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機械專業教材現狀及改革對策

時間:2022-05-11 09:28:43

導語:高職院校機械專業教材現狀及改革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院校機械專業教材現狀及改革對策

[摘要]高職院校是鄉村振興戰略人才來源之一。目前,高職院校機械專業教材存在內容呈現形式單一、使用率不高,教材結構組織陳舊、學科體系濃厚,教育功能不全、偏重知識技能傳授等問題。基于教材改革要注重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教材內容組織設計、校企雙元合作育人的邏輯,提出依托現代信息技術,彌補教材開發滯后;重構教材組織邏輯,突出職業教育職業性;體現學生主體地位,注重綜合職業能力培養;引入多主體參與,深入校企雙元合作的教材改革對策

[關鍵詞]教材改革;高職院校;對策;鄉村振興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破解人才瓶頸制約,發揮科技人才支撐作用”。[1]服務鄉村振興是高職院校的職責,機械專業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裝備制造類人才支撐,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高職院校機械專業教材改革是當前專業發展的必然。教材是人才培養的載體,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基本途徑,教材質量是影響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因素[2]。高職院校機械專業為鄉村產業興旺提供了人才支撐,隨著鄉村振興向縱深推進,鄉村經濟產業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厘清高職院校機械專業現有教材存在的問題,錨準鄉村產業把握教材改革邏輯,提出高職院校機械專業教材改革對策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一、高職院校機械專業現有教材存在的問題

當前,職業教育體系逐步完善、質量穩步提高,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深化,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體系,滿足了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產業技術升級的需求,基本實現了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的目標。但是作為人才培養載體的教材建設,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

(一)內容呈現形式單一,使用率不高

目前,高職院校機械專業使用的教材,內容呈現形式單一,“只有50%的學生經常使用教材”[3],使用率不高。從教材本身來看,內容主要的呈現形式是紙質,少部分附有二維碼,教材內容仍偏重于對理論知識、實踐知識的陳述,缺乏引導性,沒有吸引力。從教材編寫人員來看,各類出版社發行的高職院校機械專業教材編寫人員多數是學校教師,他們擅長于把握高職院校教學規律,但不了解企業應用新知識、新工藝、新規范情況,同時職業學校教師對動畫制作、視頻錄制、VR/AR技術等現代信息技術掌握不深。高職院校機械專業是鄉村振興人才之源,教材是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的載體。因此,機械專業教材要適應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豐富教材的呈現形式,使“教材”成為學生學習的“學材”。

(二)教材結構組織陳舊,學科體系濃厚

職業教育是類型教育,其最大的特點是職業性和實踐性,然而高職院校機械專業現有的教材結構組織陳舊,缺乏職業性和實踐性。一方面我國職業教育發展至今歷經多年,卻沒有自己獨有的完整體系,教材主要是參考普通高等教育的開發模式,教材內容注重學科性、系統性、完整性,弱化了職業教育的職業性和實踐性。雖然市場上各大出版社出版的機械專業教材種類繁多,卻只有少數教材把“章—節”模式改變為“情境—任務”模式,教材內部結構組織邏輯仍然以學科體系思路為主。另一方面教材編寫主體單一,企業的參與度低,企業新技術日新月異,企業專家參與教材編寫能夠清晰地把握崗位工作的具體需求,把企業崗位需求的知識、技能融入教材中,實現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

(三)教育功能不全,偏重知識技能傳授

當今社會日新月異,企業對技能人才的綜合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新時代職業教育理念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高職院校機械專業教材卻跟不上現代職業教育的理念和企業對人才綜合能力的要求,一方面現有的教材按照學科體系邏輯編寫,著重于概念、原理的陳述和詮釋,沒有體現出工作過程。另一方面現有高職院校機械專業教材過于注重知識體系的翔實,忽視了育人方面的培育。職業教育是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題中之義,需注重精益求精的職業精神、專業精神、忠誠工匠精神的培育。

二、高職院校機械專業教材改革邏輯

高職院校機械專業在鄉村振興的大環境下,需主動與企業、政府對接,掌握鄉村產業人才新需求,適時進行專業調整和教材改革,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人才保障。

(一)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職教20條”)明確職業教育是類型教育,其與普通教育最大的區別是具有職業性。隨著鄉村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高職院校機械專業教材改革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學者徐國慶認為當代職業教育課程開發應當把“工作任務理解為跨職業崗位的具有較高概括性的工作范圍,把職業崗位群作為工作任務分析的對象”,[4]而不再以具體的某一工作任務作為分析對象,能力本位課程開發模式的任務分析技術,可為高職院校機械專業教材開發提供參考和借鑒。高職院校運用能力本位課程模式開發職業教育課程,獲取職業能力不僅要分析完成具體工作任務需具備的能力,還要分析職業發展、相近崗位、知識技能遷移等具備的能力,這種能力從原來完成具體任務單一的能力轉化為具有遷移性、發展性的綜合素質能力,為培養鄉村振興技能人才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二)注重教材內容組織設計

實施鄉村振興,要著眼于破解人才瓶頸,對鄉村人才培養提出更高的要求,如需具備較強的綜合能力、一專多能等,即高職院校培養的技能人才既要能完成某一工作崗位的具體工作,更要具備知識技能遷移能力和發展性能力。因此,高職院校機械專業教材改革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突出學生創新創造能力的培養,要重構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教材內容應以能力為最小基本構成單元設計,采用模塊化的編寫思路,把企業調研、職業技能等級標準、技能大賽調研分析獲得的行動領域,全部轉化為學習領域,根據每一個學習領域分別梳理職業能力清單,再對職業能力進行模塊化,然后把每個模塊進行教學化處理,形成學習任務。

(三)注重校企雙元合作育人

“職教20條”指出職業教育教材要納入新知識、新技術、新規范。企業是運用前沿新技術的主戰場,高職院校機械專業教材改革應及時納入新知識、新技術、新規范,在教材開發時必須組建企業人員和學校教師構成的開發團隊,發揮校企各方的優勢,形成校企雙元合作育人的特色。

三、鄉村振興背景下高職院校機械專業教材改革對策

(一)依托現代信息技術,彌補教材開發滯后

隨著“互聯網+教育”、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仿真技術、VR/AR技術等現代信息技術的出現,為解決高職院校機械專業教材內容呈現形式單一的問題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一是利用好線上教學平臺,如學習通、大學慕課網等平臺,通過平臺幫助學生自主學習,突破了傳統授課空間、時間的局限,彌補了教材的難點、重點內容,滿足了新生代高職院校學生的習慣特征,同時線上教學平臺學習形式多樣且能監測學生的學習情況。二是應用虛擬仿真技術、VR/AR技術,不僅能解決實習實訓條件不足、場地緊缺的問題,還能幫助教師解答教材中難以表達、難以理解的知識點和技能點,同時也能滿足高職院校新生代學生好奇心強、動手能力強的需求。三是重點開發活頁式、手冊式教材,活頁式教材具有裝訂靈活,便于依據學情加入或拆除教學內容的特征,便于及時以現代信息技術為載體,通過實圖掃碼的方式納入企業新知識、新工藝、新規范。

(二)重構教材組織邏輯,突出職業教育職業性

高職院校機械專業教材改革必須凸顯職業性。1.教材一級目錄要明確培養目標高職院校機械專業教材改革應依據工作過程制訂系統化的學習領域課程開發方案,采用模塊化的教材編寫思路,把企業調研、職業技能等級標準、技能大賽內容等調研分析獲得的行動領域,全部轉化為學習領域,根據每個學習領域分別梳理職業能力清單,清晰地將完成典型工作任務所需的職業能力描述,每個學習領域對應一門課程,一級目錄培養目標包括“思想政治與道德修養、業務知識、業務能力、職業素養等四個維度”。[5]2.教材二級目錄明確學習任務通過職業能力分析得到職業能力清單,再對職業能力進行模塊化處理,然后把每個模塊進行教學化處理,形成學習任務。通常每一項或幾項職業能力對應一個學習任務。教材根據教學化處理后形成的學習任務,從易到難,基于工作過程等組織結構編寫。高職院校機械專業教材按照職業能力模塊化知識的優勢體現為:一是教師可根據實際學情自由組合教學內容,有利于學生開展創造性、個性化學習,解決了分組教學的難題;二是模塊化并不是摒棄理論知識,而是對原有學科體系教材進行解構,重新按照行動體系應用知識的邏輯組合,其知識、技能并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井然有序的。3.教材三級目錄學習任務設計“學習任務設計的主要工作是設計學習材料,學習材料是師生之間信息傳遞的通道和橋梁。”[6]學習材料有引導性材料和相關知識點材料兩種類型,引導性材料主要包含引導問題、任務書、任務工單等,引導問題對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發揮著引導和啟發作用,高職院校機械專業教材改革中對學習任務設計十分關鍵,必須遵循引導性和過程性兩大原則。根據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發展特征進行學習任務設計,每個學習任務按照獲取信息、工作計劃、進行決策、工作實施、評價反饋、總結反思六個步驟匹配,教材任務設計可采用引導問題的形式實現,獲取信息、工作計劃、進行決策、工作實施更能夠體現職業教育的職業性和學習的過程性。設計引導問題時應注意根據學習目標從易到難設計問題,問題形式應豐富多樣。

(三)體現學生主體地位,注重培養綜合職業能力

高職院校是鄉村振興人才之源,培養的技能人才不僅要能勝任崗位工作還要具有創新創造能力、學習遷移能力等。目前,高職院校面對的學生在學習能力方面、學習習慣方面、自我約束方面較差,卻具有思維活躍、富有個性、實踐動手能力強等特點。因此,高職院校機械專業教材改革過程應考慮學生學情,依據學生的認知能力,編寫符合高職院校學生最近區發展特點的教材,才能滿足新時代高素質技能人才的要求。1.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高職院校機械專業教材改革,一方面應按照職業能力從易到難進行編排,也可按照初級、中級、高級層次編排,循序漸進;另一方面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改變傳統教學觀念,利用好學習材料引導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學習,及時做好反饋評價和總結反思,每一個環節都應該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指導。2.注重培養綜合職業能力職業能力分為行業通用能力、職業特定能力和核心能力[7]。前二者可以通過專業知識、技能的學習獲得,而后者可理解為適應社會的能力,與專業能力無關,如職業道德、忠誠工匠、創新創造、學習遷移等能力。因此,高職院校機械專業在教材改革中應注重培養上述能力,一是教材內容設置應能引導學生學習創造,如高一級的引導問題設計應遵循開放性原則,通過開放性激發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能激發學生的創造能力。二是教材要符合現代職業教育要求,要體現課程思政,每個學習任務應挖掘思政元素,厚植家國情懷。

(四)引入多主體參與,深入校企雙元合作

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最大區別是,職業教育有兩個及以上的學習地點,屬于跨界教育。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落腳點和出發點是培養能勝任企業崗位工作的人才,形成職業崗位工作需具備的能力,對于勝任崗位工作應具備的能力企業最有話語權。因此,高職院校機械專業教材改革必須融入行業、企業新動態。一是教材編寫團隊應由企業專家和學校教師組成,企業專家工作崗位在企業一線,深刻了解企業新知識、新方法、新工藝、新規則的應用,具有很強的實踐能力,熟悉崗位工作應具備的各項能力,但缺乏教育教學認知規律的認識;學校教師熟知教育教學規律且了解高職院校學生的認知特點,但缺乏崗位工作經驗。二是教材內容要融入技能大賽、X證書的考核內容,技能大賽內容體現前沿技術發展有助于學校提升教學質量,X證書內容體現行業技術標準有助于高職院校掌握行業標準。三是引入企業評價,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最終要走向企業,企業按照其崗位工作能力標準評價學生,既有助于糾正學校人才培養過程中產生的偏差,又有助于幫助學生提升職業能力,為發展未來職業能力打基礎。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9.

[2].李政.職業教育新形態教材:內涵、特征與編寫策略[J].職教論壇,2020(4):21-26.

[3]佘陽梓,余凡.高等職業教育活頁式教材的開發流程研究[J].職教論壇,2021,37(11):75-80.

[4]徐國慶.能力本位課程模式的當代意義與發展[J].職教論壇,2022,38(1):57-64.

[5]蘇重來,劉霞.理虛實立體化融合的職業院校新商科活頁式教材開發[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11):92-96.

[6]蔡躍,王偲,李靜.職業教育新型活頁式教材的內涵、特征及開發要點[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11):88-91,96.

[7]蔡躍.職業教育活頁式教材開發指導手冊[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7.

作者:陸德光 單位:貴州裝備制造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