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融入班級文化建設的策略
時間:2022-05-06 15:52:26
導語:德育融入班級文化建設的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從管理走向育人是班主任建設班級文化的一項重要工作,將德育融入班級文化建設以實現立德樹人是班主任的重要使命。教師在將德育融入班級文化建設的過程中,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價值導向、全員參與和活動多元這三條基本原則,重視班級精神、班級制度、班級活動和班級環境這四種表現形式,采用課程養德、文化潤德、活動悟德、實踐育德和治理賦德這五條策略,以更好地推動班級文化建設。
關鍵詞:德育;班級文化;策略研究
班級文化是班級成員的價值觀、共同思想、作風和行為準則的有機融合,對學生的成長成才和價值形成有重要影響。在班級文化創建中,班主任要不斷創新德育工作方法,實現班級文化建設和德育工作的有機融合。
一、德育融入班級文化建設的核心內涵
教育為先,育人為本。在班級文化建設及德育工作中,班主任首先要教育學生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有大愛、大德、大情懷的人。班主任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班級文化建設中,并將其體現在班級教學和管理的各個環節,落實于道德培育的實踐中,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班主任要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導下建設班級文化,培養學生德行,引領學生價值觀、道德觀向正確的方向發展。班主任要踐行立德樹人,堅持價值導向,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班級文化建設的具體工作中,這對全體師生的思想、認識、觀念及行為都會產生深刻影響。班主任要引導每一位學生養成優良品德,從內心深處增強提升品德素養的自覺性。
二、德育融入班級文化建設的基本原則
首先是價值導向原則。學生時代的道德素養對個人的未來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未來會成長為什么樣的人才。價值導向原則是在班級文化建設中開展德育活動需要遵循的首要原則,班主任要用正向的價值觀念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品行,使德育活動在學生心中播種、發芽和長大,引領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優良的品德,從而塑造美好的品質,并自覺落實到培養品德的行為實踐中,實現價值導德。其次是全員參與原則。全員參與原則是班級文化建設中開展德育活動的重要依托,班主任要保障每個學生都有參與班級活動的機會,并且能在活動中形成感悟、獲得體驗、提高品德。例如在班級標識的設計、班級規則的制定、班級活動的組織和班級環境的美化等過程中,班主任要充分發揮和調動每一位學生的積極性,讓全體學生都能夠深入其中。班主任要了解每一位學生的特點,發揮每一位學生的長處,全體師生共同打造良好的班級文化。再次是活動多元原則。班級學生各有特點,班級文化各有不同,因此班級文化建設中的德育活動也要采取多種形式,班主任要積極創新和探索,活動形式。從活動范圍來講,可以有小范圍的相互交流,也可以有大群體的廣泛參與;從活動形式來講,可以是室內的圖書角、主題班會,也可以是室外的實踐活動、體育比賽;從活動內容來講,可以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也可以是對祖國未來乃至于全球發展的展望和憧憬。
三、德育融入班級文化建設的表現形式
第一,班級精神。班級精神是班級全體師生共同營造的價值觀念和精神風貌,指導著整個班級的管理和發展。建設班級精神首先要確立班級發展理念,明確班級發展目標,確定班級發展方向,統一班級文化認同;其次要設計具有班級特色的標識,包括班名、班徽、班訓、班歌等;最后要加強班風及班級凝聚力的建設,增強師生之間及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培育積極向上、崇尚道德、努力進取的班級風氣,打造和諧的班級人際關系。第二,班級制度。班級制度是班級全體成員共同認可并自覺遵守的行為準則,為班級的管理和發展提供規則和約束。班級制度需要班級成員共同參與制定,從而提升學生對班級制度的認可度,并能自覺遵守,進而引導班級成員的行為規范。班級制度包括班級公約、班級組織結構、班級運作流程等,對班級制度的建設和執行,可以有效激發班級成員的參與度和認同感。第三,班級活動。班級活動是在學科教學以外的時間組織的教育活動,可以加深學生之間的友誼,提升班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引導學生形成共同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從而達到活動育人的目的。班級活動具有很強的表現力,能夠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并且樂在其中,這是學生自我成長和發展的重要途徑。第四,班級環境。班級環境包括教室環境和物質設施等,能夠提供教書育人的氛圍。整潔、溫馨的班級環境可以促使學生更好地開展學習,更快取得進步,而擁有良好精神風貌的師生又反過來可以推動班級環境的優化。班級環境建設要注重細節,包括教室墻壁的布置、桌椅的擺放等,班主任要帶領學生努力創造良好的班級環境氛圍。建設班級環境不僅要注重顯性環境,更要注重隱性環境,要讓學生在教室環境中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班級環境建設要結合自身的發展理念和學生特點,打造具有特色的環境文化,推動班級發展目標的實現。
四、德育融入班級文化建設的實現策略
第一,課程養德。教師要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育德作用,挖掘相關課程中蘊含的德育資源,將德育有機融入教學過程中。班主任要構建與核心素養相契合的課程體系,并結合班級實際和學生特點,提高學生的道德認知,實現特色課程立德樹人的目標,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班主任要將課程教育作為促進學生道德提升的重要載體,在國家教育理念和學校教育目標的指導下,建構意義深遠、內涵豐富、形式多樣、滿足學生個性需求的德育課程,從而實現課程育人的終極目標。第二,文化潤德。班級文化潤德是要在鮮明的價值認同中,持續發掘群體中的德育要素,包括心系國家、關心集體、團結友愛等,營造濃厚的班級文化育德之風,將自主育德的種子植根在班級文化深處。班主任要善于結合班風、學風建設,營造德育文化氛圍,形成提升全體師生道德素養的精神力量,讓班級成為育人場所,人人成為道德榜樣。文化潤德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不斷為之追求和探尋。第三,活動悟德。體悟式德育活動是一種充滿樂趣、生動活潑的育德載體,能夠讓學生在活動中加深體驗,提升道德素養。在活動中,教師需要精心設計系列主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師要和學生相互尊重、共同成長、一起提高。在重要的節日、紀念日、主題日中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在活動過程中,教師要集思廣益設計主題、創新活動形式、豐富活動內容,以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并用正確的價值觀念引導學生,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班級活動既要寓教于樂,又要防止流于形式,要強調活動取得的成效,使學生在活動中培養興趣愛好,磨煉品德意志,提高道德修養。第四,實踐育德。品德培養要同社會實踐緊密結合,因此教師要充分開發和利用社會資源,重視社會實踐對提高學生品德的作用,并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推動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教師要將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與參加社會實踐有機融合,例如利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開展愛國主題實踐活動,利用博物館、文物展覽館等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利用創新實踐基地增強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等等。第五,治理賦德。治理賦德是通過推進班級治理現代化,改革班級德育教育模式,并在優化班級治理中,賦予學生必備品德養成的動能。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在班級管理中的主體作用,在班級共同事務管理中,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以激發班級活力,提高班級治理水平。治理賦德離不開完善的班級管理制度,教師要制定完善的班級規則,在全體師生之間形成廣泛認同,并讓所有人自覺遵守制度規范,將德育工作的要求貫穿于班級管理的具體細節之中。
五、結語
文章結合班主任工作的實踐,探索了將德育融入班級文化建設的模式。班主任要優選德育工作與班級文化建設有機融合的基本策略,充分發揮文化潤德的育人功效,以班級文化潤澤學生的道德品行,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切實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
參考文獻:
[1]陳卉.價值導德:核心價值觀引領下的班級育德[J].中小學班主任,2021(7).
[2]楊浩波.憑己所長,做有活動創新能力的班主任[J].中學教學參考,2021(12).
[3]辜偉節.“立體弘德”育人:中小學班主任使命擔當的主旨選擇[J].中小學班主任,2020(11).
作者:袁芬 單位: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 上一篇:電子節氣門傳感器標定與實驗分析
- 下一篇: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輔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