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思政融入傳染病學教學的實踐
時間:2022-05-07 10:18:22
導語:課程思政融入傳染病學教學的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課程思政建設在全國高校所有學科專業全面推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傳染病學是臨床醫學的重要課程之一,特別是在新時期防疫背景下,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專業特點融入思政育人元素,更能激發醫學生具醫者精神、愛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擔當,從而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該文通過探討課程思政融入傳染病教學的必要性、教學目標及切入點,尋求有效的實施策略和路徑,使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實現教書與育人統一。
[關鍵詞]傳染病學;課程思政;立德樹人;教學探索
醫學生是未來醫療衛生事業的儲備力量和開拓者,當以救死扶傷為使命,振興祖國醫學事業為己任。因此,在本科教育階段,醫學生不僅要夯實專業知識,更需要錘煉道德品質,最終實現醫學生向合格醫務工作者的蛻變。傳染病學是醫學教育中的一門核心臨床課程,將課程思政融入專業課程教學中,構建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的育人格局,才能實現立德樹人,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一核心目標。本文通過探討課程思政融入傳染病教學的必要性、教學目標、切入點和實施策略路徑,思考如何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旗幟下,實現共振疊加的育人效應,培養具有健康價值體系的醫學人才。
1傳染病學課程思政的目標
1.1知識能力目標
傳染病學是一門研究各種傳染病在人體內外發生、發展、傳播、診治和預防規律的學科。人類在與傳染病的較量中取得了許多重大戰果,然而,在面對新發傳染病方面還存在很多未知數。當今公共衛生事件頻發,更凸顯本學科的重要地位。本學科的知識能力目標是讓學生掌握傳染病的基本知識,具備一定的臨床診治能力,樹立“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臨床理念,適應防控傳染病的社會需要。
1.2思政目標
傳染病學課程思政的目標需找準醫學素養和思政素養培育的關聯點,通過傳授專業知識,并貫穿思政元素,助力學生全面發展[2]。培育醫學生醫者仁心護佑生命為核心的職業精神;國家社會責任擔當為核心的奉獻犧牲精神;科學創新拼搏奮斗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及愛國主義為核心的4個自信和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從而在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實現樹人育才的價值塑造[3]。
2課程思政和教學課程融合的切入點
為適應當今傳染病教學課程系統化的要求,本教研室采用了“基于傳染途徑、以防控為核心”的傳染性疾病混合式教學新模式。將授課內容分為總論、血液傳播、呼吸道傳播、消化道傳播、接觸傳播、蟲媒傳播傳染病和出疹性傳染病七大類。
2.1思政切入點———傳染病學總論
傳染病學總論主要講述傳染病的基本概念、流行特征、臨床特點以及傳染病的防治原則。通過視頻和圖片講述人們如何與傳染病作斗爭的過程,預防接種是戰勝傳染病的重要手段。發明這項重要“武器”的法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在普法戰爭時期,主動把學位退還給波蘭,認為“科學雖沒有國界,但科學家卻有自己的祖國”,表達了科學家的愛國情懷。回顧歷史發現,傳染病的防控不僅僅靠個人的貢獻,還需要以國家公共衛生事業的發展為前提,國家完備的社會體制作后盾[4]。結合此次新冠疫情的防控,國家迅速果斷采取了最全面、最徹底、最嚴格的防控舉措,確保人民安康、山河無恙。通過梳理傳染病的發展史,喚醒醫學生愛國主義情懷[5]。
2.2思政切入點———血液傳播傳染病以血液傳播
為主要途徑傳染病的講解中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是重點講解內容。我國是患肝炎大國,隨著國家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戰略的實行及乙型肝炎疫苗的普及,我國對慢性乙型肝炎的控制已經取得了巨大進展,讓學生認識到只有祖國的強大、民族的發展,才能為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加深民族自豪感,增強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眾所周知,傳染病防治成功的關鍵是確定病原體。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由美國HAR-VEYALTER、英國MICHAELHOUGHTON和美國CHARLES3位病毒學家共同獲得,以表彰他們對丙型肝炎病毒的重大發現,使病毒檢測和藥物治愈成為可能。科學家們的研究史鼓勵醫學生樹立對未知領域的積極探索精神,科學的創新思維,以及攻克難關的科學協作精神。
2.3思政切入點———呼吸道傳播傳染病
新時期人們所面對的SARS、MERS及新冠疫情均為呼吸道傳播傳染病,在講到新冠肺炎時,教師在黑板上板書“救治病人”,然后延伸到李蘭娟院士作為傳染病學界的領軍人物,為追求著這一樸實職業理想,在SARS和新冠面前,均沖鋒在抗疫的第一線,給予醫學生醫者精神的榜樣力量。在講授肺鼠疫時,提問學生是否知道“鼠疫第一人”?從而介紹抗疫先賢伍連德先生的科學創舉。在鼠疫隔離中讓患者和非患者佩戴相應的臂章,類似現在的“健康碼”,并發明“呼吸囊”,等同于專用的醫用口罩,還倡導整治衛生,焚燒尸體有效快捷治理鼠疫,只用了67d將第3次鼠疫流行扼殺,從而創建了中國現代防疫體系與醫學體系。醫學的發展和推動需要實踐與創新。先賢的實例激勵學生勇于突破創新,樹立創新意識,培育創新能力,讓醫學充滿活力[6]。
2.4思政切入點———消化道傳播傳染病
霍亂是消化道傳播傳染病的基本授課內容。講授到霍亂的發源地,印度恒河,至今仍然是世界上遭受污染最嚴重的一條河流。而印度和我國一樣,都是擁有十幾億人口的大國,一般認為人口越多,往往管理起來就會相對困難。然而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利用中西醫藥結合診治,使各類傳染病的發病率明顯下降,走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醫療創舉[7]。
2.5思政切入點———接觸傳播傳染病
埃博拉病毒病(EVD)是通過接觸傳播的急性烈性傳染病,生物安全等級已達到最高級(四級),病死率最高近90%。2014年疫情在西非復燃,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在EVD的講授中,重在防控,這時展現出我國在非洲建立的EVD救治中心的圖片,介紹本科毛青教授主動請纓,率隊赴非洲執行援助利比里亞抗擊埃博拉疫情醫療任務的光輝事跡。他們戰斗在醫療前線,屬于高感染率的高危人群,但他們具有醫者仁心,兵者勇武,黨員無畏的精神。毛青教授和其他感控專家一起不斷優化設計防護流程,為在異國抗疫“打勝仗、零感染”上了“保險”。他鼓勵戰友,“打勝仗,永遠是解放軍的標準”。思政的切入不但讓醫學生牢記面對烈性傳染病防控要領,而且培育學生護佑生命的責任擔當和犧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奉獻精神[8]。
2.6思政切入點———蟲媒傳播傳染病
瘧疾是由瘧原蟲引起的主要經蚊蟲叮咬傳播的蟲媒傳染病。教師在授課中通過圖片對比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近80%的縣有瘧疾流行,70%的人口受威脅,再到2021年6月30日中國獲得了世界衛生組織頒發的無瘧疾認證的輝煌歷程。用數據分析我國蟲媒傳播傳染病控制成功的關鍵在于國家的整體部署,各級部門科研防治,以及為居民提供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保障密不可分,彰顯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課程中穿插播放我國藥學家屠呦呦因發現青蒿素榮獲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的頒獎視頻,這被譽為“拯救2億人口”的發現,來自于開創性地從中草藥中分離出的青蒿素應用于瘧疾的治療,凸顯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進而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提高民族自豪感。此外,青蒿素研發過程中科研條件艱苦,屢次失敗嘗試,科學家們仍堅持不懈,克難攻堅,求真創新的科學精神是培育醫學生勇攀醫學高峰的生動教材。
2.7思政切入點———出疹性傳染病麻疹是傳染性
極強的通過呼吸道傳播的出疹性傳染病,我國與全球其他國家共同致力于消除麻疹。從學習麻疹的病原學中向學生提問,消除麻疹的技術上是否可行,操作上是否可行?截至2019年底,全球有83個國家已證實現了麻疹消除。然而在2018-2019年全球麻疹疫情大幅回升。圖片展示最新的研究進展:如果不能持久地形成人群高水平免疫力,麻疹病毒很容易在社區中傳播[9],可以看出疫苗接種是關鍵。同時由于受麻疹流行病學特征、臨床特征的改變及影響麻疹發病的免疫學因素的影響,消除麻疹的進程仍然存在很多困難和障礙,消除麻疹的工作任重而道遠。這激發了學生思考傳染病的科學防治,加強職業使命感,樹立遠大目的,解決醫學難題。
3傳染病學課程思政的實施策略和路徑
思政教育的關鍵在于實施。如何讓思政元素落地生根需要實施路徑和策略。
3.1努力提升專業教師思政素養
“打鐵先要自身硬”,課程思政的育人實效取決于教師自身的思政素養。首先,既是臨床醫生,又是專業教師的我們應言傳身教,身正為范,具有醫德和風尚,做到“德高”;其次,以扎實的專業學識教書育人,做到“學高”;再者,教學是門藝術,打造精品課堂,做到“藝高”。教學實施不僅要傳授,更重要的是引導,知識傳遞與價值觀引導的緊密融合,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一[9]。
3.2合理設計思政教學流程
目前充分利用本科已構建的《傳染病學》思政教學資源庫,包括了100余份思政資源與素材。選取的思政案例需鮮活,以微課、視頻、動畫、圖片為載體,講述生動,并結合實踐、時事,不斷充實教學資源庫。在教學過程中,將專業和思政內容貼切吻合,實現“以情動人,以理服人”;思政還可結合課堂內外,線上線下,校內校外,理論實踐,促進“自然吸收”;從量化分配上教學內容無需追求大而全,強調有針對性和計劃性,總體把握恰當、適宜的教學原則[10]。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采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課前,發布學習知識點,充分利用在線教學資源自主學習;課堂上通過重難點的提問、答疑,對思政相關問題進行小組討論,延伸拓展內涵;課后,以問卷的形式了解專業知識融合思政課程的認知度和體會度[11]。在臨床見習和實習階段采用模擬診室、情景課堂的手段,利用SP標準化病人作為訓練考核對象,體現人文關懷,促進醫患溝通;以生化防控演練作為實戰,以練促學,以學提能。
3.3優化課程評價體系
課程評價體系應包括教師教學質量和學生學業評價的雙體系。對教師教學質量的評價不但來自于督導專家和學生的效果評價,而且通過示范課、觀摩課和公開課來自同行的自評互評、良性互動,以持續改進和提高[12]。對學生評價不僅包括平時課堂、期末考核、網絡在線答題和醫療實踐等綜合成績測評,還應包括以學生獲得感來評價“課程思政”改革的效果。一方面,可以在考試中整合“思政”與“課程”的內容;另一方面,通過課程階段性學習展示匯報,綜合評判思政內容的教育效果。綜上所述,課程思政建設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的工程。課程思政融入傳染病學的教學更加豐富了傳染病教學的內涵和外延,使醫學生在教學實踐中凝練思政元素,入耳入腦,入心入魂,立志修德,立足平實,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
作者:劉慧敏 朱研 蔣黎 夏杰 毛青 單位:陸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感染病科
- 上一篇:農業園林規劃及草坪種植技術分析
- 下一篇:國有林場森林經營方案編制工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