黃敏:《如何提升紀錄片的人文關懷力———以紀錄片〈向海而生〉為例》,《西部廣播電視》2019年第7期
[3]申思:《邊緣敘事中的人文關懷表達———以電影〈黃金花〉為例》,《衛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2019年第6期
[4]劉璇:《跨文化語境下社會意識形態對中外紀錄片人文關懷表達的影響》,《大眾文藝》2019年第24期
[5]蔣捷、高澤宇:《醫療類紀錄片如何以“參與感”體現人文關懷———以〈人間世〉(第二季)為例》,《科技傳播》2019年第13期
[6]王小翠:《訪談節目中主持人人文關懷的建構———以災難性事件訪談為例》,《新聞研究導刊》2020年第12期
[7]劉湛:《當下主流媒體災難報道中的人文關懷———以總臺“中國之聲”戰“疫”報道為例》,《新聞研究導刊》2020年第9期
[8]馬文慧:《多元與統一:網絡綜藝節目中的人文關懷———以〈奇葩說〉為例》,《西部廣播電視》2019年第12期
[9](美)帕特里夏·奧夫德海德:《紀錄片》,譯林出版社2018年版
作者:閆偉
- 上一篇:采茶操在大學生健身方式的應用
- 下一篇: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與茶文化融合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