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課混合式一流課程建設研究
時間:2022-05-15 09:07:30
導語:高校思政課混合式一流課程建設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一流課程建設的提出為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建設提供了新的發(fā)展思路。高校思政課混合式一流課程從高階性、創(chuàng)新性、挑戰(zhàn)度三個層面設定標準,基于此標準提出思政課一流課程建設仍存在著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資源質量不高、教學隊伍能力較弱等局限性。需要通過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優(yōu)化教學資源、配齊建強隊伍、推動課堂教學改革、轉變評價方式等渠道,打造符合一流課程標準的思政課混合式一流課程建設,落實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關鍵詞:高校思政課;混合式一流課程;課程建設標準
建設一流課程是高等教育培養(yǎng)高水平、高素質人才的重要保障。2019年10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fā)《教育部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教高〔2019〕8號),提出“強化現(xiàn)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1],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整合優(yōu)質教學資源,建設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等五類“金課”。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就是打破傳統(tǒng)“填鴨式”教學模式,充分發(fā)揮網絡教學不受時空限制的優(yōu)勢,高效利用網絡海量優(yōu)質數(shù)據(jù)資源。同時,借助線下教學的互動性、及時性和便捷性,提升教學質量,達到“金課”建設的標準。
一、高校思政課混合式一流課程建設的標準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提出建設“金課”的關鍵標準,即高階性、創(chuàng)新性、挑戰(zhàn)度[2]。其中高階性主要指將學習的能力、理論知識和綜合素質三者有效融合,切實增強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創(chuàng)新性是指在課程講授內容、課堂教學形式、學生學習過程三方面的創(chuàng)新;挑戰(zhàn)度指課堂講授的內容要區(qū)分難易點,使學生課上多學習,課下多思考、多總結,才能系統(tǒng)地掌握專業(yè)知識。1.思政課混合式一流課程建設的高階性高階性主要體現(xiàn)在思政課混合式教學的教學目標以及教學條件中。第一,以培養(yǎng)學生的高級思維能力為目標。高級思維能力在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中主要表現(xiàn)為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制定方案、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和能力。培養(yǎng)學生高級思維能力首先需要及時更新教學觀念,注重信息化背景下教學改革對學生能力的要求,關注學生的個性,發(fā)揮學生的獨特優(yōu)勢,做到因材施教。其次要求教師在思政課混合式教學中注重發(fā)揮引導作用,堅持問題導向,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第二,構建“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高階性的教學條件。一方面,優(yōu)化線上教學資源,教師要確保網絡上的教學視頻、微課等所具備的教學條件。另一方面,配齊線下課堂的各種教學設備,方便思政課教學的順利開展。2.思政課混合式一流課程建設的創(chuàng)新性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的創(chuàng)新性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首先是課程教學內容的創(chuàng)新。課程教學內容一方面要具備時代性和前沿性,并與時代要求相契合;另一方面要具備吸引力,將教學內容和學生生活實踐相結合,把晦澀難懂的理論知識通俗化,確保學生能在自己熟悉的領域吸收新知識,以此提高思政課的親和力、說服力。其次是創(chuàng)新實踐教學形式。教學形式單一是思政課變?yōu)椤八n”的原因之一,因此可以將社會熱點話題以小組的形式進行翻轉課堂教學,通過交流、討論,把道理講清,既強化教與學的師生互動,也加深學生間學習的互動,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最后是學習進程的創(chuàng)新。學生不是單純接受教師的知識講授,而是在教師的指引下帶著問題進行探究性學習,進而彰顯學生的學習個性。3.思政課混合式一流課程建設的挑戰(zhàn)度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的挑戰(zhàn)度主要是針對教學評價。一方面,教學評價將更加關注教與學過程中的兩個主體,需要評價教師與學生兩者在教學中的投入程度[3];另一方面,教學評價關注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中的動態(tài)發(fā)展過程,進而展開多層次、多樣化的教學評價,以此提升教學評價的挑戰(zhàn)度和思政課創(chuàng)新的深度。
二、高校思政課混合式一流課程建設存在的問題
1.思政課混合式教學目標不明確,建設標準不規(guī)范思政課教學目標的模糊是造成思政課教學重教輕學的主要原因,然而一流課程建設要求“教與學并存”,以知識、能力、素質為目標。首先,當前思政課混合式教學知識目標不明確、知識重點不突出,一些學生對思政課缺乏重視度,認為這門課程沒有用并且對以后的幫助較小,對其投入的學習時間少,沒有用心學習思政理論知識。其次,部分大學生在以往的12年學習中未能養(yǎng)成思維能力及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只是能簡單地處理課本上的問題應付考試,對于思政課的教學目標———培養(yǎng)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多數(shù)學生更是沒有達成。最后,思政課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水平、學習風格等了解不夠充分,導致“以學生為中心”變?yōu)榧埳险劚颊n一流課程建設達不到預期效果。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沒有統(tǒng)一規(guī)范的建設標準。從總體建設上講,有關教育部門尚未頒布針對高校混合式教學的規(guī)范性文件。比如對線上線下教學內容的規(guī)范、線上線下教學學時的分配、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軟硬件配置的標準等。2.教學資源質量不高,教學設備不健全首先,一些高校思政課視頻、慕課、微課等錄制得相對粗糙,動畫性不足,啟發(fā)性問題較少,多數(shù)以教師的講述為主,無法培養(yǎng)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教學資源質量有待提升。其次,在教學實踐中通常存在著教育經費不足、授課場所缺乏、優(yōu)質的思政課程資源較少等問題。部分高校在硬件設施方面存在諸多不足。學校通常采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使課堂的軟硬件設施損耗速度快,無法及時更新?lián)Q代。比如多媒體教學設備經常卡頓,影像、音響等設備時常發(fā)生故障,教師只能借助擴音器來輔助教學活動,這與混合式教學所需要的設備存在不匹配的問題。此外,智慧教室的建設還需完善,教室的功能、數(shù)量及教學用具等無法為打造思政課一流課程提供充足的物質保障,智慧教學空間無法促進高校思政課主導性與主體性相統(tǒng)一[4],致使一流課程建設成效大打折扣。3.思政課教師教學能力不足,師資數(shù)量較少首先,思政教師隊伍建設有待提高。當前,我國大部分高校的思政課教師處于一個很大的缺口狀態(tài),由于“資源緊缺”,難免會降低準入門檻,導致一些專業(yè)基礎不扎實、課程實踐能力低、教學觀念落后的教師進入思政教師隊伍。雖然有部分教師具有博士學位,但是卻缺少專業(yè)教學基本能力訓練,缺乏一定的教學經驗。其次,部分教師對建設一流課程的思政課意識薄弱,對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存在較為排斥。最后,高校思政課教師數(shù)量較少,助教團隊人數(shù)不足,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通常會出現(xiàn)一個教師面對幾百學生的情況,無法做到應答盡答、應教盡教。教師不能關注到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使得課堂教學質量下滑。4.課程內容脫離現(xiàn)實,教學形式單一思政課教學內容與現(xiàn)實相脫離,一方面學生不能得到對實例與應用的思考與討論[5],教師在教學內容上未做好充足的準備與分析,沒有在教學中靈活運用一些學生比較感興趣的案例。另一方面教師得不到繼續(xù)教育的有效引導[6],授課內容浮于表面。高校思政課的學理性較強,理論知識比較高深、不易理解,并且知識碎片化會讓學生產生隔閡感。再好的教育內容如果缺乏靈活有效的教學方法及形式,也不可能實現(xiàn)其教學目標。在實際教學中仍有一部分教師采用陳舊的教學方法,在課堂上牢牢占據(jù)話語權,未能給學生自由發(fā)揮的空間,從而忽視了學生的感受與需求。5.教學評價標準唯一,評價方式有限在評價方式、評價標準中,教育教學評價主要是以學生的考試成績來衡量學生是否掌握理論知識、以教師開展課堂教學的狀態(tài)來評價教師教學質量的高低。一考定終身的評價方式比較片面,很難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生。因此,在教學評價中要堅持從多角度、多方面,多元化地對學生以及教師進行評價,堅持突出政治素養(yǎng)和提高思想境界,密切關注學生的情感變化、價值觀的確立情況等。要勤于通過各種渠道,利用各種方法讓教師、學生、家長都能夠參與到教學評價中,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讓教學評價從僵化的教條中走出來。
三、打造高校思政課混合式一流課程的進路
混合式一流課程的建設和實施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要以教學目標的合理制定、教學資源的優(yōu)化、教師隊伍的配齊建強、課堂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以及評價體系的轉變?yōu)橥黄瓶冢鰪娝颊n教學實效,打造一流的思政課程。1.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加強混合式教學管理第一,課程教學目標是具體到某一學科的學科目標,主要體現(xiàn)為學生學習課程后在知識、能力等方面的發(fā)展,是任何課程教學的出發(fā)點與歸宿。聚焦學習內容是思政課一流課程建設的基礎性原則[7],它的前提是先理解掌握教學目標的具體內容。因此,在思政課一流課程建設過程中學校各級教學管理部門需出臺明確的指導意見和教學要求,教師也應掌握一流課程建設的教學目標,做到知識的講授、學習能力的提高、思維素質的提升三者有機結合,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辯證性思維和廣闊的視野,使學生成為會思考、有擔當、有能力,具備高階性綜合能力的新時代青年。第二,加強線上教學平臺與線下教學過程建設的管理。在高校思政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中,線上教學平臺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因此線上教學平臺的建設和管理十分重要。線上教學平臺功能的多樣性、人性化、穩(wěn)定性、及時性都決定著高校思政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質量與教學成果。一方面,要加大線上教學平臺的監(jiān)督管理力度,抑制不良信息的傳播,保證學生個人信息、教學資源的安全,創(chuàng)造一個安全有序的網絡學習環(huán)境。另一方面,在線下教學中要注意教師教與學生學的互動性,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師生之間的交流性。2.優(yōu)化教學資源,健全配套設施第一,高校思政課混合式一流課程的建設需要資源的支撐,單純的教材很難滿足學生的需求及個性化學習,需要借助網上海量的教學資源。網上教學資源集生動、有趣于一身,可以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但是線上教學也存在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比如:教師教學質量參差不齊、教學資源質量較低、沒有較強的政治價值引領等,這就需要強化一流課程教學資源的標準研究,提升慕課服務,匯聚高校、社會等各方力量,提供大規(guī)模的精品在線開放課程,以“微化”教學為抓手,借助微傳播手段,使課程內容“具體化、情景化”,達到優(yōu)質化學習體驗,滿足學習者、教學者以及管理者的個性化需求,從而提高資源的質量及教學效果。第二,健全思政課教學的配套設施,打造智慧教學。以一流課程建設為基礎推進思政課教學變革,促進混合式教學、虛擬仿真、智慧教學工具等進課堂;推進多媒體教室的改造,并更新教室的基礎設施,為混合式思政課教學提供設施保障;不斷完善教學配套設施,搭建智能化、多樣化、特色化的教育教學場域,為打造高校思政課混合式一流課程建設提供支持。3.配齊建強隊伍,滿足師資需求第一,配齊高校思政課的教師隊伍,形成共建共享的格局。一流課程思政課建設的基礎是確保足夠數(shù)量的思政課教師。《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若干意見》提出:“高校要嚴格按照師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專職思政課教師崗位,在編制內配足,且不得挪作他用,并盡快配備到位。”[8]根據(jù)這一要求,一方面要對引進思政課教師的方式進行創(chuàng)新。當前,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yè)的博士生比較短缺,人才引進競爭激烈。高校可以聘請一些有思政教學意向的在讀博士生進行授課,并定期對其進行培訓,積累教學實踐經驗,為學校儲備教師隊伍、聚合力量。另一方面可以將有相關學科背景的行政崗位人員轉任為思政課教師,培養(yǎng)其教學能力,盡快達到上崗要求,加快壯大思政教師隊伍。第二,加強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思政課教師教學水平。首先,要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思政課教師應理性看待思政課混合式教學,以確立學生為中心、產出為導向、持續(xù)改進的理念引領思政課教學,把枯燥的理論知識講得更加通俗化,讓思政課真正“活”起來。其次,要培養(yǎng)思政課教師混合式教學的能力。要積極創(chuàng)造培訓契機,使教師掌握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并熟練運用現(xiàn)代化信息技術進行授課;推動教師培訓常態(tài)化,實現(xiàn)教師職業(yè)培訓、終身學習全覆蓋,著力建設一支知識型、技術型的教師隊伍。4.推動課堂教學改革,合理選擇教學內容課程是人才培養(yǎng)的核心要素,課程質量直接決定人才培養(yǎng)質量[9]。這就要求加快推動課堂教學改革,即建立高階性的課堂、互動交流的課堂、開放性的課堂,建立理論知識與教學實踐相統(tǒng)一、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大學課堂[10]。一是建立高階性的課堂,就要組織高質量的教學活動,摒棄傳統(tǒng)“填鴨式”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開放性思維,形成高階能力。二是建構互動交流的課堂,課程采用專題教學模式,師生之間采用問答形式,搭建師生溝通的橋梁,激發(fā)多種思想碰撞的火花。三是建立開放式的課堂,上課的地點不應局限在教室,可以向課外及第二課堂延伸,打破空間上的界限。四是理論與實踐相統(tǒng)一,建立健全思政課實踐教學體系,統(tǒng)籌好實踐教學“大基地、小基地”建設,強化實踐育人的教學理念。5.轉變評價方式,促進評價多元化第一,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的評價應堅持過程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從多因素、多指標、多角度對學生進行評價,整合期末考核、線上線下考核、教師和學生互評的優(yōu)勢[11],既可以追蹤學生學習狀況,又可以關注學生的個體化需求,實現(xiàn)學生自主性學習。另外,可將教師的綜合素質納入評價體系,如教師的言談舉止、理論素養(yǎng)、授課實效性等。建立多層次、全方位的評價方式,對思政課教師以及學生作出科學的評價,從而讓學生忙起來、對學生管理嚴起來、讓教學質量實起來。第二,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評價主體要多元化,建立多方綜合互動評價模式,對學生和教師進行科學性和綜合性評價。以教師評價為核心,以自我評價以及學生評價為輔助,并在此基礎上增加家庭、學校管理者的評價,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教師教學的創(chuàng)造性。
作者:王靜 單位:河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 上一篇:公立醫(yī)院內部控制建設措施
- 下一篇:諾桑王子戲劇結構及民族美學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