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與人工智能落地問題研究

時間:2022-05-16 16:26:30

導語:大數據與人工智能落地問題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數據與人工智能落地問題研究

【摘要】當前,大數據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改變了社會生產方式,也給會計行業帶來了深刻影響。面對沖擊,各高校紛紛采取措施,對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但現有的改革更多的是站在方向性探索的角度,缺乏對具體課程落地的思考。文章從產教融合的視角出發,從校企合作制定教學大綱、聯合編寫教材、共同開發案例與數據、強化師資培訓與學生實習實訓等方面探討了“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會計”類課程的落地方案,希望能夠對現有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轉型提供落地支持。

【關鍵詞】產教融合;大數據與人工智能;課程落地;會計人才培養

一、引言

“互聯網+”時代,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迅猛發展,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滲透到會計行業中。圍繞新技術與會計行業的滲透融合,學者進行了深入研究,探討了大數據對會計行業發展趨勢、會計信息質量特征、傳統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會計人才培養轉型等方面的影響。秦榮生(2015)認為“互聯網+”能夠提高會計服務水平和效率,改善會計服務企業布局和資源配置,催生會計教學新形態,給古老而厚重的會計行業帶來巨大變革。應里孟(2018)研究認為,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背景下,“互聯網+會計”平臺能夠有效提升會計信息的完整性,自動化處理平臺保證了會計信息的準確性、中立性和可比性,給會計信息質量特征帶來了新的發展。張林等(2015)提出在大數據浪潮下,企業應重視管理會計信息系統建設,促進會計職能向管理決策轉型,培養管理會計型專業人才。在大數據對會計造成巨大沖擊的背景下,學者意識到會計的真正轉型要從教育變革開始。王愛國(2021)認為,智能會計是會計轉型發展的方向,智能會計專業建設是會計智能化教育改革的基礎性和制度性工作。程平、紀薇(2018)基于大數據技術與會計專業的深度融合,提出會計教育改革應該引入ISD模型,指導教學內容、方法等方面的改革。謝詩蕾(2020)提出了信息化時代下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改革應采取優化課程體系、更新教學內容、聘請實務導師、完善產學研一體化平臺等措施。還有學者探討了大數據時代會計課程的教學改革,從教學模式、課程體系、教材內容、師資隊伍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提供了建議。綜上所述,已有研究大多站在方向性的高度,對學科專業建設、人才培養模型、課程設置等方面的大框架內容進行探討,尚未深入到“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會計”類專業課程的融合方式、師資建設、教材開發與教學資源獲取、實務教學等具體落地內容,難以為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和會計專業教育的深度融合和發展提供進一步的指導意見。本文基于產教融合的視角,探尋“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會計”類課程的落地方案,希望能為會計專業人才培養轉型的實施提供針對性的方案參考。

二、“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會計”類課程的現狀分析

在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對會計的沖擊下,高校普遍意識到會計教育和會計人才培養應該進行改革轉型,但“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會計”類課程的應用仍處于起步階段,具體的落地方案仍需進一步探索,產教融合是一個重要且有效的途徑。(一)“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會計”復合人才培養改革起步。近年來,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與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促進了“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在這一時代背景下,未來產業持續轉型升級,新型的商業模式和會計業務特征對從業人員的就業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對會計人才的需求將發生轉變。為了應對這一沖擊,從部屬院校到地方院校,紛紛設立了大數據會計、智能會計、智能財務等創新班,嘗試“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會計”的復合人才培養改革。(二)“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會計”類具體課程缺乏落地條件。大部分高校的人才培養轉型始于2018年前后,到目前為止大多還處于方案或架構設計階段,現有的改革主要側重于學科專業建設、人才培養模式以及專業課程設置等方面,具體交叉融合專業課程還沒有到開設階段,對于具體的“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會計”類專業課的融合以及師資建設等落地性的探索還比較缺乏。由于是新生事物,沒有現成的資源可以獲取或借鑒,缺少大綱和教材,這類課程的講授內容和方式,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如何與會計專業課程相融合,數據、案例以及合格的課程師資如何獲取等方面都還是一片空白,少數開設了類似課程的高校,也很少有豐富的數據和案例支撐。并且現有的師資要么是會計專業出身,不懂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方法,要么是計算機專業出身,懂工具方法,不懂會計專業知識,能夠將二者進行深度融合的師資較為匱乏,現有的會計教育模式無法充分應對新技術的快速發展(劉國城、董必榮,2017)。(三)“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會計”方面的企業實踐經驗可供借鑒。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的應用從實務界興起,行業組織快速響應。目前,一些大型企業集團針對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和會計的融合進行了大量的探索性工作,如2016年德勤會計師事務所將人工智能引入會計工作中,采用了機器人流程自動化(RPA)技術,促進了技術與財務的嵌入融合邁向新的臺階(程平、王文怡,2018)。一些互聯網平臺類企業以及一些監管機構和財務服務類企業也都積累了較為成熟的實踐經驗,可以作為高?!按髷祿c人工智能+會計”類課程落地的學習渠道。借助于產教融合,可以快速助力這類課程的開設。

三、課程落地中產教融合的必要性

產教融合通過將高校專業教育與企業相關技術經驗密切聯系起來,能夠賦予學生在實踐中學習的渠道,實現人才培養與產業升級相互支持與相互促進。在目前大數據和人工智能與會計融合的理論參考較少的情況下,產教融合是“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會計”類課程落地實現的必要途徑。(一)借助產教融合使課程順利落地。盡管從中央到地方一直在強調高校人才培養要走產教融合的道路,但是在現實中一些專業或者課程建設對產教融合的重視程度還不夠,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有現成的各種教學資源和方法可以借鑒。但在實際中,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和會計的融合實踐先于理論,這類課程離開產教融合很難成功開設。具體而言,企業的財會工作較早地受到了信息化的沖擊,且沖擊程度較大,因此企業有動力在這方面做很多積極有益的探索,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而高校目前是被實踐倒逼進行會計專業人才培養轉型改革,具體的課程設置內容、數據和案例以及合格師資幾乎都是空白的。在這種情況下,只有走產教融合道路,向企業學習,雙方融合互動,才能推動人才培養轉型的實施。此外,以往的會計專業教學模式主要是以教師課堂講授為主,在大數據與人工智能背景下,對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髷祿c人工智能+會計”類課程不僅要教會學生各種理論原理和計算機工具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的大數據思維以及應用大數據工具方法進行決策判斷的能力,而這些培養要求僅僅在課堂上是很難完成的,只有借助于產教融合,通過教師和學生走出去,企業走進來,頻繁地互動交流,再用所學理論去解決企業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才能得以實現。(二)產教融合有利于促進教育和產業雙升級。在產教融合的方式下,有利于“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借助于產教融合,教師不僅能夠進行理論知識的傳道授業解惑,還能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在實務操作上給予針對性的指導意見。這是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和會計滲透融合的時代背景下實現人才培養成功轉型的一個重要力量。同時,在產教融合方式下,學生不再進行純理論學習,而是能夠接觸到技術與會計融合的實務性操作,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不僅加深了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而且增強了對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和會計融合的相關實踐操作,提高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且,根據此種模式進行教學,從長遠角度來看是為企業定制培養專業人才,企業能夠節約對就業人員進行大數據相關培訓的成本,從而用較低的成本獲得符合企業標準的人力資源。此外,協調好高校與企業、行業、產業之間的關系,將會計教育與大數據會計實踐掛鉤,能夠培養大數據時代適應和引領產業發展的人才,緩解高校教學與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脫節的現象,促進產業的優化升級。

四、產教融合下課程落地的關鍵問題

“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會計”類課程要進行產教融合,關鍵的問題是要確定合適的合作產業對象以及結合合作企業的經驗和資源獲取數據,整合成能用于教學的高質量大數據案例。(一)確定合適的合作產業對象。合作對象的選擇不僅會影響“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會計”類課程落地的效果,也會影響合作的穩定和持久性。由于個體企業大數據資源有限,并且缺乏長久全面合作的動力,所以產教融合應該選取具有較多客戶數量、積累了較多的大數據資源并且很多客戶企業在大數據應用方面走在前列的財務軟件服務企業作為合作對象。并且這類企業也有占營業收入比重較大的教育類財務軟件業務,有動力尋求高校的合作和支持,雙方互惠互利,可以在這個領域開展全方位持久性的產教融合。(二)大數據資源和案例的獲取。目前開設“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會計”類課程最大的一個障礙就是缺乏案例和數據,導致課程的實踐應用性大打折扣。因此,高校應該與具備資源和經驗的企業以及政府監管機構合作,獲取脫敏的企業大數據信息,并針對部分優秀企業進行調研訪談,汲取企業進行大數據與會計融合的經驗,合作開發高質量大數據應用案例。

五、課程落地的實施策略

產教融合下,首先要在校企合作的基礎上確定教學大綱,開發教材,并且與企業密切合作獲得可供教學和實習使用的數據和案例,再進行師資培訓和學生實訓,形成一個閉合的良性循環,在循環中不斷修訂和完善教學大綱,最后實現課程的順利落地。(一)校企合作確定課程教學大綱。已有高校開設了“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會計”類課程,但由于缺少統一的教學大綱和教材,授課的內容和方式不明確,只能根據教師的理解授課,講授的內容及側重點千差萬別,培養出來的人才難以適應企業的需求。鑒于目前企業在大數據與會計融合方面積累了相當的經驗,課程落地的第一步就是高校要向企業學習,篩選代表性企業訪談學習,全面了解典型企業如何進行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和會計融合,以及對專業人才能力的需求標準,以此制定相應課程的教學大綱。對于制定的教學大綱需要與企業專業人員進行反復溝通,聽取企業專業人員的意見和建議,不斷修改與完善,以實現教學內容的全面性和教學方法的針對性。(二)校企合作編寫課程教材。確定了教學大綱之后,接下來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校企合作編寫課程教材。教育部高教司吳巖司長曾指出,教學改革改到深處是課程,改到實處是教材。目前高校教師對于理論前沿具有深刻的了解,但普遍對大數據與會計課程的融合理解不夠全面和深入,需要高校和企業共同合作,吸納企業一線的專業人員參與教材開發,對技術與業務的融合提供指導和建議,必要時可以具體負責一些章節的編寫。只有這樣,開發出來的教材才能夠真正貼合企業實際場景和需求。(三)校企合作開發課程需要的案例和數據。高校在大數據資源方面相對匱乏,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掣肘。在大數據時代,數據作為一種重要的資源,對復合型會計人才的培養來說不可或缺,對課程的講授和學生的理解與應用也十分重要。目前單靠高校自身的資源,很難獲取常規數據庫以外的其他數據資源,尤其是一些典型的案例數據。因此,高校需要通過與包括會計師事務所、財務軟件服務商以及政府監管部門和行業組織等在內的產業對象密切合作,借鑒其豐富的大數據資源,經過脫敏和進一步加工,生成可供教學和實習使用的數據和案例。(四)產教融合強化課程師資培訓及學生實習實訓。在教學改革過程中,教師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雖然高校在引進人才方面,可以考慮引入具有會計、計算機、數學或統計交叉專業的教師,但這種專業的交叉融合更多需要在具體實踐中才能完成。因此,在課程的師資培訓和建設方面,也需要強化產教融合。首先,產教融合可以給高校教師更多的機會學習企業大數據與會計結合的應用,使教師“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其次,可以請企業的一線專家進課堂,給學生講授大數據與會計結合的最新應用場景,帶領學生進行相關的應用開發嘗試,也能夠給予教師更多的學習機會。最后,產教融合可以把企業實際經營中的各種問題帶到學校,由教師帶領學生嘗試解決,這個過程也是教師提高自身應用能力的過程。(五)形成良性循環。產教融合下,從課程大綱到教材、到數據案例、再到師資培訓,進而回到課程大綱和教材,形成了一個閉環的良性循環。借助于產教融合,從校企合作確定課程教學大綱、編寫教材、開發案例和數據、師資培訓,上述過程形成了一個初步的循環,并且經過一個課程周期,能夠從中發現教學大綱、教材、數據案例或實踐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帶著這些問題再回到起點去做進一步的修訂和完善,進行新一輪的課程講授,這樣一輪一輪地不斷修改、完善和升華,“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會計”類課程建設就會越來越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

六、結語

面對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的沖擊,高校普遍意識到會計教育和會計人才培養應該進行改革轉型,“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會計”類課程的開設刻不容緩。產教融合能夠緩解目前課程的落地困境,通過校企合作進行教學大綱與教材的編寫、數據與案例的獲取以及師生的實踐應用,形成良性循環,使其充分地服務于大數據與人工智能背景下會計專業人才培養轉型的實施,實現課程的有效落地。

【主要參考文獻】

[1]秦榮生.“互聯網+”時代會計行業的發展趨勢[J].中國注冊會計師,2015,(12):20-24.

[2]應里孟.“互聯網+會計”下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新發展[J].財會月刊,2018,(07):23-29.

[3]張林,丁鑫,谷豐.“互聯網+”時代會計改革與發展——中國會計學會2015年學術年會觀點綜述[J].會計研究,2015,(08):93-95.

[4]王愛國.智能會計專業建設的若干框架思考[J].商業會計,2021,(10):4-8.

[5]程平,紀薇.基于ISD的“互聯網+會計”MPAcc課程教學設計——以重慶理工大學為例[J].財會月刊,2018,(24):33-37.

[6]謝詩蕾.探索信息化時代會計人才培養的轉型之路[J].財會月刊,2020,(01):81-85.

[7]劉國城,董必榮.“互聯網+”時代我國高校本科會計教育的困境與變革[J].南京審計大學學報,2017,14(01):102-109.

[8]程平,王文怡.基于RPA的財務共享服務中心費用報銷優化研究[J].會計之友,2018,(13):146-151.

作者:王建業 林丹琪 單位: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會計學院