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學史課程改革與人才培養策略

時間:2022-05-12 09:18:32

導語:現代文學史課程改革與人才培養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現代文學史課程改革與人才培養策略

內容摘要:社會的不斷發展與進步,使得我國現代文學史課程教學模式,明顯不符合人才發展需要,也不符合社會發展需求。因此,學校和教師都要積極加強教學改革和優化,這樣才能有效提升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積極培養優秀應用型人才。本文首先,分析現代文學史課程現狀;其次,講述現代文學史課程教學改革目的;最后,闡述現代文學史課程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策略,期望可以有效促進現代文學史課程積極發展和革新。

關鍵詞:現代文學史;課程教學;人才培養

教育改革時期,我國正積極推動素質教育發展,希望可以以此有效提升人才的綜合素質和綜合素養,也能促進人才綜合能力提升。但隨著我國將精英教育轉為大眾教育,接受教育的人才數量越來越多,如何促進不同層次的人才共同成長,并使人才具備一定個性化特征,一直是眾多教育專家和學者重點關注問題。因此,現代文學史課程教學過程中也要加強對學生復合能力的培養,促進人才個性化成長,這樣才能提升人才職業核心素養,為增加人才就業競爭力奠定基礎。

一.現代文學史課程現狀

我國現代文學史課程屬于中文系的重要課程,不僅深受眾多專家和學者關注,也一直在發展中積極開拓和創新。但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我國現代文學開始備受忽略和冷落。經過對不同學校中國現代文學史課程和課時進行調查可以發現,近些年來很多學校都出現壓縮文學史課程的現象,不僅在壓縮課時,其教學內容也遲遲沒有更新。這不僅是受互聯網影響,也受一些西方功利主義思想影響。因此,很多學校的學生對文學史課程并不重視,反而對互聯網、英語、金融等等相關知識興趣較高,很多學生都會存在對我國現代文學史缺少學習興趣的現象。雖然我國現代文學史課程正在逐步優化和創新,但由于信息技術發展速度過快,導致相關教學形勢無法符合學生發展需要,不利于提升學生創新能力與綜合素養。強化對現代文學史課程現狀的深入分析和了解,剖析其中存在的問題,針對學生發展需要展開分層式教學,助力不同學生共同成長能真正體現教育的公平與公證,確保在信息化時代推動教育格局創新,以此提升現代文學史課程的多元化育人價值。

二.現代文學史課程教學改革目的

梳理現代文學史教學改革目的,了解其改革價值與意義,既能明確改革方向與改革方針,又能確保黨對學校的全面領導,基于素質教育發展理念創新人才培養格局,拓展人才培養形式,以此助力人才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深入剖析現代文學史課程教學改革目的,既能基于學生發展需要與社會發展需求培養復合型人才,又能完善傳統教育架構,實現現代文學史課程的多元化發展。

(一)提升學生人文素養,健全學生人格

當代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健康人格不僅關乎社會發展和國家進步,也關乎全人類的發展。當學生缺失健康人格和人文素養時,不僅可能存在危害社會的現象,也無法與自然和社會和諧相處。現代文學史課程可以引導學生加強對優秀文學作品的欣賞,這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的道德意識和愛國意識,也能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同時,中國現代文學史課程能有效傳達民族精神和民族內涵,這不僅能使學生樹立健康人格,也能使學生感受文學作品中的人性光輝。例如,魯迅、沈從文等等現代優秀作家,都具有極強烈的愛國意識,不僅積極關心國家和民族命運,也具有憂國憂民的偉大情懷。因此,現代文學史課程要積極改革,加強對學生人文素養和人格的關注,這樣才能積極完善學生人格,促進學生不斷提升自控能力和創造能力,也促進學生的知識結構不斷完善。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既能凸顯素質教育價值又能彰顯傳統文化魅力。利用多元化文學史課程健全學生人格,能為社會輸送復合型人才,又能有效凸顯學校的育人功能,助力現代文學史課程價值拓展,實現新時代學生的多元化發展,助力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二)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提升鑒賞能力

文學作品欣賞本身就具備較強的不確定性,教師可以通過課程改革引導學生多角度欣賞作品,這不僅能使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得到有效培養,也能使學生的辨別能力和探究能力不斷增強。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時加強與學生的互動,通過互動不僅能提升教學趣味性,也能有意識的激發學生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同時,現代文學史課程本身有利于學生鑒賞能力提升,而信息技術的不斷出現,也使得教育內容逐漸得到拓展。因此,現代文學史課程教學改革也有利于拓展教學內容,這不僅能使學生的文學想象力和審美能力不斷增強,也能使學生在欣賞過程中加強情感抒發,這更有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對培養學生審美情趣也具有積極促進作用。新時代學生提升創新能力與建設能力,既能提升自身核心素養,也能為其未來就業奠定良好基礎。隨著我國教育不斷改革與優化,許多學生面臨就業難問題,提升其創新能力和鑒賞能力,能拓展其就業視野,也能真正培養復合型人才,助力人才成長為優秀社會主義接班人。

(三)創新傳統教學形式,實現教育創新

教育改革與創新是一項長期系統性工程,現代文學史課程教學改革旨在創新傳統教學形式,提升人才培養的系統化和科學化,實現教育創新,并以此完善素質教育格局,從而促進現代文學史課程教學步入新的發展階段。雖然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我國現代文學史課程教學質量與效率不斷提升。但教育改革與創新也對教師提出更高要求。目前不同學校正在積極思考教育者及受教育者需求,希望以此強化對教育主體的尊重,基于教育主體個性特點,展開分層式培養,以此推動現代文學史課程教學改革,創新傳統人才培養策略,助力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現代文學史課程內容相對復雜,引導學生加強對復雜內容的系統性梳理,助力學生感受文學魅力,有利于學生加強對傳統文化的正確認知和了解,也能促進學生成長為文化傳承者與發揚者。正確認知現代文學史課程教學改革價值與意義,推動其創新人才培養策略可真正構建具有我國特色的教育體系,確保學生感受多元文字背后的文化,以此提升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從而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國家發展與社會進步貢獻力量。

三.現代文學史課程教學改革與人才培養策略

基于學生發展需要梳理現代文學史課程教學改革方向,利用促進培養目標、促進教學內容優化、促進教學模式和考核體系優化,提升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既能完善傳統人才培養策略,又能助力學生通過現代文學史課程學習提升綜合素養與綜合能力。雖然我國經歷多次教育改革,但目前現代文學史課程教學中仍存在諸多問題,強化對多元化問題的分析和了解,既能促進現代文學史課程教學現代化發展,又能在培養時提升學生的復合能力,助力學生為國家發展與社會進步貢獻力量,從而實現教育的新生,助推我國辦學實力增強。

(一)促進培養目標優化

中國現代文學史課程在發展過程中,要加強對學生職業核心素養和綜合能力的培養。例如,學生的就業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等等都需要進行綜合培養,這樣才能使人才就業率不斷提升。學校和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特點,引導學生提升審美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這不僅有利于加強對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培養,也能確保人才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首先,中國現代文學史有利于健全學生人格。因此,教師可以加強人文教育,通過人文教育使學生學會如何與自然、社會和他人相處,同時,學生也能學會加強情緒把控,增強自身意志力。]例如,中國現代文學史課程會大量研讀經典作品,作品賞析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也能引導學生加強文化傳承和精神傳承,促進傳統文化的不斷發揚和創新;其次,現代文學史課程教學時要加強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不僅是社會發展要求,也能促進學生綜合全面成長。不同學生品讀作品時會得出不同感悟,學生在感悟中不僅能增加自身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也能加強對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的滿足,從而確保自身正確感知世界。同時,相關課程開展時,也要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不斷增強。例如,品讀經典作品會使學生閱讀大量優美語句,這會使學生的語言組織和遣詞造句方面得到不斷提升。

(二)促進教學內容優化

受傳統教學理念影響,我國現代文學史內容系統性和科學性較強,但卻過于注重對歷史的講解,這也使得學生對相關作品的理解存在片面性。因此,現代文學史應加強教學內容改革,不僅要加強知識傳授,也要引導學生自主分析相關文學作品,這樣才能打破傳統教學模式弊端,促進學生欣賞能力和審美能力不斷增強。同時,文學本身屬于藝術范疇內,學生通過個性分析,不僅能提升文學作品的表現力和生命力,也有利于學生加強對文學作品背后意蘊的感悟。由此可見,傳統教學內容明顯不符合教育發展需求,教學內容必須以文學作品為主,要盡量減少其社會性和政治系的內容,這樣才能使學生的欣賞更加純粹。特定背景也能賦予文學作品不同魅力,但過于關注會影響文學作品的發展和傳承。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喜愛的作品,通過相關作品,不僅能使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念,也能使學生得到積極教育。例如,很多學生喜歡卞之琳的《斷章》,這不僅是一首情詩,也屬于哲理詩,可以使學生受到積極教育促進學生積極成長;其次,教學內容要善于培養學生探究能力。例如,學生閱讀曹禺的《雷雨》時,不需要著重講述文學史價值和相關背景,而是要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值得深思的部分:周沖存在的作用?如何評價人物周繁漪……不同學生探究和思考結果可能不同,但這正說明學生個體之間存在差異。因此,可以適當引導學生探究能力和文學感悟能力不斷增強。

(三)促進教學模式和考核體系優化

教師要加強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尊重,積極做教育的引導者,并引導學生積極自主的學習中國現代文學史相關內容。教師可以推動教學模式多元化發展,這樣才能提升教學靈活性。例如,可以利用情景教學模式,為學生創建不同教學情景,學生可以在情景中不斷交流和討論,這不僅有利于學生拓展思維和視野,也能使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合作能力不斷增強。同時,教師也要加強對學生學習的相關點評,通過點評不僅能引導學生積極進行反思,也能使學生加強對課堂互動的重視。并且,教師也要積極展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引導學生積極尋找互聯網中的文學資源,這不僅有利于提升學生創新能力,也方便學生隨時隨地展開碎片式學習。例如,學校可以積極構建線上教學平臺,線上教學平臺中不僅要包括教材內容,也要積極涵蓋互聯網中的文學作品,這樣才能加強教學輔助,促進中國現代文學史課程不斷發展。而且,教師在積極促進教學模式改革時,也要促進考核體系優化。例如,中國現代文學史傳統考核過程中過于注重期末考核,因此教師可以適當調節考核比例,在考核中融入學生日常學習情況、文學作品閱讀理解情況、寫作情況、出勤率等等方面,通過增加考核內容,可以使學生加強對學習全過程的重視和關注,也能使學生的人文能力得到不斷提升。同時,教師也要積極為學生構建相關實踐活動,例如,可以將類似《日出》的優秀作品搬上劇社平臺,這樣學生才能在實踐中加強對文學魅力的感受。素質教育要求以學生為中心。因此,現代文學史課程教學設計師也要加強對學生的關注,不僅要根據學生特點積極更新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也要根據學生個性特點對其制定個性化培養方案,這樣才能加強對人才的尊重,真正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同時,學校也可以積極構建網絡教學平臺,并加強對大數據技術的利用。這樣不僅能積極收集教育相關數據,也能通過數據分析,促進現代文學史課程不斷優化和革新,為素質教育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胡希東.“道德意味”·“宗教意識”與現代文學史建構———夏志清文學史敘述形態論[J].社會科學,2016,(4):171-176.

[2]程亞麗.中國現代文學史寫作范式的回顧與考察[J].齊魯學刊,2007,(1):105-107.DOI:10.3969/j.issn.1001-022X.2007.01.024.

[3]高琳.文學史分期應以朝代更迭為依據———論現代文學史分期問題[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7):99-101.

[4]劉學民.“中國夢”教育融入中國科幻文學史教學的路徑探索[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21,36(11):91-96.DOI:10.13603/j.cnki.51-1621/z.2021.11.017.

[5]蔡金秋,丁愛群.“新文科”視閾下英國文學史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21(09):59-61.

[6]孫琦.基于“新冠”疫情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究———以中國現代文學史課程為例[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0,39(12):52-54.

[7]李偉民.現代中國大學外國文學課程的設置與制度安排[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60(01):116-122.

作者: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